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程学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简介
1.知识掌握: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一般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正确理解这些现象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自学。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绪论和疾病概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学习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判定脑死亡的意义、脑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机制;了解复苏的概念及步骤。
(2)熟悉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致病因素的分类;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
(3)掌握病理生理学与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2.能力培养:通过对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实践之中。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殊规律,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为正确分析和处理临床上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奠定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
【重点】
病理生理学与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难点】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第二单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脱水的概念、分类;不同类型脱水的防治原则;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2)熟悉正常人体水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机体对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三种类型脱水相互转化的关系;常见水肿的特点;钾代谢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3)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机制;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及其对机体影响;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及其对机体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够对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的病例进行分析:根据病例提供的病因、电解质指标及临床表现做出正确判断,并能够对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并能够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
【重点】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的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生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
体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的调节;钾平衡的调节;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及心电图的影响。
第三单元: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种类和来源;酸碱平衡的分类;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双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特点。
(2)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与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的基本思路。
(3)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与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酸碱指标变化趋势。
2.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够对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病例进行分析:根据病例提供的病因、电解质指标、酸碱指标及临床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并能够对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
【重点】
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与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对机体的影响;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酸碱指标变化趋势
【难点】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特点;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思路。
第四单元:缺氧(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2)熟悉常用血氧指标的英文缩写、意义及其正常值;四种类型缺氧的概念;缺氧对血液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掌握缺氧的概念;四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组织细胞的影响(包括代偿及损伤)。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不同疾病中可能存在的缺氧类型,通过对缺氧病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机体在缺氧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变化。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
【重点】
缺氧的概念;四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乏氧性缺氧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组织细胞的影响
【难点】
缺氧时2,3-DPG增多的机制
第五单元:发热(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升高的种类;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熟悉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种类与特性;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3)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原及热限的概念;发热机制的各个环节。
2.能力培养:理解发热的本质及发热的利与弊,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具体机制,了解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慎重对待和正确处理发热病人的原则。能对“盲目降温”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分析。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
【重点】
发热、过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发病机制。
【难点】
发热的机制;正确区分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中枢调节介质。
第六单元:应激(建议学时数: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1)了解应激原的概念与分类;应激的分类;应激时其他激素的变化;心身疾病及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2)熟悉全身适应综合症的概念、分期及各期特点;热休克蛋白的分类及功能;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掌握应激、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和应激性溃疡的概念;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各自的组成及应激时的基本效应;应激性溃疡的机制。
2.能力培养:通过对应激反应的介绍强调生命科学中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强调在临床上除了注意各种疾病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应注意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特别是心理、环境因素对正常或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影响。
3.教学方法:讲授、病例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