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51939f67ec102de2bd89bd.png)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的发展作者:何辽来源:《卷宗》2020年第09期摘要:魏晋南北朝虽然战乱频繁,但胡汉之间、南北之间由于人口迁徙、士族参与、原料增多等,在饮食之上多有融合,促进了这一时期饮食的交流进步。
是中国饮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食文化;南北人口融合魏晋南北朝是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民族融合的时代。
自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南迁,在中原建立政权,中原汉人大量南逃,“京洛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未南逃者与胡人相处,最终胡汉相融。
陈寅恪先生说:“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即由人口迁徙问题引起。
人口的徙动为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来之大事。
”人的移动带来饮食文化的交流。
兴许是战乱不休,人人自危,精神上表现出叛逆儒家的倾向,物质生活上追求享受,口腹之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人大讲饮食,北方崔浩的《食经》,南方虞悰《食珍录》为代表。
古话说:君子远庖厨。
儒家一向如此,“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但食物是人生存的基础,《盐铁论》也有言:“丧祭食饮,声色玩好,人情之所不能已也。
故圣人为之制度以防之。
”因此儒家又制定饮食之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孔子说:“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儒家认为,饮食不单是果腹,也包含修身。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修身不求物欲,儒家一贯如此。
从东汉末,战乱起,人人备受煎熬。
现实残酷导致了思想的变化。
于是有竹林七贤,还崇尚虚无的魏晋之风。
《晋书》记载了一些事例:何曾每日花在吃喝上的钱过万,还认为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时论以为太官御膳无以加之,”王济宴请皇帝,皇帝文为何食物如此鲜美,答曰:“以人乳蒸之。
”先秦秦汉,汉人传统的烹饪技巧是蒸煮等,讲究精细,重视火候,以粮食蔬菜为主,肉的比例不多,胡人游牧,羌煮貊炙,饮奶食酪,肉食为主。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教学讲义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f3ba1b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9.png)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肉类和肉制品在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肉类有着各自的特 色和烹饪方法。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羊肉、猪肉和牛肉是最常见的肉类,羊肉鲜嫩可口,猪肉和牛 肉则富含蛋白质。此外,肉制品如火腿、香肠等也逐渐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选择。
海鲜与水产品
总结词
海鲜和水产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食材之一,其新鲜美 味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3
传承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器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 化信息,通过研究饮食器具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 文化传承和发展。
06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与其 他文化的交流
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
胡食的传入
中西烹饪技术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 量胡食传入中国,如葡萄、胡萝卜、胡瓜等, 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面点制作与特色
面点种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点品种繁多,如 馒头、饼、面条、饺子等。这些面点 在原料、制作工艺和口味上都有其特 色。
特色面点
例如,馒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 重要的主食之一,其特点是口感松软 、香甜可口;饼类面点则有烧饼、煎 饼等多种类型,口感酥脆或柔软。
主食的烹饪技巧与调味
烹饪技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烹饪技巧主要包括蒸、煮、烤、烙等。这些烹饪技巧能 够使主食更加美味可口,同时保持了主食的营养价值。
调味方式
在调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调味品,如盐、酱油、 醋等。这些调味品的使用能够提升主食的口感和风味,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03
魏晋南北朝菜肴文化
肉类与肉制品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烹饪技术的基 础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52a7ba358e9951e79a892712.png)
二、能源和炊餐器具有新的改进
(一)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 煤做燃料的国家,汉代已用 煤来炼铁,到南北朝时,北 方的家庭已经盛行用煤来烹 制食物,唐代煤已成为全国 常用的燃料。
二、能源和炊餐器具有新的改进 (二)炊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器皿
秦汉以后,出现了许多火眼的陶灶、曲突和高突的灶。
二、能源和炊餐器具有新的改进
豆腐的发明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大贡献, 相传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一、烹饪原料继续拓展
在汉代,人们已经使用植物油来烹制菜肴,而此前都是 使用植物油脂,还新增了豉和蔗糖等调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烹饪时还把安石榴汁、橘皮、葱、 姜、蒜、胡椒等作为调料放入菜肴;
隋代已大量使用海味,唐代进入食谱的海产有海蟹、比 目鱼、海蜇、乌贼、玳瑁、鱼唇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
概述
秦汉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了以广泛 使用铁制炊具为标志的发展时期,这一 时期,在烹饪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烹饪 理论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烹饪 专著出现,食疗保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 期。
一、烹饪原料继续拓展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出使西 域,带来了胡瓜、胡豆、胡桃、胡麻、 胡椒、胡葱、菠菜等多种烹Hale Waihona Puke 原料;三、烹饪技艺显著提高
在面点制作中,《清异录》所列举的 “建康七炒”可反映当时的制作水平。 即“齑可照面,馄饨汤可注砚,饼可 映字,饭可打擦擦台,湿面可穿结带, 醋可作劝盏,寒具嚼者惊动十里人”。
