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合集下载

大众文化通论论文

大众文化通论论文

大众文化通论论文大众文化通论——流行音乐论文金融丙邬嘉伟1490810304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其有发展方向:人文化发展方向、科学化发展方向、国际化发展方向、民族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类型性:指大众文化按照固定模式和类型打造产品,在作品内容、角色定位、事件情节构思、场景设置、语言风格、视听效果等方面流于套路化、公式化。

流行音乐与一种新型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有着特别的缘分,被视作“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众文化”是打开流行音乐之门的一把钥匙,不通过“大众文化”,就不足以了解流行音乐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不足以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流行音乐是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流行音乐形态的审视必须放在这个平台之上,否则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嫌。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大众文化论文专题的设计论证回想我们心目中典型的中国动画形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牧童”、“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可是很显然,这些作品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所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都日益优越,但为什么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的优秀动漫作品却越来越少?由此我们提出了这一专题:为何中国的动漫无法跟上时代、无法大众化。

首先,我们从一些我们心目中的经典动漫入手,列举了《葫芦娃》、《哪吒脑海》等优秀动漫作品,然后介绍了一部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然也只是在儿童之间受欢迎,还是无法大众化。

由此,我们联想到日本动漫,他们在大众化这方面比我国强很多,所以简单分析了日本动漫的盛行因素,并介绍了几部当前比较流行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蜡笔小新》等。

紧接着,分析中国动漫的特点和中国动漫发展的几个障碍。

最后介绍了中国两部有所突破的动画《我为歌狂》和《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是一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只供儿童观看,所以算是一部有所突破的动画。

创新点:(1)选材方面:选取大家小时候都看过的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经典动漫,以及正在热播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等,能勾起同学们的回忆和兴趣,产生共鸣。

(2)视角方面:从大家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都是国产片而长大了基本上看日本动漫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动画片只适合在儿童时期观看,为何不能使其老少皆宜?由此分析我国动画的不足之处以及日本动漫的盛行原因,然后提出我国动漫可以在哪些方面突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足:PPT中没有展现个人对动漫的理解、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使中国的动漫老少皆宜,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和我们对动漫这方面不够了解有关,难点:(1)制作PPT不是很熟练,尤其是插入视屏方面,百度试了N种方法,终于弄好了,结果换台电脑就放不了,然后又百度。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第一篇: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一、参考选题(范围)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流行音乐媒介浅析通俗文学的特征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 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化达成商业目的)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二、具体要求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

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选题一、封面格式: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姓名:学号:院部:专业:年级:二、期末论文选题:1、儒家文化(任选儒家文化的某方面来分析论述)如:分析孔子“礼”的思想;从“仁爱”思想来看孔子对人性的关怀;试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试论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论”对当代人的启示;试析孟子的义利及对今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的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鲁迅先生曾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鉴赏,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①。

这句话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播也是适用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前国学热虽然持续升温,但是古代文学受众范围比较有限,多数时候还是被束之高阁,这是影响其繁荣发展及文化建设功能发挥的最大绊脚石。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问题及学术普及工作,这些只是古代文学大众化问题上的一部分,对整个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关注者甚少,存在缺失。

因此,大众化问题应该是古代文学教研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所在。

古代文学虽然离我们时代久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远,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是枯燥无味、曲高和寡的。

很多时候,只要用心挖掘、品味,它就像一座古墓,充满了玄机和珍宝。

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玄机和珍宝,它不是每个普通大众都能挖掘到的,但研究者能挖掘到。

因此,本文所谈的古代文学的大众化,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学者,而是进行学术普及工作,使古代文化在大众文化中占一席之地,雅俗共赏。

这并不是要降低标准,一味迎合大众低俗需求,而是通过古代文学的研究、传承、传播使大众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大众文化品味。

一、表面的热火朝天与深层曲高和寡的落差当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古代文学呈现出了繁荣的一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很多大学设立了国学班或国学研究院,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也曾纷纷开办国学班,全国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众多大学语文课本中古代文学内容几乎都占绝对优势;古代文学教研和科研文章日增、研究角度、方法日益翻新,几乎到了四海无良田的境地②;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问题,如俞香顺在(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提到从文学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花卉也体现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开放意识和当代意识,其研究的原动力或者说是归宿点都是为了提升当前博兴的花卉热内涵,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从习焉不察的花卉中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爱国信念和民族自信心③。

