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追忆与启迪——悼江绪林博士
2024年贵州省中考第四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州省二○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第四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将姓名、座位号、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 所有解答内容均须涂、写在答题卡上。
3. 客观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
4. 主观题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
(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2~3题。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
70多年来,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意志从未改变且历久弥坚....。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hàng①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到积极建设fùgài②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再到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理念,与国际社会共谋和平、共护和平,成为保护..世界和平的中流dǐ③柱。
一批又一批中国“蓝盔”为世界和平英勇出征,前仆后继....,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2.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上面横线处的词语。
(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历久弥坚B.秉持C. 保护D.前仆后继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0分)①,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③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④,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⑤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⑦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何谓“斯坦”?
何谓“斯坦”?
无
【期刊名称】《安徽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在他们的国名上分别加上了“斯坦”一词。
那么,“斯坦”是什么意思呢?
【总页数】1页(P2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733
【相关文献】
1.何谓太阳腑证?何谓蓄水证?何谓蓄血证?如何辨证施治? [J],
2.怀念爱泼斯坦学习爱泼斯坦研究爱泼斯坦——清华大学举行爱泼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暨爱泼斯坦藏书捐赠仪式 [J], 方挚
3.何谓世界:存在论与现代科学--海德格尔与爱因斯坦的一个比较 [J], 张贤根
4.何谓学科?何谓专业? [J], 杨河清
5.何谓学科?何谓专业? [J], 雷跃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的悼词
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的悼词刘擎(2016-02-25 10:08:41)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为江绪林老师送别。
我们如何来凭吊这样一个的生命?他的存在与离别都如此独特,以至于我难以写下一篇规范公正的悼文。
这是我不擅长的,对绪林也未必适合。
如果这份悼词带有许多个人的感触,而未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心声,请原谅和容忍我。
绪林短暂的一生不同寻常。
他在1975年2月出生,五岁时母亲不幸病故,十二岁时又失去了父亲。
此后靠姐姐江寿娥含辛茹苦地抚养他长大。
坎坷而清贫的早年没有埋没他求知好学的禀赋,绪林从湖北红安的乡村走进北京,先后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后来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绪林是这个多难家庭的荣光,他对姐姐怀有难以表达的深厚感情。
他对姐姐言语不多、时而困难,甚至许多年没有回家探望。
但他一直给姐姐寄钱,还为姐姐在县城买了房子,尽己所能报答养育之恩。
姐姐,在此请接收我们深深的敬意,请您节哀,保重身体。
您能过的好一些,是绪林由衷的心愿。
2009年绪林进入华东师大政治学系任教。
当时我在历史系工作。
2010年秋天,绪林走进我的教室,旁听我给硕士生开设的《西方思想经典研读》课程。
我知道绪林有很好的学术训练,而且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论文。
他来听课实际上对我有不小的压力。
我几次对他说,要是觉得没有收获完全不必浪费时间。
整个一个学期,他只缺席过一次,还给发短信给我“请假”。
我们在课间聊天,也经常在下课之后一起去食堂午餐。
交谈之中渐渐熟知起来,就此结下了友谊。
2013年夏季,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调入政治学系,绪林很高兴有了更多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行。
政治学系的同事们与绪林的交往深浅不一,但都了解绪林与众不同的性情与风格。
他专注于学问和思考,潜心阅读大量经典著作,同时也认真对待同行的研究,他的评论总是中肯而富有洞见。
而他热爱教学,对学生倾注关怀和心血,也赢得了同学们深切的敬意与爱戴。
