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与中国艺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改)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佛教与中国艺术-建筑篇
寺院兴废
• 隋文帝重兴佛寺:大兴善寺
•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从武德初到贞观末,全国佛寺达 3716所。高宗乾封元年(666)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 寺。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令天下各州均置“大云 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下令各郡建开元、 龙兴二寺。肃宗至德元年(756)造成都大圣慈寺, 设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官立佛寺4600所,小 寺4万余所,命26万僧尼还俗。 •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 尼,并废无敕额寺院3000余所。
寺院兴废
• 禅院五山:一兴圣万福禅寺(浙江杭县径山),二景福 灵隐寺(杭县灵隐山),三净慈寺(杭县南屏山),四 景德寺(鄞县天童山),五广利寺(鄞县阿育王山)。
• 宋代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南宋立五山十刹之制。
• 禅院十刹: 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浙江杭县), 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浙江吴兴),三蒋山太平兴国寺 (南京灵谷寺),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江苏吴县), 五雪窦山资圣寺(鄞县),六江心山龙翔寺(又称江心 寺,永嘉),七雪峰山崇圣寺(福建闽侯),八云黄山 宝林寺(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吴县),十天台山 国清寺(浙江临海)。
• 按照年代的顺序来说,其次最古的木建筑就是北京正 东约九十公里蓟县的独乐寺。在这个组群里现在还保 存着两座建筑:前面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山门,山门之 内就是一座高大巍峨的观音阁。这两座建筑都是公元 984年建筑的。观音阁是一座外表上为两层实际上三 层的木结构。它是环绕着一尊高约十六米的十一面观 音的泥塑像建造起来的。因此,二层和三层的楼板, 中央部分都留出一个空井,让这尊高大的塑像,由地 面层穿过上面两层,树立在当中。这样在第二层,瞻 拜者就可以达到观音的下垂的右手的高度;到第三层, 他们就可以站在菩萨胸部的高度,抬起头来瞻仰观音 菩萨慈祥的面孔和举起的左手,令人感到这一尊巨像, 尽管那样的大,可是十分亲切。同时从地面上通过两 层的楼井向上看,观者的像又是那样高大雄伟。在这 一点上,当时的匠师在处理瞻拜者和菩萨像的关系上, 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
探索中国的佛教建筑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瑰宝,融合了佛教教义、武术文化和建筑艺术。
其壮丽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上。
嵩山少林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时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和“武林圣地”。
嵩山少林寺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往参观。
嵩山少林寺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寺庙建筑的典型特征。
整个寺庙群落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布局合理有序。
前院以山门为入口,石狮子和铁狮子保护着大门两侧,展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中院是传统的寺庙建筑群,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等,建筑形式宏伟,雕刻精美。
后院则是武术表演区,也是嵩山少林寺武学的发源地,整个院落更显得神秘且壮观。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美,嵩山少林寺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寺内收藏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经典佛经、佛像、贴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嵩山少林寺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融合了佛教禅宗和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也体现在其历史韵味上。
作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中,嵩山少林寺承载着世代僧众的智慧和信仰,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
值得注意的是,嵩山少林寺虽然美丽迷人,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观光模式,是保护嵩山少林寺的重要途径。
在我看来,嵩山少林寺的壮丽之美不仅在于其建筑的外在魅力,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它不仅是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探索和欣赏嵩山少林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佛教禅宗的智慧和武学的精神。
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浅析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摘要: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属于外来佛教,但是,佛教不仅作为宗教信仰在中国深入传播扩散,同时它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新血液——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注入了中国。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其间几经兴衰、沉浮、变化、融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三大脉络之一。
佛教建筑、符号、绘画等元素都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建筑;佛教形象本土化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支。
在当时,佛教的艺术事实上是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所服务的,在进入中原后,特别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它将中国原有文化融入其中。