大众文化论文:大众文化 性别建构 社会性别 双性和谐

大众文化论文:大众文化 性别建构 社会性别 双性和谐

大众文化论文: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文摘要】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契合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和当代大众的多重审美需求、反映当代大众日常生活、获得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和接受的文化景观。

大众文化具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性,拥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得大众在参与和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将大众文化隐含的意识形态也一并接受,因此,大众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意识、情感追求、道德观念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当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已经介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正以勃勃的生机及其强大的社会效能影响甚至改变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形态和人格面貌。

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刻画和表现都会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会强化社会大众的性别认知,培养社会大众的性别审美趣味和习惯,最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且会建构出当今社会中的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

女性主义者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认为性别是被建构的,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建构作用。

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维方式。

中国...【英文摘要】China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emerg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s a kind of cultural landscapethat fit contemporary social market economy era background and contemporary mass multiple aesthetic demand, reflect contemporary mass daily life, access to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atio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omnipresent, the ever-pres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strong penetration and appeal, make public in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 products of popular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关键词】大众文化性别建构社会性别双性和谐【英文关键词】Popular culture Gender construction Gender Bisexual harmoniou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摘要7-9ABSTRACT9-11引言12-18一、理论背景12-14二、研究现状14-16三、选题意义16-18第一章性别建构与大众文化18-36第一节主体建构与性别建构18-25一、主体建构18-22二、性别建构22-25第二节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与性别建构25-36一、大众文化25-28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28-31三、中国大众文化对性别建构的作用31-36第二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图景36-68第一节广告文化中的社会性别36-49一、广告文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38-46二、广告文化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46-49第二节影视剧中的社会性别性别图景49-58一、影视剧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1-55二、影视剧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5-58第三节“选秀”节目中的社会性别图景58-68一、“超级女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0-63二、“快乐男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3-68第三章从性别建构反思中国当代大众文化68-80第一节大众文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68-75第二节建构男女两性互为主体的社会性别75-80结语80-82参考文献82-86致谢86-87附录87。

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题目_毕业论文选题_

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题目_毕业论文选题_

文化类毕业论文选题题目文化类选题:2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赢语用策略the win-win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28.grice 的合作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grice’s cooperation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29.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an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on face30.中西文化中女性角色意识差异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ole awareness of women and the effect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3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32.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understand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uphenism33.中英禁忌语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34.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 of privacy right35.中西社会习俗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36.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speech act and its application37.湖北经济学院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8.湖北经济学院双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a survey on bilingual courses’ learning in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39.1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etym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词源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40.english idioms—a mirror reflecting british culture英语习语与英国文化反映41.on values of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lexicon从词汇角度读中国人的价值观42.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论中英体态语文化差异43.th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东西方人际关系要素差异探析44.approach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acts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探析45.asymmetrical featur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46.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ultural implications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47.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tiquette no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研究48.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9.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中英文习语的特点以及文化差异50.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value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从广告语中看中西方文化观51.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中国和美国家庭观差异52.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中西人际关系比较53.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从中英文礼貌用语中看文化差异54.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观on face percep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5.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euphemism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6.从英汉习语看东西方文化异同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57.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58.解析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59.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on the sex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大众文化概论论文

大众文化概论论文

大众文化概论论文论题:“穿越”里的文化——“清穿剧”占领荧屏现象分析大纲:一、前言简介:最近与“时空穿越”相关的电视剧作品发展极度繁盛,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当下热播的清穿剧《宫》在全国电视观众收视份额中占到11.25%,高居内地电视剧排行榜首,还掀起了网络收视热潮。

清穿剧到底为何魅力如此之大?二、定义分析:单纯从字面意义上看“时空穿越”,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改变来做出解释。

