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建筑演变及特点图文结合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木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的划分和布局 。
建筑布局与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注重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方式,以突出主体建筑的
重要性。
建筑空间组织注重层次感和序列 感,通过门、窗、墙等元素的组 合,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效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空 间布局、材料选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体现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哲学 思想。
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中,注重与地形、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结合,以实现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水观念的影响
风水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哲学 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水观念在建筑选址、布局和设 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 建筑应符合自然法则,避免不良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 如今,故宫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展示着大量珍贵文物。
颐和园
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1750年,是中国传统园 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建筑特色
颐和园以湖泊、山石、建筑等元素组成,展现了自然美与 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布局灵活多变,空 间层次丰富。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的珍贵载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
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 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 纪,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
之一。
建筑特色
苏州园林以山水、建筑、植物等 元素组成,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 的融合。其建筑风格清新雅致, 布局灵活自由,空间层次丰富多
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

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中国,无论南方与北方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还是平原与山区在地形地貌上的显著不同,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巨大区别,这种木构建筑均被广泛采用。
无论是木材充裕的地区,抑或是木材缺乏的地区,人们都以木构建筑为最高等级标准,即使一些采用砖石砌筑的建筑也常采用模仿木构建筑的样式,表现出木构建筑所具有的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木构架结构本身具有取材方便,加工便捷,组装灵便的特点,可以自由灵活的扩展和收缩,亦不受地形限制,即可组合为平展舒放的宽宅大院,又可以组合为高下错落的吊脚楼。
不需要坚实的地质地基条件,也不要求平整开阔的地段前提,这一点对于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环境复杂的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尤为重要。
对于华南、东南、西南气候潮湿的地区,在缺少成熟的隔湿防潮技术之前,采用干栏式的木结构建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
这套系统大至院落组合方式、建筑间的呼应关系、建筑单体的造型;小至建筑的各种比例和尺寸关系,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建筑营造的程序和方法,建筑装饰的施用及题材等等。
这一体系有一整套规范,在官方控制的范围内成为工程监督和验收的标准,在地方成为民间共同信奉和遵守的约定。
构架,这里指建筑的结构框架,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华夏建筑体系里,它并没有被隐藏,重点部位反而被刻画强调,直观地表现在外观上。
这种对结构构件及其关系的真实表达是华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征,也因此通常认为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是非常“建构的”。
从剖面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木构架的重要性。
这里以建筑史书上最经典的两个剖面为例子:佛光寺与太和殿。
佛光寺剖面图太和殿剖面图粗看上去,这两个剖面都由四个部分组成,由下至上依次是:基座、柱子、铺作层以及屋面层。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7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常见的 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 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部土 楼 内
完整版ppt课件
18
最著名的有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华安的二宜 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 型代表。
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 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
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
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完整版ppt课件
54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
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
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
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
完整版ppt课件妙。
9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 ,达到“天 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 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完整版ppt课件
5
一、皖 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 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 雕、石雕、砖雕)。
完整版ppt课件
6
徽派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 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 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征。
无论是古代宫殿,还是现代摩天大楼,在中国建筑中都能看到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古代建筑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巧妙的榫卯结构,使建筑物整体坚固而稳定。
古代中国建筑极富创造力,充分融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古代宫殿是中国建筑的代表,如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大雁塔。
这些建筑外观庄重、宏伟,内部空间布局和谐,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建筑风格。
古代建筑也注重装饰,采用精美细腻的彩绘和雕刻,营造出富丽堂皇的氛围。
二、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相结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然而,传统建筑元素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与现代化建筑相结合。
这种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例如,北京的“鸟巢”和上海的“东方明珠”都是现代化建筑的代表。
它们的造型独特、设计简洁,同时融入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元素。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三、特殊的山水建筑中国的山水文化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建筑常常与山水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山水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以自然为基础,注重塑造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举个例子,中国的园林建筑就是山水建筑的典型代表。
苏州的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都以山水构图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的建筑、花园和水池,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四、农村建筑的特点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建筑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
农村建筑常以砖木结构为主,风格朴实、功能性强。
建筑的形式和材料取材自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农民生活紧密相连。
农村建筑通常由多个独立的建筑单元组成,形成一个与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整体。
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特点和氛围。
五、建筑的地域性特点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艺美学。
从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一、古代中国木质建筑古代中国木质建筑,几乎完全是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
从简陋的竹木河山到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技巧和审美技艺令人惊叹。
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特点:1. 结构简洁。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是众多木料的平衡和组合,使其结构十分简洁。
2.造型美观。
古代建筑不但结构简洁,造型美观,而且造型和结构中所体现的意义十分深刻。
3. 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
古代建筑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且在建筑的调度、布局和装饰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和风格。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石质建筑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强度和美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古代的石建筑逐渐成为主流。
中国古代石质建筑的特点:1. 造型繁复。
中国古代石建筑不限于简单的石块堆砌,其繁复的造型和雕刻技艺更为惊人。
2. 建筑材料新颖。
由于石材的富有,石头成为了主要的建筑材料,遮阳、增强结构等方面利用石材结构的设计,也得到了重视。
