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器返混性能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
当N=1,=1,为全混流特征。 当
,
(10)
,为活塞流特征。 这里N是模型参数,是指串联的级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
数。N只是来表示反应器中物料返混的程度,N越大返混程度越小,而 反应器本身并不一定是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联而成的。
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KCl溶液作示踪剂,在反应器 出口处检测溶液的电导值。由于加入KCl的量少,则流体为很稀的KCl 溶液,此时KCl浓度与溶液的电导率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率值来表达 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E(t)∝ L(t),这里L(t)=Lt-L,Lt为t时刻溶
线。实验时,测出电导率只,通过查标准工作曲线就可知KCl的浓度。
2.回归法
由于KCl的浓度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关系,因此可以
可以将两者的关系用二次曲线表示:
c=aL+bL2
(3-15-13)
在实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液的电导率会发生变化,因此,系数a、b和
温度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a=d+eT
(1)将KCl溶液注入标有KCl的储瓶内,将水注入标有H2O的储瓶 内。
(2)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高位水槽有水溢出。 (3)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2:操作 (1)慢慢打开进入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 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调节水流量维持在30升/时,同时 打开釜式反应器的入水阀,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从最后一级流 出。 (2)打开总电源开关,分别开启釜1、釜2、釜3的搅拌马达开关, 后再旋转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使三釜搅拌程度大致相同(电流表指示 小于20V)。开启电磁阀开关和电导仪总开关,再分别开启三个电导仪 开关,将量程拨钮调到合适量程段后,将拨钮扳至“校正”位置,调节下 方电位器使电导仪表针指示为满刻度1.0。至此,调整完毕。将拨钮板 至“测量”位置,准备测量。 (3)开启计算机电源,在桌面上双击“多釜串联”图标,在主画面上 按下“实验流程”按钮,调节“示踪剂量”,“进水流量”,使显示值为实际 实验值,在操作员号框中输入自己姓名或学号。 (4)按下“趋势图”按钮,调节“实验周期”、“阀开时间”使显示值为 实验所需值(推荐实验周期1800秒,10mv,阀开时间1~2秒),按下 开始按钮,开始采集数据。 (5)待测试结束,按下“结束”按钮后,按下“保存数据”按钮(数据 保存位置因程序安装路径不同而不同,如D:\Program Files\BYCIC\多釜 串联\data\*.XXX,其中“*”为实验日期与时间,“XXX”为姓名或学号的 前三位)。 (6)关闭釜式反应器的进水阀,打开管式反应器的进水阀,将水导 入管式及应器,重复步骤(3)~(5)。 注意:调节水流量60升/小时(推荐实验周期300秒,5mv,阀开时间 0.2秒)。
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受温度、物料的浓度(即微观化学反应 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时间控制的,而这些条件又主要受反应器内物料的 流动情况影响,因为物料的流动情况是决定反应器内传热和传质情况的 首要因素。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各种操作都很理想,反应情 况一般都比较好。当随着化学反应器尺寸的放大,化学反应进行的情况 经常就和实验室结果相差很大。其原因是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情况和未 放大前不一样,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环境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其中突出 的变化是物料的温度、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产生的不均匀问题。 物料的流动情况不仅对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换热器 的效果和分离设备的操作情况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对反应器、换热 器和分离操作设备进行设计、放大和操作时,都需要了解物料在预期的 设备内的流动特性。以下,就以连续流动反应器为例进行说明。
液的电导率值,L为无示踪剂时溶液的电导率值。相应的平均停留时间 (数学期望) 和方差
可以写为:
(11)
(12)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由管式反应器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
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级为1.5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 水经转子流量计可分别流入二个系统。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 快速注入示踪剂,由釜式和管式反应器流出口测定示踪剂浓度随时间变 化关系的曲线,再通过数据处理得以证明返混对管式和釜式反应器的影 响,并能通过计算机得到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及多釜串联流动模型的 关系。
图2 管式反应器装置示意图 釜式反应器1.5L,直径110mm,高120mm,有机玻璃制成。
管式反应器内径8mm,长度5m。
搅拌马达60w,转数0~100%转/分,无级变速调节。 液体(水)流量0~60升/时。 电磁阀控制示踪剂进入量5~10毫升/次。
图3 控制面板示意图 四、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此曲线下的面积有何意义? 5. 在多釜串联实验中,为什么要在流体流量和转速稳定一段时间后
才能开始实验? 八、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主编. 化学工程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光永主编. 化工开发实验技术.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p217. 3. 魏飞,胡永琪,赖志平等. 石油化工,1998,24(4):276 4. 刘跃进. 石油化工,1995,34(6):405 5. 崔波,方晨昭,金青等.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2000,21(3):196
、方差
、无量纲方差
和虚拟釜数N。
六、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KCl的浓度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并是以线性关系处理的。
实际上,KCl浓度只是在0~3 mol·L-1的范围内,浓度和电导率之间的关
系才近似为线性关系。为了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对KCl浓度和电导率
