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汉武帝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统治具有“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特点,他在文治和武功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其雄才大略非一般帝王可比,尽管武帝敬畏鬼神,好求仙学道,并严厉刻薄,常诛戮大臣,但在用人上,他力行“为政之要在于选贤”,其用人之道蕴含了很丰富的领导艺术,对今人仍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可以把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归结为四点。
一、广开渠道,礼贤下士。
武帝用人不抱门第观念,对来自中下层的人才格外垂青。
卫青虽出身奴仆,但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力气胜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有作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都能立下战功,天下人都佩服武帝了解人才,善于用人。
淄川人公孙弘,宽厚谨慎,在参加对策考试时提出治理国家的八项根本措施,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公布考试成绩后,公孙弘被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定为一等,随任命他担任博士,不久官居丞相。
临淄人主父偃,家中贫困,借贷没有地方,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的宫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他谈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八项,谏止征伐匈奴的事情一项,得到武帝的赞赏。
此后,由于他在内消诸侯和外御匈奴方面提出了“推恩令”和营建朔方郡的策略,都被汉武帝采纳,多次受封,官至中大夫。
武帝所用之才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察举制度挖掘人才,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以往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多了,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这种新的制度下,武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称职的官吏。
元封五年,武帝颁发纳贤诏:“只要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大事,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
所以有的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一口气奔跑千里,有的世人虽然遭到世俗的拖累,却能有所作为。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启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年轻时代就“每自比管、乐”,立志要成为出将如乐毅、入相如管仲的杰出人物,而且必须是兼而有之。
他选择刘备的一个重要原因,盖如易中天所言,因为只有在刘备那里他才有可能找到充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场所。
至于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并不见得是他真正的人生第一理想,成就一番可以与管仲、乐毅相媲美的丰功伟绩才是他最根本的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实现“管乐之梦”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取得丞相和最高军事统帅的职务,集内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正是在这种根本追求的驱动之下,他开始了在刘备公司的成长之旅,同时实践着自己的选人、用人之道。
一、权臣之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选人、用人策略都受制于自身认识、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诸葛亮来说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从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诸葛亮的权臣之路,以次探究诸葛亮的选人、用人之道。
1、痴心要行隆中对。
历史上,人们对有没有隆中对存在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没有《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一段相当缜密的战略方案,至少在刘备驻扎樊口期间,诸葛亮应该与刘备探讨过这一方案的雏形,而且这一方案逐步成熟完善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对一个当时手上兵少将寡、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这个愿景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
毕竟刘备已经46岁了,荆州是刘表的,而益州,刘备还没有去过。
由于张松、法正的出现,刘备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获得了益州这一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具备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这也印证检验了诸葛亮当年所作的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这肯定会增加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度,也会进一步激起诸葛亮自命不凡的虚荣心。
后来刘备东征,大部分人都反对,而诸葛亮却选择了沉默。
王大健先生对于刘备东征诸葛亮的态度给出了一种新解释,认为诸葛亮是不想阻谏,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里,荆州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但很遗憾,这次东征,刘备还是没有带上他。
正是在军事上的压抑,他只能选择韬光养晦,先把内政工作做好再说,也就是说,先检验一下自己的“管仲之梦”。
【领导智慧】学宋江用人之道:用会做事的人
【领导智慧】学宋江用人之道:用会做事的人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有人从《水浒传》中看到了政治智慧,有人从此书中看到了军事智慧,有人从中看到了民间智慧。
