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避雷针的高度设计(上)

合集下载

避雷针计算书

避雷针计算书

设计条件:1.计算依据《钢结构设计规范》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变电构架设计手册》 2.独立避雷针荷载计算: H=35m , 第一段高度 h 1=7300mm, 采用钢管Φ 第二段高度 h 2=7000mm, 采用钢管Φ 第三段高度 h 3=7000mm, 采用钢管Φ 第四段高度 h 4=7000mm, 采用钢管Φ 第五段高度 h 5=2400mm, 采用钢管Φ 第六段高度h 6=1950mm, 采用钢管Φ 第七段高度 h 7=1600mm, 采用钢管Φ 第八段高度 h 5=1050mm, 采用钢管Φ按各段高度及外径求得加权平均外径为:D=(7300×535+7000×440+7000×340+7000× 240+2400×152+1950×133+1600×114+1050×95)÷(7300+7000×3+2400+1950+1600+1050)=339mm (实际取用 364mm 偏于安全) 风荷载计算: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 2006版)查得ω 0=0.60kN/m 2, 风荷载标准值 :ω k =βz. μ s . μ z . ω0风振系数:单钢管柱 (h>8m), β z =2.0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 z : h=35m 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表 7.2.1( B 类)插值得: μ z =1.42+(1.56-1.42) ×5÷ (40-30)=1.4922风荷载体型系数μ s :μ z ω 0.d =1.49× 0.60× 0.364 =0.118>0.015 ,取μ s =+0.62ωk =βz .μs . μz . ω 0=2.0×0.6× 1.49× 0.60=1.073kN/m作用于各段钢管的风荷载标准值:第一段钢管Φ 580/Φ 490x10, q 1= ω k xD=1.073 ×0.535=0.574 kN/m 第二段钢管Φ 490/Φ390x8,q 2=ω k xD=1.073 × 0.44=0.472 kN/m第三段钢管Φ 390/Φ290x8,q 3=ω k xD=1.073 × 0.34=0.365 kN/m 第四段钢管Φ 290/Φ190x6,q 4=ωkxD=1.073 × 0.24=0.258 kN/m避雷针计算GB50017-2003 NDGJ96-92 GB 50007-2002GB 50009-2001 (2006 年版) GB 50011-2008580/Φ 490x10,平均直径Φ 535,N=9.5 kN490/Φ 390x8,平均直径Φ 440, N=6 kN 390/Φ 290x7,平均直径Φ 340,N=5 kN290/Φ 190x6,平均直径Φ 240, N=2.5 kN 152x4, N=0.5 kN133x4, N=0.4 kN114x4, N=0.3 kN95x3, N=0.2 kN第五段钢管Φ152x4,q5=ωk xD=1.073 ×0.152=0.163 kN/m第六段钢管Φ133x4,q6=ωk xD=1.073 ×0.133=0.143 kN/m第七段钢管Φ114x4,q7= ω k xD=1.073 ×0.114=0.122 kN/m第八段钢管Φ95x3,q8=ωk xD=1.073 ×0.095=0.102 kN/m 、内力分析各段钢管底风荷载标准值:1) 剪力第八段钢管Q k8=0.102 × 1.05=0.107 kN第七段钢管Q k7=0.107+0.122 × 1.60=0.107+0.195=0.302 kN第六段钢管Q k6=0.302+0.143 × 1.95=0.302+0.279=0.581 kN第五段钢管Q k5=0.581+0.163 × 2.40=0.581+0.391=0.972 kN第四段钢管Q k4=0.972+0.258 × 7=0.972+1.806=2.778 kN第三段钢管Q k3=2.778+0.365 × 7=2.778+2.555=5.333 kN第二段钢管Q k2=5.333+0.472 × 7=5.333+3.304=8.637 kN第一段钢管Q k1=8.637+0.574 × 7.3=8.637+4.19=12.827 kN2) 弯矩第八段钢管M k8=0.5 ×1.05× 0.107=0.056 kNm第七段钢管M k7=0.056+0.107×1.6+0.5×1.6×0.195=0.056+0.171+0.156=0.383 kNm第六段钢管M k6=0.056+0.107×( 1.6+1.95) +0.156+0.195 × 1.95+0.5×1.95× 0.279=0.056+0.38+0.156+0.38+0.272=1.244 kNm第五段钢管M k5=0.056+0.107×(1.6+1.95+2.40)+0.156+0.195×( 1.95+2.40) +0.272+0.279 ×2.40+0.5×2.4× 0.391=0.056+0.637+0.156+0.85+0.272+0.67+0.469=3.574 kNm 第四段钢管M k4=0.056+0.107×(1.6+1.95+2.40+7)+0.156+0.195×( 1.95+2.40+7) +0.272+0.279 ×(2.40+7)+ 0.469+0.391 ×7+0.5×7×1.806=0.056+1.386+0.156+2.213+0.272+2.623+0.469+2.734+6.321=16.23 kNm第三段钢管M k3=0.056+0.107×(1.6+1.95+2.40+7+7 )+0.156+0.195×(1.95+2.40+7+7) +0.272+0.279 ×(2.40+7+7)+ 0.469+0.391 ×(7+7)+6.321+1.806 × 7+0.5 ×7×2.555=0.056+2.135+0.156+3.578+0.272+4.576+0.469+5.474+6.321+12.642+8.943=44.622 kNm第二段钢管M k2=0.056+0.107 ×( 1.6+1.95+2.40+7+7+7 )+0.156+0.195×( 1.95+2.40+7+7+7 )+0.272+0.279 × (2.40+7+7+7)+ 0.469+0.391 ×( 7+7+7) +6.321+1.806 ×(7+7)+8.943+2.555 × 7+0.5×7×3.304=0.056+2.884+0.156+4.943+0.272+6.529+0.469+8.211+6.321+25.284+8.943+17.885+11.564=95.517 kNm第一段钢管M k1=0.056+0.107×( 1.6+1.95+2.40+7+7+7+7.3 )+0.156+0.195 ×(1.95+2.40+7+7+7+7.3 )+0.272+0.279 × (2.40+7+7+7+7.3)+ 0.469+0.391 ×( 7+7+7+7.3 )+6.321+1.806×(7+7+7.3)+8.943+2.555 ×( 7+7.3 )+11.564+3.304×7.3+0.5×7.3×4.19=0.056+3.665+0.156+6.367+0.272+8.565+0.469+11.065+6.321+38.468+8.943+36.537 +11.564+24.119+15.294=171.862 kNm3)轴力第八段钢管N k8=0.2kN第七段钢管N k7=0.2+0.3=0.5kN第六段钢管N k6=0.5+0.4=0.9kN第五段钢管N k5=0.9+0.5=1.4kN第四段钢管N k4=1.4+2.5=3.9kN第三段钢管N k3=3.9+5=8.9kN第二段钢管N k2=8.9+6=14.9kN第一段钢管N k1=14.9+9.5=24.4kN三、钢管截面特性计算(按平均截面计算)第一段钢管Φ 580/Φ 490x10, 平均直径Φ 535 的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5354-5154)÷64=568453891.8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5354-5154)÷(32×535)=2125061.3mm3i x=i y=(d2+d21)0.5/4=(535 2+515 2)0.5÷ 4=185.7mm185.8A=π(d2-d21) /4=3.141592×(5352-5152) ÷4=16493.3 mm2第二段钢管Φ 490/Φ 390x8, 平均直径Φ 440 的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4404-4244)÷64=253366931.8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4404-4244)÷(32×440)=1151667.9mm3i x=i y=(d2+d21)0.5/4=(440 2+424 2)0.5÷ 4=152.8mmA=π(d2-d21) /4=3.141592×(4402-4242) ÷4=10857.3 mm2第三段钢管Φ 390/Φ 290x8, 平均直径Φ 340 的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3404-3244)÷64=115031326.3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3404-3244)÷(32×340)=676654.9mm3i x=i y=(d2+d21)0.5/4=(340 2+324 2)0.5÷ 4=117.4mmA=π(d2-d21) /4=3.141592 ×(3402-3242) ÷4=8344.1 mm2第四段钢管Φ 290/Φ 190x6, 平均直径Φ 340 的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2404-2284)÷64=30209536.1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2404-2284)÷(32×240)=251746.1mm3i x=i y=(d2+d21)0.5/4=(240 2+228 2)0.5÷ 4=82.8mmA=π(d2-d21) /4=3.141592 ×(2402-2242) ÷4=5830.8 mm2第五段钢管Φ 152×4 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1524-1444)÷64=5095913.6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1524-1444)÷(32×152)=67051.5mm3i