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范文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d56b8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e.png)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其中,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已成为法学界探讨的热点。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确认与保障,不仅关系到个体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更关乎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概述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是指在国际法框架下,个人享有与其国家等主体同等的法律地位,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法律关系,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有助于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国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重要性1. 保障人权:确认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保障人权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个人可以依据国际法规定,享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并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
2. 促进国际法治:个人作为国际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可以推动国际法的实施与执行。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国际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从而促进国际法治的完善与发展。
3. 推动全球化进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流动与交流日益频繁,确认个人主体地位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四、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1. 国家主权观念的束缚:传统国际法以国家为主体,个人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这种观念的束缚使得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与保障。
2. 国际法律制度的缺失:虽然一些国际公约与协定涉及到了个人的权利保护,但整体而言,国际法律制度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规定尚不完善,导致个人在面临权益侵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3. 实践操作的困难:由于国际法的执行与实施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实践操作面临诸多困难。
如何确保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辨析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59e4a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a.png)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辨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关系、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国际法的实践中,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旨在辨析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分析其在国际法中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国际法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将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概念界定,明确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
接着,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回顾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演变,从古典国际法的国家中心主义到现代国际法对个人主体地位的逐步认可。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实践表现,如个人在国际法庭的起诉权、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救济途径等。
本文还将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互动的视角,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与国内法的关系。
分析各国在国内法中如何规定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以及国内法对国际法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还将关注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如国际刑事法院对个人犯罪的管辖、人权法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等,分析这些趋势如何影响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
本文将结合以上分析,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反思与展望。
评估当前国际法体系下个人的地位是否充分保障其权利与义务,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际法体系,促进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充分实现。
通过本文的辨析,旨在为深化理解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际法主体的定义与特点国际法主体,是指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并能通过其本身的单独行为使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变化的法律实体。
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须有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资格;第二,须有独立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第三,须有通过其本身的单独行为而直接取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
国际法主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法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实体,这意味着这些实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dd3f0afd1f34693daef3e47.png)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摘要: 对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在现代国际法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
国际法学者的观点各异,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1、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
2、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3、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一定范围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关键词:个人国际法主体个人当今社会中,国家、国际组织等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繁复杂,国际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国际法主体、客体和法律部门也不能单一化。
国际法作为调整主体之间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到法律的广泛适用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
而对于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现在国际法学界仍无定论。
归结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1)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