绪林对学术发表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以至于我们多少人鼓励他发表著作、申请课题、尽快晋升副教授的劝说都徒劳无益,甚至显得庸俗。
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一、(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届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了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这些网络热词是否也曾悄悄走入你的生活,并引发你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结合其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
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
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例如信念、理想和爱,等等。
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湖南省永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湖南省永州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总分120分,时量120分钟)注意:(1)本试卷共10页,分问卷和答卷,问卷6页,答卷4页。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2)作答前,请将姓名、学号等内容认真填写在规定的地方,并核对准确。
一、(共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省.亲(shěng)撮.合(cuō) 稔.熟(rěn) 流憩.(qì)B.田畴.(chóu) 桂棹.(zhuó) 涸.澈(gú) 洗.马(xiǎn)C.优渥.(wò) 庇.护(bì) 蹬踹.(chuài) 排闼.(tà)D.象笏.(hù) 千乘.(chéng) 埋.怨(mán) 潦.水(liǎo)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安祥抟摇搔手踟蹰按部就班B.玷辱熨帖一筹莫展日薄西山C.殉私斡旋莫明其妙怏怏不乐D.啜泣名望穷且益艰陨身不恤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新网北京站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体..。
B.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C.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布什说:“意见不合不影响保持朋友关系。
”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在思想上。
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由于经济的迅猛增长,使中国实际上已经挤掉了美国,成为本次釜山APEC(亚太经合组织)年度峰会的主导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
26384407_“夏商周断代工程”培养了我——怀念李学勤先生等工程专家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公布了阶段性成果,至今已有21年了,而“断代工程”的筹备启动工作,早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开始。
当年,有幸参与“断代工程”并担任专家组暨办公室学术秘书的我只有30多岁,工程专家们都称我为“小江”,而如今,我已成“老江”了,真是感叹岁月匆匆啊!承蒙“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与办公室主任朱学文先生的信任厚爱,嘱托我以后学的身份谈点体会。
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便欣然应命。
一、我对“断代工程”年代学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认识“断代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年代学方面。
经过200多位来自全国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联合攻关而推出的《夏商周年表》,是到目前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因为“断代工程”所给出的每一个年代学数据,都经过多学科、多技术路线的反复求证。
这是以往单个专家、单方面的考证所做不到的。
现以“断代工程”课题之一“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
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可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自西汉刘歆以来,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倾力于此。
经统计,至“断代工程”启动以前已有44种学说。
其中,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相差竟达109年。
以往有关克商年的研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根本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
而“断代工程”则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考古、天文、文献及金文历谱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在考古学方面。
“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课题设置了“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与“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等四个专题。