它在中国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禅宗、净土宗;如我们所熟知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唐玄奘等著名佛教人物大都来自汉传佛教。
无论是佛教建筑还是绘画层面,汉传佛教也是融入汉文化最多最典型的一个派别。
佛教的艺术载体也与其他世俗艺术所不同,例如:道场、壁画、寺庙、石窟等,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艺术载体,它是与其他艺术所呈现的表象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寺庙应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方面,而且寺庙作为佛教美术的载体,比石窟、道场等更接近于统治者乃至信徒的真实生活环境。
东汉时期,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座寺庙,后来官邸舍为寺的形式慢慢出现。
佛教在中国本土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寺庙。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以塔为中心,立塔为寺的阶段。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统治者及人民都将安定生活,国泰民安的希望寄予佛教信仰,所以在当时,南北都出现了大量兴造佛像和佛寺的举动。
这时,便出现了以佛塔、讲堂为主,附有其他建筑形式的佛寺形态。
在那个时期,译经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对于佛教建筑而言,满足更多的居住容纳功能的需求,成为当时改变汉地佛教建筑的主要依据。
《法苑珠林》记载,北齐沙门僧苑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燕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并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而乃翔逝。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教育]
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国佛教0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00莫高窟佛像雕塑莫高窟壁画00(一)、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0敦煌的石窟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期,表现的内容大致的些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敦煌的壁画,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pdf)
4
刘 敦 桢 文 集 ( 一 )
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长门赋>〉云:“抗应龙之虹梁、虹梁者,向上弯之曲梁也。
浮柱《论语》云:”山节藻税、税,即浮注也: 栋 桁 《易》云:“栋隆吉”:《仪礼》云:•‘序则应当栋\ 《礼记》云:"主人阼阶[:立,当楣";楣者,承椽之桁木也。
角梁《景福殿赋》云:“承以阳马”;阳马者,屋四角承椽之角梁也。 椽 《易》云;“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桷者,椽也。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
5
匣、华盖四部组合而成。台座者即塔之基座;其上为半球状之覆 钵,形如穹顶(Dome);覆钵顶部为宝匣,其形如方箱,中藏舍 利;最上为华盖,作三层伞状。塔之内郜,实以泥土,不能登 临,盖纯为纪念物也。我国之塔,当以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 75年)所建之洛阳白马寺塔为最先据《魏书•释老志》所载, 其形状悉依印度之式样而重构之。此外,如敦煌千佛岩第一瓦二 十窟L注3]内之塔,亦尚存印度窣堵坡之遗范。其后塔±构造, 自石造易为砖、木,塔内设佛寬,又置梯级以便登临,其外部更 绕以榈廊,覆以重檐,则与我国传统之木楼阁建筑日益雷同矣。 寺 古代印度之寺,皆以塔为中心。塔之周围,罗列样堂,静室、僧 房、庖厨、浴室、厕圊之属,视后世以佛殿为寺之中心者,截然 异途。我国初期之寺,大部袭用印度之制,以塔为寺之主要建筑 物。故汉.魏籍典,盛称浮屠而不称寺,盖以塔为寺之代表也。 东晋以后,渐重佛殿,置木尊像于殿中,以供祈祷膜拜之用,T 是佛殿遂代塔而为寺之重心。其余法堂.讲堂、禅堂、食堂之类, 依次排列于佛殿之前后.其配置之法,纯为我国均衡对称之方式, 非复印度旧观矣。 石窟石窟者,释籍谓之“支提"。盖设支提塔于窟内,作为仰礼之对 象,因以为名(梵音为CaiLy、与窣堵坡同形状,唯不藏舍利)。 我国最初创立之石窟,当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所建之敦 煌千佛岩,其后继起者如凉州石窟寺,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 石窟,南京摄山千佛岩,巩县石佛寺,青州云门山,驼山[注 肥城五峰山,历城神通寺,邠州大佛寺[注5],广元千佛岩,太 原天龙山等,均为南北朝及隋、唐等代所经营之石窟也。其中规 模宏大者,当以北魏所建之云岗石窟为最。云岗诸窟之中央,大 多设本尊像或方形之支提塔,与印度石窟之配置法,大体略同。 其后北齐至隋、席所营之天龙山石窟,内中已无支提塔,而于窟 前辟走廊,廊间镌以柱、梁、斗拱之属,其上再护以短檐,至此 石窟之外观、结构.遂与我H传统之木造建筑同一形制焉c
中国古典佛教建筑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第二讲:古寺晚钟
一、佛塔的起源与演变
• 佛塔又名浮屠,来自于梵文“窣堵波(Stupa)”,原意 为“方坟”、“圆冢”,到隋唐时,创造出了“塔”字,
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佛塔是珍藏佛祖舍利和供奉圣
物、佛经之用的,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具有圣墓性质。
印度桑奇大塔
仰光大金塔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 但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佛塔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不断的开始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2)佛塔外部装饰模仿木构
第二讲:古寺晚钟
• 唐代建造的一些佛塔中可以看到,部分地仿照木建筑的柱、 枋、斗栱、檐部、门窗等。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2)佛塔外部装饰模仿木构
第二讲:古寺晚钟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浙江杭州六合榙
• 或流经城市河流的上游或下游,
第二讲:古寺晚钟
10/18/2017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北京北海白塔
• 或城市景观重要的节点之处,
第二讲:古寺晚钟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第二讲:古寺晚钟
云南大理三塔
• 成为了异乡来城的旅人首先看到的标志性建筑。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第二讲:古寺晚钟
中
国
佛
塔
的
分
