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八大”是全方位立体化初步探索的高峰
毛泽东在八大 上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八大 作政治报告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 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 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 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恢复 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 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 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1年,由于八字方 针贯彻不够坚决,虽然取 得一些成绩,但调整进度 缓慢,收效甚微。为了进 一步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切实贯彻八字方针,1962 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 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 的工作会议,共计七千余 人参加,又称“七千人大 会”。
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
和“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 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

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背景: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 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 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第二,国际上出现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 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毛泽东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 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但是这种纠 “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 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研读本章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接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

一、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今本的知道原则,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让社会主义成为广大民众的事业”为基本方针,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同时,它在新的历史条件先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来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指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盒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路线的正确制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必须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献,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近代史第九章

近代史第九章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
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 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 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 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历史背景
■ 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 “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 否定斯大林。同年6月、10月,波兰、匈牙利 工人罢工游行骚乱。 ■ 国内,1956年冬到1957年春,全国先后有一万 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还有几十个地 方农民闹退社、闹缺粮事件。
4.历史过程
1966年8月18日,号召造反的
“文革”动员大会。有上百万人
参加,毛主席穿上军装,戴上了 “红卫兵”的袖章。毛泽东的政
治行为使红卫兵正式走上政治舞
台。会后,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 遍及全国城乡。全国大串联,大 搞破“四旧”。 (观看意大利导演贝托里奇的电影 《巴黎梦想家》的片段,看看世 界各国人民对文革红卫兵的看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 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99%属于错划。 致使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受到长期压抑 和打击,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既是 个人损失与不幸,也是党和国家的损失与不幸。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 修改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从 而中断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党和国家长期陷入阶 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8年工业“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
“全民大炼钢铁”浪潮中 建立起来的土高炉群 。
北京市居民把家里的 铁制用具送去炼钢铁
3. “大跃进”的危害

第9章社会主义

第9章社会主义

一、良好的开局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 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选择和制定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 社会发展战略。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战略。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 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毛泽东说:在建国初期,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毛泽东说:在建国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 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 长久之计。 长久之计。”
《论十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 论十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 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 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发表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 主义建设总路线。 主义建设总路线。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在农业上, 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 在工业上,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 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 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9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9单元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 正式建交
2.历史意义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 裕禄、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 奠基性 的意义,为新的 历史时期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 物质基础。
答题术语
1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此后中国迎 来了一个新的建交高潮。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独立探索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 经验。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我 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的是( B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维点拨 中共八大的探索 中共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新思想,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 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 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情境再现 1.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说:“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 义,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 饼、油条、馄饨、汤团。”你对此有何认识? 提示 反映了当时还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非完全实现公有制,这符合中国 国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主要成就
领域
成就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国防 ②大规模的
三线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9年7月2日到8月1日和8月2日到16日, 中共中央在庐山连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次会议统称为庐山 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原定议题是总结经验教 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停产的工厂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
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 而出现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6000
5726.1
5000
4000
3000
2263.6 2000
1000 0
137 1949年
316 1976年
粮食总产量(单 位:亿斤)
粮食亩产量(单 位:市斤)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但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 ➢ 国际因素
中共八大二次 会议主席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 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仍 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03 PART THREE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Constract get great schievements Expioration results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识记:(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2、领会:《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其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简单运用:(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制定:(1)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4、综合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基本矛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专政的方法解决、后者只能说服、教育、“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解决。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是为抵御帝国主义
“和平演变”的图谋,
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
思想等现象,防止国
内资本主义复辟,并
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
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
寻找一条途径。
2.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 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 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 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 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 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 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 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筹办航空事宜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 邮传邮正传式部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架台设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 办电报的开端。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 1976年的111个,仅1970年以后的新建交国就有 62个。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1.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 7.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
良好的开局
全面建设的开端 早期探索的成果

识 结
探索中的
反右派运动 三面红旗运运动 文化大革命运动

建设的成就
经济政治方面成就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毕业论文】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毕业论文】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重要地方: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1956-1978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

一、《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起点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先后听取国务院工业、农业、商业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

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

报告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问题,为八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建国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第一篇理论著作。

该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木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述了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二、中共八大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功绩■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政治建设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执政党建设上,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初步探索。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政策: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 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们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们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6) 毛泽东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 以苏联为榜样
a.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短时间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大成就。 大成就。 b.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b.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怎样在中国建 设社会主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设社会主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中国共产党选择了 一边倒” “一边倒”。
二、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 1956. ① ② ③ 背景: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6.2~ 背景: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6.2~4) 基本内容 历史意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简)
在大跃进的同时,还开展了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 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题的决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 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并成为2.6万个人民公社。
结果:
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 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地强调钢铁指 和标 粮和 食粮 指 食标指,标严, 重严 地重 破地 坏破 了坏国了民国经民济经各济部各门部的门综的 合综 平合 衡平 。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 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于社 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判断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仍 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矛盾的指 针;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 中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人民应该有 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 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 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 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 界的先进水平。”
——毛泽东(1956年1月)
1956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知 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讲话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1995566年年44月月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9月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重大意义:
(1)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的巨大理论勇气,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
(2)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促 进作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
(4)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 导意义。
送”。

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独立的、 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一)较快的发展 速度 (二)从根本上解决 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的问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及扩大化 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 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 的社论。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场全 国规摸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国规摸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1956年 1956年,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全面确 立,标志着中 国进入开始全 面建设社会主 义的历史阶段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1953-1957)的 ) 胜利完成, 胜利完成,建 立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初步 基础, 基础,积累了 社会主义有计 划建设的宝贵 经验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挫折 第三节 艰难曲折中的成就和成果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

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

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

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7、8月,毛泽东在视察期间对小 社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
(2)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 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3) 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 一决议,在全国 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高潮。
2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 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 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2)中共中央还把拟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 业发展纲要(草案)》提请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并向全国 人民公布。
14
纠正“左”倾错误
15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在 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18 个问题,要求与会者讨论。
4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时间: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2)地址:北京 (3)主要内容: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正确的 经济、政治路线。
第一,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
合” (1)背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 (2) 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进行

第0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0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发表(1957年2月 ) 1.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 论 2.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科学分 析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957年) 1.整风运动的形式——开门整风 2.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3.反右派运动的全面展开及扩大化 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重要影响
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全面内乱的形成 (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四)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 (五)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一)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的中国共产党所犯的 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 ) 2.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作了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 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 4.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探索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二)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959 年)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 (五)“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962年) 2.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 (1965年) (六)“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 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 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 备。它所阐述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基本概念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

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

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9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识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识记)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识记)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这次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

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反右运动全面开展起来。

4.《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领会)毛泽东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

基本方针:①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亚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②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双百”方针。

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5.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简单运用)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重点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本章提示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

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

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

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

(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1)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

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

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

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

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

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

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

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5、“四人帮”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是怎样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3、“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试述“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

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

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

(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

(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