其中前一专题对碾子坡、王家嘴、郑家坡等先周文化遗址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发掘和全面讨论,为“断代工程”认识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
在此基础上,“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组于1997年发掘了沣西H18遗存,并就此进行了全面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2000字
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2000字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2000字布达佩斯大饭店观后感1(一)最好的年代,总是逝去的年代『在野蛮的屠宰场,仍有一丝文明的微光,这就是人性。
』这是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词。
所谓“文明的微光”也许就是身处漆黑之境,仍愿意将唯一的光亮照向别人。
真正的文明,一定是从放下自己开始。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葛斯塔夫的故事,也是Zero的故事,他们一起冒险犯难,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不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亲,他们给予彼此的不仅是温暖的情感,更是重要的人生信念。
葛斯塔夫老派的绅士作风,对饭店瞭若执掌的工作态度,对生活质量的全心追求,皆延伸出他的人生信念:认为是对的就该去守护,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轻易妥协!这个年代,还有人会这样想吗?还有人会为了别人当傻瓜吗?看着那个离我们遥远的年代,虽然战乱频繁,病灾不断,却感觉那份对人的情怀依旧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于是不免感叹:最好的年代,总是逝去的年代。
(二)爱为何物会与上年纪贵妇交往的小白脸,会和年迈富翁在一起的美少女,如果不为财,能为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这样认定,大多数人也许是这样,但未必所有人皆如此。
这世界的价值观始终围绕在金钱至上,许多人终其一生的追求便是过富裕奢华的日子;然而,总有人例外,总有人想要的在别人眼中不屑一顾,甚至毫无价值。
葛斯塔夫欣赏年长的女性,别人只见她们年老色衰,他却能看见她们经过岁月的独特光芒。
所以,“爱”就是一件自然的事。
对许多人来说,爱需要具备很多东西才得以证明,但对某些人而言,爱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心领神会,一种除了彼此再无人能懂的频率。
当人们以怪异眼光抹煞别人不符合社会期待的爱情时,那嘴脸与贵妇之子对葛斯塔夫的谩骂与后来的疯狂追杀行径并无两样。
(三)江绪林之死刘擎先生为前阵子自杀的大学讲师江绪林撰写的悼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对于精明于功利、甚至老谋深算的流俗风气,绪林的真诚与理想主义气质是一道格外刺目的光芒……绪林的遗赠不只是忧郁的悲剧,或者说悲剧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启迪,让人想起诗人海子的命运。
江绪林的自杀是因疾病还是知识分子困境
江绪林的自杀是因疾病还是知识分子困境?2016年02月28日09:47 新闻专栏作者:旧闻评论原标题:自杀、死亡与理性文/宋志标华东师大政治系教师江绪林自杀后,人们对他的解读多种多样,已经变迁为对死亡的阐释。
而在死亡一事上,因为沟通困难,又将死亡比喻为各种生者的问题加以说明。
于是,江绪林之死鼓起的波动,就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两端之内,似乎都没有出口。
于是乎,对江绪林死因的揣测,演变为更多人为着生存的辨析与辩解。
如果像书上说的那样,悬梁自尽的犹疑型基督徒江绪林,其灵魂现今不知静默在何处。
因为死亡激起的心意难平,也都逐渐散去了。
众生扰攘,只有死者,处在与他无关的人群中。
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被逼去正视死亡,去解决终点确立的前提下,如何安度中年、老年的心有不安。
当长辈去世,死亡列好的方阵前面渐次少了遮挡你的人,死亡的气息就会攀爬过来,挡也挡不住。
“我恐惧,我要喝点酒”,如果这样管用,尽管喝吧。
对于自杀,向来是惋惜的多,因为多有不甘,以为无论怎样苟且的活着,总有它的道理,总有它的出路,也就总有希望。
在围绕江绪林之死的诸多评议中,都将自杀当做了很负面的东西,以为是遗憾,是沦丧,是不光彩的。
江绪林若知道,不知作何感想。
自杀是化解死亡威胁的一种自发性解决方案,并不丢人,也不值得过度的感叹。
这种形而上的方式,除非亲临其间,谁也不知道其中况味。
那些江老师的亲朋,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但只怕也有隔膜,说的只怕还是生者爱听的东西,死者托体同山阿。
在处理江绪林之死的阐释上,出现两个死结:一是将其认作是疾病,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已经是绝对的理由,不必附以其他的原因,比如个人社运经历、感情经验以及敏感知识分子的脆弱命运。
抑郁症在这里被用作压倒性的逻辑,江绪林之死被理解为疾病的胜利。
而在另一种说法里,则将那些隐晦莫如的疾病放在一边,将江绪林比作当代政治困境下有感知识分子的典型,将他的自杀理解为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心理颠沛流离中极端的选择。
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
2023年7月第4期总第252期理论与改革THEORYANDREFORMJuly,2023No.4(TotalNo.252)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研究”(23ZXZA014)。
作者简介:蓝江,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3]04-0052-012 DOI:10.13553/j.cnki.llygg.2023.04.005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蓝 江 摘 要: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来审视从工业生产的物化劳动到当代智能时代的智能化劳动的历史关联。