即切碎捣烂的腌酸菜,均匀清洁的象镜子一样可以照出人面; 馄饨汤清的可以入砚磨墨;饼薄如蝉翼可以透过它看出下面的字; 饭煮得颗粒分明,柔韧有劲;调和好的面,筋韧如裙带,打结也 不断;醋味醇美得可以当酒,馓子香脆,嚼起来清脆打声,可惊 动十里以内的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的浅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的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647ae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8.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的浅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不论是内地南北之间、还是胡汉之间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接触与交融。
饮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相对于其他物质在社会的互惠交换中都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胡汉之间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南北之间的交流,且这种交流更多的是突出内地不同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下面浅析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
(一)、对立与交融:胡汉之间的饮食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华夏大地上就己经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明显本族特色和文化认同的饮食文化体系。
《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具体的饮食状况上,《博物志》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
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域或族群的饮食选择和饮食文化塑造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于是,在南北社会之间便形成了这样一种饮食画面:北方是粟、肉和奶制品之乡,而南方则是吃米、鱼和水生食物。
关于这一时期胡汉之间饮食交流的研宂非常之多,大多从饮食原料、烹饪方法和饮食方式三个方面的交流着手来进行探讨。
这些具体的饮食物质交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胡汉交流状况及社会变迁。
饮食的交流实际上也是饮食所承载的文化的交流,对饮食的选择与否就是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认同与否。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隔江而立,作为其文化代表的饮食在南北对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保守与对立中的较量食物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各自的饮食状况来区分彼此。
可以说,食物己经成为了识别一个族群、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83b4882aaea998fcd220e82.png)
1
一.饮食文化的特征
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 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比较发达 的地区除黄河下游地区外,还出现了东北的辽河流域,西北的凉州 地区,以及东南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已开始成为全国经 济的一个中心。这就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9
(三)筵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筵席又名宴席、筵宴、燕饮。它是人们为着某种社交 目的,精心编排的一整套菜品,故被人们视为“菜品的 组合艺术”,它是烹调工艺的集中反映、名菜美点的汇 展橱窗和饮食文明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筵席源远流长, 变化万千,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表现为筵席场面更加宏大,礼仪复杂、菜肴丰富。
10
例如,元旦向君王行朝贺之礼,君王大宴群臣。这在三 国以后,发展尤为显著。曹植在《元会》一诗写 道:“初岁元作,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朝 贺赴御 宴的文武官员要“衣裳鲜洁,肺髓 玄黄”。宴 席上“珍膳杂沓”,冷盘、热菜,分层推上,真所谓君臣 一堂,“欢笑尽娱,乐哉未央!”至晋代元旦朝贺皇帝时, 皇帝还要给百官增禄,每人赐醒酒三升。晋人傅 玄的 《朝会赋》、张华的《宴会歌》,都真实地反映了贵族 们奢华的宴会生 活。《梁书》也对南朝梁宫廷中的筵 席有如下记载: “夫食方丈千前,所甘一味。今之燕喜, 相竞夸豪,积累如山岳,列肴同绮绣,露台之产,不周一燕 之资,而宾主之间,裁(衣)取满腹,未及下堂,已同臭 腐。”»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揭露。
《事物纪原》中说:“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 多 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 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泵肉,而包之 以面,像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名馒 头。”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时的馒头与现在的馒头是 有区别的。那时的馒头不但夹有牛、羊、猪肉馅,而且 个头很大,与头相似。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 们所做的馒头都是有馅的,且多在三春之际制作。如晋 人束晰的《饼赋》中说:“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 享,则馒头宜设。”惊蛰、春分,象征着冬去春来。三 春之初,举行宴会祭享,陈设上包有馅心的馒头,象征着 一年的风调雨顺。联想诸葛亮南征回师,正在三春之际。 魏晋时在这时宴享设馒头的风尚,似有纪念诸葛亮南征 胜利的意义。
汉文化资料--三国魏晋南北朝饮食
![汉文化资料--三国魏晋南北朝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86439b929b89680202d8254a.png)
器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美食日盛,旧有的食器改制或隐退,新的食器不断出现。
如三忠鼎、鬲、簋、簠、方彝、卣、觥、爵、盉、觚、觯等饮食器已完全消失,而另一些器具却大为兴盛,如壶,春秋时的莲鹤方壶,形体高大,壶盖四周有莲瓣两层,中央立一振翼长鸣之鹤。
壶身上饰有蟠曲龙纹,旁有两镂孔龙形大耳。
圈足下双兽匍匐。
此壶构思精美巧妙,一改商周以来庄重、静态的器具风格。
体现了社会处于巨变中的风貌。
灶具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注意道风、排烟的台式土灶,并有铜炉出现。
周代的一系列礼器这时已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礼器的体量也逐渐减少,所以这一时期的食器体量比较适宜,更加接近实用,以实用为其首先考虑的功用。
此外,由于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铜器、漆器的大量使用,所以这时器具制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器具工艺更加精细,各种图案纹饰更加形象逼真,这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到了汉代,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融合了前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所以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品种齐全。