x=i y=(d2+d21)0.5/4=(152 2+144 2)0.5÷ 4=52.3mmA=π(d2-d21) /4=3.141592 ×(1522-1442) ÷4=1859.8 mm2第六段钢管Φ 133x4 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1334-1254)÷64=3375252.6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1334-1254)÷(32x133)=50755.7mm 3i x=i y=(d2+d21)0.5/4=(133 2+125 2)0.5÷ 4=45.6mmA=π(d2-d21) /4=3.141592 ×(1332-1252) ÷4=1621 mm2第七段钢管Φ 114x4 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1144-1064)÷64=2093494.1mm 4W x=W y=π(d4-d41)/(32d)=3.141592 ×(1144-1064)÷(32×114)=36728mm3 i x=iy=(d2+d21)0.5/4=(1142+1062)0.5÷4=38.9mmA=π(d2-d21) /4=3.141592×(1142-1062) ÷4=1382.3 mm2第八段钢管Φ 95x3 截面特性I x=I y=π(d4-d41)/64=3.141592 ×(954-894)÷64=918345.5mm4W x=W y=π(d4-d41)/(32d)=3.141592×(954-894)÷(32×95)=193333.6mm 3 i x=iy=(d2+d21)0.5/4=(952+892)0.5÷4=32.5mmA=π(d2-d21) /4=3.141592×(952-892) ÷4=867.1mm 2四、强度验算第一段钢管N/A+M x/(γx W x)=1.2×24.4×1000÷16493.3+1.4×171.862×1000000÷(1.15×2125061.3)=1.78+98.46=100.24N/m m 2<215×0.7=150.5 N/mm2N/A-M x/(γx W x)=24.4 ×1000÷16493.3-1.4×171.862×1000000÷(1.15×2125061.3)=1.48-98.46=-96.98N/m m 2<215 ×0.7=150.5 N/mm 2第二段钢管N/A+M x/(γx W x)=1.2×14.9×1000÷10857.3 +1.4 ×95.517 ×1000000÷(1.15×1151667.9)=1.65+100.97=102.61N/m m 2<215 ×0.7=150.5 N/mmN/A-M x/(γx W x)= 14.9×1000÷10857.3 -95.517 ×1000000 ÷(1.15×1151667.9)=1.37-72.12=-70.75N/m m 2<215 × 0.7=150.5 N/mm 2 第三段钢管N/A+M x/(γx W x)= 1.2×8.9×1000÷8344.1 +1.4 ×44.622 ×1000000÷(1.15×676654.9)=1.28+80.28=81.56N/m m 2<215 ×0.7=150.5 N/mm N/A-M x/(γx W x)= 8.9×1000÷8344.1 -44.622×1000000÷(1.15×676654.9)=1.07-57.34=-56.27N/m m 2<215 ×0.7=150.5 N/mm 第四段钢管N/A+M x/(γx W x)= 1.2×3.9×1000÷5830.8 +1.4×16.23×1000000÷(1.15×251746.1)=0.8+78.48=79.28N/m m 2<215×0.7=150.5 N/mm N/A-M x/(γx W x)= 3.9×1000÷5830.8 -16.23×1000000÷(1.15×251746.1)=0.67-56.06=-55.39N/m m 2<215 ×0.7=150.5 N/mm 2第五段钢管N/A+M x/(γx W x)= 1.2×1.4×1000÷1859.8 +1.4×3.574×1000000÷(1.15×67051.5)=0.9+64.89=65.79N/m m 2<215×0.7=150.5 N/mm 2N/A-M x/(γx W x)= 1.4×1000÷1859.8-1.4×3.574×1000000÷(1.15×67051.5)=0.75-64.89=-64.14N/m m 2<215 ×0.7=150.5 N/mm 2第六段钢管N/A+M x/(γx W x)= 1.2×0.9×1000÷1621+1.4×1.244×1000000÷(1.15×50755.7)=0.67+29.84=30.51N/m m 2<215 ×0.7=150.5 N/mm 2 N/A-M x/(γx W x)= 0.9×1000÷1621-1.4×1.244×1000000÷(1.15×50755.7)=0.56-29.84=-29.28N/m m 2<215 ×0.7=150.5 N/mm 2第七段钢管N/A+M x/(γx W x)= 1.2×0.5×1000÷1382.3+1.4×0.383×1000000÷(1.15×36728)=0.43+12.69=13.12N/m m 2<215 ×0.7=150.5 N/mm 2 N/A-M x/(γx W x)= 0.5×1000÷1382.3-1.4×0.383×1000000÷(1.15×36728)=0.36-12.69=-12.33N/m m 2<215 ×0.7=150.5 N/mm 2第八段钢管设计值作用下:N/A+M x/(γx W x)= 1.2×0.2×1000÷1382.3+1.4×0.383×1000000÷(1.15×36728)=0.17+12.69=12.86N/m m 2<215 ×0.7=150.5 N/mm 2 N/A-M x/(γx W x)= 0.2×1000÷1382.3-1.4×0.383×1000000÷(1.15×36728)=0.14-12.69=-12.55N/m m 2<215 ×0.7=150.5 N/mm 2设计值作用下:N/A+M x/(γx W x)= 1.2×0.2×1000÷1382.3+0.383×1000000÷(1.15×36728)=0.17+9.07=9.24N/mm 2<80 N/mm 2N/A-M x/(γx W x)= 0.2×1000÷1382.3-1.4×0.383×1000000÷(1.15×36728)=0.14-12.69=-12.55N/mm 2<80 N/mm 2五、稳定性验算第一段钢管1)平面内的稳定性等效长度计算系数 K=1+M 1/M 2=1+95.517÷171.862=1.556注: (M 1为钢管上部弯矩; M 2为钢管下部弯矩 )x =Kl/i x =1.556×7300÷185.7=61.17<150,查得φx =0.815N 'Ex2EA /(1.1 2x ) 3.1415922 206000 16493.3/(1 .1 61.172) 81471312)平面外的稳定性2) 平面外的稳定性N tx M x 1.2 14900 1.4 1.0 95.517 1000000tx x0.7 2.10 81.27φx A φb W 1x 0.785 10857.3 1.0 1151667.9 83.37kN / m 215kN /m第三段钢管1)平面内的稳定性 等效长度计算系数 注: (M 1为钢管上部弯矩; M 2为钢管下部弯矩 )mxMx φ A Nφx Ax W 1x (1 0.8 ' ) x 1xNE ' x1.2 24400 1.4 1.0 171.862 10000002.18 98.74100.92kN / m 0.815 16493.3215kN /m1.15 2125061.3 (1 0.8 1.2 24400 )8147131 )φx AtxM xφb W1x1.2 24400 0.815 16493.3 81.43kN /m 215kN /m0.7 1.4 1.0171.862 1000000 2.18 79.251.0 2125061.3第二段钢管1)平面内的稳定性等效长度计算系数K=1+M 1/M 2=1+44.622÷95.517=1.467注: (M 1为钢管上部弯矩; M 2为钢管下部弯矩 )x =Kl/i x =1.467x7000 ÷ 152.8=67.21<150,查得φx =0.785N 'Ex 2EA /(1.1 x 2) 3.1415922 206000 10857.3 /(1.1 67.212 ) 4442507 NmxM x 1.2 14900φx A x W 1x (1 0.8 N ' ) 0.785 10857.3 x 1x NE 'x2.10 101.3 103.4kN /m 215kN /m1.4 1.0 95.517 10000001.2 149001.15 1151667.9 (1 0.8 )4442507K=1+M 1/M 2=1+16.23/44.622=1.36x =Kl/i x =1.36x7000 ÷ 117.4=81.09<150,查得φx =0.704N 'Ex 2EA/(1.1 2x ) 3.1415922 206000 8344.1 /(1.1 81.092) 2345411NmxMx1.2 8900 1.4 1.0 44.622 1000000φx Ax W 1x (10.8 N ' ) 0.704 8344.11.15 676654.9 (1 0.81.2 8900) N E 'x23454111.82 80.57 82.39kN /m215kN /m2)平面外的稳定性N tx M x 1.2 8900 0.7 1.4 1.044.622 100000064.61.82φx A φb W 1x 0.704 8344.1 1.0 676654.966.42kN /m 215kN /m第四段钢管1) 平面内的稳定性等效长度计算系数 K=1+M 1/M 2=1+3.574 ÷ 16.23=1.22 注: (M 1为钢管上部弯矩; M 2为钢管下部弯矩 )x =Kl/i x =1.22x7000 ÷ 82.8=103.14<150,查得φx =0.56364.37kN/m 215kN /m根据上述结构计算,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段平面内及平面外都满足要求。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众所周知,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防雷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