马克思和卢卡奇笔下的物化,实际上是指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工人身体中的劳动力被物化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加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物化就是幽灵对象。
在鲍德里亚分析的消费社会时代,物变成象征化的符号—物,而人们之所以追求消费商品,实际上追求是物的符号价值背后所象征的社会地位。
在智能时代,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实现了人类的智能与自身的活动的再次分离,这一次,人类的智能被数据化和算法化,汇聚成一种类似于幽灵智能的东西,而幽灵智能的本质在于算法平台对人类普遍智能的分离和掌控。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时代;ChatGPT;人工智能;劳动;算法;幽灵对象;幽灵智能在20世纪90年代,巴西媒体哲学家威廉·弗卢瑟(VilémFlusser)已经看到了数字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
1993年,他的《物与非物》(DingundUndinge),曾经将这个过程描绘为非物化的诞生,弗卢瑟写道:“目前,侵入到我们环境之中,并取代其中的物的信息,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它是一种非物的信息。
现代人寻求精神绿洲
现代人寻求精神绿洲
孝文
【期刊名称】《环境》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互联网、电子邮件、有线电视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污染”。
现在,美国出现新型环保运动——信息环保。
信息环境保护主义者正通过种种努力,恢复自己的“绿色精神空间”。
【总页数】1页(P36)
【作者】孝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明清学术思想与现代人文精神研究的新拓展--海峡两岸"明清学术思想与现代人文"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朱人求;刘季冬
2.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猜火车》中精神失衡的思考 [J], 刘昉昉
3.精神生态视域下解读《人间失格》现代人的精神病症 [J], 苏中美
4.精神生态视域下解读《人间失格》中现代人的精神病症 [J], 苏中美
5.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理想主义:为现代人的精神沙漠寻找一片绿洲 [J], 萧砚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生活哲学四论
孔子生活哲学四论
胡发贵
【期刊名称】《学海》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胡发贵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阅江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哲人与政治:从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学 [J], 王光松
2.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99四川崇州“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J], 陈德述
3.孔子学院发展模式探析--对四所孔子学院的比较研究 [J], 张东辉;谷婷婷
4.四心的操存涵养——孟子生活哲学意蕴探究 [J], 杨本华
5.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第四届孔子课堂论坛 [J], 卢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
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问题及其扬弃
姜国峰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9)003
【摘要】当代人应该从精神生活的危机中摆脱出来,超越物化的精神生活方式.本文运用马克思哲学的思想资源,从哲学层面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探索.首先从精神生活的哲学内涵、内在品质及其存在论意义阐明精神生活的应然状态;其次从精神生活的物质依附化、单向度和病理状态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加以深刻揭示,并对当代人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反思;最后在以上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内在超越的崇高精神境界、个体性与社会性相和谐、个性化和全面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四个方面,向人们展示理想健康的精神生活样式,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姜国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8
【相关文献】
1.当代人民警察精神生活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J], 杨建领
2.转型期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扬弃 [J], 罗富宴
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现时代r精神生活物化问题研究 [J], 王秀平
4.当代人生活的物化困境思考\r——试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建构逻辑、衍生问题和现实追问 [J], 刘雪东
5.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个体化困境及其批判 [J], 袁雨宸;王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擎变与不变读后感
