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遥感卫星发展史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创新成果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感知地球表面事物、现象和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解译到图像处理及数字地球发展,越来越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进行分类详细介绍。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遥感技术的起源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
当时,法国的蒙切莫利(Alphonse Louis Poitevin) 实验了一种用铁氰化铁和铁氰化钾混合物浸泡纸张的方法,使它们在阳光照射时形成一种光敏材料。
这种方法拓展了对光的理解,也引领了地球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
2、空间遥感的先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涌现了一批民营公司和尝试建设遥感卫星航天系统的国家。
美国和前苏联开展了空间遥感的研究,开发了遥感卫星技术。
面向商业市场的兰赛公司开发了第一个LandSat-1卫星。
从那时起,遥感卫星已成为了全球遥感的先锋。
3、地球观测卫星的兴起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国陆续推出了多种系列化的地球观测卫星,如:国际地球观测卫星(IGOSAT)、风云气象卫星等。
其中,对遥感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欧洲航天局的Envisat、德国的TerraSAR-X等。
4、数字地球的发展数字地球、虚拟地球、智慧地球等概念,在国际领域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实施数字地球战略。
打造全球级的数字地球平台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方向。
如中国实施的“数字中国”战略,旨在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产业支柱。
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
二、遥感技术的创新成果1、遥感数据的高精度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是遥感技术的一大难点。
目前,针对遥感影像影响评估、计算机视觉等研究领域,已经开展了多项前沿的研究,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深度学习算法技术,以及基于遥感场景解译的图像分割与分类技术等。
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处理精度。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
国外遥感卫星开展现状目录1前言 (3)2美国 (5)2.1地球观测系统〔EOS〕 (5)2.2美国陆地卫星系统〔L ANDSAT〕 (6)2.3轨道观测卫星〔O RB V IEW〕 (7)2.4伊克诺斯卫星〔IKONOS〕 (8)2.5地球眼-1卫星〔G EO E YE-1〕 (9)2.6快鸟-2卫星〔Q UICK B IRD-2〕 (9)2.7世界观测卫星〔W ORLD V IEW-1/2〕 (9)2.8下一代高分辨率陆地卫星 (10)3欧盟 (10)3.1法国SPOT卫星系统 (10)3.2法国P LEIADES卫星系统 (12)3.3意大利地中海周边观测小卫星星座系统〔C OSMO-S KYMED〕 (13)3.4德国/加拿大R APID E YE (14)3.5德国SAR成像卫星 (14)3.6欧空局遥感卫星〔ERS〕 (15)3.7欧空局ENVISAT (15)3.8英国UK-DMC2、英国/西班牙D EIMOS-1 (16)3.9德国E N MAP (16)3.10欧盟GMES方案 (17)4印度 (17)4.1C ARTSAT-1(IRS-P5) (17)4.2RESOURCESAT-1〔IRS-P6〕 (18)4.3C ARTSAT-2系列 (19)4.4C ARTSAT后续 (19)5加拿大 (19)6日本 (21)7俄罗斯 (21)8以色列 (22)8.1地平线系列〔O FEQ〕 (22)Ofeq 7 (22)Ofeq 8〔TECSAR 1〕 (23)Ofeq 9 (23)8.2爱神系列〔EROS〕 (23)ErosA (24)ErosB (24)9韩国 (25)10泰国 (26)11阿联酋 (26)12委内瑞拉 (26)13其他国家 (27)1前言卫星遥感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蓬勃开展起来的一门集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迅速开展,地球环境和地球资源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开展和国家间竞争较量的焦点。
遥感的历史发展
0 引言:遥感的历史发展由于遥感在地表资源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等许多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它正处于飞速发展中。
更理想的平台、更先进的传感器和影像处理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以促进遥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遥感技术,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这样的问题所以被提出来,首先与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的实验成功有关。
遥感技术得以蓬勃发展,也与这一方法的有关。
1 什么是遥感“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
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就具有这样的能力。
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例如,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由于着火的树木温度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温度高,它们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没有着火的树木更多的能量,这样,当消防指挥官面对着熊熊烈火担心不已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载着热红外波段传感器的卫星经过大兴安岭上空,传感器拍摄到大兴安岭周围方圆上万平方公里的影像,因为着火的森林在热红外波段比没着火的森林辐射更多的电磁能量,在影像着火的森林就会显示出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更亮的浅色调。
当影像经过处理,交到消防指挥官手里时,指挥官一看,图像上发亮的范围这么大,而消防队员只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点上,说明火情逼人,必须马上调遣更多的消防员到不同的地点参加灭火战斗。
1.1 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space remote sensing)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
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概述遥感卫星是指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外各国在遥感卫星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本文将对国外遥感卫星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一、美国遥感卫星发展美国是全球遥感卫星领域的领军国家,已经发射了多颗卫星以获取地球的遥感数据。
其中,最早的一颗遥感卫星是在1972年发射的LANDSAT-1,成为了美国遥感卫星的代表。
此后,美国陆续发射了多颗LANDSAT卫星,目前已经发射至LANDSAT-8此外,美国还发射了SPOT卫星,这是由法国、比利时和瑞典共同研制的一种遥感卫星系统。