中国饮食的器具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在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一方面是各种饮食器具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全部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食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并且每一套餐具,都讲求完整搭配。
其次是分工精细。
各种食器定型完备,杯盘碗碟、锅盆盂瓮,品种齐全,功用完备,如饮器,就有盛汤之勺和匙、盂,饮器以大小功用的不同,有盏、杯、盅之别,可见其各司其责、分工明确。
再次是轻巧精致。
在春秋战国时代体量适宜的基础上向着更进一步,向前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生活化,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食器变得更加精致,从史书记载看,当时的食器非常讲究“雕文雕漆”。
此外,这一时期的食器还表现为其制作材料完备。
一方面是青铜器逐渐减少,而被漆器、瓷器所取代。
到了东汉,瓷器不断成熟,玻璃质的盘、碗大量出现;另一方面,随着青铜器的逐渐隐退,战国时出现的铁已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到了饮食器具的制作,铁釜、铁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f30e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饮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传承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新的烹 饪方法和食品的引进,为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色 彩。
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 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食品至今仍在沿用和传承。如饺子、炒菜 等源于这一时期的食品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喜爱。
创新魏晋特色菜
结合现代烹饪技巧和魏晋饮食文化元素, 创新出具有魏晋特色的新菜品,吸引更多 人品尝和了解魏晋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魏晋主题餐厅
建设以魏晋南北朝为主题的餐厅,提供传统 魏晋美食和相关文化体验,使游客在品尝美 食的同时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文化。
打造魏晋旅游线路
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山名水、古镇古迹和 美食相结合,设计出多条旅游线路,使游客 在游览美景的同时感受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
VS
器具文化
宴会上的餐具和酒器也是这一时期文化的 重要体现。餐具包括盘、碗、碟、筷子等 ,材质多为瓷器或铜器;酒器则有青铜或 玉制的爵、觞、樽等。这些器具制作精良 ,工艺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 内涵。
04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中的 名人与名食
名人烹饪故事与传说
曹操与炖鸡
据传曹操亲自炖鸡,发展出“曹鸡汤”这道菜,流传至今。
传统习俗
除了食品外,还有许多传统习俗与节庆相关。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挂上红纸写的“福”字,寓意福气 临门;端午节时,人们佩戴五色线、挂艾叶和菖蒲等以驱邪避疫。
宴会场所与器具文化
宴会场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宴会场所不仅具备餐饮 功能,还注重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的结合 。这些场所通常由彩绘、雕塑和建筑装饰 等元素装点,呈现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
民以食为天——看看魏晋南北朝人都在吃什么
![民以食为天——看看魏晋南北朝人都在吃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aa96a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7.png)
冶金焦炭的焦末含量及筛分组成的测定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冶金焦炭的焦末含量及筛分组成的测定方法概述冶金焦炭是炼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其质量对炼铁工艺和成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bb651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7.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且富有创意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表现,而且烹饪风格也有其独到之处。
这一时期,人们对烹饪的认识逐渐深入,饮食文化也日臻完善。
本文将从菜品特色、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等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风格。
一、菜品特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菜品的制作有着独特的追求,以重视色、香、味为主要特点。
菜肴在烹制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追求原汁原味的口感,追求色、香、味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美食文化。
举例来说,在荤菜方面,如鲜嫩的烤全羊、肉质鲜美的烧鹿肉等成为山珍美馔。
在素菜方面,如以豆腐为基础的各种炖菜、鲜嫩多汁的烧茄子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烹饪技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厨师们注重烹饪的技巧,掌握了一些独特的烹饪方法,并注重制作过程的细节。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焯水技法,将食材在沸水中焯烫一下,以去除异味并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还有滚烫水焯、蒸煮、油煎炒、醋拌煮等等技法的应用,使得烹饪出的菜品更加丰富多样。
三、餐桌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的规范。
人们在用餐时,注重饮食的仪态美和端庄大方。
首先,在用餐前,人们通常会用清水洗手,以示尊重。
其次,在进餐时,用筷子夹菜时轻轻一转,表示谦逊;饮茶时要手持茶碗,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在餐桌上放置各种精美的瓷器、器皿,以增添节日气氛。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风格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菜品特色突出,注重色、香、味的融合,在菜品的原汁原味上下功夫;烹饪技法熟练巧妙,焯水、蒸煮、炒煎等技法的运用使菜肴更加丰富多样;餐桌礼仪规范,从用餐前的准备到进餐时的态度都体现出尊重和谦逊。
这一时期的烹饪风格,不仅为后世烹饪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1d850b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7.png)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这段时期可说是中国文化中最神秘、最文艺、最复杂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增添。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食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也都比较繁荣。
