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PPT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cc2bf9453610661fd9f4c3.png)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区域性 4.动态性 5.信息密集 6.政策性强 7.可操作性 8.广泛性和群众性
环境规划具有的整体性反映在
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在众复体其多杂志环理显性涉、,。境的环环这,,及对是主规信综境境构是环这的策自要划息合管问成环境是领措然体与的一“理题一境规环域施、现管 密体因与的个规划境广综工以理集化地经地有划与管泛合程下的、,制济区机生管理、、、方综不决宜管性整命理的影部技面合完定”理特体力必主响门术:性备了、征;的须要因协、1反、它社十.主注特素调经目应不的会分要重征标准整管明标。可确 济、行社和,会难即相以符结获合合得经的是济综环和合境技体规术,划支也与撑是管能理力所,
重要参考书目
• 丁忠浩. 环境规划与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 海热提 · 涂尔逊.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马晓明. 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 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环境规划来实 现……….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 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相协调。
– ② 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没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可能编制出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材(PPT 63页)](https://img.taocdn.com/s3/m/40099768844769eae109ed3a.png)
第二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与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 害”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 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 展史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 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1992年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
受损
大气污染
工厂大量排 放SO2和煤 尘,其中含 钴、锰、钛 等重金属颗 粒
胸闷、咳嗽、喉 痛、呕吐;4天 内死亡人数比往 年同期多4000人, 历年共发生12起, 死亡近万人
发生 事件名称
时间
水俣(病) 1953
事件
—
1956
四日事件 1961 (哮喘病)
发生地 点
日本 熊本县 水俣市
日本四 日市, 并蔓延 到几十 个城市
污染类型 污染源/物
扩散途径/ 致害原因
受体(人) 反应/后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
一、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1、规划与管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环境问题产生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课程地位的增强 3、中国国情国策决定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
二、本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1、“七五”期间(1986~1990)产生(选修课) 2、“九五”期间(1996~2000)发展(必修课) 3、“十一五”期间(2006~2010)重点(核心主干课)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 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 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 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 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 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ce79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2.png)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大气环境规划
![大气环境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da657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e.png)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
(一)A—P值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1.A值法 2.A—P值法
(二)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1.高架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2.面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3.高架源和面源的环境目标确定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三、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1.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地区,控制区一定要包括全部大气环境质量超标 区,以及对超标区影响比较大的全部污染源。非超标区根据未来城市规划、经 济发展适当地将一些重要的污染源和新的规划区包括在内。
2.对于大气污染尚不严重,但是存在着孤立的超标区或估计不久会成为严重污 染的区域,总量控制区的划定要包括其中。如果仅仅要求对城市中某一源密集 区进行总量控制则可以将该源密集区及它的可能污染区划为控制区。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大气环境评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常规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布点原则 (2)布点方法 (3)监测时间和频率 3.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单项质量指数法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一)目的、原则 (二)方法
1.确定评价因子 2.单因子分级评分标淮的确定 3.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4.单因子综合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 5.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三、大气环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测
首先应确定主要大气污染物,以及影响排污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然后预测 排污量增长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这就需要确定描述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 井建立或选择能够表达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
环境规划
大气环境规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0504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0.png)
环境规划能帮助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环 境,避免因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的不可逆损失, 确保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环境规划可以帮助确保经济社 会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环境规划能够减少人类和动植 物之间的冲突,保护管理》PPT 课件