SPOT卫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大的覆盖范围,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美国的遥感卫星不仅在地球观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农业和林业等领域。
美国还建立了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SS),整合了多个卫星数据源,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遥感数据。
二、欧洲遥感卫星发展欧洲也在遥感卫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欧洲空间局(ESA)是欧洲遥感卫星的主要研发机构,其最重要的遥感卫星是欧空局地球观测卫星(ERS)和欧洲高分辨率卫星(ERS)。
欧空局地球观测卫星是一颗多用途的遥感卫星,可以获取包括海洋、大气、陆地和冰层在内的地球各部分的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欧洲高分辨率卫星是欧洲自主研制的一种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可以获得具有高分辨率和更强的穿透能力的遥感影像。
该卫星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字地形模型制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研究等领域。
三、其他国家遥感卫星发展除了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在遥感卫星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俄罗斯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发射静止遥感卫星,用于监测天气和资源等方面。
中国也在遥感卫星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遥感卫星包括环境一号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和天鹰一号卫星等。
这些卫星在环境监测、农业、林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方式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准确、大范围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一、国内遥感技术发展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遥感技术体系,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多个方面。
1.卫星遥感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如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气象卫星等,这些卫星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大量的遥感数据。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研发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响应的遥感卫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遥感数据需求。
2.航空遥感中国拥有庞大的航空遥感队伍和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数据。
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可以为应急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快速响应。
3.地面遥感地面遥感技术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面激光雷达、地面高光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二、国外遥感技术发展国外遥感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
1.美国美国是全球遥感技术的领军者之一,拥有大量的遥感卫星和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
近年来,美国还在积极推进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鼓励企业参与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以推动遥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欧洲欧洲也在积极发展遥感技术,拥有多个遥感卫星计划和航空遥感项目。
欧洲还在推进“哥白尼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地球观测系统,为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3.日本日本也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国家之一,拥有多个遥感卫星计划和航空遥感项目。
日本还在积极推进遥感技术的应用,如在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三、遥感技术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高精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更高分辨率、更高精度的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器的研发和应用,遥感技术将为各个领域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数据支持。
从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看卫星遥感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从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看卫星遥感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一、卫星遥感技术的历史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那个时候美国开始了土地利用调查计划(LULC),用照片搭配人工勘测的方式对地表进行调查和分类。
但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难以准确反映地表状况。
1960年代中期,美国开发了卫星影像传感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高精度地表信息。
1972年,美国开发的LANDSAT-1号卫星被送上了轨道,由此拉开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序幕。
随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地表状况的检测,欧洲、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卫星遥感系统,如法国的SPOT、加拿大的Radarsat-1等。
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1.环境监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卫星遥感技术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可以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获取大气、水体、土地等方面的信息,用于环境变化分析、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在全球范围内查看海洋风暴、洪水、干旱、林火等情况,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还可以用于监测污染源的排放状况和动态变化。
2.资源勘查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矿产勘查、土地利用、林业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勘查。