安装避雷针是人们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

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

避雷针的接受器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的金属针头。

接受器的位置都高于被保护的物体。

接地引下线是避雷针的中间部分,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和接地体的。

接地引下线的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的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接地体是整个避雷针的最底下部分。

它的作用不仅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

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是有一定范围的。

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的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它的具体计算通常采取下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的)。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r=1.5h。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

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rx=(h-hx)p=hap;rx=(1.5h-2hx)p。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

h≤30米时,p=1。

图1中顶角α称为避雷针的保护角.对于平原地区α取45°;对于山区,保护角缩小,α取37°。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计算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一座烟囱高hx=29m,避雷针尖端高出烟囱1m。

三角避雷针塔

三角避雷针塔

三角避雷针塔图纸及设计说明
三角型避雷针塔现在国家没有统一标准,高度与施工办法都是依据现场而制定。

1)制作高度有:6米、8米、12米、15米、18米、24米、30米、35米。

2)制作材料分:角钢、圆钢(材料热镀锌比较稳定)
3)制作分段:4米、5米、6米等。

4)针尖材质:不锈钢避雷针、热镀锌避雷针、YBT-03Z提前放电避雷针、钛合金避雷针、纯铜避雷针等
5)避雷针塔接地材料:YBD-01T烧制泄流模块、热镀锌角钢、镀铜绞线、铜包钢接地棒、YBD-10Z高效降阻剂(施工接地电阻小于10欧姆)
三角型避雷针塔部分图纸:
照片提供:河南扬博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三角型避雷针基础
图纸提供:扬博防雷公司
三角型避雷针塔安装底座尺寸图纸
三角型避雷针塔接地施工
接地材料数量根据现场土壤情况计算数量,接地电阻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编辑单位:河南扬博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捷力通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人:杨利涛徐启贵。

避雷针安装标准

避雷针安装标准

避雷针安装标准
避雷针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设施,其安装标准对于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至
关重要。