读刘擎的《变与不变》感受
变与不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万物的发展就是在变的过程中前进的,人想要变好就是要改变。
有的人说:不变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本心坚持。
这两种说法看似都没有错,每一样的人都在各自坚持的观念里生活,没有对错,也没有办法去指责他们。
柳擎生活是多变的,她是身份的转变而带来的生活的转变。
中方式我认为是大多数所羡慕的,因为这样可以看出生活的精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和她一样的经历,很多的人面临转变的时候往往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的,这些困难阻碍了他们,因为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不可否认,我也是羡慕的,但是我没有勇气。
我一直是在变与不变的中间徘徊的。
因为往往在我想变的时候,总是感觉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的我无法动身,也许我的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似乎又不明白。
就好比我是家里的老大,现在的人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和家里的其他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待遇,但是生活中却不是这样的。
家里有事的时候,父母第一时间会需求你的帮助,弟弟妹妹需要钱的时候第一时间也是问你伸手要,你可以给弟弟妹妹买东西,但是弟弟妹妹给你买的东西确实少只可怜。
也许着就是悲哀,说是没有压力,确实压力又在你的身上。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给自己找理由,而是我的不变可以说是我最后的倔强了。
读完她的文章之后,我的感受就是如她所说变与不变都是需要条件。
走近痛苦的灵魂——《荷塘月色》中的两首诗解读
走近痛苦的灵魂——《荷塘月色》中的两首诗解读
向学斌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向学斌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在爱与痛苦中挣扎的灵魂——许地山小说《春桃》的矛盾心理解读 [J], 林少青
2.痛苦的探索,灵魂的超越——解读索尔·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J], 姚艳梅
3.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关于屈原《离骚》诗题与诗旨的重新解读 [J], 何新文;彭安湘
4.灵魂深处的痛苦颤栗──《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解读 [J], 郭建平
5.宝岛何处生《乡愁》海峡不阻《云彩》飞——余光中、朱炳仁的诗缘及两首诗作的互文性解读 [J], 徐步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代诗学的思想形态
第三代诗学的思想形态
孙基林
【期刊名称】《青年思想家》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如果说一切文学均在于表现人的状况,那么第三代诗也不例外,只是在
它这里,“人”已经死了,生命却得以复活;主体死了,客体得以还原;自我死了,本我得以呈现……我们无须追问这是为什么,也无须问它从何而来,因为这是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追问人的一种方式。
而在第三代诗这里,形而上学的人已经死了,只有生命客体和本我在那里存在着,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孙基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形态 [J], 王建香
2.政治抉择:思想与诗学之间——钱谦益之思想、诗学和政治行动三向互动的阐释[J], 李林蓉
3.吕进诗学思想的方法论启示——《吕进诗学思想研究》前言 [J], 向天渊;
4.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传统诗学探源─—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诗学观点与传统诗学
观点的相关性比较 [J], 张孝评
5.现代形态的文化诗学——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J], 欧阳文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学人之诗
论学人之诗
宁夏江;魏中林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1)003
【摘要】"学人之诗"有两重意义,本意是指学人所创作的诗歌,派生意是指不是学人所作但具有学人之诗风格和特征的诗歌.学人之诗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在诗歌创作中引进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常以专门之学人诗,具有质实沉厚的风格.由于人们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或"各取所需",使得"学人之诗"这一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学人之诗同诗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有较大的不同,诗人之诗多体现出艺术之美,学人之诗多体现出学理之美.囿于成见和偏见,学界对学人之诗的研究出现不应有的缺位.【总页数】9页(P16-24)
【作者】宁夏江;魏中林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
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 [J], 胡大雷
2.陈澧的诗学观念及其学人之诗 [J], 谢永芳
3.论晚清宿儒萧光远的学人之诗 [J], 唐燕飞
4.李调元与学人之诗及性灵诗派 [J], 谢桃坊