我却从《水浒传》中看到了宋江高超的用人之术和巧妙的用人之道。
宋江把水泊梁山这个山头多、人员庞杂,分属不同利益集团,个个都有名气,人人武艺高强,稍不遂意就要闹事,最难领导的群体,造就成一个卓越的团队,其用人蕴藏的玄机,多少年来,启迪着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探索。
此人用人极有一套。
梁山108好汉,成分来源复杂,性格趣味差异很大,人人能力不同。
就是这么一帮人,要凝聚在一起,为我所用,需要高超的管理和用人艺术。
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
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
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
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
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
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
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
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
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
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
第二招是“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
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
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
刘邦、刘备的管理用人之道
考虑到不确定性,在不忙的时候,把一般的必然要做的工作先尽快解决。
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是无限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是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时间就是潜在的资本。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个可利用的时间,压缩时间的流程,使时间价值最大化。
[编辑]最新的时间管理概念--GTD
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一件事)的缩写。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国内的中文翻译本《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GTD的基本方法:GTD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6 几款在线的时间管理工具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变动性。
时间管理的目的:决定该做些什么;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做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一、无法管理外在的要求?应接不暇
主管最大的困扰就是,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随时得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别的事情。
担任主管的责任之一就是集合多人的努力,共同完成一份工作。换句话说,主管的工作有很大的一部份需要与别人互动,外界的干扰是主管工作的一部份。你可以排定某些时段做为你的工作空挡,当有人临时找你需要讨论事情时,告诉他,你这会儿忙着呢,不急的话儿,在你的空挡时间再来详谈。
时间管理发展得很快,第一代是建立备忘录;第二代就需要事先的计划和准备;第三代会根据你对任务的理解排列优先顺序。到了第四代,就是分工合作的授权管理。
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
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再谈《西游记》里的用人哲学可能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迂腐、无能、软弱的唐僧,却怎么成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吃苦耐劳的猪八戒、勤勤恳恳的沙悟净的领导?其中道理大可探究。
无论吴承恩先生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创作这样的剧本,今天我们按照现代管理的理念来探索一番,却发现其中不乏精妙之处。
首先来看看唐僧对目标的坚定。
我们知道一个团队,一个有目标,执行具体任务的团队,在外界看来,好比一个黑匣子。
如何分配资源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优解,那是盒子里面的事情。
从外面看来,其实就是需要做什么。
这个黑匣子的输入,可以是人才、资金、技术、物质等,输出是一个可以评估的结果,即绩效。
这个绩效也是我们评价此团队执行力优劣的重要指标。
至于内部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对外而言不是透明的,也无法去衡量。
整个团队是为了某个目标服务的,这个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对目标的坚定程度,从思想基础上决定了这个团队可能取得的成绩。
了解唐僧的人可以从一句经典台词看出他对目标的坚定:贫僧乃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
这句话唐玄奘是反复讲,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讲,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下,或是经历什么诸如名利和美女的诱惑,他从来都是如此坚定。
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的身份,却并非无为而事,这个西天取经是他惟一的追求和终极的目标,虽然不知目标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甚至连是否可以达到都不知道。
就从这一点上看,闲云野鹤的孙悟空,动不动就闹着要散伙的猪八戒,还有只知脚踏实地拼命行苦力的沙悟净,谁能对一个看起来几近虚无的目标如此坚定?再来看信仰问题。
这与唐僧的坚定是有很大关联的,没有信仰,很难想像会坚定。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十世金禅转世,十世是什么概念?十世是几个百年?要有多大的恒心?唐僧对佛教理念的推崇可见一斑。
这是他对佛教事业的执着,但是如果光有执着,恐怕也不会被选中为第一人,更重要的'是他经过多世修行,颇有建树。
想当年,唐朝国力何等强盛,疆域何等广阔,人才何等济济,可只有唐僧能够得到唐王的赏识,担当起在全国讲演佛法的重任。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5篇)
