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合集下载

教育态度反思

教育态度反思

教育态度反思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年轻一代的思想、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并为他们的成长与未来奠定基础。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

我们需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以确保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造福于学生和社会。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存在着对教育的过分功利化倾向,过度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发展能力。

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这种教育目标的偏颇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肤浅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教育内容。

当前教育内容普遍偏重于纯学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他领域的培养。

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我们应该在教育内容中加入更多实践性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再次,我们需要反思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沟通能力。

总之,教育态度的反思对于改善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理想的教育环境。

教育功利性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功利性读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追求知识、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育功利性逐渐显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功利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教育功利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性的定义教育功利性是指教育活动中,过分强调教育成果对个人或社会利益的追求,而忽视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目标。

这种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分数论英雄。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教师都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过分追求升学率。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手段,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

3. 忽视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 缺乏创新教育。

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教育功利性对个人、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 压抑学生个性发展。

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个性发展受到压制。

2. 影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为了追求成绩,采取应试教育手段,忽视了教育规律,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3. 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4. 影响国家长远发展。

教育功利性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制约了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三、应对教育功利性的措施1.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参考之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性。

3.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4.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倡导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个人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功利性有着深刻的体会。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教育应以人为本。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教育过于功利化

初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教育过于功利化

初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教育过于功利化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初中教育逐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之一便是教育过于功利化的现象愈加明显。

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责任。

然而,在教育功利化的环境下,初中教师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初中教师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分析教学内容过于负重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导致教学内容过于负重,初中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应付考试。

课堂上,教师只能急于完成课程进度,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和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初中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和课本练习。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生压力过大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竞争和学习压力之下。

初中教师在此情况下,常常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改进措施为了解决初中教师存在的教育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重视素质教育初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仅仅是追求他们的成绩。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此,学校可以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初中教师应该尝试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实验和小组合作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初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进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扰。

教师功利性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功利性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站在三尺讲台上,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功利性教育的弊端,并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下是我对教师功利性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爱。

这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关系紧张。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功利性教育容易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导致教育资源向高分学生倾斜。

这使得低分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加剧了教育不公。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为了改变功利性教育的现状,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学生的成绩。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4.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警惕功利性教育的弊端,努力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试图从当前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该如何来定位,并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实践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敢于对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一点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至此,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已增至18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增至15人。

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期望在今后的50年内出现30名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计划,若依这几年的走势来看,此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

是何原因,使我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上与日本相差甚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教育目的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评估教育质量等等,都1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根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尽管我们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但现实的实际是,我们在追求着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着教育目的的实用性与效益的最大化。

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就是要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回报———“找好工作”、“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等等。

重科学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智育压倒一切,把智育理解为分数,把分数等同与能力,此种功利化教育使得“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成为一句空谈,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尤其是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淡化。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

对教育功利化的感想作文教育应该是一种为了人类的自我发展而存在的行为体现。

教育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技能,它的目的是培养人类智慧、品格、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功利化。

教育的真正目的渐渐被遗忘,人们开始追求高分、高考,以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地位。

功利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生产”和“消费”,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商品。

人们不再关注孩子的发展和价值,只关注他们的分数和能力。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们总是在追求好成绩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而盲目地追随教育的要求。

这样一来,他们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反而变得肤浅和浅薄。

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这些班的背后往往是自己复杂的心理需求。

他们虽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许多家长从未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忽视了孩子的自由和独立发展,反而在强调孩子的竞争力,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更加占优势。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

我们应该拥抱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以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自我发展。

教育是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应该拒绝功利化的教育,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纯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特长、兴趣和梦想,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与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拥抱生活。

教育和人类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唯有真正认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才能把它引导到一个更加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会读书、会写字,它更要教会孩子们如何想象、创造、贡献,教会他们如何在社会中扮演更有价值的角色。

总之,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应该注重人类自身的精神文化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功利和竞争。

唯有真正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兴趣、心智、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产生更多的精英,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在追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功利目的,忽视教育本质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对教育功利化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功利化的现象1. 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升学率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过分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 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教育产业化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招生数量,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功利化的趋势。