5.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J], 丁沂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常江;胡海波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07(0)1
【摘要】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
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
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价值问题;实在论;价值论;哲学范式
【作者】常江;胡海波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2
【相关文献】
1.当代英美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语境中的他心问题 [J], 江怡
2.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J], 江怡
3.实在论的“思辨转向”——当代欧陆哲学视域下的思辨实在论 [J], 郝苑;孟建伟
4.价值论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兼评孙伟平新著《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 [J], 秦廷国
5.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争论——批判实在论与话语理论的哲学对话解读 [J], 付文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周春梅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年(卷),期】2015(0)7
【摘要】关于本书,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有中肯的评价:"用真实案例,渐次说清楚了美国宪政精神、宪政制度、政体及运作方式、联邦最高法院的地位、所有这些讲究的由来和发展的依据等等。
对美国宪政的过程做了一个梳理,对中国的现代化来说很有作用。
"如我一般的非专业读者,可能会担心这样的书艰涩难读,其实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任东来先生在前言中将本书定位为"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宪政精神;美国宪政;联邦最高法院;精神之旅;袁伟时;东来;专业读者;法制出版社;大学历史系;学术研究
【作者】周春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92
【相关文献】
1.开启一次愉快的英语学习之旅 [J], 颜素华
2.《美国宪政历程》后记 --记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J], 任东来
3.一次“有思维深度”的愉快之旅——《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二课时)教学实
录与评析 [J], 郭剑波;姜树华;
4.进行一次愉快的新春之旅 [J], 王子雷
5.一次愉快的真话作文之旅 [J], 张清祥;陈贵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江怡
【期刊名称】《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历来被看作哲学研究的模板。
中国传统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精神风格上的契合以及历史的原因,使得中国哲学更容易把德国古典哲学接受为这样的模板。
西方哲学的近代发展以及当代哲学的演变又使得德国古典哲学逐渐变成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或特殊哲学形态。
【总页数】1页(P188-188)
【作者】江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2.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3.重新审视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对中俄(苏)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4.从学科发展大局重新审视教育学本科专业改革的意义与路径
5.从“和”的角度重新审视王充的思想史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动之中求美
变动之中求美
江作苏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按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一切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美,
同样如此。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美。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多少在当年引领风骚
的美人美物,在后世看来,都失去了美感。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人的审美情趣,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的。
人自身在发展变化,客观世界也在发展变化,因此认识也必然在变化发展。
变化是规律,而规律是最硬的道理。
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是永恒的话,只有变化是永恒的,除此以外没有永恒的东西。
【总页数】1页(P21)
【作者】江作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探索之中寻发展,传承之中求创新——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家具&环境设计工作室作品赏析 [J], 赵国华
2.嬗变之中求自新--浅论当前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J], 王晓峰