本课程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 解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流程,并掌握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角色。
背景介绍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来 保护人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可持续性
环境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障现 在和未来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环境规划的流程
1
调研评估
2
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
势,评估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
影响。
3
实施监测
4
根据方案和措施,实施规划,并定期 监测和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确定目标
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实际情 况制定计划和政策。
环境规划可以制定和实施污染 防治措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 善。
环境规划的原则
系统观念
环境规划应该从整体出发,系统性地考虑自 然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
参与性
环境规划需要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沟通, 反映各方的声音和利益,促进民主和透明。
科学性
环境规划应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依据客观 事实,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和评估结果,制定规划方案 和措施,包括时序和空间的要求。
环境管理的角色
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环境规划可以帮助确保经济社 会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环境规划能够减少人类和动植 物之间的冲突,保护管理》PPT 课件
本课程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 解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流程,并掌握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角色。
背景介绍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来 保护人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可持续性
环境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障现 在和未来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环境规划的流程
1
调研评估
2
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
势,评估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
影响。
3
实施监测
4
根据方案和措施,实施规划,并定期 监测和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确定目标
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实际情 况制定计划和政策。
环境规划可以制定和实施污染 防治措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 善。
环境规划的原则
系统观念
环境规划应该从整体出发,系统性地考虑自 然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
参与性
环境规划需要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沟通, 反映各方的声音和利益,促进民主和透明。
科学性
环境规划应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依据客观 事实,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和评估结果,制定规划方案 和措施,包括时序和空间的要求。
环境管理的角色
环境规划-U6大气环境规划-1
![环境规划-U6大气环境规划-1](https://img.taocdn.com/s3/m/03e618c90066f5335b812121.png)
的划分
(1)确定评价因子 表 二类功能区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
6.2.1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2)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 上表中,单因子分级为五级,即很不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适
合和很适合。
(3)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有主观和客观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
方法;专家打分法是主观确定方法;熵值赋权法是客观权重赋值法。
目的: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 质量保护区。
表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
范围
执行大气质量标准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 殊保护的地区
规划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GB3095-1996 一级 GB3095-1996 二级
影响大气环境容量的因素
气象与湍流扩散条件; 地形与地貌条件(伦敦烟雾事件); 环境质量现状条件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6.2.2 大气环境容量
箱式模型
用于预测和模拟大气质量。其基本假设是:将所研究的空间范围看成是 一个尺寸固定的“箱子”,箱子的高度从地面计算的混合层高度,污染 物浓度在箱子内处处相等。
功能区
很适合或适合
—— 很适合或适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
—— ——
A≤B A> B
——
——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6.2.2 大气环境容量
概念
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单元,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 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及自然边界的条件下,为达到大气环 境质量目标所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1)确定评价因子 表 二类功能区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
6.2.1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2)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 上表中,单因子分级为五级,即很不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适
合和很适合。
(3)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有主观和客观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
方法;专家打分法是主观确定方法;熵值赋权法是客观权重赋值法。
目的: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 质量保护区。
表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
范围
执行大气质量标准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 殊保护的地区
规划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GB3095-1996 一级 GB3095-1996 二级
影响大气环境容量的因素