(2)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3)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一定范围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一、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地位的三种主流观点其实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的事宜。
应该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了我们当代国际法理论中最令人困惑也是争议作多的问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此问题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1. 国家唯一主体说。
这一学说认为只有国家才是国际法的主体,只有国家才能直接的享有并承担国际权利和义务。
这是传统国际法的观点。
是实在法学派坚持以国家为核心的必然结果。
奥本海在他生前自编的教本里也强调:“因为国际法是根据国家的公认,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公认,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1 ]”。
霍兰德、李斯特、安齐洛蒂也赞成国家唯一主体说。
我国学者周鲠生也持这一观点:“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并且是唯一的主体。
只有国家是享受国际权利和负担国际义务的人格者,个人则与国际法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他们唯有通过国家才能享受国际法的利益。
”[2 ] 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国际法学界三个世纪之久。
2、个人唯一主体说。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9e6a7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4.png)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历来备受争议。
然而,自联合国宣言的颁布以来,在国际法中个人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首先,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其人权与自由得到了国际法的肯定和保障。
联合国宣言确认了人类享有的基本自由和权利,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承认了个人的发展和尊严是国家和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前提。
根据联合国宣言和其他国际公约,个人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公正审判、财产权利等等。
这些权利不仅是个人自身的权利,它们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国际组织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体现在个人的保护和安全上。
国际法通过国际人道法、难民法等规定,确保了个人在战争、冲突、人道主义危机和逃离暴力等情况下的安全和保护。
例如,红十字会、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生命安全而设立的。
此外,对于个人无法自卫的情况,例如环境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等,国际法也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度。
第三,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也表现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
个人发挥着许多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跨国企业的员工、旅游者、艺术家和学者等等。
个人的移民、学习、旅游和商业活动的流动性是国际化的体现。
这种状态下,个人可以对国际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造成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
此外,个人也是国际投资和贸易的参与者,个人的参与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
除此之外,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经历了一些争议。
例如,关于国籍、领土、外交和战争等方面的争端就涉及到个人的地位问题。
另外,就国家主权而言,国家拥有独立的权力和自主权,而其与个人的关系则涉及到权力和责任的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冲突时,国际法应优先适用。
然而,这个应该如何实现,仍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综合来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其自身权利、国际安全和保护、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7b4b81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b.png)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国际法主体中的一部分,其地位的确认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际秩序而存在的法律体系。
在国际法中,个人并不是直接主体,但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必须认可和尊重的。
首先,个人作为国家的成员,享有国际法所保护的各项人权。
人权是国际法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
国际人权法确立了个人享有这些权利的基本标准,并规定了国家在保护和促进人权方面的义务。
个人可以通过国际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申诉,参与国际人权合约监督委员会的审议等。
其次,国际刑事法的发展也赋予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特殊地位。
国际刑事法是指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机构审判国际犯罪的法律体系。
国际刑事法庭的设立和国际刑事法的建立,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保障。
在国际刑事法上,个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并享有公平审判和被认为无罪的推定等权利。
此外,个人还可以作为受害者依据国际刑事法规定寻求司法救济,例如提起刑事诉讼,参与国际刑事庭的调查和审判等。
再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还体现在国际人道法和难民法等具体领域。
国际人道法是为了保护在武装冲突和其他紧急情况下受到威胁的人群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根据国际人道法的规定,个人在冲突地区享有特殊的保护地位,例如对待俘虏和平民的规定、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等。
同时,难民法确立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保障了个人因战争、迫害和其他暴力行为而迁徙的权利,并规定了国家对难民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与国际经济法相关。
国际经济法是规范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了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等。
个人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享有国际贸易和投资背景下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例如,个人可以依据国际贸易法规定,寻求关税减免和其他贸易便利措施;个人还可以依据国际投资法规定,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中申请对外国投资的保护。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分析论文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4ff6d1192e45361166f559.png)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分析论文一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法的客体。
其二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因为国际权利义务归根结底都要由个人来享受或承担。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某种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第二种观点过于绝对和激进,笔者主要讨论第一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
二在具体讨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之前,回顾一下国际法主体的涵义是很有必要的。
