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0ab34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d.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健身、武术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传统功夫,它的发展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太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阴阳哲学强调相对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也以阴阳的转化和调和为基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太极拳的动作和运动规律追求以柔克刚,以柔和、自然的气势来化解外部的攻击,这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的思想相吻合。
太极拳的拳谱和拳理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有许多著名的拳谱,如《太极拳谱》、《太极老人书》等,这些拳谱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们融合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拳谱中的拳理包括拳术要旨、拳意、拳法、养生之道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领会拳谱中的拳理,太极拳的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太极拳中的拳套和拳法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
太极拳的拳套包括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下势、左右穿梭、斜飞等动作,这些拳套动作的名字和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景物和工艺品有关,如“单鞭”象征单一的阴阳,“白鹤亮翅”象征鹤舞九天,“斜飞”像鹰击长空等。
太极拳的拳法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以柔克刚、以德制敌,注重顺势而为、运用对方力量,不与对手直接硬碰硬,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拳的修行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内外兼修、心身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神、意、气、力的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专注于意念、运用内力等方法,达到调和身心、养生延寿的目的。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修炼内功、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相契合。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拳谱拳理、拳套拳法以及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8e2299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3.png)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会探讨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的张三丰,传说他创立了太极拳这种武术。
但是现在的历史学界还无法证实这一说法。
在清朝嘉庆年间,陈王庭创立了陈式太极拳,成为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孙家承、吴鉴泉、武禹襄等人也分别创立了太极拳的不同流派。
太极拳在明朝时期还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武术,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流传于汉族。
太极拳的流传,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成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所以太极拳等武术得到了抵制和打压。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和谐。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太极拳的阴阳观念包含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例如,太极拳讲究用柔劲化刚劲,这就是阴、阳相互融合的体现。
其次,太极拳还讲究动静结合。
在太极拳练习中,需要寻找到动作中的静止点,需要在运动中保持住静态。
这既是一种身体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对思想和心灵的磨练和修养。
太极拳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肌肉的放松。
太极拳还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是一种运动健身方式。
结语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
我们应该珍惜太极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太极拳这种健康的运动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身体健康价值。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907bfd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5.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以柔制刚的武术运动。
其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融合了道家哲学、中医学、易经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太极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和内涵都受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切相关,太极拳是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一部分。
太极拳源于明代的杨澄甫、陈王廷等人,但被广泛承认和接受是在清朝的吴鉴泉、武禹襄等人的推广下。
太极拳的品种传承较广,武术家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都是太极拳的代表型。
其中以武当太极拳最为具有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特点。
武当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在研究太极阴阳道家哲学的基础上,创造出太极拳的理论,并将其贯穿于太极拳的练习中。
张三丰提出的“以柔克刚”的太极思想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家理论,自此成为了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成为太极拳的“灵魂”。
第二,太极拳的招式中充满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审美特点。
太极拳中的“起式”、“收式”等动作都是在模拟自然界的万物植物生长的过程。
太极拳的起落动作都沿袭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念,如“擒拿手”比喻为“放鞭”,“肘底看手”比喻为“千斤落柱”。
这些招式的动作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缘故,通过观察和了解自然界,运用到太极拳招式中去,使太极拳的格调变得更加健康和人文。
第三,太极拳的气质中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审美观念。
太极拳招式的美学旨在强调内在的技术与外在的美感,特别是对动作中的起调、迈步、力度和柔软度等方面进行审美造型。
太极拳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高强的火爆与高难度技巧,而是兼备了内涵和外在美感的一种综合技艺。