气象与湍流扩散条件; 地形与地貌条件(伦敦烟雾事件); 环境质量现状条件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6.2.2 大气环境容量
箱式模型
用于预测和模拟大气质量。其基本假设是:将所研究的空间范围看成是 一个尺寸固定的“箱子”,箱子的高度从地面计算的混合层高度,污染 物浓度在箱子内处处相等。
功能区
很适合或适合
—— 很适合或适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基本适合
不适合或很不适 合 ——
—— ——
A≤B A> B
——
——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二类功能区
三类功能区
6.2.2 大气环境容量
概念
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单元,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 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及自然边界的条件下,为达到大气环 境质量目标所允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6bdcf4d336c1eb91a375dd8.png)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原则 (1)功能和规划相匹配 根据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ADMS大气扩散模型
“ADMS-工业” 可计算来自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的 污染浓度,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连接。 “ADMS-环评”可以处理一个区域或城市所有的污染源类 型,包括工业源,道路交通源,面源,体源和网格源等; 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ADMS-城市”是ADMS模型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用 于计算来自大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浓度或空气质量。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ISC-AERMOD模型
ISCST3模型: ISCST3扩散模型的核心是高斯烟流模型,可模拟大气主要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污染物质的连续排放。处理多 重来源,包括点、立体、线、面和露天矿等。
ISC-PRIME模型: 专门针对当烟流经过两个建筑物时产生气流下洗的基本特 点而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1
大气环境系统---大气环境规划对象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 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 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4.2-5.6
3.5-4.9
0.15
0.20
(四)大气环境功能区划-2
(2)根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功能区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生态 等自然条件。比如:
利用自然界线(山脉、河流、道路)作为 相邻功能区的边界线---方便管理,不需 特意去进行边界的处理。
风向问题---应重点保护的一类功能区放 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三类放下风向。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ADMS大气扩散模型
“ADMS-工业” 可计算来自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的 污染浓度,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连接。 “ADMS-环评”可以处理一个区域或城市所有的污染源类 型,包括工业源,道路交通源,面源,体源和网格源等; 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连接。 “ADMS-城市”是ADMS模型系列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用 于计算来自大区域和城市的污染浓度或空气质量。
(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方法
ISC-AERMOD模型
ISCST3模型: ISCST3扩散模型的核心是高斯烟流模型,可模拟大气主要 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污染物质的连续排放。处理多 重来源,包括点、立体、线、面和露天矿等。
ISC-PRIME模型: 专门针对当烟流经过两个建筑物时产生气流下洗的基本特 点而设计。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1
大气环境系统---大气环境规划对象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 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 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4.2-5.6
3.5-4.9
0.15
0.20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1,2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1,2节](https://img.taocdn.com/s3/m/4461c50b7cd184254b35357e.png)
二、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1.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2.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而规定的 便于实施和管理的目标,实质是将污染物控制在功能区环境容 量的限度内,其余的部分作为消减目标或消减量。 (二)大气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1. 大气环境规划指标 指标体系要同时考虑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建设等因素,我 国的大气环境规划指标应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大气环境污 染控制指标、城市环境建设指标及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等。 2. 筛选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方法 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分法、矩 阵相关分析法等 。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着[①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②能源 消费的增加→③大气污染物质产生量的增加→④大气污染物质排放 量的增加→⑤大气污染的恶化]这样一种连锁反应关系,所以在进 行大气环境规划时应有能流分析。其基本内容包括: 1. 能流过程分析 有:能流输入过程、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能流分配过程 ,在各个能 流过程中,重点能源种类是煤 。能流分析的基础是能流网络图 , 下面给出辅助能源能留网络图:如第五张(下一张)幻灯片 2. 能流平衡分析 3. 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主要目的在于合理优化能源分配途径,合理安排能源改造项目,以 控制大气污染。
主导风向
全年有两个盛行风向且方向 大致相反 全年风向不定,各风向风频 相差不大 全年只有一个较大污染系数 方位 全年只有二个较大污染系数 方位 全年最大污染系数方位不定, 没有一个特殊的较大污染系 数方位
最小风频
下风向
上风向
基本风向
上风向
下风向
主导污染系数 方位 最小污染系数 方位 基本污染系数 方位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实例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PPT课件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d2f97f580216fc700afd9c.png)
• 1. 大气环境规划指标
• 我国的大气环境规划指标应分为气象气候指标、 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指标、 城市环境建设指标及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等。
• 2.筛选大气环境规划指标的方法