“时空穿越”在古代是神话传说和文学典籍之中的浪漫想象,而现在的火热的“清穿剧”可以说是“时空穿越”在当代的新发展、新现象。

三、原因分析:1、积累发展的结果“战穿”有《寻情记》、《神话》,“明穿”有《穿越时空的爱恋》,直到“清穿”《宫》掀起收视狂潮,前几部作品起了良好的铺垫。

2、作品题材的优势构思新颖,古今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另外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给作品充足的演绎空间。

《宫》还给大众一个寄托情感和释放压力的平台。

3、传播媒介助推收视率大众传播媒介对《宫》的热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使“时空穿越”现象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

4、时尚潮流因素的撑台《宫》运用了古装、言情、偶像等足以吸引眼球的各种有利因素,充分混搭在一起,颇受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

四、反映的大众文化特点:1. 商品性《宫》的背后有着一套商业化的核算方式。

该剧的创作者,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等都具有了价格标签和商业价值。

2. 通俗性《宫》是穿越清代的历史剧,具有叙事艺术的通俗性,使观众不费力气地按照史实发展的线索观看下去。

3. 流行性《宫》的热播流行,引发一种流行趋势。

甚至该剧中的语言、台词、歌曲都会成为流行元素。

4、依赖性对媒介的依赖性明显,电视与网络营销结合产生成了巨大影响。

5. 娱乐性轻松搞笑的剧情、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们津津乐道。

五、反映的大众文化本质: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时空穿越”在新阶段的发展中有很深的大众文化的烙印,以《宫》为代表的清穿剧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偏向大众生活,娱乐和消遣性的趋势,其本质就是大众文化的内涵所在。

大众文化漫谈三题

大众文化漫谈三题

大众文化漫谈三题一大众文化需要“喜闻乐见”的竞争力前不久有报道称,为对抗美国媒体的“文化入侵”,BBC将投资4400万美元“在儿童节目服务方面做出最大的投资”,夺回英国儿童观众的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说明在我们所熟悉的“西方”内部,其实文化的影响力方面的状况也远不平衡。

这个状况其实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就常见的现象。

当时好莱坞和美国的文化开始在全球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对于很多欧洲国家的文化的冲击也相当巨大。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都强烈地抱怨美国文化对于青少年和儿童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对其本土文化的冲击。

如法国和英国等老牌的西方强国,这样的抱怨和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

《被美国化的英国》就是讨论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深受美国的影响和冲击的著作,其中尤其关注美国的大众文化如好莱坞和流行音乐等在英国的影响。

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渊源大家都非常清楚,因此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更是让人们感到忧虑。

法国一向以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而自豪,但也是在20世纪之后深受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影响。

这还是西方国家的感受,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来说,这种感受就更为强烈。

这种忧虑的来源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事实。

不少人认为,在20世纪的发展中,美国文化通过其强大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在全球的文化中占到了中心的地位,这种影响力既来自其超级大国的全方位的强势,也来自其大众文化的活力。

对于一些人来说,美国文化是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而其他的文化则往往只是本民族的文化。

于是,在文化领域中往往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全球”性和各个不同的“民族”性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一方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杂”和“互渗”的,美国的文化也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元素,而且在进入各个不同的文化的时候也注重其文化的适应性的调整。

但另一方面,其关键和核心的因素往往还是具有美国特性的,往往还是以美国的特殊的文化和价值来影响世界的。

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论文(全文)

批判理论的大众文化论文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大众文化的概念一般而言,所谓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大部分人们共同拥有的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狂欢、聚会以及娱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大众文化的界定相当于我们说的“民间文化”。

它源于日常生活,是依据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文化。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被当作是工业、媒体、消费、娱乐等加以理解,这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概念理解与其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化工业”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指的是科学技术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以大规模机械的生产单一性、标准化的大众文化产品为手段,通过新兴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从而猎取高额利润,这种借助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间的虚假文化,满足了人们文化需要。

从这个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所论述的大众文化就是这种与民间流传的大众文化不同的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工业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形成的,供大众消费的商品性文化。

(二)大众文化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指出,在技术高速进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产品具有商品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区分。

人们不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重点注重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样,商品本身的性质和质量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数量以及商品所带来的商业利润。

在这种演变中,商品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失去了产品和人之间的人性化沟通,成为单纯获得利润的物件,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因此成为商品性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直接而肯定的论述,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性的存在。

