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d4df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5.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b60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7.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c4946c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b.png)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de552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4.png)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985dc8bd64783e08122b1e.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摘要]精伊霍线S8标段路基全长60.55km,全部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勘察资料,沿线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非常复杂,湿陷程度从轻微(Ⅰ级)到很严重(Ⅳ级)全线均有分布,涵盖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全部类型。
设计采用了重碾、强夯、灰土挤密桩等进行处理。
[关键字]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1、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的意义、作用和目的,推广应用的前景及预期效益分析精伊霍线S8标段路基全长60.55km,全部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勘察资料,沿线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非常复杂,湿陷程度从轻微(Ⅰ级)到很严重(Ⅳ级)全线均有分布,涵盖了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全部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是精伊霍线的重点控制工程,路基修筑后其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能够满足列车运行的要求,在大范围施工前,急需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进行试验研究。
目前亟待解决的黄土工程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路基体系动力稳定性问题、路基沉降问题和黄土力学特征性试验方面的问题。
非饱和黄土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湿陷性;对饱和黄土地基则主要是减小压缩性,提高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有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重锤表层夯实法、预浸法、换土垫层法、挤密法(DDC)、夯坑法等新技术。
随着既有铁路的逐步提速和新建铁路速度目标值的不断提高,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对铁路、公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遇到的一系列理论、设计及施工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十分必要,本项课题不仅指导黄土地区铁路的建设,而且对公路及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也有实用价值。
因此,本项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该项目已做的前期工作我国黄土在西北分布较广,近64×104km2(其中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60%),占国土面积的6.6%。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力学特性、湿陷特性、应力~应变特性和本构模型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总结,特别是对湿陷性和对水的敏感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黄土科学体系,也制定了一系列黄土地区的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23cfde84254b35eefd3439.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总结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工程也随之得到发展。
地基处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技术进行分析,期望能对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地基加固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对工程建设危害性大。
因此,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受水浸湿引起湿陷,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般在其竖向或横向采用夯实挤密的方法,使处理范围内土的孔隙体积减小,干密度增大,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湿陷性消除。
它与其它类土的地基处理为了提高强度和减小压缩性的目的不完全相同,故其它类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一定适用。
同样,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对其它类土地基也不一定适用。
一、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松散多孔性、垂直大孔性和土颗粒遇水时凝聚力降低甚至消失,这些特性即是黄土发生湿陷的主要内部因素,湿陷的外部条件为压应力和水。
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土的结构和性质,减少土的渗透性以及压缩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发生湿陷性。
目前道路上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法、垫层法、挤密灰土桩法和深层搅拌法等。
通过对这几种路基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之后发现强夯法是最适合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和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归纳起来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小时才容易达到。
常用的方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等,常用于甲类建筑。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7fe4748cfc789eb162dc864.png)
4.2 强夯法
强夯法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生产成本耗损最少的方式。是通过重锤从一定高度的空中坠落,利用其撞击地面产生的巨大动能,来对土地进行强行巩固,使结构松散的湿陷性黄土,在反复撞击中慢慢凝实,用加大土体 的密度和硬度的方法来消减黄土的湿陷性,从而加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抗压性。强夯法的优势很明显,只需要调 动机械设备,反复对土地进行夯实,没有技术难点,效果也非常明显,是最容易被推广使用的一种黄土地基处理方法,同时该法的施工效率较高,成本就少,从而受到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视。不过该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要注意机械的布置方位,一般对土地的锤击点之间要保持合理的距离,才能不受到相互之间的影响;其次,要注意锤击安全性,在进行强夯作业时,必须建立安全防护区,保证施工时无人员在场地内;最后,强夯法的适用范围,最好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施工,将黄土中水分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达到最佳的夯实功效,确保建筑地基的安全性。
4.3 灰土挤密桩法
灰土挤密桩法是解决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在地基范围内将沉管打入到土层中,形成密度 合理的桩孔网格,然后在其中填入适量灰土,并按土层顺序进行夯实处理。这种做法可以在灰土夯实中,不断 挤压深层的黄土,使其土层密度增大,从而增加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对于桩孔密度的合理把握,甚至能完全消 除黄土的湿陷性,增加黄土地基的受压能力。在一般的深层湿陷性黄土处理中,沉管深度在 15m 左右最为合理, 既保证了施工成本的科学性,又能完美处理地基下沉问题。不夸张地说,此法能使湿陷性黄土地基与其他土地 地基相媲美,就算再深层的黄土发生湿陷,只要不是整个区域的下沉,也不会影响到处理过的土质结构,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b45f4c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6.png)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黄土层厚度较大,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氧化铁等成分。