韩成栋、潘抱存主编的《国际法教程》中是这样规定的,“所谓国际法主体,就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与义务的国际法律关系参加者”。
在具体说明这个定义的涵义时,该教程指出,国际法主体必须构成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的实体,自然人和依据国内法所设立的法人在国际关系平面上不具有与国家相等的地位,所以不是国际法主体。
该定义虽使用了“国际法律关系参加者”字眼,但实际上它仍然没有脱离要求国际法主体是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政治关系参加者的传统观念。
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实体只能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是不相同的,更不用说视国家与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和交战团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不合理性,后者不过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暂时的有限的国际法主体。
当然,它们在国际立法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参加权,都是立法性国际法主体,它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大小是各不相同的。
最近王铁涯先生主编的《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是这样定义的:“国际法主体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注: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这一定义预先排除了那些不能独立参加国际关系但能直接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且有独立国际求偿能力者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可能性。
这种国际法主体概念与否认个人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从而成为国际法主体的理论以及认为国际法上的客体为国内法上的法律关系的理论相联系。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be81d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a.png)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标题: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在国际法上,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可。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国家行为,但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逐渐凸显,其权利与义务得到更加明确的规定和保护。
本文将从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个人权利与义务以及国际法上的个人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而个人仅仅是国家的附属对象。
然而,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国际法上的独立主体。
例如,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正式确立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这些权利不受国家界限的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此外,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法院的设立和运行也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使个人可以直接面对国际法律的制裁和保护。
其次,个人在国际法上享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
在国际人权法领域,个人享有诸如生存权、个人尊严权、自由和安全权等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得到国际法的明文规定和保护。
同时,个人也有一定的义务,如遵守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人权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此外,在国际人道法和国际刑事法领域,个人也有义务遵守国际人道法规定,不参与战争罪行、种族灭绝等严重违反人类道德和国际法的行为。
最后,个人在国际法上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
国际法上的个人责任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于其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国际犯罪责任。
个人应当承担起对国际法的遵守责任,不得违反国际法规定的规则和标准。
同时,在国际刑事法领域,个人还可能因为涉嫌或实施了国际犯罪而受到国际法庭的追究和判决,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罪等。
总的来说,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和认可。
个人在国际法上不仅享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既是国际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个人在国家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家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ff7f9ca89eb172ded63b7ef.png)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国际法主体,又称国际法人或国际法律人格者。
在国际社会中,谁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还有为什么会具有资格,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关于国际法主体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争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家是惟一的国家法主体”的观点,成为国际法的传统学说。
该理论只承认国家是国家法主体,国际组织虽然较早就出现了,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甚至在战后初期,还没有被普遍承认为国际法主体。
而对个人仍是“大致和国内法对待动物一样,即禁止虐待动物的规则并不是赋予动物任何权利”。
一战后,该观点发生改变,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个人主体”学说,分别是“个人是国际法惟一主体”,“个人与国家都是国际法主体”说。
前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国际法主体,根本不承认抽象体的国家为国际法主题。
后者认为国际法主体的范围,除了国家外,还包括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诞生,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家环境日趋稳定,为正常的国家交往和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尤其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和大量的国际组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国际法上国家是惟一主体的观念。
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形成了一种的观点,即国家法的主体在国家之外增加了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民族解放组织。
这也是国际实践的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问题,我国学术界甚至国际学术界都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
一、、有关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学说(一)只有国家是国家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家法主体说传统国家法认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只有国家才具有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因而国家是国际法的惟一主体。
这一学说最具影响的学者有安齐洛蒂、施瓦曾伯格、斯配尔杜蒂、平托等。
安齐洛蒂主张国家是国际法惟一的主体,个人仅是国内法的主体,根据安齐洛蒂的说法,国际法规可明白地课予个人义务与责任,其实质上的意义是借国家处罚个人的行为。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f10525c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1.png)
