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定义。
2. 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与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关系。
3. 二力平衡条件的提出及其内涵。
4.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包括实际例子和题目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衡状态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深入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悬挂在空中的气球、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能保持当前的状态。
2. 概念讲解:讲解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难点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课堂练习:给出几个与二力平衡有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课后作业:布置几个有关二力平衡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平衡状态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表述以及相关的示例和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静止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不发生运动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的状态;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同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状态是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总称。
2. 请简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答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力矩平衡的条件:力的乘积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能够保持平衡。
2. 新课导入:介绍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3. 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 力矩平衡的条件力的乘积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5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6N,方向向北。
请判断这两个力是否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并说明理由。
2. 答案:这两个力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因为它们的方向不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二力平衡条件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力平衡的条件,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需要明确二力平衡的定义。
二力平衡指的是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 教案

9.1、《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内容: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1节二力平衡,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组成。
首先通过学生观察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最后通过练习掌握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思路编排符合初中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平衡现象,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大自然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教案9.1二力平衡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9.1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的第9章第1节,主要讲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二力平衡的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二力平衡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持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绳子、重物、气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绳子、重物、气球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二力平衡的现象,引发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3. 演示:进行一些实际的演示,如用绳子悬挂重物,让学生观察和体会二力平衡的现象。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如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主要包括二力平衡的定义、条件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一个悬挂在绳子上的重物。
(2)一个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
(3)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1)一个重2N的物体悬挂在绳子上,如果绳子被拉力为3N的力拉扯,物体将如何运动?(2)一个自行车以2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如果骑车人的力与阻力相等,自行车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课题二力平衡执教
教学目标1.掌握二力平衡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演示滑轮、钩码、细绳等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什么叫惯性?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1)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保持静止?
(2)学生举例: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受力并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出: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有两种情况下:①不受
外力(牛顿第一定律)②受到平衡力作用。
2.二力平衡
演示:
(1)F1≠F2时,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这两力不平衡。
(2)F1=F2时,两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也不平衡。
(3)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这两力也不平衡。
(4)F1=F2时,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这两力就平衡了。
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在同一直线上。
(记忆:“一物二力三要点”)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举例并说明: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
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4.二力平衡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三.小结
学生举例
观察实验
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课题名称]:二力平衡[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本节课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是教学的重点,研究总结得出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首先通过观察与思考后提出问题,建立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然后科学探究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因此设计教学过程要把做好探究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在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通过情景展示与交流,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分析与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事例分析会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设计理念]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直观感性的“实验探究法”,并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教学。
教师启发引导,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科学猜想、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原因、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提高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锤子、尺、细绳[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锤子、尺、细绳(悬挂在桌边)师:大家能否做到呢?请几位同学试一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1 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本节课主要讲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学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4. 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以及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二力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天平、绳子、木板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天平平衡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平能够保持平衡?学生可能会提到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天平两边的重量不相等,会发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关于二力平衡的例题,如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5. 实际应用: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吊车吊起重物的原理,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应用:1. 吊车吊起重物2. 人体保持平衡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二力平衡。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以及如何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平衡尺、钩码、细线、滑轮组等。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平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讲解和演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原理。
4. 练习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如测定物体的重心、设计平衡尺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概念:……条件:……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运用二力平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测定物体的重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能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三力平衡、四力平衡等更复杂的平衡问题,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同时,可以尝试运用二力平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尺,测定物体的重心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探究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通过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应用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分组讨论、多媒体、科学探究、师生互动4.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活动一: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力请学生展示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物体挂在竖直弹簧测力计下端,静止时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教师设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吗?生答:是拉力。
那么,为什么此时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
【新课讲述】:1、平衡状态:PPT展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图片:1静止的花瓶,2吊车匀速移动货物,3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请同学们分组分析讨论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在运动状态上有什么相同点。
组长汇报讨论情况:运动状态不变得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了解平衡状态后,让同学们举教室中平衡态得例子,强调是否匀速都是平衡态举摩天轮的例子让学生辨析,从而强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才是平衡态。
2、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平衡?
2.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要素。
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天平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平衡?
2.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要素。
3.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总结出平衡力的特点。
4.实践应用: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二力平衡现象,如推拉门、杠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互相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4.解题技巧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高全班同学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结束前,我将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重难点: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强调二力平衡的重难点。
2.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3.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够将复杂的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平衡的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二力平衡现象,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生活实例中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doc