二、教育功利化的危害1. 学生身心发展受损教育功利化使得学生过早地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才素质下降教育功利化使得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素质下降。

3. 教育公平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许多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4. 社会风气恶化教育功利化导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学区房、请家教等,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三、应对教育功利化的措施1. 重视素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功利心得体会

学校教育功利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国家、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然而,在追求教育质量的背后,功利主义的现象也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学校教育的功利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功利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1. 学生评价功利化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对学生评价过于注重成绩和排名。

一些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兴趣的培养。

2. 教师教学功利化为了追求教学成绩,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们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乐趣,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家长期望功利化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过高,过分追求名校和优秀成绩。

他们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4. 学校管理功利化为了追求升学率和知名度,一些学校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忽视了对学校内涵的建设。

他们通过购买设备、美化校园等手段来提升学校的形象,而忽视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投入。

这种功利化的学校管理方式,使得学校教育难以实现全面发展。

二、对学校教育功利性的反思1.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追求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育人本质。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当今社会,功利教育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

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各种功利导向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们希望我们在短时间内学好各种学科,得到高分,考上好学校,最终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教育去做“机器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工作,不管自己是否有兴趣,只为了达到所谓的成功。

然而,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和意义,甚至与智慧的目标背道而驰。

如何淡化功利教育呢?一、从小培养兴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但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功利性目标的实现。

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从小培养兴趣,可以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

同时,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二、注重启发式教育功利型教育往往将学生定义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启发式教育则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

启发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在知识学习上是有效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

三、倡导多元审美人的审美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审美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更加倡导多元化的审美,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从而使他们建立更加开放、自由、多元、宽容的审美观念。

只有在多元化的视野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美与意义。

四、营造育人环境要淡化功利教育,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育人的环境,而不是简单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创造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尊重和肯定个性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被关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多种模式下学习,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特质和技能。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总结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反思总结一、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我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高速发展,至今职业教育规模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转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

这种倾向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方面,无视或忽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成长轻成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商业化、实用化,而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单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评价内容上,只关注学生会做什么,而不问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其发展质量如何,等等。

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行为,虽然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好处,如缓解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短期适应能力等,但由于功利化行为的增多,必然助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会使人才培养活动成为简单的“职业培训”,成为塑造“空心人”(有些科技知识而缺乏人文素质者)、“边缘人”(有些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者)的工艺流程,削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本价值。

因此,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一种潜藏的危机,需高度重视。

二、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审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显现出的功利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理性逐渐成为一种与科技相结合,控制社会和追逐利益的工具,尤其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下,理性逐渐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与观念。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反思总结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日益增长,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

然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现象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本文将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提醒相关利益方重视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并为其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与传统的学术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就业导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使其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专业人才。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质量。

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

职业教育功利化现象的表现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现象却让人们对其发展和实际效果产生了质疑。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偏离实际需求职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人才。

然而,现实中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

就业率成为唯一衡量标准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着就业率压力过大的问题,不少学生和家长将就业率作为判断学校和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种功利化的观念导致一些职业教育机构过度追求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学生被迫选择热门专业由于职业教育的功利化现象,许多学生被迫选择热门专业和热门行业,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潜力的发掘。

这种盲目跟风导致一些行业人才过剩,而其他行业却急需相关专业人才,不利于社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父母功利教育心得体会

父母功利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众多教育理念中,功利教育因其直接追求实际效果而备受争议。

作为一名父母,我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功利教育的阶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功利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功利教育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追求实际效果,以成绩、名次、荣誉等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标准。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 过分强调成绩和分数:家长将孩子的成绩视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追求高分,家长往往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导致孩子身心疲惫,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 缺乏人文关怀:功利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却忽视了对孩子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的培养。

4. 忽视家庭教育: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功利教育的利与弊1. 利:(1)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功利教育使孩子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2)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家长对成绩的追求,使孩子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

(3)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

2. 弊:(1)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功利教育使孩子成为家长追求成绩的工具,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分追求成绩,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身心疲惫。

(3)降低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我的功利教育心得体会1. 适度关注成绩,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兴趣、个性、身心健康等方面。