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国际法是规定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国家之间以及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个人在国际法上拥有怎样的地位,以及个人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本文将探讨的问题。
在国际法发展史上,个人的地位曾经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这主要归功于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刑法的发展。
在国际人权法方面,个人在国际法上拥有基本的人权,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国际刑法也发展迅速,它主要对个人在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等。
在实践中,涉及个人国际法问题的案例或事件并不少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塞罗那火车案。
在这个案件中,法庭认为西班牙国家在涉嫌酷刑的指控上未能履行其国际法义务。
这个案件突显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并强调了国家在国际法上的责任。
国际刑法也经常涉及个人在国际法上的问题,例如在战争罪和种族灭绝罪的审判中,个人的责任常常被追究。
展望未来,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刑法的地位将会更加显著。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互联网、等,个人在国际法上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如何在保护个人权利的防止互联网和被用于侵犯他人权利和危害国家安全,将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个人在国际法上拥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但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个人应更加重视自身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权利,积极参与到国际法的发展中,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权利的保护,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各国共同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主题,探讨人的回归对国际法的影响及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旨在强调人的回归对于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回归是指在国际法上,个人从一个国家的国民转变为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独立个体。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d475caeb9d528ea81c77932.png)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一、关于个人的主体资格的争议个人是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学界观点众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肯定说与否定说。
肯定说,即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各法学流派又有不同的主张。
一种观点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而且是唯一的主体。
因为国家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承担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最终承受者仍是个人。
这种观点过分的强调抽象概念而忽视了国际社会的现实,不适用于实践。
另一种观点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但不是主要的主体,个人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一定作用,这种观点为较多的法学家所接受。
其基本理论是,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直接及于个人,因为国际法调整的国家行为实际上是个人以国家机关代表的身份所做的活动,国际权利和义务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
否定说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是国际法调整的对象。
绝大多数中国国际学者,如周鲠生、王铁崖、赵理海等持此种观点。
他们主张在国际法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国家,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国家才能及于个人,或者国际法转化为国内法,由国内法贯彻到个人,因此个人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
针对肯定说的各个论点,否定个人是国际法主体的学者提出了以下理由:关于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问题国际法虽然规定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但前提是他们代表国家执行外交职务。
如果他们不是国家代表而只是个人的身份,就不能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了。
其实,外交特权与豁免是一种国家权利而不是个人权利,个人只能依国家代表的身份享有。
关于个人国际罪行的惩处问题国际法中明确规定了“普遍管辖权”,即行为人若触犯了“对抗国际社会罪”,国际社会中任何国家对此犯行之人均有管辖权。
这就是说任何国家和国际法庭对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有惩处的权利,而罪犯所属国负有不得保护和干涉的义务。
所以,惩处国际罪是一种国家的权利与义务,个人只是惩处的对象。
关于人权保护的问题《联合国宪章》一些国际公约具有保护人权的规定,但是这些国际文件都是国家而不是个人参加制定的,因此个人的人权和基本的自由的保护不是国际法直接赋予个人的,国家在国际公约与个人之间起中介作用。
国际法上的个人
![国际法上的个人](https://img.taocdn.com/s3/m/bc457d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f.png)
推动国际法的进步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国 际法上的个人问题也在不断演变。 研究国际法上的个人有助于推动 国际法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完善
国际法律体系。
02 国际法与个人权利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之一
个人权利的行使
个人在国际法中具有法律人格,可以 成为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国际 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国际刑事法院也对涉嫌犯下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的嫌疑人发出了逮捕令。
案例二:国际犯罪审判案例
总结词
该案例涉及国际法上的个人在国际刑事法院接受审判的问题,主要探讨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责任和管辖权问题。
详细描述
某国前领导人被指控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等严重罪行。国际刑事法院对此发出了逮捕令,并 在该国政府的配合下将其逮捕并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接受审判。该案最终判决该前领导人犯下了种族灭绝罪和危 害人类罪,并判处其长期监禁。
案例三:国际民事诉讼案例
总结词
该案例涉及国际法上的个人在国际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主要探讨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民事 责任和管辖权问题。
详细描述
某国公民在国外旅游时遭遇车祸导致重伤,随后向所在国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国家的相关责任 人进行赔偿。在本案中,国际法上的个人权利和义务问题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最终,法院判决对方国 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赔偿,并承认了原告在国际法上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国际法上的个人案例分析
案例一:人权保护案例
总结词
该案例主要涉及国际法上个人的人权保护问题,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保护。
详细描述
某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镇压行动,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和失踪。国际社会对此进行了强烈谴 责,并要求该国政府立即停止镇压行动,释放所有被非法拘留的人,并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7a0554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b.png)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国际法确定了单独的人在国际上的地位,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义
