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8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

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

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

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

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

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一、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

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设计的。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

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

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

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学生对

有些问题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

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第一,百

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

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

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

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

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

享有锻炼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能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教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

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

2.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

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

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就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

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3.逆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要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其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

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十分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文字”这一表述,有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

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对思考的兴趣。

4.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

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

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

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

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

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了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

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