它以高精度的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数据和盐土分析来确定矿产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水源等,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必要信息,还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范围。
3.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进行精细分析,卫星遥感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城市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城市结构等信息,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国防军事卫星遥感技术在国防军事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卫星遥感技术可检测敌方军事活动,监测军事设施、军舰、飞机等人工和自然的特征,为军事侦查、作战计划等提供重要的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精准导弹和轰炸导弹的制导和引导,提高军事作战的命中精度。
国外卫星发展简史
国外卫星发展简史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代号PS-1),从此开启了人类由来已久漫游太空的旅程;1960年4月1日,美国在其东海岸把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揭开了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的序幕;1968年12月21日,美国阿波罗-8号(Apollo-8)宇宙飞行器发送回了第一幅地球影像,标志着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之地球的新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启动了陆地观测卫星系统Landsat(Land Observation Satellite)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相继发射7颗(第6颗发射失败),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30°)的午前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分析。
影像幅宽185公里,轨道周期16天。
Landsat-1采用多光谱扫描仪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包括绿色、红色、近红外-1、近红外-2四个光谱段,影像空间分辨率80m;1982年和1984年发射的Landsat-4与Landsat-5,载荷除MSS以外,增加了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其几何分辨率提高到30m;1999年发射的Landsat-7,装备有加强型多光谱扫描仪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其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到15m,辐射分辨率(即对电磁波的能量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
10种常见的遥感卫星数据简介
10种常见的遥感卫星数据简介10种常见的遥感卫星数据简介1、Landset卫星第一颗陆地卫星是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Landset卫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射的真正的地球观测卫星。
迄今Landsat已经发射了6颗卫星。
Landsat-4和Landsat-5进入高约705km的近图形太阳同步轨道,每一圈运行的时间约为99分钟,每16天覆盖全球一次,第17天返回到同一地点的上空,星上除了带有与前三颗基本相同的多波段扫描仪(MSS)外,还带有一台专题成像仪(TM),它可在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在内的7个波段工作,MSS的IFOV 为80米,TM的IFOV除6波段为120米以外,其它都为30米。
MSS、TM的数据是以景为单元构成的,每景约相当地面上185×170km2 的面积,各景的位置根据卫星轨道所确定的轨道号和由中心纬度所确定的行号进行确定Landsat的数据通常用计算机兼容磁带(CCT)提供给用户。
Landsat的数据现在被世界上十几个的地面站所接收,主要应用于陆地的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它是世界上现在利用最为广泛的地球观测数据。
2、SPOT卫星SPOT卫星是法国研制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第一颗SPOT卫星于1986年2月发射成功。
1990年2月发射了第2号星,第3号星已于1994年发射。
SPOT采用高度为830公里,轨道倾角为98.7度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通过赤道时刻为地方时上午10:30。
回归天数为26天。
但由于采用倾斜观测,所以实际上4-5天就可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观测。
SPOT携带两台相同的高分辨率遥感器HRV,采用CCD的电子式扫描,具有多光谱和全色波段两种模式。
由于HRV 装有可变指向反射镜,能在偏离星下点±27°(最大可达30°)范围内观测任何区域,所以通过斜视观测平均二天半就可以对同一地区进行高频率的观测,缩短了重复观测的时间。
此外,通过用不同的观测角观测同一地区,可以得到立体视觉效果,能进行高精度的高程测量与立体制图。
遥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萌芽时期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1839年第一张摄影像片。
初期发展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像片。
一战期间(1914-1918):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1931-1945):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
现代遥感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
1972年: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 Landsat-1),装有MSS感器,分辨率79米。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遥感器,分辨率提10米。
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
遥感技术的现状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现代遥感史以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为重要里程碑,随后美国宇航 局(NASA)、欧空局(ESA)和其他一些国家,如加拿大、日本、印度和 中国先后 建立了各自的遥感系统。所有这些系统已提供了大量从太空向地球观测而获取得有价 值的数据和图片。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影 像分辨率有 了很大提高,包括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1974年我国引进美国 地 球资源卫星图象,开展了遥感图象处理研究。
术与卫星的结合应用最为广泛。基