本文将对避雷针的安装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读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避雷针的安装位置应当选择在建筑物的最高点,通常是建筑物的屋顶。

在选择安装位置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确保避雷针能够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以便更好地引导雷电。

此外,避雷针的安装位置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材质,确保能够承受雷电的冲击。

其次,避雷针的安装高度也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标准。

一般来说,避雷针的安装
高度应当超过建筑物最高点的1.5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雷电并将其释放到地面。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工具,确保避雷针的安装高度准确无误。

另外,避雷针的接地系统也是避雷针安装标准中的重要部分。

接地系统的设计
和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导到地下,避免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损害。

在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确保接地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避雷针的安装标准还包括了对于避雷针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要求。

在选择
避雷针产品时,需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并且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和安装手册进行操作,确保避雷针的性能和安全性。

总之,避雷针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设施,其安装标准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


有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安装和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避雷针安装标准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让大家在建筑物安全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移动升降避雷针(三脚架)在楼顶上的安装方式(精编文档).doc

移动升降避雷针(三脚架)在楼顶上的安装方式(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移动升降避雷针(三脚架)在楼顶上的安装方式及原由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

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

手上还有麻木感。

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

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

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

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

再将导线引入地下。

富兰克林把这种避协装置称为避雷针。

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

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而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

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由于避雷针已在费城等地初显神威,它立即传到北美各地,随后又传入欧洲。

避雷针传入法国后,法国皇家科学院院长诺雷等人开始反对使用避雷针,后来又认为圆头避雷针比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好。

但法国人仍然选用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

据说当时的法国人把富兰克林看作是苏格拉底的化身。

富兰克林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

他的肖像被人们珍藏在枕头下面,而仿照避雷针式样的尖顶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避雷针传入英国后,英国人也曾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

防雷部分培训---

防雷部分培训---

1
防雷基础知识
雷电的危害形式
(1)电效应 雷电放电时,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 以烧毁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和线路,引起绝缘 击穿而发生短路,导致可燃、易燃、易爆物品着火和爆炸。 (2)热效应 当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 将转换成大量的热能。雷击点的发热能量可熔化50~200 mm3的钢, 故在雷电通道中产生的高温,往往会酿成火灾。 (3)机械效应 由于雷电的热效应,还将使雷电通道中木材纤维缝隙和其他结 构中间缝隙里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使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 因而,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压力,致使被击物体遭受 严重破坏或造成爆炸。
建、构筑 工业第 工业第 工业第 物的类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最大距离 18米 24米 30米
民用 第一 类 24米
民用 第二 类 ——
3)接地线:电气设备、杆塔的接地端子与接地体或 零线连接用的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体
接地装置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 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限制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致过高。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但 其所用材料的最小尺寸应大于其它接地装置的最小尺寸。 圆钢最小直径为10毫米;扁钢厚度为4毫米,最小截面 为100平方毫米;角钢的厚度最小为4毫米;钢管最小 壁厚为3.5毫米。 注:除独立避雷针外,防雷接地装置可以和其它接地 装置共用,但应满足防雷的要求和接地电阻的要求。为 了防止跨步电压伤人,防直击雷接地装置与建筑物和 构筑物入口、出口、人行道的距离不应小于3米。当因 条件所限小于3米时,应采取接地体局部深埋或隔以沥 青绝缘层或敷设地下均压条等安全措施。
建筑防雷设计要求:
1)宜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 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 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二类采用10*10或者12*8网 格,三类采用20*20或者24*16网格)的网格。避雷针应与避雷带相互 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当仅利用建 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 下线的平均间距满足二类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8米;三类引下线间距不 大25米。 3)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4)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 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 地中的距离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且不小于3m。 5)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 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6)接地电阻R≤1Ω,建筑周边设置散流筋,接地电阻不够时做环形接地 或人工接地。

避雷针安装高度及保护范围设计计算

避雷针安装高度及保护范围设计计算

1 2 滚 球 半 径 .
数 , 范 G 0 5 —4对 不 同 防 雷 建 筑 物 规 定 了 不 同 的 滚 球 半 规 B 5 0 79
图 1 单支 独 立避 雷 针 安 装 高度 及 保 护 范 围
. 滚球半径是滚球法 确定 防雷 接 闪器保 护范 围 的一个 重要 参 2 3 避 雷针保 护 范 围
() 2
2 避雷针在高度为 h ) 的z z平面上 的保护范 围半径 。 — 以 Y 代人式 () 求得交点 F的横坐标 , =h 2, 即为避雷针在高
行了一些分析 , 希望引起人 们对质量 的重视 , 高质量意识 , 提 给顾 客提供满意工程 , 增加社会责任感 。
O nls f ek g it e e tk n ahn edn ieo u tn l e na a i o a aei j n t ni a ea dw sigbn igpp f q at gc st ys l n o b we n s i o
F N Q a- n A u nmi
Ab t a t sr c :Th a e dc ts t eo ii o h u l y c mmo i a e ft e s u tig co e r m u s e t .i cu i g t e q a i 。 — e p p ri ia e h rgn f rt eq ai o n t n ds s so h q a tn ls tfo f r a p cs n ld n h u l y o m e o t
2010年 10 月
第3 6卷 第 3 0期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兀 瓜 E
Vl. 6 No 3 0 3 .0 1
O t 2 1 c . 00

屋顶避雷针标准高度

屋顶避雷针标准高度

屋顶避雷针标准高度屋顶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重要设施,其安装高度直接关系到其避雷效果。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以确保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文将对屋顶避雷针标准高度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各界人士了解相关知识并正确进行安装。

首先,根据国家标准《建筑避雷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7-2010),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应当考虑到建筑物的实际高度、周围环境、雷电活动频率等因素。

一般来说,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应当高出建筑物最高点不少于1米,并且要求避雷针的高度应当大于或等于周围建筑物或树木的高度,以确保雷电击中时能够有效地引导雷电流到地下。

其次,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还应当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特点。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钢结构建筑、带有尖角或突出部分的建筑物,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可能需要进行特殊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引导雷电。

此外,对于特定用途的建筑物,如化工厂、油库等易燃易爆场所,避雷针的标准高度也需要进行专门设计,以确保其能够及时将雷电引导到地下,减少雷击带来的危险。

另外,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还应当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对于处于山区、高地、开阔地带或者频繁发生雷电活动的地区,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可能需要适当提高,以应对更为严峻的雷电环境。