作为家长,我们要适度关注成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功利教育往往使孩子成为家长追求成绩的工具,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今天的社会,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日益受到重视,功利化趋势也日益显现。

在这种形势下,提出对当前职业教育功利化趋势的理性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是一项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索、考察社会职业教育在功利化倾向下的有效发展策略。

一、职业教育功利化之争议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引发了争议:功利主义者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只追求功利,将功利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反对者则认为,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只追求功利,还应当考虑发展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绝不仅仅局限于功利化。

二、职业教育功利化之必要性尽管对职业教育功利化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功利化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功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方面,职业教育功利化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中注入激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功利化可以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更好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功利化的风险若不加以把握,职业教育功利化有可能会带来道德攀升、压迫性竞争、缺乏创新精神等种种不利影响。

因此,应当在职业教育功利化的进程中,及时告戒学生,提醒其注意安全,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要不断提升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四、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理性反思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理性反思包括:首先,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方面内容,如提升素质、维护企业及社会秩序等,而不能仅仅只追求功利;其次,要改变家长对职业教育功利化的错误观念,更加正确地对待职业教育功利化,让其可以有效结合及有序推进;最后,要及时规范职业教育机构,以尽可能减少潜在的风险,更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实际上,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理性反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市场。

因此,只有实施全面的理性反思,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最大威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对我追求成功的目标过于功利的检讨书

对我追求成功的目标过于功利的检讨书

对我追求成功的目标过于功利的检讨书尊敬的读者:检讨书我写这篇检讨书,是为了反思和认识到我追求成功的目标过于功利的问题。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也不例外。

然而,我逐渐发现,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不仅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我追求成功的目标过于功利,导致我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功利主义强调实际利益和结果,而忽视了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

在我的追求中,我只关注金钱、地位和名誉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自我价值、情感需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功利主义思维让我迷失了自己,让我陷入了无休止的追逐中,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其次,我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

功利主义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往往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在我过去的行动中,我常常为了自己的成功而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我以为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而忽视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种功利主义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追求成功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成功并不仅仅是目标的实现,更是追求的过程和经验。

在过于功利地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和美好的体验。

我没有真正享受到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没有品味到努力和奋斗的滋味。

我深刻意识到,成功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此,我决心改变自己过于功利的追求成功的态度。

我将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我将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以合作和共赢的方式追求成功。

我将更加珍惜追求成功的过程,享受努力和奋斗的乐趣。

我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改变中,我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封检讨书里,我诚挚地向所有受到我过于功利追求成功行为伤害的人道歉。

我希望你们能够原谅我,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检讨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功利主义思维的反思,并共同探讨如何追求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高中教师存在趋于功利化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中教师存在趋于功利化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高中教师存在趋于功利化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高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教师存在趋于功利化的问题,即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公正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高中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问题分析1.学生评价体系偏重分数: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

因此,为追求高分,高中教师可能会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种现象导致高中教育变得功利化。

2.教师压力与考核机制:与学生评价体系相关的,是教师面临的压力与考核机制。

教师的绩效、晋升、工资等与学生成绩息息相关,这导致教师追求高分不可避免。

这种考核机制的存在,也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功利化倾向。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高中教师存在的功利化问题,以下是几点可行的整改措施:1. 改变学生评价体系的侧重点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更加综合,不仅仅注重学生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鼓励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 完善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需要进行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并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培训内容应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调整教师考核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而不仅仅以学生成绩来评判教师的绩效。

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过度追求,并激励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同时,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努力,减少功利化现象的产生。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

淡化功利教育的思考现今社会上,功利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孩子们从小就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不断地被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灌输着“重要的是成绩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赚好的钱”的思想。

这种功利教育的思想无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这只是“短期保障”,长期上而言,这种教育过度的行为,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功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压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

学生的个性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会变得单调乏味,没有生命力。

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其性格、情感、兴趣和思想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注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而轻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了不少学生缺乏创造力,以及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高分数的加持,学生们更容易进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可是,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用成绩和金钱来衡量,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次,功利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竞争和功利性,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提倡公益活动并推动社会美好进步。