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各主要航天大国相继研制出 各种以对地观测为目的的遥感卫星,并逐步向商 用化转移。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 航天技 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 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 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一、国外主要遥感卫星 1.美国资源卫星 美国于1961年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型极轨气象卫星,到70年代,在气象卫星的基 础上研制发射了第一代试验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1、2、3)。这三颗 卫星上装 有返束光导摄像机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分别有3个和4个谱段,分辨率为80m。 各国从卫星上接收了约45万幅遥感图像。80年代,美国分别发射了第二代试验 型地球资源卫星(陆地—4、5)。卫星在技术上有了较大改进,平台采用新设计的 多任务模块,增加了新型的专题绘图仪TM,可通过中继卫星传送数据。TM的波 谱范围比MSS大,每个波段范围较窄,因而波谱分辨率 比MSS图像高,其地面 分辨率为30m(TM6的地面分辨率只有120m)。陆地—5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现 仍在运行。90年代,美国又分别发射了第三代资源卫星(陆地—6,7)。陆地—6 卫星是1993年发射的,因未能进入轨道而失败。由于克林顿政府的支持, 1999 年发射了陆地—7卫星,以保持地球图像、全球变化的长期连续监测。该卫星装 备了一台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该设备增加了一个15m分辨率的全 色波段, 热红外信道的空间分辨率也提高了一倍,达到60m。美国资源卫星每景影像对应 的实际地面面积均为185km×185km,16天即可覆盖全球一 次。 美国的陆地卫星7(Landsat-7)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后,由于其优越的 数据质量,以及与以前的Landsat系列卫星保持了在数据上的延续性,现在已成 为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主要产品之一。
卫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卫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卫星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从最初的空间探索到现在的遥感、导航、通信等广泛应用,其贡献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学进步,也为国家的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本文将着重介绍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现状。
一、卫星技术的发展历程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卫星技术的出现。
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惊,也引发了美国政府的警惕,他们随后加紧了自己卫星计划的研发工作。
1960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古巴战士1号”,随后逐步开发出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像“天宝一号”、“测绘一号”等一系列遥感卫星,为地球上各行各业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卫星技术的应用现状A. 遥感应用遥感卫星是以卫星为平台,通过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磁波相互作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其中包括照片、图像和数据等。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植被覆盖度检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诸多方面。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可用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监测等领域,也可以制作高精度的数字地图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
B. 导航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两种,目前最为著名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是GPS(美国)、北斗(中国)、格洛纳斯(俄罗斯)和伽利略(欧盟)。
GP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导航、航空器导航、船舶导航等无线定位领域。
而北斗系统的应用已经涵盖了消防逃生,车辆管理,精准农业,能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其中,自主研制的北斗芯片、北斗导航智能手机等产品,成功突破了美国GPS的技术垄断,成为国内导航产业的中流砥柱。
C. 通信应用卫星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运输、海事、军事、广播、电视等领域,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和人口稀少的海洋地区更依赖卫星通信。
例如,在未来,世界卫星应用大会上,中兴通讯与卫星服务提供商合作,计划在格陵兰岛、阿拉斯加等北极地区建立卫星通信站,实现北极地区全天候、全时空的信息通信。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及趋势
随着政府投入研究的增加,与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及其在
科研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接下来,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一、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史
1.1 国内
在国内,按遥感应用开展时间的顺序来看,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
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7年到1980年,这个时期是我国遥感
技术发展的初期,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感教研室为主导,主要开展对俯
瞰图、卫星影像的研究;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到2003年,这是遥感技术
发展的发展期,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图像分析重点实验室为主导,开
始开发并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和技术体系;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到2024年,这是遥感技术发展的成熟期,以中国遥感中心为主导,建立了我国遥感科
技研究的完整体系,并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灾害遥感监测、环境
质量监测及全球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应用研究工作。
1.2 国际
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军方在
建立“全球镜”项为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大量的民用遥感卫
星系统,实现了从技术上到应用上的极大发展。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历程
国外遥感卫星发展历程遥感卫星是一种通过航天器对地球进行观测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国外遥感卫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起初,国外的遥感卫星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的运用。
1960年代,美国开展了早期的遥感卫星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1960年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气象遥感卫星“提米遥二号”(TIROS-2)。