而这正是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所倡导的美学思想,即“内涵和外在美感的兼备”。
太极拳吸取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cc0ba0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9.png)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4f4bb4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2.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承的一种拳术。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心境和品格,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厚底蕴。
太极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思维方式。
太极拳追求的是阴阳的平衡,通过练习动作的柔和、缓慢和细微的变化,以表现宇宙之间的万物和谐统一。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于和谐、平衡、统一的追求相一致。
太极拳中的动作序列和招式蕴含着悠久的哲学思想,例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曲为直”等,在练习中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生活和处事的方式。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心合一,有助于培养人的内心修养和品格。
太极拳强调内在力量的培养,要求练习者保持身心的平静和集中,同时注重呼吸与肢体的协调。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鼓励人们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理念相呼应。
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平静,从而培养出耐心、坚韧和自律的品质。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柔和流畅的动作,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所讲求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相一致,有助于塑造人的坚韧和包容的品格。
太极拳的推手练习是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
太极拳的推手练习要求双方保持柔和而坚定的力量,并通过互相推撞来发现并化解对方的力量,实现和谐的平衡。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崇中庸之道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太极拳的推手练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通过推手练习,人们能够理解并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力量的交流与和谐,学会应对外界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运动实践来体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和谐、平衡、统一的追求。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培养了人们的内心修养和品格,使人们得以进一步理解和体验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于和谐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40d5d07f1922791688e860.png)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哲理及文化内涵的优秀拳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太极”的含义博大精深,其运动中处处渗透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无形、成形、成熟、繁衍、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并在各个时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运动以形体动作表达、阐述、弘扬了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平衡发展的理解。
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
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文化内涵丰富。
因此,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运动深受传统哲学影响,被誉为“哲拳”,而老子学说则在这些哲学思想中占了相当一部分。
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这也形成了太极拳如今的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同时也集各家拳法之所长。
据史学家考证,明末清初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成形时期,清朝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太极拳迅速繁荣发展,及至下半叶,受中国当时社会和国际化环境的影响,太极拳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cca0614a76e58fafab00339.png)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 九代传人 。他 自幼聪颖好学 , 刻 苦 自励 , 武 双 修 , 孜 不倦 ; 年 后 , 学识 渊博 , 文 孜 成 他
武功 超 群 , 善 轻 功 绝 技 ; 年 , 又 立 志 “ 拳 ” 尤 晚 他 造 , 在其 祖 传拳 术 的基 础上 , 采 民间多 种拳 术之 长 , 博 依
一
了阴, 反复动静交替 , 就形成了一 年的春 、 、 、 夏 秋 冬 四季 , 上 的万 物也 就产 生 了 。 世
这 一论述 就 是我 国古代 先哲 对宇 宙万 物衍 化过 程 的朴 素认识 和 描述 , 是太 极本 体 论 的基本 哲理 。 也
太极 拳取 名 “ 极 ”, 是 受 到 这 一 哲 理 的 启 发 , 太 就 把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9
说于一炉 , 大胆创新 , 创编 了一套 阴阳开合 、 虚实转 换、 刚柔 相 济 、 慢 相 问 、 少 咸 宜 的新 拳 术— — 太 快 老
大 自然 的这 一哲 学 原 理 运用 到人 类 健身 活动 中 , 命
名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哲 理告诉 我们 , 人体是一
个 小 太极 , 宙是 一个 大 太极 , 者要 浑 圆一体 。这 宇 两 种 和谐 理念 对我 们 构 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倡人 提
与人 之 问 的和谐 都是 极有 意 义 的 。
( 黄河科技 学院 体 育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6
摘 要: 源于 中原的太极拳是 中国武术的一朵奇 葩, 也是 中国传统 民族文化 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 究和探 讨太极拳 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 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 必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c0d1b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5.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受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一、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武术、医学等多种元素,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太极”哲学,即“阴阳互根、动静相济”,强调了平和、协调、变化等概念。
在太极文化中,强调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追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
