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在文章先概述了苏轼词群文的重要性,然后阐明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接着在通过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策略展示了如何有效地进行词群文的阅读教学。
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和评价方法也得以细致讲解,同时展望教学效果,预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词群文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在文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展望未来在词群文教学领域的发展,最终给出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讨论,将为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苏轼词、统编版、八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引言、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步骤、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效果预期、结论、总结回顾、展望未来、结论总结。
1. 引言1.1 引言概述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坛“苏门四学士”之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词作以清新自然、含蓄委婉而著称,被誉为“豪放”与“婉约”的代表。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豪放派始祖”。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包括了苏轼的词作和相关群文文学的选文,通过学习苏轼的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对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统编版八下的苏轼词群文内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词作,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本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苏轼词作的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1.2 研究意义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诗词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风貌,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苏轼词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艺术,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苏轼的才华和思想也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启发和影响,通过对其词作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9: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词作特点,掌握苏轼词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苏轼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能够分析苏轼词的意境、艺术特色和艺术手法,掌握词的魅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1. 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词作特点,引发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让学生简单朗读一些苏轼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和意境。
第二课时:词的基本知识2. 教授苏轼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学风格、代表作品等。
第三课时: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 通过赏析苏轼词,让学生领会词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针对苏轼词的意境和特色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教授苏轼词的艺术手法,包括意象的运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第五课时:词的鉴赏与欣赏1. 带领学生进行苏轼词的鉴赏和欣赏,让学生体验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 分析苏轼词的精彩之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略词的意境和魅力。
第六课时:词的文学价值1. 总结苏轼词的文学价值,包括对后人的影响、艺术成就和时代价值等。
2. 让学生了解苏轼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3. 让学生自由发挥,对苏轼词进行个人创作或表达,增强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苏轼的生平、代表作品和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直观感受。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分享对苏轼词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朗诵与赏析:让学生朗诵苏轼词,通过赏析和欣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对词的理解、鉴赏和欣赏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对苏轼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能够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意境和意义;3. 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PPT;2. 苏轼的诗词选集。
四、教学过程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苏轼诗词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苏轼的音乐或演唱苏轼的歌曲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感受他的文化魅力。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15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其个人经历、政治生涯等。
并介绍苏轼的诗词创作背景,如唐宋八大家、文人雅集等对苏轼的影响。
2.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30分钟)挑选几首苏轼的代表作品,对每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
重点关注其中的意境和意义,并与苏轼的生平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诗词之美。
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40分钟)通过分析苏轼的诗词作品,总结苏轼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诗词的表达和表现力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一两首自己的诗词。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5分钟)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诗词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表达;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书评、读后感撰写等活动;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苏轼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朗诵和创作等形式展示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评价;3. 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苏轼相关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苏轼词是一篇重点的群文阅读,其阅读理解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规划,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
以下是一份针对苏轼词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群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苏轼词的文学特征。
3. 分析苏轼词的语言、意境和思想内涵。
4.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苏轼词的深度阅读和理解。
5. 提高吸收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2. 教学难点:解读和体会苏轼词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及其词的特点。
2. 从苏轼的词中读出人生之道。
3. 苏轼词选解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述与案例结合法。
2. 示范与指导法。
3. 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并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型和作家。
2.苏轼简介让学生先自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然后教师共享板书苏轼简介,同时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特点:突破传统,词意深奥,用典独到,情感真挚,形式新颖,风格卓越。
通过老师的导述,让学生了解苏轼词的特点,例如“以词宽露为主”,“巧绞词藻”,“兼用兴、景、情、意”,“情思遒丽,言简意赅”,“清新脱俗,自然优美”。
同时,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作家的词牌选择为何发生变化。
4. 小结把课堂内容归纳总结,并提醒学生写下重要笔记。
老师以《如梦令》为例,讲述了苏轼词中“读出人生之道”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苏轼词的文化背景及其不同之处。
2. 学习案例分组让学生以“The feelings expressed in the poem ‘red beans cry’ from Su Shi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insights of life”为题,小组合作阅读学习这首词,讨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3. 分享讨论组长展示小组思考结论和感想,并分享到大屏幕上。
高中语文_苏轼词 《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从失意走向逍遥——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
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
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
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这首词中是很明显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借这首词作剖析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了解一代词人从失意走向逍遥的心路历程。
在设计《临江仙·夜归临皋》时,便结合苏轼一生的豁达情怀,遭乌台诗案,劫后余生,被贬黄州,把满腔的忿懑和怒怨转化为对大自然的乐赏。
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豁达情怀在词作中的渗透。
所以,课上设计了“众里寻他”“推敲成趣”“挑灯觅句”等环节让学生分析词作,体悟作者情怀。
结合课后作业,本节课就做到了听、读、议、写的系统整合。
通过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可以目睹古人身影,感受古人生活,体会古人感情,会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对现实的理解,这些都对鉴赏古诗词大有裨益。
苏轼胸怀旷达,无论宦海沉浮,“一蓑烟雨任平生”,且行且歌;诗词,不论何人何作,都是以文字来承载作者情感,我们鉴赏诗词,一路走来,也当走进作者,与之心灵对话,受其精神教化,且行且和歌,定会受益匪浅。
二、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2理解词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体会本词感情变化过程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学习鉴赏方法(二)整体感知1 导入新课“花开花落,那是起伏的人生;波峰波谷,那是燃烧的生命;顺风逆风,那是岁月的感悟;春去春回,那是别致的风景。
《苏轼词》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
重难点、关键点:一、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阅读感知: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景物与人的关系。
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定风波》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2、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
《苏轼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及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
2、理解并学习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把握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赋》首段导入:壬戌之秋……。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为豪放派奠基者的苏轼的词又是怎样的风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赤壁赋》写于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他的《定风波》。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并总体感知词的结构。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学习诗词内容,品味鉴赏语言。
3、感知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合作探究学会诗词赏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情感,感受苏轼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情感,感受苏轼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高歌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在主要介绍了苏轼词群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这一教学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苏轼词群的特点,并提出了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实践操作建议。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设计的效果,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讨论了对学生的影响。