农民开始多种植豆类、蔬菜和水果,人们也开始食用豆制品,制成豆腐、豆浆等,这些成为了当时食品市场上的主要特色。
同时,肉类的消费也有所上升。
人们开始有钱买牛、羊、鸡、鸭等肉类,肉类和蔬菜一样成了当时的膳食主要内容。
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苏州的鱼非常推崇,更有宋人有“吴鱼、北菱”,进一步反映了苏州鱼的美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也逐步从单一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当时人们开始有了解菜之乐、品香之乐、赏艺之乐等多种饮食文化的认识,餐桌成了一种社交场所,成为仿效宫廷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当时,人们注重饮食的基本原则,不以饱腹为目的,而是追求食品的精细工艺和美味口感,追求食材的独具特色。
因此,很多菜肴在调制工序、烹调手法和配料选择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创新和细节优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方式除了注重菜品的制作和食材的选择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方式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里,餐桌经常与诗剧等文艺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饮合一”的富有文化气息的饮食方式。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比较流行“小食”的饮食方式。
所谓“小食”,就是指小份量、小荤素菜和清淡口味的饮食方式。
这种饮食方式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更加健康。
四、魏晋南北朝中的饮食文化与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还受到很多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里,饮食与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有了紧密的联系,包括云歌、清谈、山水、花卉、书法等绝大多数的文化艺术都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文学方面,陆羽的《茶经》和谷梁《齐民要术》的描述就是一些世人之所以对当时饮食文化认识较为了解的来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9f6089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e.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概述•胡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民族向南或向北迁徙,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条件。
民族迁徙与融合在民族迁徙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推动,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背景。
文化交流的推动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起源和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胡汉饮食文化开始出现初步的交融。
胡汉饮食文化的初步交融随着胡人的迁入,胡食开始在汉地传播,并对汉地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胡食在汉地的传播同时,汉地饮食文化也对胡人产生了影响,胡人开始接受和融入汉地饮食文化。
汉地饮食对胡人的影响在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和融合成为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
胡汉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02胡汉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03少数民族肉食的引进随着胡人在中原地区的定居和与汉族的交流,羊肉、牛肉等少数民族肉食也逐渐成为汉族饮食的一部分。
胡汉食品的互相引进与融合01胡饼等面食的传入随着胡人在中原地区的定居和迁移,他们所喜爱的面食如胡饼等逐渐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饮食种类。
02酒的推广与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汉地引入了许多新酒,如葡萄酒、胡酒等,促进了酒的推广与普及。
座次礼仪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的座次礼仪逐渐影响了汉族。
例如,不再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座次礼仪,更加注重主宾的地位和身份。
胡汉餐饮礼仪的交流与借鉴餐饮器具的交流与演变胡人与汉族的交流过程中,餐饮器具也发生了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3f0c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0.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独特而精湛的烹饪技艺。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动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烹饪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特点,展示当时中国人民的饮食风貌。
一、食材的多样性与鲜活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以食材选择的多样性和使用的鲜活度而著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商业交流频繁,人们可以从各地获得丰富的食材。
不仅有来自海洋的鱼类、虾蟹等海鲜,还有来自北方的肉类、禽类和南方的蔬菜、水果等。
这种多样性的食材选择为当时的烹饪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同时,当时的烹饪注重保持食材的鲜活度。
厨师们注重选取新鲜、嫩滑的食材,以保证烹饪出的菜肴口感鲜美。
他们在烹调过程中采用炒、炸等高温烹调方式,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
二、调味料的细腻与独特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烹饪注重调味料的使用,尤其是以酱汁为主要调料。
酱汁是一种由发酵豆类制成的调味料,它能赋予食物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当时,人们采用黄酱、豆酱等多样的豆类酱汁来调味,使菜肴更加鲜香。
此外,葱、姜、蒜、辣椒等香料也广泛应用于烹饪中,赋予食物更深层的味觉体验。
除了常用的调味料,当时的烹饪还注重合理地运用各种调味品。
例如,他们善于使用花椒、八角、桂皮等独特的烹饪香料,使得菜肴在香气上更加丰富、复杂。
这种巧妙的调味技艺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菜品口感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烹饪方法的多样化与创新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烹饪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应用。
相比较于古代的炖煮、蒸烹,当时的烹饪更加注重炒、炸、烩等高温烹调方式。
这些烹饪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同时也使菜肴更加色香味俱佳。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推崇“大烹小用”的烹调风格,即在烹饪时注重选用细致的食材切割和布局。
