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诗四首: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在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课题:《琵琶行》(1)编号:36 编制:张学林课型:新授课审核:___________使用者__________ 班级______【学习目标导学】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

3、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重、难点导学】1、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清写作思路。

【学法指导导学】有感情的诵读,边读边体会。

【自研自探导学】一、走近作者—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二、了解写作背景《琵琶行》(pí pa xíng)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én pǔ)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 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3、赏析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高超技巧。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赏析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高超技巧。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歌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 年)。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湓浦口时,听到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弹奏。

在听其弹奏和交流身世后,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长篇乐府诗。

四、文本解读1、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重点字词左迁:贬官,降职。

铮铮然: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倡女:歌女。

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贾(gǔ)人:商人。

悯然:忧郁的样子。

出官:(京官)外调。

(2)小序作用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以及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诗歌正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

琵琶行学生版导学案

琵琶行学生版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诵读法、探究法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整体把握课文一、了解有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 _________ ,晚年号_________ 。

中唐时期______________ 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____________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______________ 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_________ ”。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简介“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广水实验高一语文导学案《琵琶行》第一课时【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全诗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一、〖知识链接,课前小测〗1. 写作背景,文体常识(歌、行、引)。

2. 基础知识A、字音荻花瑟瑟拨弦掩抑抹幽咽霓裳冷涩乍迸帛舫虾蟆..陵湓浦贾红绡.转轴拨弦迸铁骑钿头银篦呕哑嘲哳B、文中通假字曲终收拨当心画家在虾蟆陵下住C、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今(2)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今(3)暮去秋来颜色故颜色:古今(4)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今(5)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今(6)凄凄不是向前声向前:古今D、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2)商人重利轻离别二、自读并思考:文中有何不解字词并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一)诗前序有何作用?(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从这句诗中,我们不难想见这首长篇诗歌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本诗题为《琵琶行》,细读全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节诗内容。

(三)、诵读第1段并思考: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四)、诵读第2段并思考: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2.本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3、你怎么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第二课时【明确目标】1、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诗,牢记名句。

【自学指导】掌握几种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欣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句,感受其艺术效果。

(2)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1)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和手法。

(2)理解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所抒发的个人感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秋,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诗歌赏析1、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诗歌的结构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共同的主旨上。

3、音乐描写(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几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将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 导学案

琵琶行 导学案

使用时间:第三周编制人:张丽平审核人: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知人论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

11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

17-18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岁:中进士级第。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

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38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

41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

43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

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

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46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2.转徙于江湖间:
3.感斯人言:
4.本长安倡女:
5.使快弹数曲:
四【自学深思】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几个?诗人是用哪二个诗句
将这几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6
第一课时
一、1•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 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 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1、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 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 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 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 动。4.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5.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
四【自学深思】
1•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 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主要形象有两个,是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
6
授课人:潘松玲
第一课时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号,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我来试试】(预习课文内容)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导学案 琵琶行

导学案 琵琶行

扬州市弘扬中学高二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编写人:审阅人:薛加功编号:日期:2010—10—《琵琶行并序》(一)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2.掌握作品中的字音、词义,积累字词。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掌握作品中的字音、词义,积累字词学法指导:比较探究法,提示型教学法和共同解决型教学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文体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课堂流程:一、字形字音:(A级)(让学生找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字词句,师生交流解决。

)贾.人声声思.嘈.嘈切切幽咽.东船西舫.谪.居钿.头云篦.红阑.干呕哑嘲哳....湓.浦口铮.铮然浔.阳荻.花轻拢.慢捻.虾蟆..陵二、掌握字词:(B级)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委身..为贾人妇年长色.衰曲罢悯默..憔悴..今漂沦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凡.六百一十六言.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如急雨..续续弹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如私语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整顿衣裳起敛容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去来.....江口守空船梦啼妆泪红阑干谪居..不闻丝竹声..卧病浔阳城终岁往往取酒不独倾....难为听..呕哑嘲哳今夜闻君琵琶语.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座中泣.下谁最多2、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3、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吾其.还也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敛,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三、整体感知( B级)1、《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结合本课诗序,说说这首诗歌作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琵琶行(学生用导学案)

琵琶行(学生用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

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预习:1.对照注释,积累文言词,疏通文意;2.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一、文学常识(1)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吟、曲无严格的区别。

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

(2)关于作者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 并序 ) 》导教案2019/2/18【学习目标】1.认识白居易平生及其创作成就;认识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马虎。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5.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2.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停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异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

写下了许多揭示现实黑暗,反响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冲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迫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文体知识(1)“歌”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 原指可唱的韵文 , 到了唐朝 , 歌的原意已变 , 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 , 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 , 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 , 以后指乐曲、歌唱的遍数 , 今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 , 都是古代诗体名称 , “行”也是乐曲的意思 , 两者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 也合称“歌行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 : 记年的名称。

《琵琶行》导学案.doc

《琵琶行》导学案.doc

《琵琶行》导学案制定审定课题琵琶行(第一课时)月日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导学过程预习(识记)1.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 诗人,字______ ,晚年号_________ o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磋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 》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 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2,关于歌、行、弓I:《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 _____ o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1.给下列难字注音: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荻()花霓()裳琴()瑟()琵()琶()钿()头呕()哑()嘲()晰()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感斯人宣()凡六百一十六宣()东船西舫悄无宣()自宣本是京城女()装徙于江湖间()建轴拨弦三两声()却坐促弦弦建急()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3.翻译下面的句子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转徙于江湖间C.使快弹数曲思考探究【合作探究】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小序有什么作用?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欣赏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自主预习1.背诵诗歌2.文体常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诗人描写了那几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每一个乐段的旋律和感情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个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快;第二个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三个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一、教学过程(一)、导语(导)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自主思考(思)1、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①、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连串通俗新颖、生动恰当的比喻,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展现给读者。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A、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B、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C、演奏完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尾,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演奏技巧,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2.小序有何作用?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2)“”→ 第二、三段
(3)“”→ 第四段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江头送客闻琵琶;;同病相怜伤迁谪;。

5.诗人用哪句诗把自己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命运,是什么作为桥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体悟写作特点(怎么写)
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 _ ”来描写琵琶女琴声的动人。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

如“嘈嘈”“”等象声词和“间关”“”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的手法。

以喻声,如用“急雨”之声、“”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喻声,如“银瓶乍破”、“”、“”、“”等。

第三种,描写。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3.用四字句概括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

4.本诗前后贯穿了四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请一一找出,并就其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三)理解与迁移
作者与琵琶女素不相识,难道仅仅因为琵琶女动人的琴声就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慨叹吗?
三、收获与感悟
1.学习收获
2.疑惑之处
四、【延伸阅读】:
白居易与《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

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

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

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
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

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

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

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

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

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