而对于一些地势较低、周围建筑物较高、雷电活动较少的地区,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则可以适当降低,以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用途特点、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

只有合理设计和正确安装屋顶避雷针,才能确保其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因此,在进行屋顶避雷针安装时,务必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其标准高度符合要求,以达到最佳的避雷效果。

综上所述,屋顶避雷针的标准高度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正确安装。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才能确保其有效地发挥作用,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

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

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1. 引言避雷针是一种用于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的重要装置。

它能够吸引和分散雷电的电荷,从而减少雷击的概率。

然而,要确保避雷针的有效性,高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避雷针高度要求的规范,并介绍一些相关的设计原则和准则。

2. 避雷针的作用和原理避雷针是基于闪电放电原理的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将建筑物或设备上的电荷吸引到地面上,从而减小雷电直接打击的可能性。

它通常由一个导体杆和一个接地装置组成。

当雷电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电位差时,避雷针将吸引周围的电荷并导向地面,从而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

3. 避雷针高度的影响因素避雷针高度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3.1 建筑物高度避雷针应比建筑物的高度高出一定的距离,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吸引雷电电荷。

一般来说,避雷针的高度应大于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

此外,如果建筑物附近存在更高的结构物,避雷针的高度也需要相应调整。

3.2 地形和环境条件地形和环境条件也是考虑避雷针高度的重要因素。

在平原地区,由于没有明显的地形起伏,避雷针的高度可以相对较低。

而在山区或高地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避雷针的高度需要相应增加,以充分覆盖周围的地理区域。

3.3 防雷等级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避雷针的防雷等级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山地区、轻型建筑物和容易产生静电的场所对避雷针的防雷等级要求较高。

因此,避雷针的高度应根据具体的防雷等级要求进行选择。

4. 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为了确保避雷针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供设计者和安装人员参考:4.1 国家和地区规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避雷针高度要求规范,设计者和安装人员应遵守当地的规定。

例如,中国的《建筑避雷装置工程技术规范》规定,避雷针的高度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并根据地区的雷电活动频率和防雷等级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4.2 行业标准和准则行业标准和准则也提供了关于避雷针高度的指导。

国家规范中防雷保护范围变迁

国家规范中防雷保护范围变迁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是我国第一版防雷规范, 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1]建革函字150号通知的要求,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主持,一机部第八设计院负责,会同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五机部第五设计院、一机部第一设计院(上述单位均为当时名称)于1972 年至 1974 年共同编制,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标[1983]1659号通知批准颁发。

在这前后出现过多种防雷保护范围方法。

一、曲线法我国过去防雷保护范围沿用前苏联的做法,其中为电力系统防雷所用的是所谓曲线法。

根据这一方法,单支避雷针在一定的被保护物高度下的保护范围(半径)可以用下式表示:式( 1-1 )式中:r x—避雷针的保护半径;h—避雷针高度;h x—被保护物高度;h a=h-h x—避雷针的有效高度。

式( 1 )适用于h≤30米的避雷针。

当h>30米时,式( 1-1 )的结果须乘以系数。

图1曲线法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由公式可知,曲线法无论计算还是作图,都比较复杂繁琐;对于两支及多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则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或者依靠复杂的曲线图表才能得出。

为了使计算和作图得以简化,前苏联提出了所谓折线法。

二、折线法折线法被引用于我国《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1962年版)中,图2折线法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当≤2.67时,被保护物将位于下部的△COD和COD´中,此时避雷针的保护半径为:式(2-1)当≥2.67时,被保护物将位于上部的尖顶中,此时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较小:式(2-2)折线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要比曲线法简单一些,但仍有不少烦琐与不便之处,即使在前苏联,折线法也没有完全取代曲线法,从而形成两种防雷保护法方法长期并存的局面。

三、新折线法3.1 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部分采用了广西大学发配电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即新折线法。

图3新折线法单支避雷针保护范保护范围计算公式为:当≥时,式(2-1)当<时,式(2-2)上面的结果应用于h≤30米的避雷针。

避雷针及避雷线保护范围分析

避雷针及避雷线保护范围分析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防止设备遭受直击雷的危害,使雷击中在针、线上 (不会击在被保护的电气设备上)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针—集中设备、变压器等,如受雷面积不大的变电站、 线—架空线路(保护效果较差,但范围较大)
一、单支避雷针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r=1.5h
ha h
hx
h/2
图中:h为避雷针
的高度(m);hx
为被保护物体的高
度(m); rx 为在
高度为 hx 的水平面
上的保护半径
(m)。
h 在被保护高度 x 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确定:
r ①当 hx≥h/2时, =x (h- h)xp (p为高度影响系数)
(h≤30m时,p=1 , 30<h≤120m时,
p

5.5
)
②当hx <h/2时
两线之间各横截面的保护范围,应由通过两避雷线点
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O点的高
度如下式计算:
D
h0 h 4P
h
避雷线一般用于输电线路的直击雷防 hx
D / 4P
O
h/2
h0
护,常用保护角的大小来表示其对导
h
D
线的保护程度。保护角是指避雷线和
边相导线的连线与经过避雷线的垂直
线之间的夹角。雷击导线的概率随保
h0为两针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计算如下:
两针间距离与针高之比D/h不宜大于5。
h0为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
h0=h-D/7p
当D=7pha时,bx=0
D/7P
ha
h hx

rx h0
D
rx
bx
h0 hx

避雷针及避雷线保护范围

避雷针及避雷线保护范围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防止设备遭受直击雷的危害,使雷击中在针、线上 (不会击在被保护的电气设备上)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针—集中设备、变压器等,如受雷面积不大的变电站、
线—架空线路(保护效果较差,但范围较大)
一、单支避雷针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r=1.5h
ha h hx h/2
图中:h为避雷针 h 的高度(m); x 为被保护物体的高 度(m); rx 为在 高度为 hx 的水平面 上的保护半径 (m)。
hx 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确定: ①当 hx≥h/2时, r=(h- h)p (p为高度影响系数) x x
在被保护高度
5 .5 (h≤30m时,p=1 , 30<h≤120m时, p ) h h
②当 x <h/2时
rx =(1.5h-2 hx)P
针离设备至少5m
二、两根等高针的保护范围的确定: 采用两针后针的保护范围的外侧与单针保护范围的确 定方法相同,针的内侧部分的确定方法为:令D为两 针间距离;2 bx等于在高度为 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最 小宽度,它位于两针的连接线的中点,即距每针的距 离为D/2。
D
rx
rx
习题:某厂有两个原油罐,一个高为12米、 直径为6米,另一个高10米、直径10米,两 油罐的净距为16米。试设计采用单支避雷针 保护的最佳方案,并绘出避雷针的平面保护 范围。
习题:某变电站内有两根等高避雷针,高度 为25米、针间距离为45米。某被保护物位于 两针之间,被保护物高度为11米。试计算避雷 针在被保护物高度水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b bx 确定: x=1.5(h0-hx)
h0为两针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计算如下:
两针间距离与针高之比D/h不宜大于5。

