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 山中访友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走近山中1、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活动2【讲授】走进山中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3)学生畅谈看法(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活动3【活动】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5、联想创作: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活动4【讲授】走出山中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山中观景(事)山中访友拟人手法热爱自然(情)。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及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中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
5. 练习巩固:(1)设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练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山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合作讨论是否有效。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4. 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山中的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周三我们一起去了白象湾和天平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了一下心情。
这周三就让我们随着李汉荣,去会会他的“山中的朋友”。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明确:作者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小蚂蚁、归鸟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三、研读与赏析: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
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
(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
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
(3)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想象。
(3)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山中访友》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查找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明其作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大意。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中生字词的听写练习。
(2)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练习。
(3)学生进行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绘画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访友》。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分析课文结构,写一篇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读后感。
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中访友》。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的情感。
(2)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山中访友》。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山中访友》。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正确书写。
(2)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作者描绘的山中景物和访友的情景。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山中景物表达情感的?(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以口头表达或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情景。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山中访友》。
2. 家庭作业:运用想象力,以写作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山中访友”的故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懂得珍惜友谊,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写作技巧,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山中景色。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山中景色的短文。
(2)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收集有关山中景色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的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对情感的抒发。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景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情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懂得友谊、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
(3)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中的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进入课文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或小组讨论,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我的朋友”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收集有关友谊的成语或名言,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山中访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了解课文新奇的构思。
2.揣摩文中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理解描写中人称变化的作用。
能力培养点:1.发挥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的写法。
情感体验点:1.品味文中童话般的语言,感悟充满浪漫色彩语言美。
2.领略自然界的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
课文类型:课内自读课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的画面,学习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整体感悟二、导入新课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三、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四、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上海五四制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想象、联想、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2.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领略和欣赏作品展现的自然美。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文提示】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则是由甲事物的触发,自然想起乙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和联想追求的不仅是“形似”还要“神似”。
2.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正音正字】1.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栀zhī憔悴qiáocuì湛zhàn禅chán漾yàng2. “和”有几种读音?hé(我和你)hè(和诗)huó(和面、和稀泥)huò(和药)hú(和牌)【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德高望重一去不返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患难兄弟【朗读课文】【课文分析】作者把一次山中之旅变成了愉悦的精神之旅。
全文就像一篇美丽的童话,又像一首精巧的小诗。
最精彩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我的头发长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全文的层次大意是: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写“我”一早“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访友。
第二部分(第3-7段),详细描写“我”遍访山中好友。
第三部分(第8段),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写“我”月夜告别山里的好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①选材详略得当。
课文对老桥、树林等进行详写,而其它部分则略写,即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5段一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景物,其实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布局,如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山中飞瀑的壮观。
②文章首尾照应。
首尾以“好心情”呼应:出门时“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而归来时因为相逢诸多好友,它们向“我”问好,给“我”启示,“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你好,”写一段话,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
3、再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童话般的世界
从表面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山中景物画,而实际上是作者的好心情,作者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心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情感。
一、山中访友
课题
一、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充分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审美情操。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2、课外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作业布置
1、抄写并解释词语。
2、假若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不限。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归鸟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拓展延伸。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优秀6篇)
《山中访友》优秀教案(优秀6篇)课文《山中访友》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简说】《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
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教学过程】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
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
感悟意蕴美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
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拨之二:德高望重的古桥,写得敦厚。
它始终“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凝重的画面中充满神韵。
这多么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这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写照——意与境相谐。
恰如知己的树木,写得也分外醉人。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
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懂得友谊、真诚、善良等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并进行小组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情感表达。
(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品味精妙语言。
2、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手法。
3、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文章新奇的构思。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
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悬测: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大屏幕出示背景及课题。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访问他(她)?学生回答,如: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山中僧人——禅悟人生。
访一位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就行。
教师:可作者拜访的又是哪些朋友?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众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感知内容①认知性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感知性朗读(快速默读课文)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作者拜访了山中的哪些“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读到第3节,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山中访友》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个与山水相关的情景,如:“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去过山林间,感受过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中景色的古诗《山中访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领略山水之美。”
3.分析诗句:逐句分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情境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山中景色?这些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诗中表现了怎样的友谊之情?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4.设计创意写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山中访友》,能够体会到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生能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信念。
3.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现出的友谊、交往的珍贵,培养自己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通过学习《山中访友》,我们了解了什么样的山水景色?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谊的珍视的?”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大自然,培养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生字词、背诵诗句,并撰写一篇关于山水之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上海五四制
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想象、联想、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2.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领略和欣赏作品展现的自然美。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文提示】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则是由甲事物的触发,自然想起乙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和联想追求的不仅是“形似”还要“神似”。
2.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正音正字】
1.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栀zhī憔悴qiáocuì湛zhàn禅chán漾yàng
2. “和”有几种读音?