太极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修炼方法,影响了中国的武术、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念,被誉为“内家拳”之首。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以“太极”哲学为核心,注重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强调在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中寻求平衡。
太极拳的套路动作缓慢、轻盈、连贯,注重循序渐进、相互配合,通常分为推手、套路、器械等多个层次,具有练习简单、风格优美、功效明显等特点。
太极拳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武术形式。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一种受人们追捧的健身运动方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文化作为太极拳的源头和灵魂,深刻地影响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发展。
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为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基础。
太极文化中的“太极”哲学为太极拳注入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使太极拳成为了一种注重阴阳协调、柔中有刚、适应变化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所追求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正是太极文化哲学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1f70a33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6.png)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武术,起源于明朝。
其源流渊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对太极拳进行探究。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起源时间有诸多不同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明代武术家陈王庭的大师父张三丰所创,其它说法则认为太极拳源于五祖拳和八卦掌等武术。
无论是哪种说法,太极拳的起源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李文正的化名,他是道教方士,以修道为主要目的,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武术,并将自己的修道理念融入了武术的实践中,将武术和养生相结合。
太极拳的创立,源于张三丰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将道家学说与实际的武术技巧相结合而成。
他提倡以柔制刚,以意领气,走“虚静思动”的道路,以此实现养生强身的目的。
这些思想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可并传承下来,因此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变,太极拳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和热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不仅涵盖了武术技巧的方方面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就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一讲解。
1. 智慧与哲学太极拳的武术技巧中,蕴含了大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心领气”等为代表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倡以智慧和谋略来达成目的。
太极拳通过武术的实践和训练,追求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高的效果,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同时,太极拳也表达了深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体、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 艺术和美感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其动作刚柔相济,意境优美,婉转、悠长、自然流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太极拳强调姿势的整洁美观、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呼吸的配合和声音的控制,将武术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艺术含义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d596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5.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拳,其起源已可追溯至古代。
传说起源于神农氏,神农氏留下大量关于农业和药物的技术,其中包括太极拳的动作。
因此,太极拳很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叫做“道”的概念,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修习太极拳的概念的根源,也被称为自然之美。
太极拳动
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理论,即木、火、土、金和水,
其中木为木头之坚硬、水为江河之激流、土为大地之肥沃、金为金銮
之耀眼、火为烈火之灿烂。
太极拳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运用自然动作与自然
思想相融合,以调节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处
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太极拳的要点是精准的把握动作的要点,把握好
太极的原理,以其中的“变化”表达出古老技艺的精髓。
总而言之,太
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理念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2b298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8.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1. 引言1.1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地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太极拳的发展凝聚着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千年来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太极拳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国武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1.2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重要性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重要性可谓不可忽视。
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武术价值。
在中国武术体系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招式、柔和的力量和内功的修炼而备受推崇。
太极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武术表演,其缓慢而有力的动作让人感受到一种内敛而又强大的气质。