这种土地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黄土的特殊性质,其土壤结构稳定性比一般土壤较弱,容易出现坍塌、滑坡等问题,给基础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
为此,对于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土地基特点黄土地基具有深厚湿陷性特点,土层在潮湿环境中会出现流动,引发土壤液化等问题。
这种地基的土壤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土层稳定性差,其中的抗扰度低,容易发生塌陷、沉降等问题。
同时,黄土地基中的含水量和土壤特性易受透水层、下雨、河流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利于基础施工。
二、黄土地基处理主要方法1.灰浆注浆法:该方法利用高强度灰浆注入土壤中,填充土孔隙,提升土壤的压实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承载力。
灰浆注浆法的优点在于其施工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基的处理。
2.钻孔桩法:钻孔桩法常用于工程需要高于地面、土壤体积较大的情况。
钻孔桩经过地下深孔钻探,将钢筋混凝土灌注入孔洞中,使基础固定于钢筋成型桩内,并与周边土层完美结合,形成高稳定性的基础。
3.加筋土坯法:该技术将压实的黄土制成自重较大的基坯,并在转运过程中,布置钢筋,钢筋与基坯同浇混凝土,从而形成具有加筋结构的基础体系。
三、处理方法的选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对于较浅的地基,可以选用灰浆注浆法;对于较深的地基,则需要使用更为稳定的钻孔桩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黄土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黄土高原的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不仅对于黄土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我国工程施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黄土地区治理工程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be26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5.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当土壤受到湿润作用时,土壤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地基沉陷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有:
1. 钙离子交换作用: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膨润土矿物,这些矿物质中的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其他阳离子(如钠离子)交换,形成膨胀颗粒,使土壤体积增大;而当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时,膨胀颗粒会释放出吸附的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2. 结构破坏作用:湿陷性黄土在受到水分浸润后,水分会渗透到黄土中的微孔和粒间隙中,使其被湿润,从而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和疏松,使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1. 增加地基承载力:通过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陷。
常用的方法有灌浆加固、纤维增强土等。
2.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改变黄土中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土壤改良、掺入适量的砂质土等。
3. 控制地下水位:黄土地基的沉陷与地下水位有很大的关系,适当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灌水量、加设排水系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钙离子交换作用和土壤结构破坏作用。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固地基基础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54eb770029bd64793e2c5e.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371a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d.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59d6c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3.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6784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5.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这个过程称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土包括湿陷性黄土及具有湿陷性的碎石土、砂土和其他土。
湿陷性土的特点是当其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
但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自重应力和建筑物附加应力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
湿陷性土主要由湿陷性黄土组成。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素土桩挤密法、浸水处理等。
可根据地基湿陷类型、等级、结构物要求等条件选用。
灰土或素土垫层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到预计的深度,然后用灰土(三分石灰七分土)或素土(就地挖出的黏性土)分层夯实回填,垫层厚度及尺寸计算方法同砂砾垫层,压力扩散角φ对灰土采用30°,对素土采用22°。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土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应力产生的湿陷,如将地基持力层内σh+γh≥Phs的部分挖除,采用垫层,可以使地基的非自重湿陷消除。
它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湿陷性处理或部分处理的方法。
施工时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对回填的灰土、素土层,应控制其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重锤夯实及强夯法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如用15~40kN的重锤,落高2.5~4.5m,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法根据国内使用记录,在锤重100~200kN,自由下落高度10~20m,锤击两遍,可消除4~6m范围内土层的湿陷性。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3568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d.png)
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一、湿陷性黄土的土质特点湿陷性黄土天然孔隙比大,压缩率高,遇水后承载力迅速降低,沉降量大,失水则形成干缩裂缝。
由于其承载力较低,直接在湿陷性黄土上修筑路基,会造成路基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故需进行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挖除换填、桩基处理、化学固结、强夯处理等。
2.强夯法施工具有机具简单,所需人工少,施工技术易于掌握,施工速度相对较慢、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三、强夯法施工原理强夯法施工是把一定吨位的夯锤提高到相应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它是基于动力压密理论,通过夯锤对土体的冲击作用,使土中的空气溢出,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减小土体的孔隙比,降低土体的压缩性,消除其湿陷性,增大土体的干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四、施工工艺1.平整场地。
2.测量放样,夯点布设。
夯点按正三角形布置。
3.试夯。
根据设计夯击能和夯锤重计算提升高度。
4.主夯。
普遍的控制方法为夯击次数,夯锤提升高度。
施工时,若同一点连续发生跳锤,表现为夯沉量很小,则可以止夯。
5.副夯。