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5篇)第一篇: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文章标题:一个成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知人而后善任晏子曰:“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这样。
自古以来,大凡智者都十分注重知人善任。
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领导人能否将企业“引航前行”,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善用人才首先要知人,善任以知人为前提,不知人只会盲用。
知人之道很多,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其志向;(2)穷之以辞辩观其变。
目的在于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了解他的应变能力;(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通过承担复杂困难的工作来了解其胆识;(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他是否守信用。
战国时期的李构提出了“识人五法”,即:(1)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2)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3)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4)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5)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知人、识人方面,现代社会倡导的德能勤绩廉与古人的标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知人之后,重要的是用人。
水浒传用人之道
众所周知《水浒传》中梁山领导宋江在用人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能让梁山上诸多的英雄好汉听命于他,甚至是对他所下的每一个命令都是竭尽全力的完成,毫无半点马虎。
施耐庵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宋江的:“坐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四海之心机。
”《水浒传》中不论是武功还是智谋,都有远胜于宋江的人,比如论智谋他远不及军事吴用。
但是宋江确能够担当起领袖的重任。
之所以这样,在于宋江从谏如流,善于团结形形色色的人才,谦恭博爱,真诚待人以及他善于用人,总揽全局的才能。
众人对他心服,他做领袖是众望所归的。
从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宋江的用人才能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对于现今许多企业单位的领导,宋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从宋江身上,他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用人之道。
首先,宋江能顺利的坐上领导的位置,在于他笼络人才,营造人脉,并且为己所用。
及时雨的称号就是因为他平日喜欢结交各路好汉,尤其是给那些处于经济生活上比较困难的朋友给以帮助,而这些人也是后来宋江举大事用到的很多骨干力量。
企事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在平时或闲暇时广交好友,来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关系。
通过事先营造人脉,为日后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部属都听命自己,并且不会对自己有太多的怨言。
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做到能宽以待人,以诚待人。
在员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雪中送炭。
征服人首先就是要征服其心,这样员工才能心甘情愿的为你做事。
并且将各级各类人才分别委以任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借此打造自己的核心班底。
再者,我们可以发现梁山最后的结局不是自己内讧而亡,而是诏安断送了梁山的前程,失败在阶级的局限性上,不是用人之道上。
但是,从现代的企业中这样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好多企业的失败在于他们的管理不当,用人不恰,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
对比发现宋江的用人之道确实是有过人到处。
即使到最后,梁山中有好多人是知道招安后的结局的,譬如智多星吴用,他很清楚的知道招安之后将会是梁山的灭亡。
论曹操领导才能之“用人之道”
论曹操领导才能之“用人之道”车辆工程09-1 王迪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
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的社会组织中经过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
领导者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统一,是领导者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领导者。
托格迪尔曾在1904至1947年做过124项关于领导者素质的第一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与大众有8个方面的不同:才智:机敏;洞察力;责任感;主动性;耐力;自信;社交能力。
他的第二次调查研究(1948至1970年的163项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的个性特征:(1)责任感及完成工作的驱动力;(2)追求目标时激情与恒心;(3)解决问题时的冒险与创新精神;(4)勇于创新的驱动力;(5)自信与自我的认同感;(6)愿意承担决议与行为的后果;(7)有接受人际关系压力的准备;(8)能承受挫忻与延迟:(9)能影响他人的行为;(10)能适当处理人际关系。
同样的在国外有不少学者,专家都做个类似的调查研究,其结果具有统一性的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具备以下五点:才智;自信;正直;决策力;1社交能力。
当然,以上所言是当代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也可能这些调查结果对于现在这个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年代已经过时)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判断一个领导是否称职的评定标准是不一样的。