楼阁式塔
类
密檐塔
单层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第二讲:古寺晚钟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 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
艺术导论——建筑艺术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
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从佛教看艺术作者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罗宗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段艺术的发展史。
从人类开始认识到文明起,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中,艺术作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文明的的出现和发展。
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它的形式、素材、源泉是广泛的,而佛教因其深奥的经教义理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它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佛教本身也称得上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
佛教之于艺术,就如同砖块之于房屋,细流之于江河,它在推动艺术多样化上可以说是其它任何元素都不可取代的。
佛教对艺术内涵的丰富是包罗万象的,无论从传统的文学、建筑、雕塑、工艺、绘画、服饰,还是现代流行的音乐、舞蹈、戏剧都体现着佛教的艺术魅力。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之美、经文之美、音乐之美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
本文将从我国佛教与建筑艺术方面来讨论佛教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原理是由生活中的经验累积而成的智慧,从古代人类祖先巢居树上,穴居山洞,到今日的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建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
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佛塔、石窟等。
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
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各国的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有其特色。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不胜枚举的壁画,不仅显示出佛教具有庄严的仪式、精微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
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
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是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作者:陈晓霞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
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
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
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
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
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
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
浅析佛教艺术对我国建筑与雕塑的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我国建筑与雕塑的影响
◎李 慧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在中国古老的艺术长河中, 佛教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就总体而言, 佛教艺术都是 “非 ‘非有’ ” 、 “非 ‘非美’ ” 、 适应俗谛权行方便的产物。再明白些说, 佛家从缘起论出发, 为普度众生, 向俗众说法, 佛家借用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 式, 寓教于乐的进行弘法事业, 进而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艺术。 关键词 佛教 影响 建筑 雕塑
河南, 山西, 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从公元三世纪开始, 直到明 清时期, 都陆续有开凿。 其中, 敦煌, 云冈, 龙门是最著名的三 大石窟。 二、 佛教艺术对我国雕塑的影响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 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雕塑品也由简到 繁, 由粗到精, 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在后汉晚期, 当中国石 雕艺术开始有大发展的时候,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佛教进入 不久, 就给中国雕刻艺术带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了传统 工艺的发展。钱绍武在 《谈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雕塑兼及 壁画》 中定义 “中国的雕塑大体而言, 以先秦两汉为盛, 南北朝 至隋唐是吸取外来文化又得到长足发展的大兴旺时期, 两宋 虽国力孱弱而文化昌明, 在心理刻画、 写实技巧、 与环境相融 合等方面实有大进步。 ” 从后汉开始, 佛寺的建筑在中国绵延不断, 许多建筑都采 用了石雕。 而佛教石雕艺术的最突出代表是石佛像的雕刻。 佛教石雕艺术在印度称为 “健驮罗艺术” , 它是印度传统雕刻 艺术与古希腊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所雕刻的艺术品主要 是佛像、 菩萨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其第十二窟中的大 佛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佛像高 13.7 米, 是佛的坐像, 其胸 部、 肩部显得十分厚壮有力, 这与印度的古佛很相似。 其面部 轮廓分明也接近于 “健驮罗艺术” 中佛像的容貌。 这些情况足 以说明, 大同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 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工艺, 同时也吸收了印度、 希腊的某些雕刻艺术, 其意义不仅仅促进 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在各类石雕中, 除了石佛受佛教影响颇深外, 石柱的雕刻 也有很大的影响。从现存的遗物看, 中国雕刻石柱的历史可 以上溯到东汉时期。由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东汉石雕艺 术受佛教影响, 中国的石雕艺术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 时期。 到了南北朝时期, 由于石窟寺的大量开凿, 石窟寺中有 许多的石柱被雕刻出来, 这些石柱有的立于窟口, 支撑着窟 楣, 使石窟的外观像大殿的大门一样。随着佛教大举进入中 国, 中国唐代出现了一个新的佛教雕刻艺术的品种, 就是经 幢。 石经幢的样子有些像塔, 分成好多层, 只是每一层都不一 样。一般的石经幢常常有须弥座或莲花座, 座上是幢身。