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处理:
1.标准工作曲线法
在实验温度下,测出不同浓度KCl的电导率,然后作c~L标准工作曲
(1)
由于 ,故有
(2)
写成离散形式为:
(3)
(4)
由此可见E(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当在反应器出口测定的 不是示踪剂的浓度,而是其他物理量,如电导率、毫伏信号等,只要这 些物理量和浓度呈线性关系,就可以将这些物理量的值直接带入式 (3)、(4)进行计算,其结果和与用浓度计算的相同。当这些物理量 和浓度不呈线性关系时,需要根据这些物理量与浓度的关系将其值转化 为浓度值,然后进行计算。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在概率论中有两个特征值:平均停留 时间(数学期望)
和方差。
的表达式为: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 t,则:
的表达式为: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 t,则:
(5) (6) (7)
若用无量纲的对比时间来表示,即
, 无量纲方差
(8)
(9)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 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最常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 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 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摸型假定每个反应器 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 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量纲方差
[参考资料]
反应器返混性能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
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 施。
1、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 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3、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3.停车: (1)实验完毕,将实验柜上三通阀转至“H2O”位置,将程序中“阀开
时间”调到最大,按“开始”按钮,冲洗电磁阀。反复多次。 (2)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排水阀,将水排空。 (3)退出实验程序,关闭计算机。
五、数据处理 1. 使用软件,计算虚拟釜数N。 2. 自己参照第一章中讲述的“excel在化工实验中的应用”的内容,使 用“excel”计算出平均停留时间
流体微元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可以用概率 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的物
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系统的N个流体微元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 流体微元所占的分率dN/N为E(t)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 意义是:流动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
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值和实验温度,就可以通过式(3-15-16)求出溶液 KCl的浓度c。 七、思考题
1.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方法有哪几种?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 2.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3. 如何测定KCl浓度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4. 实验中可以测得的反应器出口示踪剂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图,试问
1. 来自百度文库水瓶;2. 三通阀;3. KCl溶液储液瓶;4. 高位水槽;5. 电磁阀; 6. 截止阀;7. 三通;8. 流量计;9. 电导电极;10. 釜;11. 螺旋桨搅拌
器; 12. 排放阀;13. 搅拌马达 图1 多釜串连装置示意图
1~11同图1;12. 电磁阀;13. 搅拌马达;14. 管式反应器;15. 计算机
由于各种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都有其独自的停留时间分布函 数关系,因此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来定量描述反应器内物料的返混 程度。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测定一般是在生产装置上用水或空气代替反应 物料进行“冷模”试验的方式进行,有时也可以在模拟装置上进行。测定 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就是在反应器的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 剂,同时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的描述反应器 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常用的示踪剂的加入方法有脉冲输入法、阶梯输入 法等。脉冲输入法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反应器的入口注入 物料的主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与 此同时,检测任意时刻t从出口在反应器出口流出示踪剂的浓度c(t), 从而得到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设qV为物料的体积流 量,M0为注入示踪剂的总量,根据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意 义,可知: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情况很复杂,可以用返混的概 念来描述物料的流动形式和采用流动模型的方法进行处理。为了便于研 究,一般都将流体看作是由许多独立存在的流体单元所组成的连续体, 并称这些单元为“流体微元”。流体微元可以是分子(微观流体),也可 以是由很多分子集聚而成的分子团或分子束(宏观流体)。流体微元从 进入反应器到离开反应器的时间称为该物料微团的停留时间。在连续流 动反应器内,由于搅拌和扩散等原因,使具有不同停留时间的流体微元 之间会发生混合,称这种混合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很难直接测 定,一般只能直接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
(3-15-14)
b=f+gT
(3-15-15)
即 c=(d+eT)L+(f+gT)L2
(3-15-16)
因此,可以先测出一组浓度c及其对应的电导率L,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式(3-15-13)中的系数a、b值,然后通过实验测出一组温度T及其对应
的a、b值,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温度常数d、e、f、g。这样在实验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