务的联合体。
国际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对个人权利
的保护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
自古以来,个人都被认为是有权和义务
的主体,具有拥有物权,进行侵权行为和其他法律行为的资格。
现行国际法赋予了个人一些权利和豁免,如基本人权,自由和安全,保护性待遇,司法保护和考虑。
特别是,国际法上个人被赋予了
抗辩权,即当他们面对任何指控时,他们有权向法庭辩解并提出论点。
此外,国际法还保证个人的财产权的有效性和不可侵占性。
此外,个人在国际法上还有义务。
例如,国际法声明了个人对国
家和国际秩序的义务,包括遵守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法律,国际法也规
定了个人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社会风俗的义务,以建立和维护尊重和
和平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国际法认可和保护个人的责任,以及基本权利。
国际
法确保个人享有司法保护和合法的权利,并使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维
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78b49a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c.png)
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在国际法上,个人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一般来说,国际法是指
由政府间的国际条约,护照和外交安排,以及国际组织的约定等组成
的一个体系,它对个人的影响有三个方面:关系权利、基本权利和应
当尊重的义务。
首先,国际法规定个人与国家,实体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权利。
例如,个人可以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利,包括移民权,公民权,新移民等。
此外,个人还可以在国际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包括在国际会议
中的参与权,获得国际司法权利,以及在国际组织中拥有特殊行政权
利等。
其次,国际法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
例如,在国际法中,每个人
都享有生命、自由、安全和处分权,这些权利在许多国际公约中得到
了明确保障。
另外,个人还享有基本的商业权利,包括财产权、公民权,合同权,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权等。
最后,国际法还规定个人必须尊重的义务。
例如,个人必须遵守
国际法所确立的政府间协议,例如国际人权公约,不能大面积破坏海
洋和环境,不能煽动战争、民族仇恨等。
另外,个人还有责任为社会
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福祉,必须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并尊重他人
的权利和尊严。
总而言之,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国际上每个人
都享有特定的关系权利,基本权利和应当尊重的义务。
要想实现真正
的全球公正,就必须落实国际法,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https://img.taocdn.com/s3/m/b6c5359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d.png)
跨国公司要获得国际法主体资格,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 条件是具备法人资格,即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实体。此外,跨国 公司还需要拥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并能在所在国登记注册。满足这 些条件后,跨国公司便获得了国际法主体资格,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跨国公司获得国际法主体资格后,需要遵守和履行国际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这包括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履行相关的税收、环保等义务,以及保障员工的 人权和利益。此外,跨国公司还需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保障全球公 民的权益,积极参与全球公益事业等。
跨国公司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法律风险和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跨国公司可能面临违反国际法的风险,如未履行相关的税收、环保等义务,或侵 犯人权等行为。这不仅会导致公司受到经济制裁和罚款,还可能对公司的声誉和 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其次,跨国公司需要承担在国际法框架下的责任,如有违 反相关规定的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将变得更加重 要和突出。未来,跨国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法制建设和合规管理,保障自身 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跨国公司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法规和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为 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法制环境。此外,跨国公司还应当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保护员工和全球公民的权益,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跨国公司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其在全球市场上运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之一。通过了解和研究跨国公司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跨国公 司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内容三
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探讨
在国际法的漫长历程中,关于个人的法律地位问题一直备受。随着全球化的 深入发展,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本次演示将围绕个人的国际法主体 地位进行探讨,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化理解。最后,文章将总 结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eb1fa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c.png)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一、本文概述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关系、规定国家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其主体主要是国家。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关注和探讨。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评析,不仅涉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和尊重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发展脉络、现状以及争议,并对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评析。
通过对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促进国际法的完善与进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概述国际法,作为规范国家间关系的法律体系,长久以来对于个人的地位问题存在诸多争议。
传统上,国际法主要被视为国家之间的法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忽视。
随着国际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和确认。
在国际法的发展历程中,个人主体地位的变迁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承认并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随后的《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实践也为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提供了司法保障。
在现代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可以直接享有国际法规定的某些权利,如基本人权、难民权等。