但有些方面是具有其相通性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面就从实际例子出发看看历史上的曹操是如何在用人问题上做好领导这个职务的,其中很大一部分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谈到曹操,就不得不谈谈“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期间,比兵力曹操明显不及袁绍,比粮草曹操同样也吃亏,论人才,袁绍那儿也是人才济济,用孔融的话说,“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
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
三国之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三国演义》世界上最宝贵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时代;凡是兴旺发达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一些关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展开探讨,分析书中的角色形象,归纳出对用人之道的启示。
书中塑造了一些具有过人智慧和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用人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领袖,他重用荀彧、郭嘉等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曹操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之道,知道如何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性格来分派任务,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在书中,曹操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善于用人,才能使团队更加强大。
书中也塑造了一些不善于用人之道的人物形象。
刘备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但却常常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在书中,刘备多次失去了机会,错失了用人之道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刘备的不善用人之道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使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如果不善于用人,也会在领导中失去先机。
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以智谋和谋略见长的人物,他们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诸葛亮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通过精妙的用人之道,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告诉我们:在领导中,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善于用人将为团队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用人之道,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用人之道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领导者从中也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善于用人,善于发现和激发每个成员的潜能,能够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
要善于分辨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使组织迅速成熟壮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用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用人之道水平,为团队的成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曹操_刘备_孙权的用人之道
国人才辈出的历史现象作了这样的精辟论述
和高度概括。
三国之主用人,个个有其特色.曹操在革
新吏制中选贤任能;刘备在彬彬有礼中招贤
纳士;而孙权则在休戚与共中推心厚待。他们
都临起在动乱的时代,占据了一方的“地利”,
都施展了“人和”的绝招。
蔺操用人不管出身贵践,不计与己亲硫,
多方面的:一是敢于让人们直言。上下直言不
讳,下级均说真话,即使不合孙权心意,他也
不怪罪部下,保证了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发生
失误。二是敢于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
三是敢于放权、放手。关键时刻,孙权一旦确
定了合适人选,就放心大胆地将权力授下去,
任凭其去指挥、行事,充分发挥其才智,从不
攀肘。终于造成吴主孙权与下级之间生死与
.管理艺术
冯世斌
翻开人类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有的时
候,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有的时候却“世无英
雄”,硫星蜜落,呈现人才出现的波峰与波谷。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代堪称是一次
人才辈出的波峰。
东汉末,天下大乱,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
同时,封建军阀、反动紊强也乘势蜂起,一股
股割据势力的混战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大
臣,但从人才整体上看,都少于和弱于曹操集
团。刘备和孙权,在选人和用人上,也都打破
了不少世俗偏见,但论改革的胆略和措施,则
远逊于曹操。得人才者得夭下,由于曹操得人
多,所以在三分夭立均晚,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得到诸葛亮的时
间太晚了.蜀国灭亡又比另外两国均早,一个
共的局面,君与臣的关系既有名份上的“义”,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演义给管理者用人的启示
《三国演义》给我管理中的启发最近读了一下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故事。
小说大篇幅的都是讲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历程和政治军事斗争,三个国家首领从群雄中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政权王朝,究竟是命运的眷顾?抑或先人的积累?还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自己过人的个人能力?也许都有,但我觉得都不是主要原因,下面我来一个一个分析,他们三人是如何依靠自己一步步创建自己的辉煌。