这一里程碑的任务标志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开始。
此后,美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气象卫星,用于预测天气和监测气象现象。
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专门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的遥感卫星——“陆地卫星一号”(Landsat-1)。
这标志着国外遥感卫星从单一数据源向多源数据的发展转变。
陆地卫星系列的陆续发射,为全球地貌、环境变化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国外研制和发射了一系列多光谱传感器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例如,1984年发射的美国“平分辨率多光谱扫描仪”(AVHRR)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植被信息。
1999年,美国发射了ICONOS卫星,其拥有1米分辨率,成为当时最高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
21世纪以来,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和地球观测需求的增加,国外遥感卫星发展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例如,欧洲航天局于2002年发射了环境与安全卫星“恩维萨特(Envisat)”,它拥有13种传感器,可以监测大气、地球、海洋和冰雪等多个领域。
此外,美国的“试验监测型卫星系列”(Earth Observing System,EOS)也在这一时期陆续发射,用于研究全球变化、地质活动等重要科学问题。
总的来说,国外遥感卫星发展历程几经跌宕,从气象卫星到地球资源调查,再到多光谱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不断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
随着经济、环境、军事等领域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国外遥感卫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的地球观测数据。
遥感技术二案: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载体对地表进行空间扫描、光谱分析、雷达回波等手段获取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译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在那个年代,遥感技术主要是针对航空侦察和军事用途。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类探险和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美国在1960年代初第一次用遥感技术进行了月球表面的勘测,1969年,美国在阿波罗11号任务中首次成功登月。
这个任务迅速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遥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新时期。
相关技术的价格逐渐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得以为自己的研究项目应用遥感技术。
各种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微波遥感等等。
此外,遥感领域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环境监测、地质学、水文学等多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又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时期。
在该阶段,地球资源卫星系统(Landsat)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
Landsat计划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联合进行的,该计划目前运行的最新卫星是Landsat 8号。
Landsat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这些图像对于气象预报、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非常有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遥感技术已经为了地球科学、军事侦察、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的迅速发展,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目前,卫星、无人机等载体对地表的扫描和监测已经可以实现高空高速的遥感技术,这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精度和效率。
总而言之,遥感技术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从最初的军事侦察到现在的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遥感卫星的应用分析与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遥感卫星对地覆盖分析与仿真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通常意义上的覆盖,即目标在卫星有效载荷的观测视场之内,这是遥感卫星系统完成其任务的必要条件。
地面覆盖特性作为遥感卫星系统最为重要的性能/效能,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国外现有对卫星覆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卫星轨道设计、卫星星座设计的目的,集中在连续全球覆盖分析(Continuous global coverage)连续区域性覆盖分析(continuous zonal coverage),间歇性区域覆盖分析(Intermittent local coverage)三大类上。
在连续全球覆盖分析方面,J.C.Walker于1970给出了一种由圆轨道卫星组成的星座,提供连续的全球覆盖,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这就是现在著名的Walker-delta星座。
1978年,D.C.Beste给出了另外一种全球连续覆盖的卫星星座构型,1980年,A.H.Ballard提出了玫瑰星座(Rosette Constellation)提供连续的全球覆盖。
二者在连续全球覆盖分析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5年,John E. Draim提出一种由三颗或四颗星组成的椭圆轨道星座,提供全球连续覆盖,这是首次提出采用椭圆轨道卫星星座的概念。
1986年,John E. Draim又给出了一种具有相同周期的四星椭圆轨道卫星星座,提供全球连续覆盖。
1974年,R..David Luders和Lawrence J. Ginsberg对连续区域覆盖卫星的轨道特性做了一般性的研究工作。
1966年,R. D. Rider提出了卫星星下点轨迹参数Q(The Satellite Trace Parameter Q)的概念,Q的含义就是星下点地面轨迹每天回归的次数,通过对参数Q的选择,可以使卫星对地面目标的覆盖特性达到较优的水平。
S.S. Bayliss和A.Y.Haygen于1983年发表文章,给出了一种算法使间歇性覆盖卫星的最大回访时间最小。
国内外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概述
国内外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概述
崔少伟;张晓磊;张宜坤
【期刊名称】《卫星应用》
【年(卷),期】2024()5
【摘要】商业遥感卫星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丰富日常应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航天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各国均在大力部署、快速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商业遥感卫星行业的发展历史和部分典型卫星星座的建设现状。