hé(我和你)
hè(和诗)
huó(和面、和稀泥)
huò(和药)
hú(和牌)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德高望重一去不返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患难兄弟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作者把一次山中之旅变成了愉悦的精神之旅。
全文就像一篇美丽的童话,又像一首精巧的小诗。
最精彩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我的头发长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
全文的层次大意是:
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写“我”一早“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访友。
第二部分(第3-7段),详细描写“我”遍访山中好友。
第三部分(第8段),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写“我”月夜告别山里的好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
①选材详略得当。
课文对老桥、树林等进行详写,而其它部分则略写,即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5段一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景物,其实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布局,如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山中飞瀑的壮观。
②文章首尾照应。
首尾以“好心情”呼应:出门时“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而归来时因为相逢诸多好友,它们向“我”问好,给“我”启示,“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③语言形象传神。
课文通过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桥梁。
作者还通过想象与联想,赋予山中之“友”以人的生命律动,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一经作者的点化便形成组合,活灵活现。
如对“老桥”的描写,由于它“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让人自然想起了一位年迈的、“德高望重”的老者,想起了“一去不返的”岁月,想起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 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
)
②津津乐道(兴味很浓地谈论。
)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写了哪些事物?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从老桥、树林,写到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也写到了石头、落叶、小花。
在访友过程中,作者还遭遇了雷雨,看到了蚂蚁。
3. 课文是如何借助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描写山中之“友”的?
古桥——老朋友——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邀我唱和。
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使天空返老还童的好护士。
瀑布——大哥——无私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有玄奥的智慧、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
石头——轻轻敲击——能听见远古的声浪、时间的回声。
落叶——细数纹理——能看见命运神秘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上头发——悄悄地做一会女性。
雷雨——侠客——在天上吼叫、喝醉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柏树——慈祥——天地给我的恩泽。
蚂蚁——小弟弟——有缘分的患难兄弟。
4. 这些山中之“友”,“我”最敬重谁?为什么?
古桥、悬崖、山泉、老柏等,都是我最敬重的。
因为古桥“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山泉“照出我的浑浊”;悬崖“刻着玄奥的智慧”;老柏“撑起了大雨伞”,为“我”遮风挡雨,它们都值得“我”敬重。
)
5. 作者为什么愿意变成一棵树?
作者的诗文作品时常表达出对树的崇敬之情。
他在《登高》中说:“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叫它几声祖父”。
古老的树,默默记录着生命的历程,静静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坦荡诚恳,拥有博大的情怀。
其实这不是自然的树,而是美好人生的化身。
向往美好人生的作者,在树林里,在树的怀抱中,自然而然愿意自己成为一棵“树”了。
6. “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拟人。
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7. “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通过树下避雨表现了老柏树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保护着“我”。
8. 如何理解本文的首尾照应?
首尾以“好心情”呼应:出门时“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而归来时因为相逢诸多好友,它们向“我”问好,给“我”启示,“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好记忆”。
这样,作者的感情有了发展与升华。
9.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要心中有朋友,朋友就在身边。
大自然就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要和作者一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找回那个鸟语花香、风清月朗的美丽世界。
要学会善待自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会以更加美好的姿态回报我们。
10. 你觉得应该怎样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