本文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苏轼词群、文学教学、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阅读教学设计、特点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实践、评价、改进、教学效果、未来发展、学生影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轼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饮食家等多才多艺的人才。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清新的风格、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而著称于世,被誉为“词中之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词群是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苏轼词群集中展现了苏轼豪放率真、伤悼忧愁的抒情特色,涵盖了诗意、婉约、豪放等多种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苏轼词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深入研究苏轼词群,挖掘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于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词群,激发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情。
1.2 研究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深入探讨苏轼词群的特点与内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其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的如下:1. 帮助学生理解苏轼词群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给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情感传达的重要性:这首词蕴含着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仅仅讲解词义和文化背景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将诗人的思念、欢乐和哲理通过朗读和讨论传达给学生,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文化背景的引入:这首词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如中秋节的习俗、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
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更多地介绍这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
词义解析和朗读训练:由于古词的语言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我需要在词义解析上下更多功夫,同时结合朗读训练,使学生不仅理解词义,而且能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这首词的情感和主题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创作或表达,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
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秋节的习俗、苏轼的生平等,可以让学生在更加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总之,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首诗词的美。
通过诗词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
《苏轼词》教学设计3篇
《苏轼词》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学习方法】合作探讨诵读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2.学习苏轼的词作,了解其风格和特点;3.能够理解苏轼词作的主题和意义,并能够通过鉴赏阅读理解词作的思想和情感;4.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词作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鉴赏阅读理解词作的思想和情感;2.提高学生对词作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苏轼的词作选本;2.多媒体教学设备;3.阅读与分析苏轼词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生平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分析(30分钟)1.放映苏轼的词作,并提供词作的文本给学生阅读;2.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词作的表面意思;3.教师解读词作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主题和意义;4.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5.学生自由发表对词作的评论和感悟。
三、欣赏与鉴赏(20分钟)1.放映苏轼词作的演唱或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词作的音乐性与美感;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词作的艺术特点,如押韵、对仗、运用修辞手法等;3.学生自由欣赏和鉴赏其他苏轼的词作,并写下自己的鉴赏笔记。
四、思考与总结(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轼词作的主题、情感与艺术表达;2.学生讨论与总结苏轼的词作特点和魅力;3.学生上台朗诵或演唱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展示对词作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写一篇读后感,根据学习苏轼词作的过程和体会,谈谈对苏轼及其词作的看法和评价。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阅读苏轼的其他诗文作品,加深对苏轼的了解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同时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分析与欣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的互动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通过对苏轼词群文的简介、教学特点、阅读教学策略和实例展开讨论。
结合教学实例和反思,对苏轼词群文的教学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词的内涵与特点,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关键词】苏轼词群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例、教学反思、建议、研究方向、展望。
1. 引言1.1 本文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统编版八下的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对苏轼词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文也将探讨苏轼词群文在现代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学融入当代教学,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和文学情怀。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我国古典文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苏东坡”,他的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称为“词中之鬼才”。
苏轼的词中融入了他对生活、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境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苏轼的词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和教育中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深入研究苏轼的词群文,探讨其在当代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苏轼词群文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轼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并引领他们走进优秀文学作品的世界,感受词作中的情感和美感。
1.3 研究意义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作被誉为“豪放洒脱、清新秀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背景;2)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并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3)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解读、朗诵、赏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的艺术魅力;2)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作用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尊重和热爱;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词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生活的情感。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的《苏轼词群》包括《水调歌头》、《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四首代表作品。
这些词体现了苏轼的豪放、率真和感伤,是中国词的经典之作。
2.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介绍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阅读赏析教师为学生选取苏轼词的经典作品进行朗诵和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学习词的格律和表现手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词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
(4)词的表现手法演练学生分组进行词的表现手法演练,增强对词的理解。
(5)词的创作通过学习苏轼的词,引导学生进行词的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6)词的赏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词的赏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苏轼词的情感和意境;2)学生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到词的创作中。
四、教学过程5. 词的创作(2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词的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进行词的创作。
6. 词的赏析与评价(10分钟)学生进行词的赏析和评价,展示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轼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下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苏轼词集中汇聚了他的人生感悟、情感抒发和对自然的观察,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巅峰之作。
苏轼的词被奉为经典,广为传颂,被后人称为“苏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苏轼词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通过对苏轼词的特点分析和传世价值的探讨,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结合苏轼词的阅读方法和教学设计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鉴赏技巧和提升写作能力。
希望通过这一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2 研究意义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自然、豪放率真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苏轼词群文的教学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苏轼的词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对其词作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苏轼词群文,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解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对苏轼词群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推动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构建相关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新一代青少年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
2. 正文2.1 苏轼词的特点分析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苏轼词的语言明快流畅,表达简洁清晰,堪称宋代词坛佳作。
其词句中融入了丰富的感情和生活经历,深刻表现出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苏轼词的意境深远,常常表现出超脱凡俗、超越感官的境界,具有深沉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
神飞跃呢……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3、上阕以哪句结尾?“一时”指何时?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
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
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抛却英雄梦的无奈,还有诗人欲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的释然。
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
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
的束缚吗?要知道,个人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怜可笑。
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
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
教学反思:
1、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
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
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这是本节课对我最大的警醒。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
党老师评课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这么短的篇目,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会”。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