3.简洁之中求语言美:与理工科大学生谈语言的简洁美 [J], 张诗豪
4.“不统一”中藏巧思突破之中求完美——法国喜剧《伪君子》导演构思浅探 [J],
谢效民
5.医疗美容咨询师,求美者满意度提升的“软实力” 医疗美容咨询师对求美者满意度提升的重要作用 [J], 阳莙禾;王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擎:追忆与启迪——悼江绪林博士绪林在早春离去,却留下整整一个秋天的果实。
然而,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理想主义是可贵的,但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妥协甚至迂回的精神也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同样有古典思想的渊源。
追寻理想的道路漫长,请每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走得慢,才能走得更远。
追忆与启迪——江绪林博士告别仪式的悼词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为江绪林老师送别。
我们如何来凭吊这样一个的生命?他的存在与离别都如此独特,以至于我难以写下一篇规范公正的悼文。
这是我不擅长的,对绪林也未必适合。
如果这份悼词带有许多个人的感触,而未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心声,请原谅和容忍我。
绪林短暂的一生不同寻常。
他在1975年2月出生,五岁时母亲不幸病故,十二岁时又失去了父亲。
此后靠姐姐江寿娥含辛茹苦地抚养他长大。
坎坷而清贫的早年没有埋没他求知好学的禀赋,绪林从湖北红安的乡村走进北京,先后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后来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绪林是这个多难家庭的荣光,他对姐姐怀有难以表达的深厚感情。
他对姐姐言语不多、时而困难,甚至许多年没有回家探望。
但他一直给姐姐寄钱,还为姐姐在县城买了房子,尽己所能报答养育之恩。
姐姐,在此请接收我们深深的敬意,请您节哀,保重身体。
您能过的好一些,是绪林由衷的心愿。
2009年绪林进入华东师大政治学系任教。
当时我在历史系工作。
2010年秋天,绪林走进我的教室,旁听我给硕士生开设的《西方思想经典研读》课程。
我知道绪林有很好的学术训练,而且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论文。
他来听课实际上对我有不小的压力。
我几次对他说,要是觉得没有收获完全不必浪费时间。
整个一个学期,他只缺席过一次,还给发短信给我“请假”。
我们在课间聊天,也经常在下课之后一起去食堂午餐。
交谈之中渐渐熟知起来,就此结下了友谊。
2013年夏季,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调入政治学系,绪林很高兴有了更多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行。
政治学系的同事们与绪林的交往深浅不一,但都了解绪林与众不同的性情与风格。
他专注于学问和思考,潜心阅读大量经典著作,同时也认真对待同行的研究,他的评论总是中肯而富有洞见。
而他热爱教学,对学生倾注关怀和心血,也赢得了同学们深切的敬意与爱戴。
绪林对学术发表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以至于我们多少人鼓励他发表著作、申请课题、尽快晋升副教授的劝说都徒劳无益,甚至显得庸俗。
同时,大家也开始担心他时而流露的忧郁情绪。
半年之后,我接任政治学系系主任的工作。
但我从未以这个身份与绪林相处,这对我们是格外别扭的。
绪林说“我以前就把你看成兄长,以后也一样”,这使我释然,也让我铭记。
我对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开朗起来,振作起来,“只要你阳光一点,怎么开心就怎么来”,如果要“求上进”提职称,我们大家一起来帮着策划、一起来推动,如果愿意听凭自己的兴趣潜心研究,根本不用理会那些的考评规则。
我庆幸我们所在的这所学校,使我能够不担风险地行使一点小小的特权,对绪林这样一个特殊人才予以特殊的对待。
而他除了感谢,就是说自己“学问还不扎实”,他愿意慢慢来。
后来华东师大推出了一个新的职称评定方式,称为“代表作制度”,就是对于特殊人才,不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课题成果,只要提交自己的代表作(著作或论文)参加评审,就可以申请晋升。
我第一时间兴冲冲地带着这个消息去找绪林。
在我看来,这个新规则就是为绪林这样的人度身定做的。
我请他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文章作为代表作提出申请,这是他晋升副教授的一个捷径。
但绪林居然不知所措,沉默良久之后说,“其实后来我觉得那篇文章的结论过于草率了,也可能是错的”。
我说我知道,“你可能over claim你对罗尔斯的批评,但用理性选择模式来作解读这个思路非常新颖。
要点不在对错,而在于代表你的学术水平”。
他说,“可是,这篇文章不能代表我的水平啊”。
我惊讶至无语。
不是因为他的不通人情(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而是绪林再次让我感受到他的纯粹:对知识的诚实,对学术作为志业的神圣感。
这在当今学界是如此罕见。
是的,绪林是现代学院中的一枚“珍稀植物”,珍贵而稀少,却在一个早春的寒夜骤然夭折,这让我们无比痛惜。
这枚植物又是孤独和忧郁的,格外需要温情与关爱。
他缺乏朋友吗?与流传说法相反,绪林身边一直有自己的朋友。
他当然不是那种喜欢社交活动的人,尤其不善于泛泛之交。
但他周围有自己愿意交流的朋友。
最初几年与他交往更密切的是崇明和刘文瑾夫妇(目前他们在美国访学),绪林经常去他们家“蹭饭”。
还有哲学系的葛四友,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打乒乓球,聚会。
那时候没有微信,许纪霖老师发起了一个“政治哲学与思想史研讨”的邮件群,绪林在其中的发言很活跃。
在政治学系,杨芳、萧延中和吴冠军老师,尤其是后来调入的邱立波等老师,都和绪林有比较密切的交往。
林国华老师和绪林有更久的渊源,或许是最能和他深谈的人,但遗憾的是相逢的机会不多。
所有与绪林专业上相关的学术活动,我都会邀请他参加,他都无一例外地参与,而且会认真准备,做出有质量的发言。
他在一个跨地域的政治哲学交流的微信群中发言也很踊跃,临别前两天还提出了关于桑德尔著作的一个问题。
另外,他还有难以计数的学生朋友。