通过国内外行业现状的对比,指出了行业发展的驱动要素,阐明了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内商业遥感卫星的星座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崔少伟;张晓磊;张宜坤
【作者单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把脉卫星遥感数据商业化--院士、专家谈卫星遥感商业化发展
2.国外遥感政策对发展我国商业卫星遥感的启示
3.进军国际商业遥感市场,推进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化——国产遥感卫星成功在海外建立地面站
4.美国商业遥感政策演进对发展我国卫星遥感的启示
5.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商业遥感卫星\r—卫星遥感商业化发展与应用创新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即时遥感的发展历程
即时遥感的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摄影测量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遥感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地学工具。
而即时遥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发射卫星,实现了对地球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获取,从而开启了遥感技术的新纪元。
这些遥感卫星能够获取全球范围的连续图像,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遥感技术逐渐从研究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
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的发射和发展,为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影像解译的算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让遥感数据在短时间内得到高质量的处理和解释。
21世纪以来,随着遥感卫星的发展,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如Landsat 8、Sentinel 2等遥感卫星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地表特征信息,为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近年来即时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成为遥感领域的热点。
即
时遥感利用无人机、移动设备或其他平台,实时获取和处理遥感图像,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地理信息,方便用户进行决策和规划。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数据的不断完善,即时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稿)PPT课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的“泰罗斯-1”号气象卫星,开创了人类从空间观测 地球大气层的先河。
地球资源卫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和苏联发射的“宇宙”系列卫星,能 够从空间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为地球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源。
卫星遥感的出现
1972年,美国发射的“地球资源卫 星-1”号,首次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 陆地和海洋进行全球覆盖的观测,标 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开始。
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策支持
03
提供政策支持,促进遥感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遥感产业的
健康发展。
遥感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教育
应用领域拓展
积极探索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公众科普教育
加强遥感技术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遥感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人才培养
加强遥感技术人才的培养,为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包括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高光谱、高分辨率、多光谱卫星相继出现 ,遥感数据的获取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1世纪初,遥感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拓 展,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GNSS)与遥感的融合应用等。
遥感发展历史(附演讲 稿)ppt课件
https://
REPORTING
• 遥感技术的起源 • 现代遥感技术的应用 • 遥感技术的未来展望 • 遥感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 演讲稿内容概述
目录
PART 01
遥感技术的起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全球主要遥感影像卫星简介
全球主要遥感影像卫星简介ndsat美国NASA的陆地卫星(Landsat)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 ),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发射8颗(第6颗发射失败)。
目前Landsatl—4均相继失效,Landsat 5仍在超期运行(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Landsat 7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
Landsat8 于2013年2月11日发射升空,经过100天测试运行后开始获取影像。
卫星参数:陆地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 一30°)的上午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
如Landsat 4、5轨道高度705km.轨道倾角98.2°, 卫星由北向南运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卫星每天绕地球14. 5圈,每天在赤道西移159km,每16天重复覆盖一次,穿过赤道的地方时为9点45分,覆盖地球范围N81° —S81.5°。
2.SPOT卫星SPOT卫星是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
“SPOT”系法文Systeme Probatoire d' Observation de la Terre 的缩写,意即地球观测系统。
SPOT系列卫星是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至今已发射SPOT卫星1-7号,1986年已来,SPOT已经接受、存档超过7百万幅全球卫星数据,提供了准确、丰富、可靠、动态的地理信息源,满足了制图、农业、林业、土地利用、水利、国防、环保地质勘探等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变化的需要。
[1]卫星参数Spot卫星采用的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通过赤道时刻为地方时上午10:30,回归天数(重复周期)为26d。
由于采用倾斜观测,所以实际上可以对同一地区用4〜5d的时间进行观测。