佛教艺术简析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刘敦桢《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doc)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刘敦桢世界上无论何种民族之建筑,在中世纪以前,其发达之主要精神原因,皆不出政治与宗教二者。
然政治势力,究不若宗教之富于普遍性,故就沟通各民族之文化,影响于建筑方面言之,则政治恒难通及宗教。
此现象非但欧洲如是,即印度与中国,亦无不同出一轨。
我国古代宗教虽以释、道并著,然道教在历史上素以式微不振见称,其与我国文化发生密切关系者,当推佛教为最。
佛教自西汉末期,经西域诸国辗转传来,至东汉、三国之际,渐就萌葱。
晋元康以降,群雄割据,战乱相寻者,前后近三百年。
史称当时人民,相与祝发出家,假托沙门,以图幸免锋镝徭役之苦。
故自晋安、肖齐以后,佛教之发达,几如水之赴壑,其势不可复阻,降及隋、唐,号称全盛。
在此时期内,营造寺、塔之风,披靡全国。
此等建筑之外现,大都采引印度与西域式样,以表现宗教之特有形式。
然时间既久,泽布风遍,其影响遂不仅限于此。
故自佛教东来以后,我国建筑受此文化之浸濡,实甚深广。
虽然,中国建筑受佛教影响究竟至何程度,此洵为不易解决之问题。
盖建筑学在古代中国,数千年来恒视为卑不足道之匠技,除北末李明仲所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与清雍正间所颁《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七十四卷外,几无专门纪述之书。
至于秦、汉以前之建筑,久已沦为尘壤,化作烟风。
今之幸存者,大都为六朝以后之造物,然亦任其支撑于荒烟蔓草间,剥落颓圯,迄乏系统之调查。
兹篇所述,系以现有资料为准,暂分装饰、雕刻与构造二类讨论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祈阅者谅焉。
(一)装饰、雕刻建筑之起源,肇于人类之庇护躯体,故上古时代建筑,祗求祗御凛冽之气候与凶猛之野兽。
《易》所谓:“上栋下宇,以俟风雨”者是也。
其后人群演进,1踵事增华,始于建筑之表面,涂以色彩,描以画图,裏以锦绣,垂以幕帷。
然以上种种,俱属平面之装饰,至于利用雕刻等立体形象,以文饰建筑物者,其时代则远在上述各项艺术昌明以后。
我国秦、汉以前之建筑,亦大抵利用色彩与图绘者多,面采取雕刻诸技艺者少。
儒释道思想文化下的中国建筑艺术探析
儒释道思想文化下的中国建筑艺术探析作者:徐群英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思想的核心却是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每一件建筑作品的背后是思想文化在起主导作用,思想观念成为建筑艺术行动目的的烙印。
中国建筑艺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依据儒学、佛学、道家思想及西方思想文化为指导宗旨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语言,独特的建筑语言里蕴含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用文本分析、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去探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从熟悉的误区中走出来,还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成的真实观念。
关键词:建筑艺术;儒学;佛学;道家0 引言历史上的建筑是四维艺术,它占有三维空间,又经历时间历练,它是过去人生活模式的一种物质表现。
其特定的建筑语言背后的历史行动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建筑事物产生的动机并清晰社会背后支持的行动观念是建筑领军人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经。
历史自然的发展是随着自然的天性而发展的,是人观念目的的行动,物质可以保留下来,物质的形成与人的观念目的不可分。
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应人的观念及历史文化内涵。
一件古建筑艺术作品如为世人皆知,必定有着极大的精神磁场,如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诗词中对“腾王阁”作了建筑评论,还原了建筑与人,建筑与大环境的关系。
又如杜牧笔下的中国古桥梁,“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诗的结构和神韵中蕴含出桥梁的性灵和个性。
它们的建造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完美的平衡关系,突出了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地域特点。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思想的核心却是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每一件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作品的诞生无不是时代思想文化与时代艺术、技术的相融,思想观念成为建筑艺术行动目的的烙印。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成就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繁荣昌盛,中国自古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糅合造就了中国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下文用案例剖析了受儒释道思想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形成。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
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
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
建筑风水学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