先来说说曹操,作为该历史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个人能力方面毋庸置疑,但其出身并不算好,只是东汉一个太监的后代,但他在董卓乱政时期,敢于把握机会,用七星宝刀的行刺、号召各路诸侯讨伐的檄文,为他积累了很多声望,很多忠于汉室的智者、勇将都愿为他的宏图伟业贡献力量,依靠声望和家庭关系建立了自己初期团队。
他管理上有几大优点: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此次战役可谓是曹操生死存亡之战,兵力、粮草的差距很大,袁绍四世三公,手下能人无数,但生性多疑、优柔寡断,袁绍的谋士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看穿曹操会偷袭袁绍的粮仓所在乌巢,劝袁绍加强防守,却被袁绍怀疑是叛徒。
许攸看自己的计策不被袁绍采纳,于是投奔曹操,投奔时,曹操“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曹操礼贤下士,让许攸感动不已,马上指出乌巢的防守非常薄弱,而且是胜负关键所在,曹操毫不犹豫,采纳的许攸的计策,大破乌巢,不仅解决了自己粮草不足的困难,也让袁绍军心大乱,随之夺取了官渡之战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取代袁绍夺取了中原霸主的地位.2、唯才是举,摒弃喜恶:曹操与袁绍交战时,袁绍的谋士陈琳文章写的非常好,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行云流水,骂的曹操是一文不值,曹操看了不仅不生气,还说这个写檄文的人有才华,战胜袁绍之后抓到了陈琳,曹操喜爱陈琳的文采,让安心留下为自己做事,既收拢了人心,又得到了人才;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叔母被曹操侮辱,与谋士贾诩密谋造反,成功杀掉了曹操的长子、侄子和猛将典韦,还险些杀掉曹操,待曹操重整旗鼓后又投降了曹操,曹操依然不计前嫌,接受了张绣和贾诩的投降.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郭嘉善谋,用之军师;荀彧奉公,用之法度;崔琰刚正,用之选拔人才;张辽文武双全,用之一方统领;许褚骁勇,用之先锋;司马懿诡谲,曹操无法掌握,用之谨慎.曹操用人的方法就是只要有才,不管是全才还是偏才,能力大还是小,都会把他放到最能发挥他能力的位置,善加使用,这也是曹操用人最成功的地方。
用人之道的古书籍
用人之道的古书籍《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书中强调了用人的重要性,旨在培养道德品行、修身立德的人才。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人才的培养。
书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指知识的掌握不如对所学内容有兴趣的人重要,对兴趣有追求的人也不如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所学。
这告诉我们,只有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并且能够乐于努力,才能真正成为有能力的人。
因此,在用人方面,要特别重视候选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工作的热情。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人才的德行。
书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在于其品德而不仅仅在于其能力。
用人应注重候选人的道德品质,关注其是否守信用、有责任感、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等。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够在工作中思维清晰、处事得当。
此外,《论语》强调了用人应注重人的能力,而非其出身。
书中有云:“彼其于我何加焉,吾所得者,其友也。
”这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他有真才实学,有能力解决问题,就应该给予重视和发展的机会。
这也与现代社会用人的理念相契合,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和发展。
最后,《论语》中还提到了尊重和尽力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
书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前,其何以行之哉?”。
这告诉我们,在用人方面应重视候选人的专长和特长,发挥其擅长的领域,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综上所述,古代经典《论语》中的用人之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强调了用人应注重人的学习能力、德行和能力,而非其出身;尊重和尽力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因此,在我们的人事管理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关注其道德品德、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着力发现和发挥每个人的优点,使每个人都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十章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三、领导者识才的基本方法
• • • • (一)李悝的识才“五观” (二)诸葛亮的知人之道“七观” (三)《吕氏春秋· 六验》识人六验 (四)当代识才方法
21
(一)李悝的识才“五观”
• • • • • • 1、居视其所亲 2、富视其所与 3、达视其所举 4、穷视其所不为 5、贫视其所不取 总之,良才之标准是:顺境时的节制者; 逆境时的不屈者;常境时的有恒者。
28
(一)选才的基本原则
• 1、德才兼备原则。选拔“自我实现人”, 慎选“生存人”;选才时应坚持“能力很 重要,素质比能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 要。”的选才观。 •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赛马 而不相马” • 3、群众公认原则。 • 4、注重实绩原则。
29
(二)选才的基本方式
• • • • • 1、考任式 2、委任式 3、选任式 4、聘任式 5、试用式
• 2、“自我实现人” 可大胆使用, “生存人”要慎 用。 • 3、无“合理错误” 者不用
42
(二)领导者用人技术
• 4、人际关系太好者 慎用 • 5、好拨弄是非,搞 小动作者不用 • 6、好阿谀奉承,吹 吹拍拍者慎用
43
• 7、自我中心,难以 合作的人不用。
44
(二)领导者用人技术
• 8、专挑别人毛病, 自己又不实干的人 不用。 • 9、嫉妒心特别强 的人不用。
• 2、德才兼备原则 • 德和才好比船的舵和桨。 无舵会失去方向,无桨会 失去前进的手段。有德无 才,难为大任。有才无德 其才足以售其奸。 • 要用“成长人”,避免用 “生存人”。