• 大气环境规划属于综合性的环境规划,因此指 标涉及面广,内容比较复杂。为了编制环境规 划,期望从众多的统计和监测指标中科学地选 取出大气环境规划指标,要进行指标筛选。一 般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 析法、加权平分法和矩阵相关分析法等 。
• 2. A-P值法
• 在A值法中只规定了各区域总允许排放量而无法确定每个 源的允许排放量。而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筒控制
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筒个数加以限制,即无
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解决 上述问题。所谓的 A-P值法是指用 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 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 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 方法。
(GB3095-1996)。它包括大屿—鸡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岛屿陆地面积
0.73Km2)、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鼓浪屿岛,面积1.90Km2;厦
门岛万石岩至云顶岩山体北侧50米等高线至莲前大道以南,西面以思明区
区界和思明区厦港街道办事处与厦大街道办事处的边界为边,南与东面以海
岸线为界,面积34.26Km2)、坂头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坂头林场所在 地,面积61.07Km2)、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汀溪镇除路下、隘头 和褒美三个村庄外的所在地,面积138.25Km2)和同安区梅山—大轮山风 景区(范围包括梅山和大轮山山体,面积2.98Km2)。
2020/3/23
13
• 三、大气环境功 能区划分
•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 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 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 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 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 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 二、三类大气环境功能区。
• 我国的大气环境规划指标应分为气象气候指标、 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指标、 城市环境建设指标及城市社会经济指标等。
• 2.筛选大气环境规划指标的方法
• 大气环境规划属于综合性的环境规划,因此指 标涉及面广,内容比较复杂。为了编制环境规 划,期望从众多的统计和监测指标中科学地选 取出大气环境规划指标,要进行指标筛选。一 般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 析法、加权平分法和矩阵相关分析法等 。
• 2. A-P值法
• 在A值法中只规定了各区域总允许排放量而无法确定每个 源的允许排放量。而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筒控制
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筒个数加以限制,即无
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解决 上述问题。所谓的 A-P值法是指用 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 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 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 方法。
(GB3095-1996)。它包括大屿—鸡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岛屿陆地面积
0.73Km2)、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鼓浪屿岛,面积1.90Km2;厦
门岛万石岩至云顶岩山体北侧50米等高线至莲前大道以南,西面以思明区
区界和思明区厦港街道办事处与厦大街道办事处的边界为边,南与东面以海
岸线为界,面积34.26Km2)、坂头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坂头林场所在 地,面积61.07Km2)、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汀溪镇除路下、隘头 和褒美三个村庄外的所在地,面积138.25Km2)和同安区梅山—大轮山风 景区(范围包括梅山和大轮山山体,面积2.98Km2)。
2020/3/23
13
• 三、大气环境功 能区划分
•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 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 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 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 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 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 二、三类大气环境功能区。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759cc5a55270722192ef7ac.png)
目标,将污染物控制在功能区环境容量的限 度内,其余的部分作为削减目标或削减量。
四、大气环境功 能区划分 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
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 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 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二、三类大气环境功 能区。
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
序号 单位名称
表 鸣凤城区锅(窑)炉统计表
锅炉数量 台数
型号、吨位
使用时间
1 武星公司
2 星球公司 3 德中公司 4 盼盼集团 5 远安宾馆 6 西湖建筑 7 县职教中心 8 江北厂 9 远安广安大众浴池 10 中医院 11 县医院 12 远安一中 13 县沮城宾馆 14 远安城南洗浴中心 15 县委党校 16 鸣凤宾馆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一 、大气环境规划 的 内容 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图6一1)
图6-1 弄清问题
确定环境目标
建立源与目标关系
方案实施
确定优化方案
选择方法建立模型
二 、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一)大气环境系统 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 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 态子系统,如图 6一2所示。
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5t/a,PM10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20 t/a, 城市控制区(1743.60km2)理想环境容量
经计算,远安城市控制区S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5176t/a,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2072t/a,PM10理想大 气环境容量为8282t/a,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规划
2
6t热载体、4t蒸汽
四、大气环境功 能区划分 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
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 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 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二、三类大气环境功 能区。
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
序号 单位名称
表 鸣凤城区锅(窑)炉统计表
锅炉数量 台数
型号、吨位
使用时间
1 武星公司