建筑文化论文建筑风水学论文建筑艺术鉴赏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佛教及佛教建筑【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建筑相关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城市布局的各方面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对于佛教这一宗教建筑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佛教; 佛教寺院; 舍宅为寺1.佛教产生的原源及保护佛教建筑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其它还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庙宇、住宅、祭祀和宗教建筑,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意义和作用等。
当然这些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有关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以保护现存佛教建筑。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受到传统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6世纪)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高潮。
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的思想,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藏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密宗佛教特别讲究仪规,对设坛、供奉、诵咒、授戒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内部管理与组织也十分严密,佛寺中不仅有总管和尚,而且还设有管纪律,查违法,领众颂经,管理学经,辩论,考试等方面的专职喇嘛。
由于实行政教合一,不仅寺院中僧职也起到官职作用,总管还代表寺院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
密宗佛教的节日有正月的祁愿法会,四月的佛诞生,六月的雪场节,七月的望果节,这些节日由于与当时民间的传统节日相结合,因而持续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这些佛节也几乎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
敦煌莫高窟建筑艺术
敦煌莫高窟建筑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自公元4世纪开始开凿。
这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壁画、雕塑和文化遗址。
其建筑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艺术元素,展现了唐代和五代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风貌。
这里的建筑多以岩石为材料,利用山体构造按照一定的设计和规划精心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千佛洞、肉孜沟、鸣沙山等。
在建筑的布局上,敦煌莫高窟多采用“一道三厅”或“一堂二殿”的结构布局形式,主要展示佛教文化、佛教教义和佛教事迹等内容。
佛教艺术的特点在敦煌莫高窟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如弥勒佛与罗汉的雕塑、菩提树下的佛教故事、金刚经中的奇特图案和五台山中的与道教和儒教相关的题材作品。
这些作品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美学价值。
在造型上,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形制多采用印度佛教艺术中的样式,如弥勒佛、药师佛等,同时又增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
佛像神态安详、肌肉丰满、服饰细腻,表现出唐代时期艺术表现的精湛技巧和艺术特点。
同时,在佛像的造型中加入了一些道教的风俗和儒教的思想,如龟蛇鱼等元素被当作佛像的一部分,大大丰富了佛教造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色彩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多采用明丽的鲜艳颜色,用色饱满、线条流畅,使色彩丰富而富有变化、层次分明。
特别是在五代时期,圆润而明亮的颜色引人注目,如黄色、绿色、暖粉色、紫色和蓝色等。
这些颜色不仅鲜明而充满生命力,还体现了唐代时期艺术的表现风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效果。
在构图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多采用精妙的对称、对比和分层的手法,体现出唐代和五代时期艺术的高超技巧和独特审美趣味。
除了对称和对比外,壁画的构图还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巧妙表现来进行,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美学效果和意境。
总的来说,敦煌莫高窟的建筑艺术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遗产的缩影。
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为文殊菩萨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为观音菩萨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为普贤菩萨道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为地藏菩萨道场。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称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
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与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为伴,景色秀美,气候凉爽,又名清凉山五台山五台山普陀山位于东海万倾波涛之中,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海天佛国,作为观音大士的道场而四海敬仰。
信徒们敬仰观音大士慈悲济世的壮敢妙德,都以朝拜普陀山作为一生的荣耀,每年的观音香会期间,这里更是信众如山,香客如云,人人心中怀着善良的愿望,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普陀山普陀山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境内,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
高出五岳,秀甲天下。
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山体南北方向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
它古雅神奇,巍峨媚丽。
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峨眉山峨眉山峨眉山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九华山九华山九华山佛寺道观的园林化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除石窟寺依山开凿而建造在偏远的山林外,一般寺院基本都建造在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