3. 具有建筑意义。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在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不仅涵盖了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而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改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1. 精美的图案和装饰。
古代中国建筑中的花纹图案和装饰可能是世界上最精细、最精美的。
这些图案和装饰不仅是正面、侧面,甚至是每个角落和每一根柱子上都有,同时也包括了绘画、雕塑、织物等艺术领域。
2. 寓意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被用来表达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和原则。
3. 技术的发展。
中 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特色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其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巢穴到明清时期精美的宫殿园林,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和躲避野兽的侵袭,开始建造简单的住所。
最初可能是利用天然洞穴,后来逐渐学会了搭建简陋的窝棚。
这些早期的建筑多以草木、树枝和泥土为材料,结构简单,但已经体现了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初步探索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在商周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宫殿和宗庙建筑。
例如,商代的殷墟遗址中,宫殿建筑的布局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布局,中轴线的概念开始萌芽。
同时,建筑中开始使用青铜构件,增加了建筑的坚固性和装饰性。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竞相建造豪华的宫殿和台榭。
这一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斗拱的出现,为建筑增添了更多的装饰和支撑功能。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万里长城。
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极其庞大,虽然最终未能完工,但从留存的记载中可以想象其宏伟壮丽。
长城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以雄伟的气势和坚固的防御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汉代的建筑继承了秦代的风格,并有所发展。
在宫殿建筑方面,未央宫、长乐宫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同时,汉代的民居和墓葬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建筑图案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兴起。
寺庙、佛塔等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
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民族融合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严谨,宫殿建筑雄伟壮观。
如大明宫,其规模宏大,建筑气势磅礴。
在技术方面,木构架技术更加成熟,斗拱的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建筑的高度和跨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
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1、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2、山崖下的凹入处。
3、洞穴。
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
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4、巢居。
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5、窝棚。
6、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七千年。
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2.夏商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朝--夏。
中国的奴隶社会从夏朝起开始形成和发展,到商朝后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经过西周到春秋时代结束为止,前后约计一千六百年。
建筑方面,商朝已经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西周以后,春秋时代的统治阶级营建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多建在高达的夯土台上。
原来简单的木架构,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建筑上也出现了等级制度,并有了以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这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夏朝古文献对夏朝记载较丰富,但考古一直存在瓶颈,未有确凿的成果。
商朝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
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河南偃师二里头城址河南郑州中商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礼,宗法秩序严格,有《考工记》一书,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山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春秋士大夫住宅广州二里头二号宫殿左祖右社:始祖庙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
板瓦、筒瓦、脊瓦建筑色彩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鲁班——建筑祖师3.秦汉三国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
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
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
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
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
有咸阳、长安、洛阳、邺城等重要城市。
宫殿建筑也获得发展1、阙的设置。
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
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2、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
其前殿既为阿房宫。
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3、长乐宫。
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4、未央宫。
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
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
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5、建章宫。
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在园林方面,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
有上林苑。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
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
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
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
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
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
陵的周围有内外两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最早的佛寺木构阁楼式塔: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
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
为现存最早的塔。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
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塔。
苏州光福镇七级方塔光福寺塔。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庵塔。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
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
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河北磁县南响堂山北齐石窟由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
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
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
还有墓表、石柱。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
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
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5.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这个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
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
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城市首都唐长安城,东都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宫殿,官署和寺庙,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的市场。
宫殿大明宫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大殿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山西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西安兴教寺玄奘塔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嵩山法王寺塔河北房山云居寺塔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山东长清县灵崖寺慧崇塔宁波天宁寺塔宁波天封寺塔苏州光福镇铜观音寺6.宋辽西夏金时期宋朝建筑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
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
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
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
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
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
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
著名建筑有山西大同城楼、大同钟楼山西赵城县飞虹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山西榆次清虚阁山西太原永祚寺大雄宝殿四川蓬溪县鹫峰寺大雄宝殿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天尊殿四川南充县广恩桥7. 清代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
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
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