2 星球公司 3 德中公司 4 盼盼集团 5 远安宾馆 6 西湖建筑 7 县职教中心 8 江北厂 9 远安广安大众浴池 10 中医院 11 县医院 12 远安一中 13 县沮城宾馆 14 远安城南洗浴中心 15 县委党校 16 鸣凤宾馆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一 、大气环境规划 的 内容 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图6一1)
图6-1 弄清问题
确定环境目标
建立源与目标关系
方案实施
确定优化方案
选择方法建立模型
二 、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 (一)大气环境系统 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 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 态子系统,如图 6一2所示。
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5t/a,PM10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20 t/a, 城市控制区(1743.60km2)理想环境容量
经计算,远安城市控制区S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 5176t/a,NO2理想大气环境容量为2072t/a,PM10理想大 气环境容量为8282t/a,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规划
2
6t热载体、4t蒸汽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06章—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4学时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06章—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4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d56e490776a20029bc642dc1.png)
等比例分配原则
在承认区域内各污染源排污 现状的基础上,将总量控制 系统内的允许排污总量按各 污染源核定的现在排污量, 按相同的百分率进行削减, 各源分担等比例排放责任。
费用最小分配原则
以区域为整体,以治理费用 为目标函数,以环境目标值 作为约束条件,使全区域的 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总和最小, 求得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负 荷。
根据EIA确定控 制边界
在进行项目EIA时,需要确定 其范围。对于一个区域而言, 在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 边界时,可以将区域内各个项 目EIA的评价范围进行叠加, 作为总量控制边界。
35/69
6.2.2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36/69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箱式模型
等效点源 模型
假设大气总量控制区域是一个矩形的箱子,便可 根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用箱式模型“反推” 区域大气环境的容许纳污量。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s,直接排放)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s,间接生成)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存在状态: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Aerosol,悬浮颗粒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Air Pollutants,气态污染物)
4/67
气态污染物及其人为源
特点
更具有可操作性; 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严于浓度控制;更 关注连续达标。
每个 国家环境污染物排 可操作性较差;
污染 放标准
控制成本不合理;
源
关注瞬时排放;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以下简称总量控 制区)是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城镇规划、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要求而决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 行总量控制的区域。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1314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9.png)
02
环境规划基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 2 3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等方面。
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措施。
生态监测与评估
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 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审计,检查其环 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
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确 保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04
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结词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重 要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环境 的可能变化。
VS
详细描述
环境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对未来 环境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的过程。情景分析 则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评估 不同情景下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
环境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总结词
环境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规划中 的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 化环境数据。
详细描述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系统, 用于存储、管理和查询环境数据。地理信息 系统则是一个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对地理空 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分类与特点
01
介绍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分析资源利用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0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e8214833687e21af45a9b2.png)
环境对房地产的影响
环境具有独特的外部效益,其外部效益是 房地产价格提升的主要根据之一。我国建 筑大师陈世民曾指出:“我国的住宅发展 ,开始着眼于环境,追求生存空间的生态 、文化环境。城市人口正在逐步向大城市 郊区、交通干线周围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 区聚集。都市的山、水、湿地、绿树、青 草,正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亮点”, 在这些地区的商品住宅的价格具有提升潜 力大、速度快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1、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 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 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 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 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 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 作用等。 197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 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 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A、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B、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 极限; C、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环境行为的转变