避雷针的高度设计

避雷针的高度设计

三避雷针的高度设计(上)(总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1.滚球法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四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单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γ0按式(1)计算:γ0 = √h(2hr-h)(1)式中h ——避雷针高度;hr ——滚球半径,取决于建筑物防雷类别,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hr的取值分别为30m、45m、60m;γ0——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2.滚球半径和避雷针高度公式(1)只适用于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滚球半径hr,若避雷针高度h大于滚球半径hr时,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否增加,答案是不增加。

例如滚球半径取30m,避雷针固定在地上,针高30m,代入式(1),得出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30m。

滚球半径仍取30m,避雷针固定在地上,针高若为60m,求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此时不能采用式(1)计算,对于避雷针高度大于滚球半径时,其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等于滚球半径,也就是说,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最大不超过滚球半径。

3.避雷针高度问题1:一幢高60m的建筑物,在其屋顶上装一支针尖高出屋顶5m的避雷针,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在屋顶上的保护范围时,避雷针的高度(h)为多少观点1。

65m。

理由是:避雷针的高度是指避雷针的针尖离地的高度,避雷针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因此避雷针离地高度为建筑物高度(60m),加上避雷针高度(5m),总高为65m;观点2。

5m。

理由是: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时,“地”并非单指大地,“地”是指包括大地在内的与地相连的避雷带等。

建筑物顶部四周设置了避雷带,因此避雷针的高度是指避雷针的针尖离避雷带的垂直高度,即为5m。

问题2:一建筑物高100m,在其屋顶装一支高5m的避雷针,另一建筑物高60m,在其屋顶也装一支高5 m的避雷针,问这两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范围哪个大观点1。

避雷针装得越高,其保护范围越大,因此装在100m高建筑物顶上的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范围大;观点2。

避雷针保护范围

避雷针保护范围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r=1.5h。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

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rx=1.5(h-hx)p。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这里取p=1两针间的保护范围,上限最低高度:H0 =H-D/7PD---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m井架上两支避雷针的高度为38米,天轮最高点位置按30米计算,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为9.05米,变电所旁及主提绞车房旁的避雷针高均为18米,井架避雷针到两个绞车房的距离均按60米计算,井架到机厂的最远距离按50米计算,绞车房的高度为6米,机厂宿舍的高度为3米。

H0 =38-9.05/7=36.7>30井架上避雷针在绞车房屋顶平面上的保护范围r1=1.5×(38-6)×1=48米主提绞车房旁的避雷针在绞车房屋顶平面上的保护范围r2=1.5×(18-6)×1=18米变电所旁的避雷针在绞车房屋顶平面上的保护范围r3=1.5×(18-6)×1=18米井架上避雷针在机厂屋顶平面上的保护范围r4=1.5×(38-3)×1=52.5米由以上计算与避雷针到各场所的实际距离相比较,可得出结论:各场所均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

生活区两个避雷针的高度均为15米,宿舍高度为3米,生活区到避雷针的最远距离为15米,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为10米。

生活区避雷针在宿舍屋顶平面上的保护范围r5=1.5×(15-3)=18米两针的保护范围,上限最低高度H0= H-D/7P=15-10/7=13.57>3米由以上计算与避雷针到各场所的实际距离相比较,可得出结论:生活区各场所均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避雷针安装规范

避雷针安装规范

避雷针安装规范建筑及房产信息2010-03-12 11:17:37 阅读2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常用避雷针(这里仅指单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折线法和滚球法,为此,就“折线法”和“滚球法”的计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折线法”的主要特点是设计直观,计算简便,节省投资,但建筑物高度大于20 m以上不适用;“滚球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计算避雷针(带)与网格组合时的保护范围,但计算相对复杂,投资成本相对大。

在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中,“折线法”是比较成熟的方法。

近几年来,国标中规定的“滚球法”也开始得到同行的认同,但在实际运用中,“滚球法”也碰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计算天面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时候。

因此有必要对电力系统常用的“折线法”和国标的“滚球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折线法”避雷保护计算“折线法”在电力系统又称“规程法”,即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以避雷针为轴的折线圆锥体。

L/ 620—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标准就规定了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见图。

1.1避雷针在地面上保护半径的计算计算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可用公式式中:Rp——保护半径;h——避雷针的高度;P——高度影响因数。

其中,P的取值是:当h≤30 m,P=1;当30 m的h的纯数值;当h>20 m时,只能取h=120 m。

1.2被保护物高度hp水平面上保护半径的计算a)当hp≥0.5h时,被保护物高度hp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式中:Rp——避雷针在hp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hp——被保护物的高度;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

b)当hp<0.5h时,被保护物高度hp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2“滚球法”避雷保护计算“滚球法”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推荐的接闪器保护范围计算方法之一。

我国建筑防雷规范G 50057—994(2000年版)也把“滚球法”强制作为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方法。

滚球法是以h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止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用作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软件使用说明(1.0版)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软件使用说明(1.0版)

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软件试用版使用说明(文件版本:1.0)一、该软件的介绍国标GB50057在附录中列举了单支避雷针、双支等高避雷针、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矩形布置的四支等高避雷针以及避雷线的保护范围的计算。

但实际雷电防护及检测工作中经常遇到因建筑物的不规则或者现场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使用三支甚至四支以不规则形状排列的不等高避雷针的情况,这时这个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问题就成为一个难题,所以许多同志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或者将每一支避雷针的单独的保护范围累加起来,作为它们共同的保护范围。

但实际上多支避雷针的联合的保护范围相比每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简单累加要大得多,因为它们可以发挥联合效应,用几支比较短的针可以保护到比一两支比较高的针的保护范围大得多的范围,而且其安全性能也比高的针效果要好,即可以达到1+1 远远大于2的效果。