个人可以作为国际法主体参与某些国际法律活动,如国际诉讼、国际仲裁等。
个人还可以通过国内法体系间接参与国际法的制定和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仍受到一定限制。
一方面,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往往需要通过国家来实现和保护。
另一方面,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尚未达到与国家完全平等的程度。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经历了由边缘化到逐渐重视的过程。
现代国际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主体地位,但仍存在诸多争议和限制。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0233130776eeaeaad0f330a6.png)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即个人是否为国际法的主体的问题,学术界的争论很多,并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其一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其二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其三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某种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上述三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苟同。
因此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肤浅探讨。
(一)个人不符合国际法主体的要件所谓国际法主体就是指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由此可见作为国际法主体,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3.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对于第一个条件——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国际法不但很少赋予个人这种能力,而且加以限制。
如常设国际法院规章第34条规定“唯有国家才可以成为法院的诉法当事者”。
现在的联合国国际法院也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有学者提出,“在中美洲法院前,个人有权直接诉诸于国际法庭”,这说明个人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目前,常设国际法院和联合国国际法院才是为各国普遍认同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裁判机构。
对于第二个条件——直接承担国际上的义务,有学者提出的理由是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中提出,“《宪章》的精神是个人负有其在本国所加服从之上的那种国际责任,违反战争法规的人在其依照国家授权行动的时候,如果国家授权越出国际法所定的权限者责任,违反战争法规定的人在其依照国家授权行动的时候,如果国授权越出国际法所规定的权限者,不得享受豁免”。
笔者认为这并不能证明个人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义务。
因为个人要承担的国际法上的义务,应该是自己的行为引起的义务,而依上所述,个人是在依照国家的授权进行活动的。
不管授权是否越出国际法所定的权限,个人所为的行为也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行为,而非个人行为。
因此其不享受豁免,也是出于他国对该国行为的否定。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cd0b34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f.png)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基本义务
遵守当地法律
尊重他人权利
个人在外国境内应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定 ,包括但不限于税法、移民法等。
个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应尊重他人的 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缴纳税款
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个人在外国境内应按照当地税法规定缴纳 个人所得税等税款。
个人在外国境内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 活动,如从事恐怖主义、间谍等行为。
日期: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个人国际法主体概述 •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权利与义务 • 个人国际法主体在跨国交往中的地位 • 个人国际法主体在人权领域中的地位 • 个人国际法主体在争端解决中的地位 • 个人国际法主体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个人国际法主体概述
个人国际法主体的定义
个人在人权领域的其他权利
知情权
个人享有获取政府信息和公共信息的权力。
平等权
个人享有不受歧视待遇的平等权利。
参与权
个人享有参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力 。
环境权
个人享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权力。
个人在人权领域的义务
尊重他人权利
个人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得侵犯他人的 合法权益。
遵守法律
个人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犯罪。
个人在人权领域的基本权利
隐私权
个人享有私生活和家庭生活不 受干涉和侵犯的权力。
言论自由权
个人享有表达意见、思想和信 仰的自由,包括在媒体上发表 言论的权力。
人身自由权
个人享有不受非法拘禁、逮捕 、搜查、审讯和限制行动自由 的权力。
财产权
个人享有财产不受非法剥夺和 侵犯的权力。
浅论个人是能否为国际法主体
![浅论个人是能否为国际法主体](https://img.taocdn.com/s3/m/889b6a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1.png)
浅论个人是能否为国际法主体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国际法中,主体是指能够参与到国际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个人、国际公司等。
而在这些主体中,个人的地位相对较低,通常被认为是辅助性的、次要的主体。
但事实上,个人在国际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了解自身在国际法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参与到国际法律关系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在传统的国际法中,个人通常被认为是国家主权下的“客体”,只有国家和国际组织才是真正的主体。
这是由于传统国际法是国家主义的,国家被认为是最高的法律实体,其他主体都是在国家的授权下行使权力。
但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
当前国际法实践中在一系列公约中,普遍规定个人权利和义务,包括《联合国人权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女性歧视消除公约》等。
另外,国际刑事法院和其他国际法律机构的设立是为了惩治个人犯罪行为,如战争罪、种族灭绝罪等,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主权,也侵犯了个人的基本权利。
所以说,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再是受害者或被章程主导,而是成为全部与国际组织、国家、他人间协商等对话的主体。
二、个人的国际法义务尽管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其在国际法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
与国家和国际组织相比,个人不具有信任和治理权力,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建立在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护和监督下的。
个人需要履行国际法下的一些义务,如交纳国际税费、按照国家规定行使第一顺位权等。
此外,个人在跨国行为、角色等方面还需要遵守国际法律规定。
在人权领域,个人拥有的权利也是由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护和执行的。
例如,维护言论自由、享有教育、健康、人权等。
国际公约强调国家履行义务而非个人,个人只是受益人。
与此同时,个人还应尽可能主动维护和促进人权,在这一重大目标的实现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fd28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6.png)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法逐渐成为各国间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其中,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问题备受。