他们追求烹饪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处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口感。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文化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c3056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e.png)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化饮茶不仅可以提升⼈的精神,还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诞⽣之⽇起,⾄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饮茶不仅可以提升⼈的精神,还是⼀种⽂化的象征。
现如今的⼈们,⽆论是在繁忙的⼯作中,还是⽇常的⽣活中,都会泡⼀盏是⼀种⽂化的象征。
清茶,聊以慰藉。
从从“神农尝百草,⽇遇七⼗⼆毒,得茶⽽解之”到“茶之为⽤,味⾄寒,为,茶经历了药⽤到⾷⽤的过程。
发展到后来,饮茶已经完全成为了⼀门学问,唐代茶饮最宜”,茶经历了药⽤到⾷⽤的过程。
学家陆⽻甚⾄还专门写下了⼀部《茶经》,来传授饮茶之道。
关于饮茶的历史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时⼈王褒在《僮约》中⾔道“烹茶尽其,已⽽盖饮茶的习惯⾃西汉开始出现后,⼀直到魏晋南北藏”,但此时的茶还未上升到⽂化的层⾯。
饮茶的习惯⾃西汉开始出现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到来,⼀股饮茶之风才在世家⼤族之间悄然形成。
晋代茶学家杜育就曾专门写下过⼀篇关于茶叶的赋作《荈赋》,⽽著名的⽂学家左思也曾在名作《娇⼥诗》中,描绘了两位可爱的煮茶⼥孩。
这⼀切,都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饮茶之风这⼀切,都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饮茶之风已经开始流⾏于世家⼤族和寻常百姓之中。
饮茶之风形成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变化的⼀个时代,从⼋王之乱到淝⽔之战,从六镇起义到隋各种外来民族的内迁,南北⼠族的交融,加速了不同⽂化与风俗之间的剧烈碰朝统⼀,各种外来民族的内迁,南北⼠族的交融,加速了不同⽂化与风俗之间的剧烈碰撞。
在这段时间中,⼀共有三⼗五个政权相继出现,列强之间为了各⾃的领⼟不可避免的陷⼊撞。
到了⽆限的争⽃之中。
⾃西晋政权旁落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得到了当地的世家⼤族王⽒的⽀持后,南迁江左,最终建东晋政权不以收复中原为⽬的,⼿握⼤权的门阀世族们⼀⼼只致⼒于南⽅⽴了东晋政权。
东晋政权不以收复中原为⽬的,⼿握⼤权的门阀世族们⼀⼼只致⼒于南⽅已有的庄园经济,这导致北⽅地区长期陷⼊混战,史称“东晋⼗六国”。
晋朝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与宴会礼仪
![晋朝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与宴会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6fa4d5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8.png)
晋朝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与宴会礼仪晋朝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与宴会礼仪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饮食文化、酒文化以及宴会礼仪也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晋朝的饮食文化、酒文化以及宴会礼仪,同时了解这些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晋朝的饮食文化晋朝的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晋朝的饮食偏重于海鲜和肉类,尤其是山珍海味。
在饮食方面,晋朝人追求的是美食的味道以及烹饪技巧的精湛。
他们热衷于烹饪新颖的菜肴,并尝试使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调料来增添食物的口感。
晋朝的饮食文化还注重色香味俱佳。
在烹饪过程中,晋朝人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并注重将菜肴的颜色、香气和味道调和到最佳状态。
此外,晋朝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礼仪上。
晋朝人重视用餐的仪式感,餐桌上的摆设和餐具都极其精致。
晋朝的酒文化在晋朝的社会生活中,酒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晋朝人喜欢用酒来表达情感,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以饮酒来庆祝和交流。
晋朝的酒文化以其独特的制酒方法和品酒习俗而著名。
晋朝的酒品类丰富多样,其中以糯米酿制的黄酒和粳米制作的白酒最为常见。
在制酒过程中,晋朝人注重用料的选取以及糖化、发酵和陈化等环节的把握。
他们将自家酿造的美酒视为珍贵的财富,并会将其作为礼物赠予亲朋好友。
晋朝的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晋朝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晋朝人喜欢举办宴会来庆祝重要的场合或者款待客人。
在宴会上,晋朝人注重礼仪和仪态的表达。
首先,晋朝的宴会主人会亲自担任宴会的主持人,并在宴会开始前向所有宾客致辞。
其次,晋朝的宴会以“鼓状”紧凑而有序,宾客们按照身份和地位依次入座,由主人设定的座位次序。
在宴会期间,主人会派遣侍者为宾客献酒,并提供各种美食。
在用餐过程中,宾客们要保持端庄的仪态和文雅的谈吐。
晋朝的宴会结束后,主人通常会向宾客赠送礼物作为感谢。
礼物的价值取决于主人与宾客的关系和场合的隆重程度。
此外,主人还会邀请一些文艺才子在宴会上表演音乐、舞蹈或者吟诗作赋,以增添宴会的文化氛围。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
![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e5992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9.png)
养生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养生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 方式更加健康,如注重饮食、起居有序。
文学艺术的体现: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和艺术作 品中,养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如诗歌、画 作等均有体现。
社会风尚的形成:养生文化的流行,使得追求健 康和长寿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文化在特定的 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养 生思想,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 世的养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养生文化需求
由于时局不稳,人们对长寿和健 康的渴望更加强烈,养生文化因 此得到迅速发展。
养生文化的历史传承
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
道家养生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强调“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医学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等对养生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人阶层的推崇
士人阶层对养生之道极为推崇,不仅在自身实践中积极追求,还在 文学作品中多加赞誉。
CHAPTER 02
魏晋南北朝的养生理论与方 法
阴阳五行养生理论
阴阳调和
强调阴阳平衡,避免阴阳失衡导致疾 病,通过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调 节阴阳。