34
(一)成功领导者用人的十大原则
• 3、用人宽度适当原则 • 4、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原则。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诸葛亮用人,在《知人>>篇中,他叙述了知人的难度和用人的眼力,最终提出了七条用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即考察一个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即提出尖锐的问题诘难他,看他的观点能否随机应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即询问他的计谋、策略,看他的见识如何。
四: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即告诉他艰难、祸乱,看他的克服勇气。
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以美酒试他的品行。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以金钱之利看他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付他办事看他的信用如何。
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了不少人才,他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诸葛亮用人原则论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
从《西游记》中读出的用人之道
从《西游记》中读出的用人之道从《西游记》中读出的用人之道看过很多有关工作和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文章,笔者也曾在企业里的管理岗位工作过,对这类的文章比较留意。
从他们立论的内容和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总结出了一个共性,那就是无论企业管理上如何矛盾,如何困惑,归根结底原因都在于“用人”上!说到用人,流传在史料和传说中的驭人高手有很多,远的刘邦、刘备等,近的乾隆爷,能者甚众。
笔者对历史不甚了了,所以不敢以知之甚少的历史妄谈用人,但就自己看过的古今小说中发现,很多故事都或明或暗的诠释着用人之道,《西游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话说观音在按如来指示安排唐僧下界投生之时,就已经预算到了前途的凶险,光靠唐僧那细皮嫩肉、单薄的小身体,想不辱使命都难!可纵观仙庭,那些个娇生惯养、位列仙班的神仙们,哪个不是端着架子藐视下界众生的?让他们鞍前马后地侍奉一个凡人,那自是万万不能的!可菩萨心肠的观音怎能弃众生于不顾?为了能救下界众生于水火之中,唐僧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要想顺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首先得保住小命儿才行!观音掰着手指头,把天仙、地仙、妖、怪、不妖不怪的全都拨拉了一遍,对每一位都做了充分的分析,发现只有没爹没娘没知没识没品没位,却个性顽劣、武功高强的悟空最为合适,只是这猴子自由散漫惯了,想让他服服帖帖地为唐僧所用,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于是观音抓住了他重情重义的个性,替唐僧设计了一个让悟空对唐僧感恩戴德的解救把戏,设法让悟空自己套上了漂亮的紧箍。
对企业的能人管理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企业没有能人是无法发展壮大的,可能人多半如石猴这般,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就目空一切,不把上司看在眼里,想让他服帖,上司就得拿出你的杀手锏来,既要让他对你既感恩戴德不好意思离去,又要有手段让他屈服于你的威力之下,使他对你产生信赖、依赖、敬畏,同时让他觉得跟着你做事能看到前途,看到光明,在他有大的成就时,兑现应予的奖励,这样,能人才能为你所用。
孙悟空不就是这样,一路全力护主降妖除怪,辅助唐僧取得真经吗?最后孙悟空也当然地修成了正果成了佛,但我想,唐僧一定不会因此嫉妒他的下属,不管怎么样,悟空就算位列仙班仍还是他的徒弟,在这一点上,难说唐僧与悟空是谁成就了谁,只能说这是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解读四大名著中领导者用人之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三国演义》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
《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
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
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
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
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
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
孙权一方面信任人。
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
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
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
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
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水浒传》梁山108好汉,各个不同,那么宋江是怎么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呢?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
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
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
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
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
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
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
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
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
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
第二招是“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