为加固主夯点之间相对松散的部分。
当地下水位低,孔隙水压力很小,土体为非饱和土时,主副夯之间的时间间隔可缩短为3天。
6.满夯。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主夯和副夯旨在加固深层地基(1m以下),而满夯虽然能量较低,但满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地表形成一坚硬的板结层,强度很高,厚度在50-100cm之间,而且夯后一段时间内,其强度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7.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有湿陷性系数、地基承载力,另外可辅以沉降观测。
8.场地整平,下道工序施工。
五、施工组织1.每一作业段长度定在160米左右。
在一般情况下,每作业段配备两台夯机比较合理,一台进行主夯,另一台进行副夯,主夯夯机最后进行满夯,而第二台夯机又可进行第二作业段的主夯,如此交替进行。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地基,副夯与主夯之间应间隔一定的时间,减小孔隙水压力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具体间隔时间要根据实际含水量来确定,一般为一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444c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e.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紧缺,开发利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地基湿陷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难题。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易于发生湿陷现象的黄土。
其湿陷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结构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土壤颗粒较为松散,孔隙度较大。
当土壤受到水分渗透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会被水填满,造成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整体强度下降。
毛细管效应也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吸力增大,进一步削弱土壤的稳定性。
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还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被水填满,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导致土壤整体重量减小,从而引起地基上的地表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有机质,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土壤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分的作用下,粘土会膨胀,土壤的稳定性得到破坏。
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水分,使得土壤间隙度增大,进而引起地基的沉降。
4.外部水分作用外部水分的水负荷是导致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降雨、地下水位上升等情况下,外部水分的渗透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减小,从而引起地基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外部水分作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土基改良、排水处理和加固措施等。
1. 土基改良土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常见的土基改良方法包括添加胶结材料、压实填筑、冻结处理等。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d1e3aa804d2b160a4ec0ea.png)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60620f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e.png)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bf3d2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9.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3da3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74741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3.png)
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黄土分布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500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地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基底下各上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规定见表1.2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水排水管道时,最可靠的措施是彻底处理地基,全部消除湿陷量[1],使给水排水管道座落在可靠的人工地基上,免除湿陷,确保正常使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往往不能彻底处理地基,只能部分处理地基,很多情况是采取防水措施避免和减少给水排水管道的湿陷.2.1管道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管道基础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砂或砂垫层、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和预浸法等[2].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由于管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对每一具体线段都要进行细致分析,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材料、机具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2.2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加强其刚度,以适应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对其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影响.2.3管道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在工程实践中,对只能部分处理地基的地段,还必须采取防水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给排水管道的湿陷程度.但是,防水措施经常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即使短暂时间疏忽,也可能造成地基浸水,因此,给排水管道布置尤为重要.• 添加评论(0)摘要:本文收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并以CFG桩施工技术为例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其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加固措施 .
根据检测结 果和不 符合 要求 的原 因分析 又进 行 了
按 照设计 要求本段采 用冲击碾压进 行地基加 固 , 要 求 的加 固 结 果 为 : 压 最 后 5遍 的沉 降 量 不 得 大 于 碾 lm,m 范 围内土体 的压 实度达 到 9 以上 , c l O 且加 固范
定, 累计 沉降量 233mm, 2. 1 路基从 20 0 7年 7 月份填 筑 完成至今路肩 沉降量 1mm, 沉降数 值分析 也 已经 趋 8 从
于稳定 。
便 很小 , 以在碾压 4 所 O遍后 进 行 了检测 , 检测 结 果为 :
总体沉降量 2  ̄ 3c 但 是地 表 下 5 c 范 围 内压 实 5 0m, 0m 度符 合设计要求 , 是从取样 时观察看土层 的密度呈减 但
了实验 和尝试 , 现对该 段 内湿 陷性 黄土地基处理 的各种 形式进行分 析 、 总结 。
1 冲击碾压 l 1 工 程概 况 -
后联 系设计 人员对检 测不合格 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
本施工段 落位 于站场 内 D K18 6~DI 4 + I 4+6O K18
7 0 长 1 0 施工 段 落 内地 势 相对平 坦 , 高 西低 , 6段 0 m, 东 纵坡 较小 。地 表 下 1 m 范 围 内土 层 具 有 Ⅲ 自重 湿 陷 5 性, 含水 率 1 . ~ l . , 46 6 1 干密 度 1 3 g c , 和 . 5 /m。 饱
2 1
湿 陷性 , 水 率 1 . ~ 2 . , 密 度 1 3 g c , 含 61 7 4/ 干 9 6 . 5 / m3 饱和度 5 . ~7 . , 56 2 1 塑性指 数 9 5 l . 。 .~ 0 8 2 2 加 固方 法 .