关于其具体应用的实例,可以参考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3期《中国雷电与防护》上的一篇论文“避雷带和短针组合的应用”,或者随本软件一起发布的文本文件“多支不等高避雷针在防雷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的问题太过繁复,用人工基本上是不可能进行计算的,所以最好是用电脑软件进行这一项工作。

本软件作者高磊经过长达近三年时间的努力,成功开发出来多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软件,可以对最多达四支的以不规则形状排列的不等高的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进行计算,同时对其是否可以保护到被保护物进行判断,并画出平面示意图,其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软件的投入使用,将给雷电防护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检测验收人员在直击雷防护计算方面的工作带来便利。

二、该软件的安装该软件是绿色软件,下载以后会得到一个压缩文件,解压以后得到一个文件夹,其中有两个子文件夹(ico文件夹中存放了几个图标,project文件夹中存放了几个用于示范用的工程文件)、三个word文档(分别是本软件说明文件、用户信息登记表以及作者发表于2006年第3期《中国雷电与防护》上的一篇论文,供用户参考)和一个可执行文件,即LightningProtection.exe文件,可直接点击运行LightningProtection.exe,不需要安装。

变电站设计常用电气计算-直击雷保护范围计算

变电站设计常用电气计算-直击雷保护范围计算

P1= 0.9042 r = 41.141 m
P1= 0.8922 P2= 0.8922 hx= r1= r2= ha= D`= 10.5 m 32.12 m 32.12 m 27.5 m 142.9 m
P= 0.8922 H0= 〔2〕 15.12 bx= 6.9294 #1避雷针 h1= h2= d= 91.7 m 38 m 88.5 m (不等高) #3避雷针
P1= 0.5744 P2= 0.8922 hx= 14.5 m
r1=
防雷计算 P= 0.5744 D`= 53.149 m H0= 29.49 bx= 15.235 如h1<h2, P=P2;否则P=P1 当h2>0.5h1时,,D'=d-(h1-h2)p;否则为D'=d-(1.5h1-2h2)p 如果h1〈h2,H0=h1-D/7P2,否则H0=h2-D/7P2 如hx〉h0/2, bx=1.5(h0-hx);否则bx=1.5*h0-2*hx
防雷计算 全所防直击雷保护范围计算 一 2 单只避雷针 #1~2避雷针 〔1〕 h= P1= hx= r= 〔2〕 h= hx= 二 〔1〕 (等高) 多只避雷针联合保护范围: 1 .#1,#2,#3针 #1避雷针 #2避雷针 h1= h2= d= 38 m 38 m 142.9 m 避雷针高度 避雷针高度 两针间距离 如h1≤30m,P1=1;如h1>30m,P1=5.5/SQRT(h1) 如h2≤30m,P2=1;如h2>30m,P2=5.5/SQRT(h2) 被保护物高度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如h1<h2,ha=h1-hx;否则为h2-hx. 如h1<h2,D=d-h2+h1;否则为D=d-h1+h2 如h1<h2, P=P1;否则P=P2 如果h1〈h2,H0=h1-D/7P,否则H0=h2-D/7P 如hx〉h0/2, bx=1.5(h0-hx);否则bx=1.5*h0-2*hx 避雷针高度(高针) 避雷针高度(矮针) 两针间距离 如h1≤30m,P1=1;如h1>30m,P1=5.5/SQRT(h1) 如h2≤30m,P2=1;如h2>30m,P2=5.5/SQRT(h2) 被保护物高度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如h1<h2,ha=h1-hx;否则为h2-hx. 第 1 页,共 3 页 30 m 1 9m 27 m 37 m 5m 避雷针高度 如h1≤30m,P1=1;如h1>30m,P1=5.5/SQRT(h1) 5.5/SQRT(h1) 被保护物高度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避雷针高度 如h1≤30m,P1=1;如h1>30m,P1=5.5/SQRT(h1) 5.5/SQRT(h1) 被保护物高度 当hx≥0.5h1时,r1=(h1-hx)P1;当hx<0.5h1时,r1=(1.5h1-2hx)P1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83(总则)10.5.1 总则建筑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

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应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

适用于新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电视塔、有爆炸危险的油罐的防雷设计。

10.5.2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分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根据其生产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往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一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大量爆炸物质,如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l级或G-1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二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凡建筑物和构筑物中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b.Q-2级或G-2级爆炸危险场所。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a.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同周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3级火灾危险场所;b.根据建筑物年计算雷击次数为0.01及以上并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的建筑物;c.历史上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d.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少雷区高度可为20m及以上。

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按防雷要求分为两类。

第一类民用建筑物: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筑物,如重要的国家机关、迎宾馆、大会堂、大型火车站、大型体育馆、大型展览馆、国际机场等的主要建筑物.第二类民用建筑物和构筑物:a.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如大型百货公司、大型影剧院等,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者;b.根据雷击后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Q-3级爆炸危险场所或H-1、H-2、H -3级火灾危险场所。

避雷针高度计算

避雷针高度计算

注意:本表格只允许在黄
色区域输入参数,其他地
方请勿手动更改!
已知针高求其在某高度保
护范围:
针高(h):30米
某高(hx):8米
计算结果如下:
地面保护半径(r0):30.00米42.43米某高保护半径(rx):9.60米16.81米
一类二类
已知某高度保护半径求针
高:
某高(hx):7.5米
某高保护半径(rx):8.80米
计算结果如下:
针高(h):21.08米15.15米
一类二类
求年预计雷击次数:
校正系数(K)1
年平均雷暴日(d/a)31.2天/a
建筑物长度(L):152.7米
建筑物宽度(W):200米
建筑物高度(H):86.4米
计算结果如下: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g) 3.1200次/km2.a
建筑物的等效面积(Ae)0.1313km2
年预计雷击次数(N):0.4095次/a
51.96米71.41米22.03米32.22米
三类露天(滚球半径100米)
避雷针距
被保护物
最远点长最远点宽直线距离
13.44米11.63米
三类露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滚球法
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四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单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γ0按式(1)计算:
γ0 = √h(2hr-h)(1)
式中h ——避雷针高度;
hr ——滚球半径,取决于建筑物防雷类别,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hr的取值分别为30m、45m、60m;
γ0——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2.滚球半径和避雷针高度
公式(1)只适用于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滚球半径hr,若避雷针高度h大于滚球半径hr时,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否增加,答案是不增加。

例如滚球半径取30m,避雷针固定在地上,针高30m,代入式(1),得出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30m。