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
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
第四招是“牵牛”,对付李逵这头蛮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杀牛,而是为了促进矛盾转化,同时也教育大家。
所以,在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宋江就转变工作方式,把雷霆暴雨式的打击变为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抓住最佳时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五招是“拴牛”,在真相大白之后,让李逵当众认错,自己做检讨,根据其表现决定其处罚轻重。
罚在明处,让众人心服口服。
如果确有立功悔过的表现,可以从轻发落。
但要讲清来由,告知大家下不为例。
还要当众立规,今后谁有类似行为,决不留情。
宋江几个回合,就把李逵这头蛮牛,治得服服帖帖。
其次在排座次上,宋江采取了用而不崇,重而不尊,尊而不重,用而不尊,既用又重且尊的办法。
如裴宣,从资历名望上看,属小字辈,但从能力上看,梁山找不出第二人可以代替他主管赏罚这一权力的了。
所以裴宣在108位好汉中排47,算是靠后的了。
宋江对裴宣就是用而不崇。
再一个是时迁,他的技艺可算一绝,但这个技艺是偷,沾了偷字,位置肯定不能往前排,无论他资历如何,贡献多大,因为座次是山寨的门面,所以,职位上也就不能安排重要的角色给他,因此时迁的座次就排在107位。
宋江对这样的人物则是待遇优厚,爱护有加。
对公孙胜则是有丞相之职,无丞相之权。
位置放在那里,但凡事都有军师吴用主持。
他居于军师之后,很少参与决策,这是典型的“重而不用”。
朱武则是有丞相之权,无丞相之尊,凡事都能参与,甚至也能主持,但位置很特别,只是参赞。
没有正式名分,这叫做“用而不尊”。
关胜则属于有丞相之尊,无丞相之职,只是位置在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职权,这叫做“尊而不重”。
只有吴用是既用又重且尊。
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给予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之策的独特之术。
然后,挖人用人,为我所用。
宋江在挖人用人方面堪称一绝,比如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原先都是朝廷军队的高级将领,后来都归顺和投靠了宋江。
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替天行道”、“仁义”、“兄弟情”、“忠孝”等,这在当时看来最受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被宋江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团结大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如何向宋先生学习呢?人才永远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而招聘正确的人是公司获得优秀人才的第一步。
要记住,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
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企业竞争的要素许多,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两个指标加以评鉴:一是人才的量,二是拥有人才之后的整合力量。
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要件是否拥有优势。
所谓企业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不过如此。
什么人不跳槽?什么人潜力大?什么人能力强?什么人最可靠?教会火鸡爬树,不如找来松鼠!会用人不如会挑人,用好人不如挑对人!一分钟识人选人,为企业迎进精兵良将! 《西游记》在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师徒四人为了渡化世人,不惜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取真经,它就是《西游记》。
在今天看来,《西游记》除了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以品嚼管理哲理与人生智慧让我们百吃不厌且久久回味。
为完成取经大任,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下,唐僧成立了取经团队。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或许是中国古代配合最好、最成功的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其中唐僧是项目经理、孙悟空是技术核心、猪八戒和沙和尚是普通团员。
而远在天庭的观音菩萨则是这个团队的高层领导者兼技术顾问。
唐僧作为项目经理,有很坚韧的品性和极高的原则性,取经路上虽然有诸多妖魔鬼怪、美女画皮,但他一心向佛,毫无动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同时他又很得上司支持和赏识,出发伊始,他便得到了唐太宗的任命,既有御赐袈裟,又有讨饭金碗。
后来,他又得到了以观音为首的各路神仙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在这个团队中,孙悟空无疑是员干将。
悟空有能力、有才干、有思想,对整个取经事业有自己的理解。
每当唐僧遇到危险时,悟空便手提金箍棒,脚踏筋斗云与妖精大战,常常只几个回合便把妖魔鬼怪打得落花而逃,因此,他是技术核心。
他的交际范围还非常广泛,如来佛祖、玉皇大帝、阎罗王、各界仙魔等,公共关系都搞得非常之好,而且很善于利用这些“关系”。
悟空的缺点是有“猴急”,性格极为放荡,回想他那大闹天宫的历史,恐怕作为普通人来说没有人会让这种人呆在团队里,但是取经项目要想成功实在缺不了这个人,只好采用些手腕来收复他。
这些手段是,首先,把他给弄得很惨;在他绝望的时候,又让项目经理去解救他于水火之中以使他心存感激;当然光收买人心是不够的,还要给他许诺美好的愿景;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项目经理可以直接控制好他,给他戴个紧箍,不听话就念咒惩罚他。
在企业中也同样如此,企业对这类员工一定要用好和管好,用各种方式做好激励。
否则,如果悟空造反,不但整个取经事业将损失一员大将,对其他三人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难以预测的。
“悟空”在企业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几个有思想、有能力而且肯干的中层干部,企业的成长将是飞速的。
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又不肯干活,而且取经意志不坚定,取经的路上,每当唐僧遇险,几个徒弟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总是吵吵着“散伙”,回高老庄找那位高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