五行相生相克
倡导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 安排饮食、起居、运动,以调和身体 内外环境。
脏腑养生理论
脏腑调理
注重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协调,通过食物、药物、针灸等手段调理脏腑,保持身 体健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黑芝麻、燕窝、鹿茸等,这些食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具有滋补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
养生食谱介绍
如黑芝麻糊、燕窝粥、鹿茸炖鸡等,这些食谱综合了养生食材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能,成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养生佳品。这些食谱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当时士人和贵族的喜爱 。
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之两晋时期
![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之两晋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e2633f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b.png)
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之两晋时期中国菜肴是世界公认的美食。
我听过一个英国人抱怨说:“为什么我在英国能找到很多中餐馆,但是在中国却找不到英餐馆呢”?如果你尝一口甜的腻死人的英国水果布丁,或者那淡的如同君子交一般的白煮肉,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到了外国,一筹划做生意,就忍不住地要开饭馆。
这实在是因为天朝饮食,实在过于华美,其强大技术优势不由人不去施展。
但是中国饮食并不是打商周时代就如此精美的。
其中的发展变化,也有很长的一段道路。
先秦时代,中国人一说整点好吃的,基本就是弄几个叫做“鼎”的锅子,往里面里大块炖肉。
这里面还有讲究,按照礼仪规定,国君吃饭,前面能支九个锅,里面可以炖牛肉;卿(高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七个锅,里面可以炖羊肉;大夫(中级官员)前面可以支五个锅,里面可以炖猪肉;士(低级官员)前面就最多只能支三个锅,里面也就能炖炖鱼肉。
当然,这个就象四菜一汤的规定一样,只能落实到文件上,真吃起来未必是这样。
这样的饮食规定固然烦琐,吃东西的架势看上去似乎有些气派,但按现在的观点看,也只能算是土老冒吃法,不过是拿一堆肉一炖了之。
中国真正的美食是在唐宋时代才趋于成熟的,到了明清则达到顶峰。
美食在晋朝还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此刻的食物远远比不上明清时代那么精美。
但晋朝是美食发展史中很关键的一环。
真正美食的产生,大多需要两个关键性因素:首先,要有一个推崇炫耀性奢侈消费的环境,其次,这个高端消费者还要讲究文化品位。
晋朝就高度具备这两个条件。
说到奢侈炫耀,晋朝历史上就发生过历史上最有名的斗富。
斗富的主角,一位是财主石崇,一位是皇帝的舅舅王恺。
这个石崇在湖北的时候,靠抢劫客商快速致富,成为晋朝的盖茨。
盖茨依靠“血淋淋的微软”起家,石崇则依靠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二次分配手段起家,攒下了泼天富贵。
但是说起他斗富的手法,按现代人观点看来,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手段。
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烧饭。
除了糟蹋点东西,对于饮食实在也没什么贡献,最多菜锅能带点甜味罢了。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e2bb7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4.png)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摘要:
关键词:饮食
南北方气候环境的不同,导致物产的殊异,南北方人民在饮食方面也有个有不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变化频繁,使得社会上给各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南北方文化相互吸收的特点,在饮食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饮食结构、
1.主食:北方稻米少,主要种植粟作为平时的主食,除此之外,
还有麦饭、麦饼等。
北方人所食的品种比较多:(1)蒸饼,即用面粉发酵后蒸熟,“曼头”也属于蒸饼。
西晋何曾的蒸饼上开十字,说明类似今天的“开花馒头”。
发面食品还有起饼、白饼等。
(2)汤饼,又称“煮饼”,是用汤煮的面食,似今日的面片。
(3)油饼,即把饼放在油里炸。
本为少数民族的食品。
后传人北方。
南方粮食作物仍以水稻为主,而兼种菽麦。
当时很多中原人移居江南,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南方地区,从而彻底改变了江南地区刀耕火种的落后局面。
由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有着远比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成为了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
南方稻麦种植的发展,使得南方食稻者居多,连官俸也是用白米支付。
南方的主食品种比北方更为丰富,
2.副食:包括肉食和蔬果两大类。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肉食主
要以牛、样、猪、狗为主,其他的还有鱼类和禽类,在很多资料中都有记载。
而南方主要以水产品为主,间杂野味。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水产品继续居主导地位外,禽类的使用开始多起来,另外北方的肉食也开始南渐。
中国饮食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4a01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4.png)
NO.3 饮酒之风盛行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 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 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 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 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 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NO.4 僧尼开始戒荤食素
曹操:《四时食制》 南朝齐人虞淙《食珍录》 三国时的《南州异物志》 西晋人《南方草木状》 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 南朝宋人《广州记》 伟大科学家贾思勰在此期间完 成了他的巨著《齐民要术》
都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时 人的饮食情况。
NO.6 大量食品传世
【馒头起源】
馒头,面条、饺子、 馄饨、江浙名食甘露酥、 古井贡酒、泸州老窖、 普洱茶、龙井茶等。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时,其戒 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之说;僧尼们托钵 化缘,也一直是遇荤吃荤,遇素吃素。 只要是“三净肉”,即不自己杀、不叫 他人杀生、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 以吃。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才渐渐形 成了僧尼食素的风气。
【三净肉】
NO.5 饮食专著众多
【崔氏食经】