不良行为
理想行为 充足的环境预算 重视政府的环境 公共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和零排放 通过ISO14000认证 循环经济 关注企业环境形象 和责任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节约能源、资源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政府行为
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轻视环境的公共责任 轻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地位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有 Q a i i P h e jC s i1 6 0 Q bi
j
式中:β i— 为调整系数;P —点源控制系数;h ej —烟筒有效高度。
该式表示在i功能区所有高度在100m以下的点源及低架源排放的总量不得超过 总允许排放量Qai。
各功能分区的中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A
α
号
总量控制区
非总量控制区
1
新疆、西藏、青海
7.0-8.4
0.15
100-150
100-200
2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阴 山以北)
5.6-7.0
0.25
120-180
3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
4.2-5.6
0.15
120-180
120-240 120-240
内蒙古(阴山以南)、山西、陕西
(二)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a)高架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如果预测中高架源使用的是高斯烟流模型,那么污染物的地面浓
度为:
C (x,y,0,H )uQ yzzex2 p y 2y 2()e( xp 2 H 2 Z 2)
式中:Q为高架源排放强度
X轴为烟流扩散中心线, y是指Y轴距离以及其他大气条件影响的参数。
7
静风区(年平均风速小于1m/s)
1.4-2.8
0.25
40-80
40-80
2.A—P值法
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 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点源分为中架点源与高架点源。中架点源影响邻近区域所在功能区大 气质量,而高架点源则可以影响全控制区大气质量。因此在某功能区
QH i Qhi i1
根据Qa、Qb、Qm、QH,可以计算全控制区的总调整系数β
(Q a Q b)/Q (m Q H )
当β i和β 确定后,各功能区的点源控制系数P可变成
Pi i P
各功能区点源新的允许排放率限值可为式
q p i i P C s i h e 2 1 6 0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大气环境质量的 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而且关系到城市 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为了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 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与社会经济相匹配的大气环境规划是行之 有效的手段。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四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实例
一、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边界的确定
根据环境保护的目标来确定大气总量控制区域的大小,在确定总量控制区域 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地区 、对于大气污染尚不严重,但是存在着孤立的超标区
或估计不久会成为严重污染的区域,控制区一定要包括全部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区和对超
标区影响比较大的全部污染源。
(二)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反推法的基本原理:
C f (Q) 式中:C — 某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 (mg/m3);
Q — 影响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t/a) 在最大允许排放量的计算中,大气污染物浓度Co(即大气质量标 准)是已知的,上式可变为:
Q f ' (Co)
按污染源的性质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计算 : a)高架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b) 面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注:当实施该允许排放量后,各功能区即可能保证排放总量不超过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放总量。此外
也可以选取比Pi较大的值作为实施值,只要该功能区内实际排放的Qai及Qbi在允许排放 总量范围之内即可。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使用A—P值法就很难确定新增污染源的大致位置、源强、排放高度等一系 列问题;而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在确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通过 模型反推,可以计算控制区域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总量,也可以规划新源的位置、 源强和排放高度即为反推法。
4
(秦岭以北)、宁夏、甘肃(渭河 3.6-4.9
0.20
100-150
以北)
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5
江苏、浙江、安徽、海南、台湾、 3.6-4.9
0.25
50-75
福建、江西
6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渭河以 南)陕西(秦岭以南)
2.8-4.2
0.15
50-75
100-200 50-100 50-100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总量控制就是通过控制给定控制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优化 分配到源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有利于对城市大气污染综 合防治进行总体优化,降低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推动城市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最终实现和保持城市大气环境质 量目标。
Q m i PhejCsi10 6
j
整个城市中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Qm i Qmi i1
各功能分区的高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Q hi Phe j C si10 6
j
2.A—P值法
* 整个城市高架点源(H>100m)的总允许排放量按下式计算:
总量控制区内低架源的大气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计算:
n
Qbk Qbki
i1
各功能区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按下式计算:
Qbk i
Qak i
式中:α — 低架源排放分担率见下表(即 第14张幻灯片)
表6-5 我国各地区总量控制系数A,低源分担率α ,点源控制系数P值表
地
P
区 序
省(市)名
1.A值法
A值法的基本原理:如果假定某城市分为n个区,每分区面积为Si,总 面积S为各个分区面积之和(式6-1)。全市排放的允许总量可由(式6-2)