太极拳的招式温和柔和,寓意着阴阳调和、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倍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优美的表演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内功修炼方法。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注重练就内功,培养身体和内心的平衡,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这种内功修炼对于武术防身、健康养生和修身养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更在于其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武术实用性的体现。
2. 正文2.1 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意义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传统太极文化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和道家思想,这些理念贯穿于太极拳的练习中,使其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健身方式。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2aae4ef7ec4afe04a1dff5.png)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39271116 刘盼太极拳既是祖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
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它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仙草。
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
下面我们来看看太极拳中蕴含有哪些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1、太极拳汲取“无极生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作为基本理论。
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静。
太极拳起势,端然恭立,心静神宁,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太极拳动作的基本特征是圆。
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地变化,螺旋缠丝,无始无终。
这些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
在打拳的过程中要求动中求静,虽动尤静。
这与道家的“抱元守一”,佛家的“禅定”、儒家的修身是相通的。
这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生太极”是太极拳的根本理念,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把握住太极拳的精髓。
2、太极拳内功修炼要求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至虚灵。
抓住丹田练内功。
任督两脉交流,大周天运行。
这与道教内丹修炼是一致的。
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病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并济,所向披靡。
3、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是阴阳的变化,直接来自《太极图说》。
太极拳中的动静、刚柔、内外、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柔中寓刚,开中寓合,内外兼修等均体现了阴阳互为其根的太极理论。
太极拳练的是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拳。
4、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太极拳又名“水拳”,水虽柔弱,然滴水穿石,水虽无形,却可冲毁坚固的堤坝。
传统文化探索中国武术与太极拳
![传统文化探索中国武术与太极拳](https://img.taocdn.com/s3/m/f1b5a48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c.png)
传统文化探索中国武术与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其中武术与太极拳作为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索中国武术与太极拳这两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体育活动,并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通过武术锻炼身体、提高战斗力。
通过历史的洗礼与地域的传承,武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理念,包括拳、剑、刀、枪、棍等多种武器的应用及拳法、腿法、身法等技巧的训练。
武术不仅是一种武器技巧的集合,更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的综合体系。
二、太极拳的流派与内涵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最深奥的一种拳术,被誉为“中国武术之王”。
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时期,首创者为著名的武术家张三丰。
太极拳通过独特的身法动作、呼吸法和心理调节,追求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境界。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注重内功修炼、意念调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效果。
三、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内涵。
首先,武术强调“和”的理念,注重练习者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其次,武术与道家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太极拳的功夫追求“无为而无不为”,凸显道家思想的体现。
再次,武术注重身心的统一,通过呼吸、意识的调控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最后,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历史、传统价值观、智慧等,并以此为基础传承下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四、中国武术与世界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武术的普及推广,有助于增强人们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再次,中国武术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尊重,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ead846002d276a201292e85.png)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太极”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
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1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原文来自: 蓬勃范文网: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
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2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7bdbe11c281e53a5802fffc.png)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13061041冯文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一部分就体现在太极拳上。
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武术,还是中华民族古代的智慧结晶。