马尔库塞也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大众文化,它的交换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在社会中被忽略,“纯粹的使用价值,肯定已经被完全的交换价值所取代。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浅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热播现象B中文111 11111101115 袁慧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但屹立到现在并且仍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相亲节目没有几个,《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仅经常在国内占据收视率榜首,还在广泛争议的同时又反映和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话题,同时赢得了国外许多国家的关注,甚至还非常荣幸的作为案例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教材。

它究竟为何这么火,甚至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它的出现和热播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就它的热播现象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话题性剩男剩女娱乐性消极影响文化价值《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节目有时会为特定的群体举办专场,包括教师、外来务工人员、男嘉宾返场专场以及海外专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10年开播至今为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的话题时常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

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

到如今播出三年之久,仍然霸据着各新闻首页,也是人们口中的“茶余饭后“,其社会影响几乎是中国其他各类相亲节目不能比拟的。

在江苏卫视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

而《非诚勿扰》仅仅是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可是却从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它的热播原因到底为何,它的出现又给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它的进步性何在,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索的。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文化论文选题关于文化论文选题秋梅.英汉商标对英美文化的影响3.浅谈英美姓氏的起源及文化内涵4.中美高等教育群众化途径的比拟5.(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6.(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7.论“美国梦〞对20世纪美国人民的影响8.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迅速崛起的原因9.论美国黑人继续遭受歧视的根源10.宗教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人民的影响11.浅析美国犹太人成功的详细表现及其原因12.中英问候语的跨文化分析13.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经过的应用14.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15.浅谈中西方的茶文化16.中美友谊异同点与跨文化交际17.中西方文化中礼貌原则之差异及原因分析18.中西交际风格的差异19.浅谈东西方宗教文化之差异20.论英语全球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21.美国英语的传播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22.中国英语的特点及其将来23.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24.美国英语的历史及其特点文化论文选题(二)1.浅析颜色词的语义特征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及表现形式3.从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4.中西言语禁忌比照5.中西方禁忌风俗比拟6.从跨文化的角度谈汉英思维及表达方式的差异7.美国牛仔的成功之路8.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9.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照研究10.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内涵11.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2.中美教育制度及教育理念的比照研究13.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4.麦当劳在中国广告策略的跨文化分析15.麦当劳对中国餐饮文化的影响16.女性语肥皂剧:跨文化讨论女权主义的兴衰17.传统美国圣诞节和中国汉族春节的比拟文化论文选题(三)1.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2.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3.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4.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5.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6.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比照分析7.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讲8.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当代思潮9.全球化与西方文明10.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11.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12.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13.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14.奥古斯丁的____幸福观辨正15.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讲功过分析16.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17.浅谈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英语谚语中的反映18.探究汉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的根源19.浅论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20.从颜色词看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忠实与文化转化猜你喜欢:1.文化方向论文题目2.2017文化方向论文选题3.关于文化的政治论文题目4.企业文化毕业论文题目5.英语文化类论文选题。

【高中议论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大众文化”参考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大众文化”参考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大众文化”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一 12 题。

大众文化是近来的焦点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

一方面,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立场,认为大众文化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大众文化”是近来的焦点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

一方面,一些论者对大众文化持基本否定的立场,认为大众文化冲击了高雅文化,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受到更多欢迎、受到市场追捧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大众文化应该就是文化的主流.这两种意见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

现实状况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确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互相转化和渗透的一面。

两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和冲突,一些通俗文化的产品确实如过眼云烟,甚至对社会有不良作用;但也有许多通俗性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还有一些也可能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淘洗而“经典化”,成为经典。

市场化对高难文化构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可能性,如果市场健全并发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高稚文化也会有自己更广阔的动作空间,大众文化中一些不如人意和刻意迎合低级趣味的状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感和争议,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大众文化”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中性”的。

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对其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也确实不可缺少。

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复杂性,对于我们在文化领域里的公共政策的实施,对于文化的评价和传播的机制的健全都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大众文化”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其实值得我们高度关切和重视。