崔浩,字伯渊,北魏清河东武城(今 山东武城西)人。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 祭酒,赐爵武城子。历任太常聊侍中, 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诛。 据 《隋志》医方家记载:《崔氏食经》四 卷。《旧唐书》载:《食经》九卷,崔 浩撰。《新唐书》同。《通志略》载: 《崔氏食经》四卷,崔浩撰。
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 食·馒头》:“稗官小说云:诸葛武 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 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 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 出兵也。’ 武侯 不从,因杂用羊豕之 肉,而包之以麪(miàn),象人头,以 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 为馒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食文化和烹调技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食文化和烹调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a7d6d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9.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食文化和烹调技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对较为复杂,政治风云变幻,军阀林立。
但是,在这个乱世中,却也涌现出了许多文化艺术的繁荣。
其中,美食文化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个亮点。
在这个时期,烹调技法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看这个时期的美食文化和烹调技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
一、美食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是非常热爱美食的。
他们不仅注重食物的味道,更注重食物的质量和品质。
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也非常善于将各类优质的食材进行巧妙搭配,并且使用先进的烹调技法烹饪。
如鲤鱼、鲢鱼、草鱼、鲫鱼、黄鳝、青蟹、田螺等海味水产,在这个时期被广泛地引入了饮食文化中,并且被用于烹制各种美食佳肴。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宴席上,鱼翅、燕窝、海参、鲍鱼、鹿茸、貂皮、兔肉等珍品是比较常见的食材,这也表明了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并重贵族的生活和威仪。
但是,无论贵族还是百姓,他们都非常注重健康的饮食,在膳食上注重饮食搭配,吃些富含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并且饮食清淡,反对过度饮食和滥食肉类食品。
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也是人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那个时候,“面点”这个名词还不普及,它们被称作“面食”,包括了汤面、拌面、馄饨、包子等许多种类。
这些面条大多是手工制作的,香味十足,口感细腻,极具嚼劲。
4.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那个时候,茶叶被称为“饮草”,人们不仅享受茶味,而且还注重其养生功效。
二、烹调技法1.在烹饪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厨师们注重菜肴切块大小的一致性,追求菜的色、香、味、形、质的完美统一。
2.煮的汁头是美食佳肴的最大特点。
当时的烹饪大师善于控制炉火,把汁头煮到最浓郁的完美状态。
而为了保持汁头的浓郁味道,烹饪大师们通常会于汤锅或煮锅中加入鲜鱼、鲜肉等食材来提味,如果场合允许,会加适量的酱油、酱等调味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面的习俗是在秦汉时形成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 逐渐扩大和推广。因为在这一时间,面食的发酵技术更 加成熟。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发酵方法为:“面一石,白米七八 升,作粥;以 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 以和面,面起可作。 这是一种酒酵发酵法,十分符合现 代科学原理
由于掌握了发酵 技术,这时期面食的种类也日益丰富, 其品种主要有:白饼、胡饼、面片、包子、髓饼、煎饼、 膏饼、饺子、馄饨、馒头等等,但多以饼称之。
(三)胡羹
西汉张赛通 西域以后,中亚饮食之法渐有传入 汉 室 之中, 胡羹便是其中之一。三国魏晋时,胡羹在民间广为流行。 《齐民要术》在介绍其制法说:“用羊肋六斤,又肉四斤, 水四升,煮;出肋,切之。葱头一片,胡婪(今之香菜)一两,安 石榴数合,口调其味
(四)胡炮肉
胡炮肉是魏晋时由波斯传入中国的名菜。《齐民要术》 说: “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 著浑豉、盐、擎葱白、姜、椒、革拔、胡椒,令调适。净 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 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干 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非煮炙之例。产于 波斯气味辛香的革拔和 胡椒,使胡炮肉具有浓郁的波斯 烹调色彩。将羊肚及肉放入烧热的坑 中炮熟的特有烹调 方式,又与波期的牧业经济文化类型相 一致。
在饮食烹饪方面,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都带到了 中原腹地。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胡羹、胡饭、胡炮、烤 肉、测肉等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入了叉烤、腊味等制法;从南 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烤鹅、鱼生等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 人民,传入了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 文化的内容。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又将胡 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大量传入内地,使宫廷饮食也出现了胡 汉交融的特点。到唐代,宫廷中盛行胡食。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六)蒸豚
即蒸小猪,这是魏晋时的席上珍品。《齐民要术》说: “好肥 豚一 头,净 冼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渍之。生林米 一升,勿令近水,浓豉汁渍米,令黄色,炊作饭,复以豉汁洒 之。细切姜、桔皮各一升,葱白(三寸)四升,桔叶一升,合 著颤中,密覆,蒸两三炊久。复以猪膏三升,合豉汁一升酒, 便熟也。蒸羊、蒸熊、蒸鹅都可以采用同样方法。
量出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水平有了较大的 提高。
, ,
,
价不给 值少后三 以食世国 下珍留魏 择至下晋 要今了南 作还极北 一有为朝 考开丰的 论发富饮 。利的食
用遗文 的产化
(一)鱼鲜
鱼鲜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佳肴,据传东晋名 将谢玄于军务之余钓鱼,自制成鱼鲜,寄给远方的妻子,遂 被传为风流佳话。据文献记载鱼鲜之法有七八种之多,比 较权威的说法为《齐民要术》。该书认为,制作鱼鲜的时 间,一年四季均可,但以春秋两季最合适。鱼鲜的正宗原 料是鲤 鱼。鱼越大越好,以瘦为佳。其制法是:取新鲜鲤 鱼,先去鳞,再切成2寸长,1寸宽,5分厚的小块,且带皮。放 入水盆中浸着,然后整盆辘起来,换清水洗净,撒上白盐,盛 在一篓中,放在平整的石板上,榨尽水。接着将梗米煮熟 当作掺,连同茱英、桔皮、好酒等原料在盆 里调匀,把鱼 摆在干净的瓮里,一层 鱼,一 层掺,装满为止。用竹叶和孤 叶或芦叶把瓮密封好,放置若干天,使其发酵,产生新的滋 味后即成。