本文将简要概述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概念,分析相关问题,并探讨中国在此方面的实践及政策。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概述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是指自然人或法人作为国际法主体,在国际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地位。
在过去,国际法主要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交流的增多,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国际社会对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认识尚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个人只能作为国家的工具或代理人为国家行使权利,而不能独立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
另一些人则主张,个人在国际法上应拥有独立的地位,能够享有和承担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评析法律地位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有人认为,只有国家才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个人只能作为国家的成员或代理人为国家行使权利。
但也有学者主张,个人应拥有在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关系并享有相应的权利。
法律责任个人在国际法上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也存在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个人没有能力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不应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个人应该承担与其行为相应的国际法上的责任。
例如,在国际人权法中,个人被视为权利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成为权利侵犯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国际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通常会区分国家和个人在不同程度上的权利和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可能会被视为国际法的主体。
例如,在“巴塞罗那电车公司案”中,国际法院认为公司可以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者,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可能仍然受到限制。
例如,在国际人权法中,虽然个人可以主张权利,但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责任承担者。
中国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实践探讨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为个人在国际法上主张权利提供了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规一、关于个人在国际法地位上的各种理论(一)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承担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最终承受者都是个人,并由此认为个人才是国际法的主体,国家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法国著名法学家狄骥所创立的社会连带关系法学派的思想。
在狄骥看来,国家既不是国际法的主体,也不是国内法的主体,国家不具有人格,不享有任何权利。
一切法律规范的最后目的是个人,是为建立个人生存的秩序。
国际法也像其他法律一样,所包含的是对个人而立的规则,而其根据在于不同国家的个人相互间存在的连带关系。
换句话说,国际法主体不是国家,而是组成国家的那些个人,唯有依这个条件才能给国际法一个坚固的基础。
国际社会如同国内社会一样只是一种社会组织,且只包含结成许多国家的个人。
国家的行为总是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国际法所调整的国家行为,实际上以国家机关的代表身份活动的个人行为。
国家的权利义务总是通过个人来承受的,所以国家的权利义务也是组成国家的那些个人的权利义务。
上述观点不符合国际社会的现实,他以“社会连带主义”为基础,混淆了国家和个人这两个概念,从而否认了国家主权,使国际法成为仅适用于个人的世界法,其结果是对国际法的否认。
(二)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这种观点认为个人在国际法上不直接享有权利和义务,个人依条约取得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不过是国家间的权利义务,并由此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甚至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客体。
有些学者根据严格分离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两元论观点,认为国际法只拘束国家,而不能拘束个人,个人只受国内法约束。
从而国际法规则如果涉及个人,必须被转变为国内法,才能使个人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
我国的国际法学者多数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韩成栋、潘抱存主编的《国际法教程》中指出,国际法主体必须构成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的实体,自然人和法人在国际关系上不具有与国家相等的地位,所以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也认为,自然人和法人“在国际关系中,他们不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的能力,因而没有资格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他还认为“个人作为国际犯罪受到国际法惩处,这一事实只能说明他们是国际法惩处的对象,并恰恰说明他们是国际法的客体。
”周鲠生教授在其所著的《国际法》中指明: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并且是国际法上唯一的主体。
只有国家是享受国际权利和负担国际义务的人格者,个人则与国际法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他们唯有通过国家才能享受国际法的利益,简言之,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他在论述波利蒂斯的观点中指出:国际社会只是以国家组成;国际法只是以国家为主体。
个人以个人的资格不是国际社会的成员,他同土地一样只是国际法的客体。
他不能援用国际法,也不受国际法管辖。
国际法从不直接关涉个人,只能经由他的国家间接的接触他。
(三)个人、国际组织与国家都是国家法主体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国际组织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个人在一定范围内也起作用,承担某些国际权利和义务,与国际组织、国家一道成为国际法中的主体。
李浩培先生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指出:“个人可以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负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因而国际社会至少已趋向于承认个人为部分国际法的主体。
”梁西先生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个人可以成为部分国际法律关系,如国际人权法、国际法律责任法和某些范围内国际争端法的主体。
或者说,个人只是在以上有限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特殊主体。
”欧美国家的许多学者都持有持这种学说。
美国杰塞普教授在他所著的《现代国际法》一书中强调,作为国际秩序的基础的一个要点是,国际法必须像国内法一样直接适用于个人,而不应像传统的国际法一样继续远离个人。
维也纳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认为:“国际法主体也是个人。
认为国际法主体是作为法人的国家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主体不是个人;它意味着,个人是按照特殊方式作为国际法主体的。
”由詹宁斯、瓦茨主持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认为:国家可以授予而且有时也的确授予个人——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以严格意义的国际权利,即个人不须国内立法的干预,即可取得,并且可以用他们自己的名义在国际法庭上请求执行的权利,而且,在某些领域,从个人(和私营公司及其他法人)在国际法上直接与国家建立法律关系,而且作为个人直接具有来自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的事实来看,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资格是明显的。
作为实在法的一个问题,认为国家是国际法唯一主体的看法已经不再可能维持了,人们愈加倾向于认为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也是国际法的主体。