确定,各分区排放总量由(式6-3)确定。
n
S Si
(6-1)
n
Qak
Qak i
i 1
i1
(6-2)
Qai ACsi
Si S
(6-3)
(2)新经济开发区或新发展城市应作为控制区。 (3)要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 (4)总量控制区不宜随意扩大,应以污染源集中区和主要污染区为主。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在第13张即下一张幻灯片中详细介绍)
三、总量负荷分配到源的分配原则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一)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j
式中:β i— 为调整系数;P —点源控制系数;h ej —烟筒有效高度。
该式表示在i功能区所有高度在100m以下的点源及低架源排放的总量不得超过 总允许排放量Qai。
各功能分区的中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A
α
号
总量控制区
非总量控制区
1
新疆、西藏、青海
7.0-8.4
0.15
100-150
100-200
2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阴 山以北)
5.6-7.0
0.25
120-180
3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
4.2-5.6
0.15
120-180
120-240 120-240
内蒙古(阴山以南)、山西、陕西
(二)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a)高架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如果预测中高架源使用的是高斯烟流模型,那么污染物的地面浓
度为:
C (x,y,0,H )uQ yzzex2 p y 2y 2()e( xp 2 H 2 Z 2)
式中:Q为高架源排放强度
X轴为烟流扩散中心线, y是指Y轴距离以及其他大气条件影响的参数。
7
静风区(年平均风速小于1m/s)
1.4-2.8
0.25
40-80
40-80
2.A—P值法
A—P值法是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 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点源分为中架点源与高架点源。中架点源影响邻近区域所在功能区大 气质量,而高架点源则可以影响全控制区大气质量。因此在某功能区
QH i Qhi i1
根据Qa、Qb、Qm、QH,可以计算全控制区的总调整系数β
(Q a Q b)/Q (m Q H )
当β i和β 确定后,各功能区的点源控制系数P可变成
Pi i P
各功能区点源新的允许排放率限值可为式
q p i i P C s i h e 2 1 6 0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大气环境质量的 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而且关系到城市 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为了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 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与社会经济相匹配的大气环境规划是行之 有效的手段。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第二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四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五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实例
一、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区边界的确定
根据环境保护的目标来确定大气总量控制区域的大小,在确定总量控制区域 时通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地区 、对于大气污染尚不严重,但是存在着孤立的超标区
或估计不久会成为严重污染的区域,控制区一定要包括全部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区和对超
标区影响比较大的全部污染源。
(二)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反推法的基本原理:
C f (Q) 式中:C — 某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 (mg/m3);
Q — 影响该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t/a) 在最大允许排放量的计算中,大气污染物浓度Co(即大气质量标 准)是已知的,上式可变为:
Q f ' (Co)
按污染源的性质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计算 : a)高架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b) 面源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注:当实施该允许排放量后,各功能区即可能保证排放总量不超过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放总量。此外
也可以选取比Pi较大的值作为实施值,只要该功能区内实际排放的Qai及Qbi在允许排放 总量范围之内即可。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使用A—P值法就很难确定新增污染源的大致位置、源强、排放高度等一系 列问题;而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在确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通过 模型反推,可以计算控制区域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总量,也可以规划新源的位置、 源强和排放高度即为反推法。
4
(秦岭以北)、宁夏、甘肃(渭河 3.6-4.9
0.20
100-150
以北)
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5
江苏、浙江、安徽、海南、台湾、 3.6-4.9
0.25
50-75
福建、江西
6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渭河以 南)陕西(秦岭以南)
2.8-4.2
0.15
50-75
100-200 50-100 50-100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总量控制就是通过控制给定控制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优化 分配到源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有利于对城市大气污染综 合防治进行总体优化,降低污染治理投资费用,推动城市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地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最终实现和保持城市大气环境质 量目标。
Q m i PhejCsi10 6
j
整个城市中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Qm i Qmi i1
各功能分区的高架点源的总允许排放量按该式计算:
Q hi Phe j C si10 6
j
2.A—P值法
* 整个城市高架点源(H>100m)的总允许排放量按下式计算:
总量控制区内低架源的大气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计算:
n
Qbk Qbki
i1
各功能区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按下式计算:
Qbk i
Qak i
式中:α — 低架源排放分担率见下表(即 第14张幻灯片)
表6-5 我国各地区总量控制系数A,低源分担率α ,点源控制系数P值表
地
P
区 序
省(市)名
1.A值法
A值法的基本原理:如果假定某城市分为n个区,每分区面积为Si,总 面积S为各个分区面积之和(式6-1)。全市排放的允许总量可由(式6-2)
确定,各分区排放总量由(式6-3)确定。
n
S Si
(6-1)
n
Qak
Qak i
i 1
i1
(6-2)
Qai ACsi
Si S
(6-3)
(2)新经济开发区或新发展城市应作为控制区。 (3)要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 (4)总量控制区不宜随意扩大,应以污染源集中区和主要污染区为主。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在第13张即下一张幻灯片中详细介绍)
三、总量负荷分配到源的分配原则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一)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