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 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比较发达 的地区除黄河下游地区外,还出现了东北的辽河流域,西北的凉州 地区,以及东南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已开始成为全国经 济的一个中心。这就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见于《隋书·经籍志》中的烹饪文献有《崔氏食经 》4 卷、《食经》 1 4 卷、《食撰次第法》 1卷、《四时御 食经 ) 1 卷、《马碗食经》 3卷、《会稽郡造海味法》1 卷。食疗文献有《膳羞养疗》2 0 卷、《论服饵} ) 1 卷、 《老子禁食经) 1卷、《黄帝杂饮食忌 ) } 2 卷、《太官 食经》 5卷等。但以上文献都已佚失,难以考证。现存 的有贾思璐的《 齐民要术》、虞惊的《食珍录》,这些 书记载了许多肴撰的烹制方法。食谱、食疗专著的大
《晋书》说: “乳酪养性,人无碍心。”《魏书》说“常饮牛乳,色如处子。”
此外,在当时的一些农学著作和食谱中,如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崔浩的《食经》、虞惊的《食珍录》等,对 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均有明确的认识,并收录了用乳品 加 工的点 心、面、饼、粥、菜肴,如玉露团、乳酿 鱼、 添酥冷白寒其、仙人弯、牛乳粥等,表明乳制品 已登上 了汉族 民众的餐桌上。
(二)五味脯
据《周礼》郑玄注可知,该脯为五香干肉条(片)。五味脯 在三国魏晋时的制作十分广泛,《齐民要术》中介绍 了 作五味脯的方法:五味脯一般在农历二月和九、十月间制 作,牛、羊、璋、鹿、猪肉都能做,可以切成条 子或长片, 但要顺着肉纹 切。把肉骨头捶碎煮成骨汁,掠去浮沫,放 入豆鼓再煮,至色足味调,流去滓下盐,切细葱白捣成浆汁, 加上花椒末,桔皮末和生姜末,将肉脯浸入鲜汁中,用手搓 揉,使其入味。片脯浸三个昼夜取出,条脯须尝一下是否 入味,再决定何时取出。取出后用细绳穿挂在屋北檐下阴 干。条脯到半干半湿时,反复用手捏紧实。脯制成后放到 宽大清洁的库中,用纸袋笼裹悬挂,冬夭做夏天吃。
筵席又名宴席、筵宴、燕饮。它是人们为着某种社交 目的,精心编排的一整套菜品,故被人们视为“菜品的组 合艺术”,它是烹调工艺的集中反映、名菜美点的汇展 橱窗和饮食文明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筵席源远流长,变 化万千,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表 现为筵席场面更加宏大,礼仪复杂、菜肴丰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面食种类增多,这一方面与面点的发 展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此时节日食俗的发展紧密相联。 如这时的“人日”、“夭穿节”,人们都要吃煎饼;寒食 节吃的寒具;伏月要吃汤饼等,都是以面制作。面点与节 日食俗结合起来,从而也促进了面食的发展。
众所周知,汉民族传统的饮食习俗很少吃乳制品,但到魏 晋南北朝 时,大批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以及中原地区 畜牧业的发展,使汉族人民的这一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 乳制品也成为经常性的食品,并直接影响到宫廷与贵族 们的饮食。
刘熙《释名》中说:“饼,并也。澳面使合并也”。饼在不同地区也有 不同名称。杨雄在《方言》中说; “饼渭之饪,或谓之怅,或谓之馄”等等。
馒头的创始还与诸葛亮有关。据宋 人这承
《事物纪原》中说:“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 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 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用羊、泵肉,而包之以面, 像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名馒头。” 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时的馒头与现在的馒头是有区别的。 那时的馒头不但夹有牛、羊、猪肉馅,而且个头很大,与 头相似。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所做的馒头 都是有馅的,且多在三春之际制作。如晋人束晰的《饼 赋》中说:“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 设。”惊蛰、春分,象征着冬去春来。三春之初,举行宴 会祭享,陈设上包有馅心的馒头,象征着一年的风调雨顺。 联想诸葛亮南征回师,正在三春之际。魏晋时在这时宴 享设馒头的风尚,似有纪念诸葛亮南征胜利的意义。
(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跳丸炙
这是我国魏晋《食经》中的一道名菜,《齐民要术》中也 有其做法记载: “羊肉十斤,猪肉十斤,缕切 之;生姜三升, 桔皮五叶,藏(腌)瓜二升,葱白五升,合 祷令如弹丸。别以 五斤羊肉作雁,乃 下丸炙煮之,作丸也。”这实际是我国 早期的参汤肉元子。另据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考证, “跳丸”一词源出东汉张衡《西京赋》,意为如球之丸上 下跳落。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饮食文化又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是社会 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中国饮 食的交融时代,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中 华的饮食文化在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产生出许多 新的饮食因素、烹饪技艺,至今令我们叹为观止。由此 可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永恒的珍藏。
例如,元旦向君王行朝贺之礼,君王大宴群臣。这在三 国以后,发展尤为显著。曹植在《元会》一诗写道:“初 岁元作,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朝贺赴御 宴 的文武官员要“衣裳鲜洁,肺髓 玄黄”。宴席上“珍膳 杂沓”,冷盘、热菜,分层推上,真所谓君臣一堂,“欢笑尽 娱,乐哉未央!”至晋代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还要给百官 增禄,每人赐醒酒三升。晋人傅 玄的《朝会赋》、张华 的《宴会歌》,都真实地反映了贵族们奢华的宴会生 活。 《梁书》也对南朝梁宫廷中的筵席有如下记载: “夫食 方丈千前,所甘一味。今之燕喜,相竞夸豪,积累如山岳,列 肴同绮绣,露台之产,不周一燕之资,而宾主之间,裁(衣)取 满腹,未及下堂,已同臭腐。”»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揭露。
(五)苑羹
晋时著名文学家陆机有次去洛阳拜访了王济, “济指着 羊酪谓机曰:‘卿吴 中何以敌此?’答云:‘千里药羹,未 下盐豉’。时人称为名对。于是苑羹胜过羊酪成为当时 的通论。南宋诗人陆游的“姜宜山笔 留闲 吸,豉下湖药 喜共烹”,就是引用的这个典故。《齐民要术》中认 为, 作羹用的配菜,药为第一。特别是在农历 四月份,药菜生 茎 而未 长 出叶子,叫做锥尾纯,是药菜中第一肥美的,然 后用鲤鱼配上这时的 药菜做羹,其味更 是鲜美。
(八)武昌鱼
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道传统名菜。由于武昌鱼肉质细嫩, 其味十分鲜美,所以从三国时代起就一直驰名夭下。清蒸武昌 鱼色泽洁白,加上红、黄、褐、绿的配料,鱼肉细嫩肥美。三 国魏晋南北朝时的佳肴不胜枚举。梁朝词赋家何逊在《七召》
赋 中,对当时的美膳珍撰作过总体描述:“铜饼玉井,金釜桂薪, 六彝九鼎,百果千珍。熊踏虎掌,鸡肠猩唇。潜鱼两味,元犀五 肉。拾卵凤案,剖胎豹腹。三窗甘口,七范惬目。蒸饼十字,汤 官五熟。海椒鲁豉,河盐蜀姜。剂水火而调和,揉苏级以芬芳。 脯追复而不尽,犊稍割而无伤。鼠羹流黝巫酱先赏。绘温湖之 美鲍,切丙穴之嘉鱿。落姐霞散,逐刃雪扬。轻同曳茧,白似飞 霜。蔗有盈丈之名,桃表兼斤之实。杏积魏国之贡,菱为巨野 所出。衡曲黄梨,仪重苍栗。陇西白奈,湘南朱橘。荔枝沙棠, 葡萄石密。瓜称素腕之美,枣有细腰之质。”这些记述,对认 识与还原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 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