滚球半径仍取30m,避雷针固定在地上,针高若为60m,求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此时不能采用式(1)计算,对于避雷针高度大于滚球半径时,其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等于滚球半径,也就是说,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最大不超过滚球半径。

3.避雷针高度
问题1:一幢高60m的建筑物,在其屋顶上装一支针尖高出屋顶5m的避雷针,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在屋顶上的保护范围时,避雷针的高度(h)为多少?
观点1。

65m。

理由是:避雷针的高度是指避雷针的针尖离地的高度,避雷针装在建筑物的顶部,因此避雷针离地高度为建筑物高度(60m),加上避雷针高度(5m),总高为65m;
观点2。

5m。

理由是: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时,“地”并非单指大地,“地”是指包括大地在内的与地相连的避雷带等。

建筑物顶部四周设置了避雷带,因此避雷针的高度是指避雷针的针尖离避雷带的垂直高度,即为5m。

问题2:一建筑物高100m,在其屋顶装一支高5m的避雷针,另一建筑物高60m,在其屋顶也装一支高5 m的避雷针,问这两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范围哪个大?
观点1。

避雷针装得越高,其保护范围越大,因此装在100m高建筑物顶上的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范围大;
观点2。

避雷针的地面保护范围最大不超过滚球半径,因此即使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计算,它们在地面的保护范围也一样大,地面保护半径都是60m。

问题3:建筑物旁边安装了一支独立避雷针,对不同防雷建筑而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否一样?
观点1。

一样。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取决于避雷针的离地高度,与被保护建筑物的防雷等级无关;
观点2。

不一样,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与建筑物的防雷类别有关,第三类防雷防雷建筑物的保护半径最大。

4.避雷针高度的问题1的正确答案
解答依据: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四的最后第7条指出:本附录各图中所画的地面也可以是位于建筑物上的接地金属物、其它接闪器。

对问题1,屋顶上的避雷带因为与地作了电气连接,屋顶上还有避雷网格,因此计算避雷针在屋顶上的保护范围时,避雷针高度应是针尖离避雷带的垂直距离,而不是离大地的距离,因此观点2正确,避雷针的高度应以5m计算。

5.避雷针高度的问题2的正确答案
之三避雷针的高度设计(上)黄晓虹上海市防雷中心
解答依据:运用单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计算式(1)的前题,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滚球半径hr,当避雷针高度h大于滚球半径hr时,在避雷针上取高度hr的一点代替单支避雷针针尖作为圆心。

对问题2,两幢建筑物避雷针的针尖离地高度都大于滚球半径,因此运用式(1)时,避雷针离地高度h应取滚球半径hr进行计算,即避雷针在地面的保护范围等于滚球半径,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计算,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45m,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计算,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60m,观点2正确。

6.问题3的正确答案
解答依据: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表5.2.1 。

表5.2.1 接闪器布置
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hr(m)避雷网网格尺寸(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
对问题3,按单支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式(1),在避雷针离地高度h不变时,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范围γ0,取决于滚球半径hr,即与建筑物的防雷等级有关,观点2正确。

7.避雷针高度设计
避雷针高度如何设计?装得高一点好?还是装得低一点好?
避雷针的原理是引雷,避雷针的作用是防止被保护的建筑和设备受到直接雷击。

从引雷角度考虑避雷针装得越高越好;从防雷角度考虑避雷针不宜装得过高,两者是对立矛盾的。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设计避雷针的高度。

某建筑物是阶梯型屋面的厂房,屋面最高面离地30m,最低屋面离地20.2 m 。

需要保护的设备全部装在离地高20.2 m的屋面上,此屋面长360m,宽48m。

整个建筑物的屋面都按规范设置了避雷带,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物与设备的布置
为保护20.2 m的屋面上的设备,避雷针的离地高度设计为不大于最高屋顶——30m。

使已安装了避雷带的30m的屋顶,亦成为20.2 m的屋顶上的设备的防雷屏障,因此避雷针的离地高度设计为27.5m,避雷针顶部离设备的最高点距离为5m。

比最高屋顶低2.5 m。

1)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取决于避雷针的高度、所取的滚球半径及被保护物的高度。

在设定避雷针的高度后必须计算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已知:屋面上设置了避雷带,避雷针顶部离避雷带距离7.3m(27.5—20.2=7.3),避雷针顶部离设备的距离5m,设备离避雷带距离 2.3 m,滚球半径取20m(取20m的原因以后说明),如图2所示。

11.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图2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计算:离避雷带距离为2.3 m高度的避雷针保护范围
γX= √h(2hr-h)-√h X(2hr-h X)
式中γX——避雷针在h X高度上的保护半径
h ——避雷针高度,此题h为7.3 m
hr ——滚球半径,取决于被保护物的重要性,此题 hr的取20m
h X——被保护物的高度,此题h X为2.3 m
把以上数值代入式(1)得:
γX= √7.3(40—7.3)—√2.3(40—2.3)
=15.45 — 9.31
=6.14m
通过计算得到:离避雷带高度为7.3 m的单支避雷针,在离避雷带高度为2.3 m的平面上,其保护半径为6.14m。

2)避雷针数量计算
保护区的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避雷针的数量和以下因素有关:
1)避雷针的高度
避雷针的高度直接影响到避雷针的保护区,避雷
针的针尖到保护物最高面的距离小于滚球半径时,避雷针越高,保护区越大,但最大不超过滚球半径.
2)避雷针的设置位置
如果需要保护的区域较小,用单支避雷针就可达到全部保护,那末避雷针应设置在保护区的中央.如果保护区的最长对角线大于滚球半径时,就需要多支避雷针才能达到全部保护的目的,这时就需要合理设计避雷针的的安装位置,才可充分利用每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本题保护区长360m,宽48m。

需要安装多支避雷针,计算避雷针的数量时,若采用保护面积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除以避雷针的2倍保护范围,则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总共需装4╳30=120支避雷针.
计算没有错,但计算结果是惊人的,避雷针的数量太多了.
在以下几讲里我们将说明:计算避雷针保护设备时,为什么滚球半径取20m,虽然在第二讲的表1中已提到20m的滚球半径,但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为了减少避雷针的数量,我们将引入提前放电式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本讲计算避雷针数量时,采用保护面积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除以避雷针的2倍,由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圆,这就会产生保护死区,我们将介绍如何检查是否存在保护死区及消附保护死区的方法.(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