经过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后,我对太极拳中的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太极拳中的中国文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极拳中的形体文化,太极拳中的中国古代哲学,太极拳与中医养生。
形体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是文化艺术的精品,充满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谐剧、哑剧和日常生活中面部的喜怒哀乐表情以及身体动作,甚至照片等。
太极拳形体文化是无声艺术的升华,是由特殊符号按照健身、防身而组成的动作、招式、套路、推手以及物态化器械所构成,甚至还包括服装、鞋袜和美化仪表诸方面。
太极拳系列套路都是太极拳动作、招式串连,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创编而成有段落、有起式、收式的套路。
这种固定模式的套路,是太极拳形体文化具体展现,是太极拳“显型式”的精华。
太极拳具有人体形态特殊符号即技、艺、术的表达和终端形态,通过习练太极拳者自身的修炼和实践,得以掌握、运用太极拳技能,从而通过技、艺、术形态达到“形似”层次。
说起太极和中国哲学的关系,就又要或多或少的联系上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一—道家思想。
中国拳术在以前不但是讲究阴阳互相配合,要修心养性,能使身体健康,保护自己,更能为了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敌人而献身。
现在的人除了将拳术运于防身外,并且使自己身体健康,让自己更年轻,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干一番事业,但是往往却已忘记拳术它原来所具备的精神和内涵。
学习任何专门的学问都有它的基础理论以及精神象征表现。
中国的拳术就是古时所谓的武艺,学习拳术的人以往被人称呼的名称有:武士、勇者、武夫、勇夫等。
前面武士、勇者,是一种尊称,这一个人必须在拳术上、精神上、德行风范上有所成就,才能被世间的人所推崇,当然这种推崇所强调的并不是习拳者本身拳艺的高低,它主要是在表现除了拳术有形的东西以外,另外被习拳的人所发扬出来高尚精神和情操,也就是所谓的“武德”。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d4bf6c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e.png)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一、国学之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国学中,儒、道、佛、武、医、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渊持久的影响。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易讲阴阳、医讲平衡,医无病之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二、“太极”的由来太极这个词,是由孔子注解《周易》时在《系辞》中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及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方面却是相同的。
作为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绵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三、和式太极拳与国学的内在联系和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种类的一种,其拳架、理论、体用不仅拥有一般太极拳圈、圆普遍规范外,同时拥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拳架、理论、体用,与中国传统国学精神内涵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1、和式太极拳与儒家儒家:思维、做事讲究“中庸之道”;何为“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就是不偏不倚,“和”是也,“不易”就是不改变,坚持、保持。
《和式太极拳谱》中对“中”的论述: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腰脊中正顶劲领,尾闾中正神贯顶;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用功时,身法要象太极图中的子午线垂直中正;在体用上: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在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于中,取彼也在中;在意念上,心贵静,意守中。
传统文化对太极拳传承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太极拳传承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9bc61ff6294dd88d0d26b81.png)
它有 一个合 理 的核心 ,那就 是把 人和
天 地 看 成 是 一 个 统 一 系 统 。 这 就 是
“ 天 人 合 一 ” 的认 识 。 “ 天 人 合 一 ”微
2 、头上顶 而 目平视 。头上顶则身 正 , 占有行 动空 间 ; 目平视 则 占有视
觉 空 间 。 西 方 拳 击 ,低 头 、 目上 视 , 失 尽 行 为 和 视 觉 空 间 。 低 头 失 天 ,抬
微合 ,舌尖轻 抵上 鄂 ;两臂 弧形 环抱
于 胸 前 ,手 心 朝 里 ,指 尖 相 对 , 相 距
“ 小周 天” ,谙 合大周 天之 四时 ,二十 四节 气 、昼 夜 、寒 暑等 。从 技击 的角
度, “ 大周 天 ”跳 出对 抗 双方 ,看双 方搏击是一个 与天地相连的相关 系统 ,
传统文化 对太极拳传承 的影 响
河南农 业职 业学 院
摘
王凤仙
娄会俊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 多元化 的,它们相互 交融 ,相互促进 ,而太极拳 正是在这样的 大背景 下发展壮 大的,对其 影响较 深的传统文化
是 《 易经》 《 道德 经》、儒 家文化等哲学体 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太极拳 ;传承 ;影响
一
约1 0 厘 米 ,肩松肘 沉 ,裆要 开 圆 ,脚
踏 实 地 ,脚 趾 、脚 外 侧 、脚 跟 皆抓 地 , 涌 泉 穴要 虚 ,重 心 在 两 腿 之 间 。
方 之一静 一动都 非孤 立 ,都影 响对
方 。同时 ,借地 之力 ,纳 天之气 ,壮 人之 势 ,天 、地 、人形 成一 体 。 “ 小 周天 ”是 “ 大周 天” 的人体 缩 影 。头 圆为 “ 天 ”;脚 方 为 “ 地” ; 四肢 为 “ 四时” ;五脏为 “ 五岳 ” ;六腑为 “ 丘 陵” ;血脉为 “ 河 流” ;肾为 “ 泽” ;双 目为 “日月 ” ;呼 吸 为 “ 象 ”;心 司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d2a08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4.png)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1. 引言1.1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宋代,发源地在陈家沟,由宋代杰出医学家、博物学家、兵学家吴自华,创始。
太极拳起源于太极图和易经理论,并融入了中华传统的武术、医学、哲学和道家文化精髓。
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太极拳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门派之一。
太极拳的起源与传统中国的宇宙观密切相关,融合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易经八卦等传统哲学观念。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柔之依刚”的思想。
太极拳的拳法动作流畅、舒缓,注重呼吸、意念和身体协调,全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内外协调、阴阳平衡的追求。