事实上,公众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价值的精神是人性的主流,同时人性中一些负面的因素也会长期地、持续地存在,可能不同的社会或不同的文化对于低级趣味的看法有一定差异,但对于低级趣味的批评和制止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因为只要社会需要健康、有序发展。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12.论“新闻审判”现象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14.论“网络暴力”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84.新闻真实性初探85.关于典型报道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100.广告的文化策略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106.手机报能走多远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115.新闻性与人性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中国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文化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文化论文选题参考1、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2、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3、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4、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5、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6、全球化与中国文化7、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8、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续)—这个题目实际要讲的是:中国文化传统是怎样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的9、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10、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1、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2、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3、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14、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15、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16、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17、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18、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19、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二、中国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2、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3、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4、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5、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6、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7、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8、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9、中国文化地理10、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11、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12、中国文化论争1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4、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15、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解读尝试16、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17、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18、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19、服饰与中国文化20、文化蓝皮书.产业--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附光盘)三、热门中国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2、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3、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4、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5、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6、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7、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8、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节选)9、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分析10、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11、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12、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策13、中国文化下的电子政务门户用户接受度分析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5、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16、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17、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18、中国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分析及模式比较19、中国文化精神20、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走势及政策选择四、关于中国文化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3、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5、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6、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7、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8、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9、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10、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11、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12、中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13、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4、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5、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1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7、孝与中国文化18、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19、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五、比较好写的中国文化论文题目1、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竞争性3、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4、希望之路:中国文化语言学5、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6、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7、中国文化导论8、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9、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兼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10、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1、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12、成语与中国文化13、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14、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15、略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分类16、中国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17、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18、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19、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20、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论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Hanent整理摘要: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

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传播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中通过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

关键词:大众媒介大众文化关系大众媒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它又在传播文化、提高人类文明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现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理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

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

为此,有人竟突发奇想:而今最无法想象的就是今天的人类倘若失去大众文化会怎么样大众文化是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以大众传播为媒介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批量化、类象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一般而言,作为人类20世纪文化的一大创造,大众文化的出现于大众传媒的出现有着直接的渊源。

大众文化是唯一为技术而生的文化。

大众文化所对应着的就正是传播技术所“激起”的现代的“美感”。

在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大众文化,就会发现大众文化的出现与市场化、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摘要:在大众文化的洪流面前,精英文化还能抵御多久?那些庸俗而繁荣的大众文化究竟是文明进步的绊脚石,还是文明进步的真相?难道对于超越之美的追求只是物质贫弱状况下的精神补偿、文学艺术的庄严历史只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大众”的文化就一定都是肤浅的吗?精英是由谁规定的?是体制还是资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是不是一个阴谋?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预言的,将导致文化进步主义理想的彻底失落?关键词:文化中间派:大众文化;小众文化一、大众文化正在成为主流2008年2月,赵本山正式成为文化部授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功地实现了东北二人转由俗到雅的转变。

这意味着从此二人转将理直气壮地走进国家级的舞台,走进大学的课堂。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切大雅都是通过大俗走过来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大文化”。

其强势姿态令许多人文精英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的胜利带来的不仅是精英文化的边缘化,还有对文化进步主义的怀疑。

放弃了反思的人类将退回到野蛮时代,变成失去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的纯粹生理性的动物。

曾经有一个阶段,人文精英们对大众文化发起过多次声讨,但是收效甚微。

大众文化依旧在民众的精神领域不断扩张,慢慢地,声讨的声音小下去了。

毕竟,在消费时代,主动选择贫穷总是别有深意。

而真正做得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我们不能说谎。

我们不能一边批判着大众文化的肤浅庸俗,一边又心甘情愿地在那片五光十色的迷人幻景中沉醉。

我们听的是通俗歌曲、看的是商业电影,将生活起居统统“审美化”。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精英选择了叛逃到大众文化的阵营中,成为它的实践者和粉丝团。

相应地,精英文化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这是否预示着大众文化将取代精英文化,或者说,文化的进步就此终止了?二、大众文化的特征按照通常的理解,大众文化就是大众创造的文化或者“为大众”而创造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热播现象B中文111 11111101115 袁慧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但屹立到现在并且仍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相亲节目没有几个,《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仅经常在国内占据收视率榜首,还在广泛争议的同时又反映和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话题,同时赢得了国外许多国家的关注,甚至还非常荣幸的作为案例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教材。