观测仪器Spotl, 2, 3上搭载的传感器HRV采用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S作为探测元件来获取地面目标物体的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代号PS-1),从此开启了人类由来已久漫游太空的旅程;1960年4月1日,美国在其东海岸把世界上第一颗遥感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揭开了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的序幕;1968年12月21日,美国阿波罗-8号(Apollo-8)宇宙飞行器发送回了第一幅地球影像,标志着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之地球的新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启动了陆地观测卫星系统Landsat(Land Observation Satellite)计划(1975年前称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从1972年7月23日以来,已相继发射7颗(第6颗发射失败),卫星的轨道设计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以确保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获得中等太阳高度角(25°-30°)的午前成像,而且卫星以同一地方时、同一方向通过同一地点,保证遥感观测条件的基本一致,利于图像的对比分析。
影像幅宽185公里,轨道周期16天。
Landsat-1采用多光谱扫描仪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包括绿色、红色、近红外-1、近红外-2四个光谱段,影像空间分辨率80m;1982年和1984年发射的Landsat-4与Landsat-5,载荷除MSS以外,增加了专题制图仪TM(Thematic Mapper),其几何分辨率提高到30m;1999年发射的Landsat-7,装备有加强型多光谱扫描仪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其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到15m,辐射分辨率(即对电磁波的能量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
目前Landsat1-4均已失效,Landsat5则仍在超期服役(从1984年3月1日发射至今)。
1986年以来,法国先后发射了SPOT 1-4对地观测卫星。
SPOT 1-3采用832km 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重复周期为26天。
卫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HRV),可获取10m分辨率的全色遥感数据以及20m分辨率的三谱段多光谱遥感数据。
该传感器具有摆动观测能力,侧视角达±27°,同时还可进行临轨立体观测。
SPOT-4卫星遥感器增加了新的中红外谱段,可用于估测植物水分,增强对植物的分类识别能力,并有助于冰雪探测。
该卫星还装载了一个植被仪,可连续监测植被情况。
2002年5月4日又发射了SPOT5,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
达到2.5米。
1999年9月,美国Spaceimage公司发射了IKONOS高分辨率商用卫星,卫星飞行高度680km,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装有柯达公司制造的数字相机。
相机的扫描宽度为11km,可采集1m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和4m分辨率的多波段(红、绿、蓝、近红外)影像。
2001年10月18日,QuickBird卫星成功发射,它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商用遥感卫星。
QuickBird数据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0.61m,多光谱2.44m,成像幅宽16.5km,在没有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地面定位精度可达23m。
2003年10月17日,印度空间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RESOURCESAT-1(IRS-P6)卫星。
RESOURCESAT-1星上携带三个传感器:多光谱传感器LISS4和LISS3,以及高级广角传感器AWIFS。
LISS3传感器具有四个光谱波段分别位于可见光、近红外与短波红外区域,景宽141公里,空间分辨率为23米。
2004年5月21日,台湾“福卫2号”卫星(ROCSAT-2)在美国西南边范登堡(Vandenberg)顺利发射升空。
“福卫2号”卫星是一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卫星载有对地观测相机与“高空大气闪电影像仪” (ISUAL),可获得全色影像分辨率2米,多光谱影像分辨率8米,影像仪有24~62公里的成像带宽和45度侧摆角的成像能力。
该卫星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
卫星还可以通过改变卫星的前后仰角,进行立体摄影。
2005年5月5日,印度政府发射了Cartosat-1号卫星,又名IRS-P5 。
Cartosat-1属于遥感制图卫星,它搭载有两个分辨率为 2.5 米的全色传感器。
Cartosat-1卫星数据具备真正2.5米分辨率,应用尺度能够达到1:1万;在制图方面,像对产生DEM以及测图的精度优于1:2万5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
2006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对地观测卫星ALOS(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它是JERS-1与ADEOS的后继星,采用了先进的陆地观测技术,能够获取全球高分辨率陆地观测数据,主要应用目标为测绘、国土资源监测、环境观测、灾害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等领域。
ALOS卫星载有三个传感器: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主要用于数字高程测绘;先进可见光与近红外辐射计-2(A VNIR-2),用于精确陆地观测;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用于全天时全天候陆地观测。
全色遥感立体测绘仪(PRISM)获
取的影像空间分辨率达到了2.5米。
2007年9月18日,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的WorldView-1卫星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成功。
该星由ITT公司提供与Ball航空科技公司联合制造的传感器,提供全色亚米级(0.5米)分辨率立体影像,其重访周期为1.7天。
2008年8月29日,RapidEye卫星成功发射,RapidEye由5颗卫星组成,位于630公里的高空,每颗卫星绕地球一圈约110分钟,每颗卫星间隔18分钟,日覆盖范围达400万平方公里以上。
RapidEye卫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丰富的多光谱信息,其空间分辨率为6.5米(星下点),包括蓝、绿、红、红边和近红外5个光谱波段,是第一个提供红边波段的商业卫星,该波段可监测植被变化,为土地分类和植被生长状态监测提供丰富的监测信息。
2008年9月6日,美国GeoEye公司的GeoEye-1 卫星于发射成功并投入运营,卫星设计寿命为7年。
GeoEye-1卫星设计使用的是最高精度的恒星定位仪;最高精度的GPS接收机,以及最高精度的惯导陀螺仪,其全色影像空间分辨率高达0.41米,多光谱影像空间分辨率达1.65米,是目前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商业光学卫星影像。
具有轨道精度高、地理定位精度高、分辨率高、影像解析度高的特点。
目前,GeoEye公司已经开始投入研制GeoEye-2卫星,并计划于2011年或2012年发射。
2009年10月9日,DigitalGlobe公司的WorldView-2卫星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该卫星能提供0.5m分辨率的全色和1.8m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 它将为全球带来更快捷、更精确、更大容量、更多波段扫描能力的卓越商业卫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