太极拳的起源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兴盛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字数:226】1.2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武术传统、医学养生等多种元素。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代表性体现,融合了这些文化精髓,并通过动作、意念、呼吸等方式表达出来。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强调阴阳调和、内外协调、柔和刚健等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核心理念。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身、意的统一,强调以道法自然、以柔克刚的原则来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外平衡。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含义是通过太极拳这一形式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学,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标。
【内容字数不足,请继续补充完整内容】2. 正文2.1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理念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强调阴阳平衡、内外兼修的思想,这一理念贯穿于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
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注重调节呼吸、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既要专注于内心的意念,又要注重外在动作的流畅与协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e84f3010661ed9ad51f3c8.png)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太极拳,顾名思义,它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和指导思想的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武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支柱,三家均以《易经》为根源,而《易经》的精华就是“太极阴阳学说”。
五代时期道家陈抟祖师在华山始画无极图、太极图,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根抵全在道教”;北宋儒家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创作的《太极图说》影响深远,成为理学的思想纲领。
太极拳上可以通道学,下可以普及大众、全民健身。
修炼太极拳不仅要练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修心,因此被归入内家拳的行列。
修心的实质是求静,要在动中求静。
练太极拳要一招一式,动作柔缓但绝不拖泥带水,心不外溢、神不外泄,心神驰溢觉后收回。
孟子曰:“古代学问无他,收其放心而已矣!”动中静才是真静,静极自动,静中动才是真动,此动为先天阳气生,生而循经走腑,畅达四肢百骸,此时会感到神清气爽、身轻如燕。
拳劲柔中蕴刚、刚中带柔,这就是太极拳玄妙境界,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互根,循环反复,无始无终,故修炼太极拳要“贵柔”、“守雌”,以待阴中阳生,而生机勃勃!有人以为“贵柔”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其实这只是对“贵柔”思想的初步认识,是太极拳修炼的小乘功夫。
“贵柔”不仅要以柔克刚,更重要的是守柔、守静、守虚、守雌,守出先天一气,可以滋养身体,柔弱者可以变刚强,开发智慧,使平凡者展现神奇。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要“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告诉我们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这是太极拳的精髓,如果缺少这一核心思想,只有架子与招式,那么太极拳也就变得与体操舞蹈之类没有区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关于太极拳命名的含义及创编理论的论 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太极拳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因素, 因而太极拳又被称为 / 文化拳 0、/ 哲理 拳 0。它是中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浓缩的特殊产物。
二、太极拳的动作命名和设计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文化因素
但凡习武之人都知道,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拳 术时, 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拳谱中的术式名称。拳谱 对于拳家和学拳者的重要性, 与曲谱或画谱对于音 乐家、画家的重要性并无二致。而太极拳的动作命 名和设计及动作规律, 恰恰体现了太极拳的运动特 点。其动作的命名、创编和设计中都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V o.l 12 N o. 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HUA NGH E S& T U N IV ER S ITY
2010年 1月 Jan. 2010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李振邦, 王晓丹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 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 源于中原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究和 探讨太极拳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必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太极拳的命名及创编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太极,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太极的含义有 多种, 其中之一是指混而为一的元气, 即万事万物的 本原 [ 1] 5。 / 太极 0二字 源于 我 国古 代的 文化 典籍 5周易 6一书: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 象生八卦。0意思是说, 大自然中的气运动分为阴阳 二气, 由阴阳二气而产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出现了 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从而推衍 出宇宙万事万物生存的形态。太极就是指整体的没 有分割的一, 绝对的一的意思。古人认为, 天地开始 的时候, 整个宇宙是混沌一体的, 于是称这种现象为 太极。它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本源, 世间的一切都是 由太极而产生出来的 [ 1] 5。
赋予民间故事中 / 武松打虎 0的典故。这类术式名 称形象生动、联想丰富、感染力强, 颇能在练拳中引 人入胜。动作类术式名称中 有的直接模拟 技击动 作, 如 / 搬拦捶 0、/ 撇身捶 0、/ 左右穿梭 0、/ 双峰灌 耳 0等。这些名称像其形、取其意, 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 / 天人合一 0的哲学观点。
动静结合、以静制动;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虚实结 合、避实击虚; 因势利导、借力 发劲等, 内涵极其丰 富。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愉悦 着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中国式的含蓄美的享受。它 带给人们的武术形象是心如止水、胸有成竹。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贵和谐 0、/ 尚中庸 0在太极文化 中体现 得淋漓 尽致 [ 1] 294。这里 的 / 中 0, 指事 物的 / 度 0, 即不偏不倚, 既不过度, 也不要不及; / 中 0也 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 狂 0, 也 不 / 狷 0。 / 中 0是 达到 / 和 0的手段。以中为度, 中即是和, / 和 0中含 / 中 0, / 持中 0就能 / 和 0。它与发源 于西方的体操