它究竟为何这么火,甚至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它的出现和热播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就它的热播现象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话题性剩男剩女娱乐性消极影响文化价值《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

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节目有时会为特定的群体举办专场,包括教师、外来务工人员、男嘉宾返场专场以及海外专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10年开播至今为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的话题时常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

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

到如今播出三年之久,仍然霸据着各新闻首页,也是人们口中的“茶余饭后“,其社会影响几乎是中国其他各类相亲节目不能比拟的。

在江苏卫视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

而《非诚勿扰》仅仅是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可是却从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它的热播原因到底为何,它的出现又给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它的进步性何在,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索的。

一、热播原因(一)非诚勿扰内容的话题性对于《非诚勿扰》而言,它热播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节目内容十分具有话题性。

从节目开播至今,非诚勿扰的各种热点话题让人津津乐道。

开播第一期中宝马女马诺宣言“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如此大胆的“唯钱主义”观点,立即在社会上激起了轰然大波,虽是臭名远扬却也是街知巷闻,大家在各种评价她的同时也知道了非诚勿扰这个节目。

而与马诺同期的女生马伊咪则展示了与她截然相反的一种纯洁,她是一个聪明有度,仿佛与世俗隔绝却又在尘世静逸闲适的生活的女生。

舞台上的她在适合的时候勇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该低调的时候就会静若处子绝不多言。

她当然受到了许多男嘉宾的狂热追求,但是面对这种狂热,她往往表现出更加易于常人的冷静,并不会被观众的起哄或者眼前的甜蜜蒙住双眼,她总是理性的在台上选择她最好的伴侣。

她与马诺形象的强烈对比,更使得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名字日益深入人心。

而之后的各种话题更是使得非诚勿扰一度站在了风口浪尖。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非诚勿扰》男嘉宾鄂皆豪起诉女嘉宾孙雅莉“悔婚”案,男方追讨之前赠送给女方的宝马车一事又使得《非诚勿扰》实实在在的做了一次免费宣传。

类似此类的事件还有闫凤娇的“厕所门”,她在节目中美丽动人的表现而成为媒体红人,但其后却在互联网上相继流出她的许多不雅照,而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而且节目中男女嘉宾的言谈举止大多有着很强的个性,从开始的“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到之后的西游女吴铮真、熟女女神刘佳妮、副乡长戴彬等等,凭借自身的个性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

除了男女嘉宾制造了许多话题,主持人孟非以及嘉宾乐嘉以及之后的接续嘉宾黄菡等都制造了大量的热点话题。

首先乐嘉与孟非的光头形象就是场上的一大亮点,再加上两人不凡的人生经历更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孟非本是南京城市频道的主持人,主持时政热点新闻,现在来主持娱乐性的生活类节目,从一本正紧到诙谐幽默,这种转变使人们好奇而来观看此节目。

而乐嘉是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FPA性格色彩”创始人,在台上的他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并且幽默有余,看似毒蛇,实则指导性十足,他让许多观众为之折服。

这样的阵容产生的话题性以及关注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改版之后更是愈演愈烈,乐嘉年轻时曾因没钱而遭到女友抛弃,孟非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都被挖掘出来,乐嘉曾经面对过残忍的社会现实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而孟非的奋斗史则让许多人深受鼓舞,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二)剩男剩女现象的社会广泛性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很多自身条件较差。

多数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剩男”的称呼相较于“剩女”而言,普遍指代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仍处于单身状态的男士。

目前,“剩男”群体的特色在于年龄层次跨度大,所涉及的行业以及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广泛。

从“剩男剩女”这样的词出现,就说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新起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而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都组织过相亲大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

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却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

据有关调查机构的受众调查显示,相亲节目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适婚男女的父母,他们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好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亲的参考。

《非诚勿扰》的出现正好为这些迫切的剩男剩女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机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大多数不能参加节目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节目获得一些经验和信息,这给剩男剩女们带来了天籁的“福音”(三)节目风格的轻松娱乐性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般会造就两类人,一类在经济上比较富余但是日常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一类是快节奏生活的奴隶,常常处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烦恼之下。