但是,总有一个问题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朋友”意味着什么?对绪林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通常所说的友谊最终不足以帮助绪林应对内心的绝望?此刻,这个未解之谜变得如此沉痛。
绪林最初给人的印象是谦逊、腼腆,少言寡语。
但熟悉之后会发现,其实他非常生动,兴致来了可以很健谈,时而机智,时而倔强,有出其不意的幽默感,他是格外敏感的,也善于倾听和理解对方。
但与此同时,在他身上总有一种局促不安、一种不自在的气质如影随形,时隐时现。
即便在非常熟知之后仍然如此。
绪林也对我隐约谈及他的几次恋爱经历,有的长达半年之久,有的昙花一现。
最后一位恋人是90后的女生,当时我真心为他高兴。
但几个月前绪林告诉我,因为感到“无法给她一个好的未来”,他提出了分手。
许多女生可以远远的欣赏他、钦慕他甚至崇拜他,但接近之后却难以与他长久的朝夕相处。
我猜想,绪林的许多朋友在和他接近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通往更加亲密的关系时,变得举步维艰或不知所措。
我的一位学生说,“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灵都会有那么个庭院,愿意让朋友进来喝茶聊天,江老师也愿意。
而人心深处的那个小木屋,大部分虽然上了锁,但也是有解锁的钥匙,江老师的却有点像死锁,或者连环锁,难以打开。
”我自己最终也未能进入绪林心灵深处的“小木屋”。
大概是因为愚钝,我找不到钥匙,或者因为畏惧,我害怕冒犯,不敢破门而入。
是的,绪林的确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过心爱人的。
但他始终没有获得那种深入而持久的亲密关系,那种能温暖地滋养他、陪伴他和支持他面对内心孤独和焦虑的友爱与恋情,那种温润而强健的感情依靠。
有一次问及他为何情绪又低落了,绪林说他只是“胡思乱想”而已,不愿深谈。
临别时我对他说,“no matter what, I’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我觉得有些话用英文听上去不那么“肉麻”),他很郑重地回应说,知道的。
自此之后,我以为我们之间有一个默契的约定:你守着自己的“小木屋”独自面对内心世界,但要是小木屋“失火了”,你应当及时让我知道,而我可以闯入救急。
我曾经确信,绪林不会不顾这个约定而贸然行事。
以前有过几次,发现他流露出悲观低落的情绪,我就会适度干预,他并不反感,还会反过来宽慰我说“别担心,没事的”,说自己“只是胡思乱想一下”就会过去的,诸如此类。
而那几次情况都“转危为安”了。
其他的朋友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
有时候他微博中一些朋友善意的劝解留言,也会帮助他走出一时低落的情绪。
所以事发的那天下午,虽然他不接电话,但几次回复了我的短信,我以为最后还是能化险为夷。
可是我错了。
当知道他如此决绝走上不归之路的时候,我无比震惊,一时间悲痛与失望交加:“绪林,我们不是说好的吗?你怎么就背弃了我们之间的约定啊?!”。
人的自我确信是多么不可靠,又多么可鄙的自不量力。
作为基督徒,绪林违背了他本该信守的宗教规条,他和我之间的默契约定又何足挂齿?那么,绪林的孤独和焦虑究竟是什么呢?以至于他最终走得如此决绝?是“抑郁症”吗?绪林长达多年反复出现的情绪低落、失眠和轻身念头,似乎符合典型的临床症候。
可是我一直在回避这个词。
觉得这个词太轻巧了,太方便地打发了一切,它抹去了绪林复杂而又深不可测的心灵孤独,也免除了我们所有的负担和愧疚。
但今天,我愿意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在和绪林的交谈中,只有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暗示,他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但这个令人不安的话题断断续续地难以持续,随后就转变为哲学化的谈论。
心理咨询行业是现代性的发明,将道德、价值和信仰的危机完全化约为技术性的心理问题,这是逃避和扭曲,而不是在真正面对深刻的人性问题。
我和他都能熟知这种观点,这背后有大思想家的背书,我们甚至都不用提海德格尔或者福柯的名字。
那一次我迎合了绪林,错过了一次机会。
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在海德格尔和福柯基调之下讨论人生。
但现在看来,这是何等的虚荣!如果那些永恒的哲学与宗教的大问题终究需要无尽的求索,而焦虑和孤独又危及着生命,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架子来寻求专业心理技术的帮助而要傲慢地鄙夷它?的确,心里治理或许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内心的问题,但至少可能给了我们迂回周旋和时间,或者能改换一种心境,让我们能重新上路探寻那些永无解答的奥秘。
绪林的气质中惊人地缺乏周旋、妥协和迂回的现实主义态度。
他渴求的理想之光如此夺目,以至于自己被屡屡灼伤。
他为自己确立的标准,无论是道德的、学术的还是信仰的标准,都如此之高,而对自己的反省又太过真诚,以至于苛刻。
在这样的标准下,他时常感到自己(用他自己的话)在道德上是“卑下的”,在学术上是“平庸的”,在信仰上也是“未曾虔信”。
他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自己,接纳如其所是的自己。
他内心的搏斗和挣扎惊心动魄,以至于精疲力竭也未能与自己和解,最终,如其所言,“死亡是生命最后的庇护所”,选择以生命的决然中断来安顿自己,今天来这里送别的有许多年轻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受到绪林理性主义气质的感召。
我想在此诚恳地忠告孩子们:理想主义是可贵的,但健全的现实感以及审慎、妥协甚至迂回的精神也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同样有古典思想的渊源。
追寻理想的道路漫长,请每个人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走得慢,才能走得更远。
但在另一面,对于精明于功利、甚至老谋深算的流俗风气,绪林的真诚与理想主义气质是一道格外刺目的光芒。
同时,绪林的经历也启发我们,在一个有原子化个人倾向的社会中,包容和宽怀是必要的却是不够,友爱与团结也弥足珍贵。
我们不仅需要专业同行的讨论群组,我们也需要寻求一种更积极和热忱的精神的、智性的友爱共同体。
因此,绪林的遗赠不只是忧郁的悲剧,或者说悲剧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启迪,让人想起诗人海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