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把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作为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齐一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求为其主要欺骗手段,最终达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壮大,在传统美学难以对其正确解释的尴尬中游走、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大众文化的弊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批判,其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最初是针对“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而提出的。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一词,1937年马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又对这一概念做了专门论述。马库塞指出:“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肯定的文化,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仅凭借个人内心活动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实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既能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存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欲望。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幸福的享受只允许存在于理想化的精神形式之

中,甚至使得“不幸福也变为屈从和顺从的一种手段”。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大众文化则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解释,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等因素,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拥护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故喻之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它一方面具有现代文化虚假解放的特性和反民主的性质,与独裁主义潜在地联系在一起,是滋生它的温床;另一方面又构成对个人的欺骗与对快乐的否定。

1942年,霍克海默与洛文塔尔在通信中讨论了“大众文化”问题,紧接着在1944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了作为大众文化取代物的“文化工业”概念,用以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认为它产生于一些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它以独特的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从而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了大众欺骗的阶段。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缘起于这种文化在当代西方社会所呈现的特性和消极后果。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大众文化呈现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法兰克福学派以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了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地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加诸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在对文化工业的思考中,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等对文化工业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和逻辑起点。阿多诺指出:“马克思把商品的拜物教特征性解释为对物的崇拜,这种崇拜是由于交换价值而被它自己制造出来的,同时又使它自身疏远了生产者与消费者”。阿多诺坚决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而被生产出来的一种商品而已。于是拜物教的性

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化工业的产品的基本属性。

(二)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和齐一化,扼杀了个性。由于以现代技术发展为背景的大众文化具有批量生产、无限复制的特征,所以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标准化和齐一化的特征。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艺术品所应包含的个性的消失,艺术创作成为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的批量复制,现代艺术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趋于相同,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大众化商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现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电影、收音机、书报杂志等是一个系统,每一领域是独立的,但所有领域又是相互有联系的”。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还普遍存在着“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他们断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使个人得到了发展,但是,技术的发展和统治,使个人的每一种进步又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他们指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之所以成为虚幻的,不仅是由于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完全一致时,他才能容忍个性处于虚幻的这种处境。从爵士音乐典范的即席演奏者,到为了让人们能看出自己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得不仍用鬈发遮住眼睛的演员,都表现出个性的虚假。”

(三)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技术时代的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的“商品化”和“齐一化”特征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同时,它的消遣娱乐特征又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从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人的操控和统治是更深入、潜移默化和无所不在的。霍克海默认为,随着艺术和文化的深度的削减,文化工业或娱乐工业正悄悄地按着自己的尺度来调节、操纵和塑造人,“在民主的国家,最终的决定不再取决于受过教育的人,而取决于消遣工业”。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断言,“工业社会的力量对人们发生的影响,是一劳永逸的。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作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大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