第一类人渴求丰富业余生活,第二类人渴求释放压力,于是娱乐电视节目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

文化、技术和现代社会都将我们推到同一方向——娱乐。

《非诚勿扰》就是这样一档娱乐性十分强的节目,虽是相亲节目,但不是严肃的基调,就像孟非第一期开场说的,“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对于观众来说,不需要那么认真,就当做娱乐节目看一看笑一笑就好了。

《非诚勿扰》中的娱乐因素繁多,男女嘉宾的衣着装饰,身材样貌以及言谈举止都是其看点,其相亲的四个环节相当于冲关游戏增加了观众的兴趣,改版之后女生的爆灯环节以及爱转角女生的主动表白也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自由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人佩服,同时剧情跌宕起伏,有感动,有遗憾,有心痛,有幸福,这都让观众们有所感悟,同时又心情愉悦。

二、非诚勿扰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像所有的相亲节目那般,《非诚勿扰》也有它的弊端。

例如“宝马女”“拜金女”马诺虽然负面消息不断,但是却受到众多国内媒体的青睐和邀约,目前身价倍增,据消息称,她的经纪人还要为她出唱片,拍话剧。

前一段时间,她邀约出演了《李雷和韩梅梅》的mv,以全新的形象出发。

但同时一段她一边骂人一边抽烟的视频也在网上疯传,若是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马诺的名字,后面自动生成的关键词便是“马诺不雅照全集”、“马诺车震门图片”等一系列消极的新闻。

若是因为媒体的炒作,她不久后以另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继续向公众传递她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就算是正面的,但是她抹不去的过往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一种错误引导,就算像她那样也可以照样出名,还可以洗白过往,这给身心正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后果可想而知。

《非诚勿扰》虽然当下十分受欢迎,但是它“快餐化”、“物质化”、“浅薄化”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再加之媒介的催化作用,积极因素往往被掩盖,浮夸之风日益盛行,反而对社会传达了许多消极的因素。

《非诚勿扰》虽是以娱乐大众为主,但是也要把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作为己任,成为一个有传媒责任的节目。

三、非诚勿扰的文化价值《非诚勿扰》虽然不是主流文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人气居高不下,它所拥有的观众群十分庞大,且基本符合大众文化的特点。

但不同的是,《非诚勿扰》又和其它博取观众欢心的节目有差别,它既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审丑的需求,同时在某些方面还具有超越性和进步性,例如它像观众们展示了新时代女性择偶的新要求,新态度--理性择偶,并且对于女性大胆说爱大胆追求爱情表示了赞同,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狭窄的旧有观念。

并且《非诚勿扰》中的男女嘉宾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家世,不同教养,不同文化,社会触及面十分扩大,有对少数民族习俗的宣传,有对中国传统汉文化的呼唤等等,这些都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同时,此节目在某些方面雅而不俗,经常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发生接触以及碰撞,促使两种文化达到一定的平衡。

参考文献1、内地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热播原因浅析———以江苏卫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例,李群,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2.《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黄艳琴,文学大视野,2013·33、由相亲节目低俗化引发的几点思考,李书贤(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030013)4、浅析《非诚勿扰》娱乐元素及文化价值,陆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深圳518026)5、都市“剩男剩女”现象解读,曹媞,《人民论坛》2011年17期,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文献综述1、内地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热播原因浅析———以江苏卫视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例,李群,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2009 年末,湖南卫视首度推出新型婚恋交友电视节目《我们来约会吧》后,内地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如同涌现各大省级电视台。

江苏卫视新派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更是受到极大关注。

对此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受众社会文化诉求:《非诚勿扰》将生活中真实的婚恋观借助80后甚或90 后一代人的特点进行了聚焦,折射出时代的婚恋观甚或社会文化。

二、观众窥视欲望集中体现《非诚勿扰》节目设置流程正是建立在嘉宾隐私揭露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关“爱之初体验”,暴露女嘉宾关于审美情趣的隐私,这成为隐私解密的第一步。

第二关“爱之再判断”和第三关“爱之终决选”则是把男嘉宾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私人的话题,使观众深入了解男嘉宾的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