通过本试 验路段 的施 工 对 冲击 碾 压 加 固湿 陷 性 黄 土 的适应 性初 步总结如 下 :
基 的三种处理 方式的分析 、 总结 , 以给今后 湿 陷性黄 土地基 处理 方式的选择提供 一 个借 鉴 。 可 关键 词 : 陷性 ; 湿 黄土 ; 地基 ; 处理 ; 术 技
中图分 类号 : U4 5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 O 4 5 1 (0 10 一 O 2一 O T 7 B 1 0— 7 6 2 1 ) 1 00 3 新建铁路石太 客运 专线针 对 湿 陷性黄 土地 基采 用 了三种 处理方式 , 在东 凌井车站 的路基 施工 中分别 进行 小 的趋势 , 检测结果表 明地 表下 5 c 的压 实度 9 ~ 0m 0 9 , 2 地表下 10 m处 土样 的压 实度 为 8 9~8 , 0c 0, 5 且 6 湿 陷性 系数 大于 0 0 5 .1 。
一
路基填筑 时地基沉 降速 度 随着 填层 荷载 的不 断增
加 而不 断增加 , 每层填土压实 厚度 3 c 当填 土高度达 0m,
到 39 时沉降 速率 达 到 峰值 , .m 随后 逐 渐 减小 , 通过 一
次 的沉 降量便 大于 lm, c 如果沉 降点不被碾 压沉 降量
年多的加载和沉降, 从观测数值看地基沉降 已趋于稳
1k 碾压过程 中每 5 1 用平 地 机将 场 地平 整 一 5 m, ~ 0遍 次, 并在表 面含水量 较低 时进行 洒水 , 工 中进行 沉 降 施 观测检验失 败 , 因为沉 降点选择较难 , 降量控制较难 , 沉 压路机为三 菱形 , 如果 沉降 点选 在被 碾 压处 , 那么 碾压
* 收 稿 日期 :0 00 —8 2 1-41
作者简介 : 刘 ̄g (9 9)男( I 16 一, 汉族 )河南洛阳人, ,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注册咨询工程师 、 注册一级建造 师, 现从事工程监理工
作。
2 1 年第 1 01 期
1 4 适应性 .
西部探 矿工 程
() 1 冲击碾压 是湿 陷性 黄土 地基 加 固工期 最 短 、 成 本 最低 的一 种施 工 方 法 , 段 地 基 加 固共 用 冲 击 碾 压 本
压实厚度 为 2 c 并 在 - ] 灰 土施 工 的边 缘做 了临 时 0 m, -k ' 排水沟 , 以防止雨水进 入地基土体 。
13 处 理效 果 .
压路 机 , Y 6 QC 30型 冲击 压 路 机牵 引机 各 一 台进 行 碾 压 , 先按照设计要 求进行 了 4 首 0遍碾 压 , 压 时速 9 碾 ~
2 0
西部 探矿工程
Z 1 年第 1 01 期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处 理 技 术 总 结
刘 卫 红
( 乌鲁木齐铁 建监理 咨询 有 限公 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1 ) 3 0 1 摘 要: 湿陷性黄 土地基 的处理方式有 多种 , 通过石 太铁 路客运 专线 东凌 井车站进行 的湿 陷性黄 土地
度 3 %~4 . , 1 O 7 塑性指数 9 5 ~1 . %。 . O1
分析认为: 因为本段落为试验路段, 没有按照湿陷性土 层 的厚度进行处 理 , 然处 理深度 为 l 但 是 l 以下 虽 m m 的载体也 存在较 大湿 陷性 , 土体压 缩 比大 , 工时不 仅 施
对 l 范围 内的土体进 行 加 固同 时也对 地 表 下 2 m m ~3 甚至 5 范围 内的土层 进行 了加 固和 扰动 , 以在施 工 m 所 时有相 当部分的压实 能量被 l 以下 的载体 吸收 , m 造成 l m范 围 内的土层 压实效果无法 达到相应要求 。
围 内湿陷 系数 小 于 0 0 5 . 1 。施 工 时 采用 C 2 T 5型 冲击
4 遍碾压 , O 地表沉降量 3  ̄3c 检测结果符合设计 0 5m,
要求 。
冲击碾压合 格后 接 着 进行 其 顶 面 5c -/ 灰 土 0m k 的填筑 , 一层填筑 的压实厚度 为 3c 第二层填筑 的 第 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