/ 天人合一 0这个观点产生于先秦, 由北宋哲学 家张载最先提出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协 调、/ 天人合一 0。天道与人道、天 性与人性是相类 相通的, 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 天人合一 0即认 为, 天 (大自然 ) 和人 ( 人 类 ) 本来是相互融 合为一 的, 而人生的最高理想境 界就是自觉地达到 / 天人 合一 0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 内外原无判隔。 / 天 人合一 0思想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之 一 [ 5] 286- 287。正如中国现代著名文 化学者钱穆先生 所言: / 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以 -一天人, 合内外 . 六字 尽之。0[ 6] 它的基本含义, 概括地说就是 / 人与世界 的融合 0, 即人与自然的融合。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后来 又流传到全中国, 发展而成为陈式、杨式、吴式、武 式、孙式等太极拳五大流派。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代传人。他自幼聪颖好学, 刻 苦自励, 文武双修, 孜孜不倦; 成年后, 他学识渊博, 武功超群, 尤善轻功绝技; 晚年, 他又立志 / 造拳 0, 在其祖传拳术的基础上, 博采民间多种拳术之长, 依 据中国古代 典籍 5河 图 6、5洛书 6、5周易 6、5太极 图 6、5太极八卦图 6中的太极阴阳学说, 又融合了中 国道教文化中的导引术、吐纳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 说于一炉, 大胆创新, 创编了一套阴阳开合、虚实转 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新拳术 ) ) ) 太
李振邦, 王晓丹: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47
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 / 和 0, / 和 0方能 产生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 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 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年来一直强调, 要建立和谐 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世界, 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 / 贵和 0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学开创者孔子 也强调 / 和为贵 0[ 7] 。太极拳的练功原则, 也恰恰体 现了这一思想。
其三, 太极拳奉行的 / 身心合一、形神兼 养 0的 练功原则, 也蕴涵着深 厚的中国传统 、轻 灵柔 和的 / 身 动 0; 沉着不燥、恬淡不狂的 / 心静 0; 气沉丹田、以心 行气的 / 气敛 0; 朴实自然、意领神随的 / 神静 0。太 极拳的表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善于
其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认为, 人体元 气一天 24 个小 时循经络 运行一周, 其中 子时 ( 深 夜 ) 、午时 (中午 ) 是元气 运行的两个起始点。此时 练功可增进元气的循环, 有利于祛病延年。中国武 术内功理论中也有 / 朝练寅, 夕练酉 0的说法, 就是 说在每天早上的 3点到 5点、晚上的 5点到 7点, 是 进行武术练功的最佳时间, 因为寅时和酉时分别是 人体 / 肺气旺 0和 / 肾气旺 0的时刻。此时, 练习武术 有利于练肺、肾二脏先后天之气, 达到 / 力随气生 0 的境界。另外, 武术练功讲究方向性, 一般都面朝南 而立, 也是为了达到人物、生物、磁场与天地磁场的 和谐统一。其实, 以上这些仍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 / 天人合一 0思想在中国武术中的具体运用, 而这 些武术练功原则在太极拳功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太 极八卦图
三、太极拳在练功原则上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 统文化因素
其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 天人合一 0 中, / 天 0既包括天, 也包括地, 还包括整个宇宙中的 万事万物。总的来 说, 天指的 是大 自然; / 天人 合 一 0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和谐 0在太极拳专 业术语中指的是 / 内三合, 外三合, 总称六合 0。中 国古代医学典籍 5内经 # 素问 6中说: / 人以天地之 气、四时之法成。0自然界的春夏 秋冬四季变化, 寒 暑燥湿的气候, 都直接影响人 的生长发育和健 康。 因此, 重视人、重视人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成为 / 天人合一说 0之必然。有人说: / 21世纪什 么最贵: 是和谐。0同样, 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的文艺节目中, 专门突出了汉字中的 / 和 0字, 也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贵和 0的哲学思想 [ 5] 293。
关 键 词: 太极拳; 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 8521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424( 2010) 01-0045-03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 分, 而太极拳又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它博大精 深, 源远流长, 植根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肥沃土 壤之中, 不仅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而且有着广泛 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 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浓缩。 据统计, 目前仅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焦作市就有 80 多万人练太极拳, 现有太极武馆、学校 50余所。特 别是伴随着国家逐步繁荣富强, 太极拳作为一项老、 中、青、少皆宜的体育健身运动, 逐步从国内推广到 海外,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目前, 太极 拳已经传播到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练太极 拳者有 1. 5亿人, 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 组织。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有 2008人 集体表演了太极拳, 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
收稿日期: 2009- 11- 09 作者简介: 李振邦 ( 1943 - ) , 男, 河南 洛阳人, 教授, 督 导, 主要从事中 国文学与中国文 化研究; 王晓丹 ( 1986- ), 女, 河南安阳 人, 武术系 2006 级学生。
46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极拳 [ 4] 。陈王廷的后人、5陈氏太极拳图说 6的作者 陈鑫在其自序中说: / 明洪武七年, 始 祖讳卜, 耕读 之余, 而以阴阳开合, 运转周身者, 教子孙以消化饮 食之法。理根太极, 故名 -太极拳 . 。0[ 1] 5 杜严敬在 其所撰写的 5陈氏太极拳图说序 6中也曾指出: / 天 地之道, 阴阳而已, 人身亦然。顾人身之阴阳, 始往 不得 其 平, 则 血 气 滞 而 疾 病 生。 故 炼 气 之 术 尚 焉。0[ 1] 4上述二人的观点都说明, 从整个宇宙来看, 自然界变化运行的规律, 不过是一阴一阳罢了; 而人 体内的阴气和阳气, 如果不能够调和适当的话, 就会 导致气血凝滞, 从而产生疾病。所以, 中国古代有很 多人崇尚炼气养生之术。这样的创编理论也正好符 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天人合一 0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