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需要有对社会的贡献。

如果年轻一代沉迷于功利教育,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体悟公益意识。

长期下来,这些人将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功利教育造成了许多未能适应未来的学生。

虽然这种教育方法能够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功利教育的效果会越来越弱。

在这个多元、复杂的时代,成功仅仅靠好成绩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的成功者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个性魅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如果我们只关注成绩,那么将无法培养出这些拥有全面能力优势的人才。

因此,要淡化功利教育,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多元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人文关怀的体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拥有自由发挥和充分发挥的空间。

功利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功利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也日益深入。

然而,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功利化教育现象却日益严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功利化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危害,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我对功利化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功利化教育的表现1. 重视分数,忽视素质。

在功利化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2. 重视升学,忽视就业。

功利化教育使得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升学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为了升学而选择专业,导致毕业后就业困难。

3. 重视应试,忽视实践。

功利化教育使得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重视名气,忽视质量。

功利化教育使得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学校的名气,忽视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这种观念导致学校为了追求名气,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功利化教育的危害1. 削弱了教育公平。

功利化教育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2. 破坏了教育生态。

功利化教育导致教育环境恶化,教师和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削弱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功利化教育使得学生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4. 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功利化教育使得学生为了升学而选择专业,导致毕业后就业困难,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应对功利化教育的措施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学校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

幼儿教师功利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功利心得体会

一、功利现象的体现
1. 教学目标功利化: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这使得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家长评价功利化: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将孩子的成绩与教师的水平挂钩,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分追求家长的好评。

3. 教师评价功利化:在教师评价体系下,一些教师为了追求业绩,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获奖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二、功利现象的危害
1. 影响教师心态:功利现象容易使教师产生焦虑、攀比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质量。

2. 限制学生发展:过分追求成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限。

3. 损害师生关系:家长和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应对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追求成绩。

2.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成绩。

4. 改进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时刻警惕功利现象的出现,坚守教育初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功利思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

过于注重功利导致教师丧失教书育人本质

过于注重功利导致教师丧失教书育人本质

过于注重功利导致教师丧失教书育人本质在当今社会,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一个令人深感忧虑的现象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功利,从而逐渐丧失了教书育人的本质。

教育,本应是一项神圣而充满使命感的事业。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

然而,当功利的思想占据上风,教育的真正意义便被扭曲和淡化。

过于注重功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教学的重点完全放在如何提高分数上。

他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部分教师为了追求个人的荣誉和奖励,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

他们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和课外辅导,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喘不过气来。

甚至在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教师们被迫加班加点,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再者,功利心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教育资源的态度上。

有些教师会为了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如优秀的学生、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而不择手段。

他们可能会在班级分配、课程安排等方面动心思,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影响了整个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这种过于注重功利的行为,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途径。

此外,由于缺乏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往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过于注重功利也会让他们迷失职业方向。

教育不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

这样的教师失去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工作变得机械和枯燥,职业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教学论文】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校产办

【教学论文】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校产办

关于教育功利化的再思考校产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毕生的追求,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局限性的,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没能摆脱这种桎梏。

家长期望子女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一个好工作、一份优厚的工资待遇、一个受人羡慕的身份。

于是,学校和家长围绕这个目标出发,灌输式教育,机械性重复,商业化投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首先,“外因”指的是社会大环境。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追求利益,舍本求末,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无不包裹和影响着教育这块净土,使得部分人为了走上“一夜成功”之路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置教育的长远利益于不顾。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对学校的期望值较高,迫使学校不得不选择一些所谓的“捷径”。

“内因”主要是教育内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用数据代替评价,用升学率代替成绩,用分数衡量一切。

这些直接导致学校和教师加班加点,唯分是举,做出许许多多与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事情。

其危害是深远的,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人生幸福是莫大的伤害。

由于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中小学很多教育行为功利色彩十分明显。

学校的管理服从于升学率和各种荣誉称号及检查考核,教师的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的学习“奴化”于老师和分数;学校各种素质活动取消了,或是被动应付,或是“蜻蜒点水”,孩子们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各种课外活动,家长横加干涉孩子的课外阅读,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和特长班。