下面本文就将论证这一观点。
二、个人可以作为国际法主体并能够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一)有关赋予个人国际法上的权利的国际公约的规定19世纪20世纪初,出现了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萌芽,这表现在禁止贩卖黑奴(1815年维也纳协定书)和保护战争受难者(1864年日内瓦公约)方面。
一战后,国际社会在保护宗教和种族少数者的权利、保护劳工权益、禁止贩卖奴隶、保护战争受害者等方面缔结了一些国际条约。
如1926年的《禁奴公约》、1930年的《强迫劳动公约》等。
国际法上大量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马晓宇(平顶山市市委党校法律教研室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本文对有关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各种理论作了详细论述,接着从个人可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以及个人可以参与国际争端解决程序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
关键词:个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部分主体160现代营销法律法规的关于个人的内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确切地讲是在《联合国宪章》规定了人权问题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对人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作了规定,其中所包含的原则规则,有许多已经演变成国际习惯法,对所有国家都有拘束力。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即第一附加议定书的第一条授权按照公约规定设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接受并审查声称因公约所载任何权力遭受侵犯的受害者个人的来文。
显然,人权事务委员会只受理该议定书缔约国管辖下的个人提出的申诉。
公约第四、第五条还规定:委员会受理后,应将来文提请被控违反公约的《议定书》缔约国注意,该缔约国应于6个月内书面向委员会提出解释或声明,说明原委,若也已采取补救方法,应一并说明。
委员会应该按照个人及有关缔约国所提出的一切书面资料,审查根据《议定书》所收到的来文,并向有关缔约国及该个人提出意见。
欧洲理事会的十七个成员国于1950年11月缔结了《欧洲人权公约》,以“采取一些适当的初步措施来集体保证《世界人权宣言》中所宣告的某些权利。
”该公约一十七个条文列举了各缔约国应尊重的人权,并设置了人权委员会和人权法院以确保各缔约国履行其条约义务和对侵犯人权的缔约国进行制裁。
依据该公约,个人可以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无须通过其本国而直接向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请,以实行其依该公约所享有的人权;在人权委员会中,作为申请人的个人,和作为被申请国(即被告国)的国家,是在程序法上完全处于平等地位的当事者;个人不仅有权以非其本国的国家为被告国,也有权以其本国为被告国。
为了补充、完善公约的内容,缔约国以议定书的形式新增加或修改了一些条款,如第一议定书增加了财产权、教育权、保障自由选举权,第五议定书修改了公约第22条和第40条有关人权委员会和人权法院法官选举的规定,第六议定书废除了和平时期的死刑制度,等等。
此外,这方面的国际公约还有1951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1957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等等。
这些公约既规定了个人的权利,也规定了缔约国给予个人权利的义务。
个人是公约的直接受益者,其依公约所享有的权利和待遇,无疑是一种国际法上的权利。
(二)有关国际犯罪的国际公约对个人国际责任的规定这一类的国际公约有很多,主要涉及战争罪、贩卖毒品罪、海盗罪、贩卖人口罪、劫持人质罪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作为战争罪犯交由国际法庭审判,但是由于荷兰拒绝引渡威廉二世而使审判不了了之,但这种由战后和约规定追究战争罪犯的做法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国际实践首推二战结束后成立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争罪犯的审判,它确立了国际法上关于个人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个人应该承担个人责任的原则,罪犯所在国的国内法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
纽伦堡军事法庭宣称:“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个人,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制裁犯此等罪行的个人,国际法的规定才能有效。
”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对该原则再度予以确认。
其第4条规定:“凡犯有灭绝种族罪或有第3条所列其他行为之一者,无论其为统治者、公务员或个人,均应惩治之。
”此项规定就特别强调了个人的义务。
此外,为了惩罚这类国际罪犯,国际社会还设立了“起诉应对1991年以来在前南斯拉夫境内所犯的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行为负责的人的国际法庭”(即“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和“起诉1994年期间在卢旺达境内或卢达国民在邻国所犯灭绝种族和其他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行为的人的国际法庭”(即“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这两个法庭根据各自的章程,对有关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罪行进行了审判。
但这都不是常设法院,直到2002年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常设的国际刑事法院才正式成立,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国际刑事法院对自然人具有管辖权,任何犯有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罪行的人依照《规约》应负个人责任并应受处罚。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公约既约定了缔约国承担惩处国际犯罪的义务,又规定了个人直接承担国际法的不实施这些国际罪行的义务;一旦个人实施了国际罪行,国际法也是根据个人责任原则来追究罪犯的责任的。
由此可见,个人是拥有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一方面个人享有国际法(包括国际习惯条约)上的权利,并得以个人自己的名义不通过其本国或本国国内法直接诉诸于国际性法庭或仲裁庭,主张或并行使国际法上的权利,另一方面个人又负担国际法上的义务,严重违反其义务时,直接负担国际法上的责任,那么个人是国际法上之主体应该被证实。
个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是有限的,他与国家、国际组织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组织所具有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是不同的,他在国际法的许多重要领域(如领土法、条约法)并没有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因此,他只能是部分的国际法主体。
参考文献[1][法]狄骥,宪法论,1959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49[2]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1994年版,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21[3]王铁崖,国际法,1981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98[4]王铁崖,国际法,1995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5]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1994年版,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22[6]梁西主编,国际法,2002年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88[7]转自周鲠生,国际法,1976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5月,65[8][美]汉斯?凯尔森著,王铁崖译,国际法原理,1989年版,华夏出版社,80[9]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1995年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2月,292-293[10]赵建文主编,国际法学,2004年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60[11]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1994年版,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22[12]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434161现代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