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本文以金坛刻纸的保护和传承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困境并结合实际探讨突破困境的出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历史,是群众智慧、艺术繁荣的体现。它与具体的民族历史紧密相连,植根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对一定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金坛刻纸是产生和发展于农耕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封闭的经济状况正在迅速改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极大地冲击和瓦解了民间剪纸赖以生存的农业社会土壤,金坛刻纸的发展面临困境。

一、金坛刻纸的发展概况

刻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至清末民初,金坛民间刻纸的创作方式主要为民众自发创作和作坊制作。由于剪纸主要是适应民情民俗的需要而产生,其纸质作品难以保存。近年来,为继承和发扬金坛刻纸技艺,金坛文化局先后多次举办了美术培训班,并组建以刻纸为主业的金坛工艺美术社,古老的艺术获得了新生。目前金坛民间刻纸已积累了600 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的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和在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的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刻纸技艺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金坛刻纸面临的困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坛刻紙艺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一)金坛刻纸的实用性功能锐减。

刻纸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辟邪与装饰。旧时民间为了驱鬼祛邪、祈福迎祥,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之时,自制或购买刻纸作品贴挂在门楣、梁沿、船头仓尾、篷架、神龛等处的边沿以辟邪;此外,旧时金坛的灯笼、龙灯和纸扎等行业很红火,刻纸作品常被用作纸扎灯笼上的装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鬼神之说,也不再使用灯笼,即使是作为装饰品,刻纸也不断被工业化的大批量装饰产品所取代。这使民间刻纸在实用性上大大减弱,而逐渐成为更大程度的纯艺术品。这一转变,使得刻纸艺术的传播更加依赖人为的力量,需要政府、学校、刻纸艺

术家和爱好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刻纸发展的新方向。

(二)传统的民间艺人逐渐消失

金坛民间刻纸的专业和业余作者队伍原来是实力雄厚的。20世纪70年代末,金坛的一批刻纸艺术家率先进行刻纸创作并取得可喜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金坛刻纸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刻纸创作队伍。十几年前,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这之前,他们三人分别被看作是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如今,朱晓坤已乘鹤远行,殷卓宁也退休多年,其他如曹忠平、杨兆群、佘云祥、王锦堂、刘明等,一大批金坛刻纸的早期创立者,或改行,或外迁,离开了以刻纸为业的生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刻纸技艺。金坛刻纸技艺一直依赖手艺人的口耳相传,缺乏继承者的传统技艺逐渐走人困境,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三、积极探索金坛刻纸未来发展的出路

(一)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归档和研究

金坛刻纸蕴含着中国古代民众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比如刻纸作品“小猫戏蝶图”中的“猫”“蝶”暗指“耄耋”,是指八九十岁的年龄,暗喻长寿。大象驮宝瓶图表示是“太平有象”;蝙蝠和桂花表示是“福增贵子”等等。我们建议对刻纸相关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归档和研究,以公益文化的形式,为金坛刻纸制作专题宣传纪录片,印刷精美的金坛刻纸作品集、为金坛剪纸开辟专门的展馆或者进行巡回展览等,使金坛刻纸的形象深入群众中去,激发群众的兴趣,从而能主动去了解、学习甚至自己动手刻纸。

(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传承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通过教育渠道传承金坛刻纸,既能保证学生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广泛认知,又能在不同教育阶段有所侧重,体现各层次教育的特点,从而深化金坛刻纸的传承意义。我们建议,在基础教育中,以兴趣班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传统工艺的兴趣,形成初步认知。在职业教育中,重在传授刻纸技艺,挖掘技术人才。在高等教育中,重在将金坛刻纸融入现代设计,发掘其在当下生活中合理的存在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继承传统的工艺,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性发展。金坛刻纸作为一项独特的艺术瑰宝,不仅仅是金坛人的骄傲,更是全中国的骄傲。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不同的层面探讨其在当下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使其以更为丰富的方式存在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