孩子的世界被知识和作业占据,他们的心灵被分数充塞,灵性被压力抽空。

如一贯被视为“五育”之首的德育“遭遇”滑铁卢“,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乏力,德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很多教学行为均与功利挂钩,对学生成绩和升学没有帮助和好处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参与。

有些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做好事、参与班务活动实行考核加分,”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的反思
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试图从当前教育目的过度功利化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该如何来定位,并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敢于对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一点提出质疑的人不多。

至此,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已增至18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增至15人。

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期望在今后的50年内出现30名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计划,若依这几年的走势来看,此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

是何原因,使我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上与日本相差甚远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教育目的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对于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评估教育质量等等,都
1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根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尽管我们要求的是全面发展,但现实的实际是,我们在追求着功利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着教育目的的实用性与效益的最大化。

从教育者角度看,施教就是要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从受教育者角度看,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回报———“找好工作”、“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等等。

重科学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智育压倒一切,把智育理解为分数,把分数等同与能力,此种功利化教育使得“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成为一句空谈,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尤其是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淡化。

面对这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目的,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我们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造就“人力”,现行的教育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二、对功利化教育目的的反思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生存环境条件下,人们有着不尽相同的理想和追求,由此寄予教育的期望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的不一
致。

也就是说“某种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基于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现实状况,具体包括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生存条件、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状况等等。

”[1]正如: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

以功利化的态度来确定教育的目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教育在满足个人生存的同时,也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迅速的累积。

但“过度追求工具的有效性,使得教育本来肩负的解放人、完善人性的功能逐渐萎缩,取而代之是它的经济功能、工具功能的不断扩大。

这种极端追求功利的取向最终将导致教育的异化,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且应该极力反对的”。

[2]教育的对象是人,生存固然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但人不能因为活着而活着。

如果说对教育目的做一个分类的话,教育目的可分为阶段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

功利化的教育目的或者说把人视为工具的教育只能说是教育的阶段性目的,而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或本质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把人视为“工具”,而是“目的”。

康德曾经提出过人是目的的伟大命题,他说:“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3]沛·西能在其《教育原理》一书中也旗帜鲜明地宣称:“一切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
的个人发展。

”[4]所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或者说本质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

[5]目前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是当下我们现实的教育目的。

这种过度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实际上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教育,“这种生存的教
育给予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给予了人们对自己和人类文明一种盲目的乐观,却没有给予人们一颗清醒的头脑。

其结果,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

这种怀疑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6]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只考虑“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应该仅仅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所说的:“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也有相似的陈述,“探索未知的领域,没有人教你,也不知结果会怎样,但要珍视这种探知的直觉和欲望。

不分昼夜,从里到外冥思苦想,便能萌生灵感和创意。

这就是基础研究,100年后不知其有没有实用价值,但这是对人类文明和知识财富的贡献”。

三、结语
作为教育,实际上,它是一种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相结合的过程。

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来实现,而人的发展又不能不以社会的进步为前提。

所以在教育目的的选择上,“我们既反对从社会职业的需要来确定我国培养目的的狭隘的功利主义,也要反对仅从受教育主体的所谓的自由发展来确定教育任务的抽象化的目的论。

”[7]
过早地训练学生掌握某一门专门的技能,为从事某一种劳动做准备。

这虽不完全符合人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总要求,但从当前的实际需要来说则是必要的。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生存与就业的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

还必须通过升学考试、招聘考试等方式来分配上学和就业的机会。

这就是功利化教育目的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人的发展只有在现实提供的可能的条件下,才能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8]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而过度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牧民》所提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说的都是这一意思。

但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于造就“工具的人”,同时也必须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造就“目的的人”或者说“理想的人”。

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过度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将会导致人的异化,从而有损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所以作为“理想的人”的培养与“工具的人的造就”,二者是矛盾而又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也要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

应在“理想”和“现实”间选取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应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冲.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J].教育评论2006(3).
[2]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52.
[4]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2.
[5]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08.
[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
[7]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229.
[8]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