《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材学情分析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同时学生也经历一些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长木板、两个木块、钩码、细绳、纸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举例分析,下列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请大家给出它们受力的示意图。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静止)(2)吊着的吊灯(静止)(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匀速直线运动)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引导: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引入平衡状态和平衡力(二)平衡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最简单的平衡力是二力平衡。
(三)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提出问题:刚才的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二个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的作用,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平衡呢?(1)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2)验证: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

§9.1 二力平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
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通过探究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
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
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四、板书设计:§9.1 二力平衡一、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在物理上把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做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反思: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定义: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二力平衡的原理,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如杠杆平衡、吊车吊重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灯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力平衡。
2. 讲解: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条件及其应用,结合挂图、模型进行生动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观察二力平衡的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1. 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应用: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平衡问题。
七、作业设计(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要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9.1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9.1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物体;2.通过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3.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释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摩擦力和重力的原理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难点】重点:1.通过分析讨论,建立“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及其背后的思维建构。
【学习过程】一、课堂引入小游戏:———托尺子,挑战10秒钟!一只手掌摊平,米尺立于掌心,看能否让米尺坚持10秒钟不倒二、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1.提问:这四个物体分别处于什么运动状态?静止的“飞来石” 匀速直线前进的火车匀速直线上升的货物摆动的小球★当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1)提问:静止的飞来石和匀速上升的货物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请在书上作出它们的受力示意图。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2)提问:摆动的小球摆在最高位置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3.提问:回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处于平衡状态。
4.引入并介绍“神奇的轨道”(即气垫导轨),让学生观察并知道,打开气泵后,滑块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近似处于平衡状态。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两个力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相互平衡?(1)大小的关系?方向关系?(2)是否要在一条直线上?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如何利用盒子中的实验器材,证明你的猜想?(1)以什么物体为研究对象?(2)以什么物体来提供拉力?(3)如何让一个自然下垂的钩码对卡片提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引出定滑轮)(4)如何将这些线支撑开,并解放操作人员的双手?(引出铁架台)(5)学生操作:按照讨论后的方案,搭建实验装置。
3.提问:和否根据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刚刚同学的猜想?4.设问:老师也搭建了一套装置,却看不出“力的方向相反”以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特点,请问这是为什么?(选用了小铁片,小铁片自身重力较大,相对于钩码提供的拉力大小,不可忽略不计)5.如果仅仅满足三个条件,两个力还能相互平衡吗?如何进行一一验证?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线力的作用点验证“大小相等”不相等相反同一直线同一物体验证“方向相反”相等相同同一直线同一物体验证“同一直线”相等相反平行同一物体验证“同一物体”相等相反同一直线不同物体6.学生分组操作,完成后请三小组上台交流自己关于前三项验证的做法。
苏科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第九章 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教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2.能够分析并解答与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2.能够应用条件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八年级下册。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平衡的力组合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以及平衡条件。
2. 引入新知识1.解释一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只有这个力与物体施加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物体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2.解释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两个力时,只有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3. 理论学习1.讲解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举例说明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应用。
3.教师板书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笔记。
4. 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实施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4.讨论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探讨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原因。
5. 巩固和拓展1.设置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解答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3.提出拓展问题:针对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应用场景,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评价其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数据的准确性。
2.通过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评价其对知识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的拓展问题思考和回答,评价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并归纳总结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要点。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力与运动中理解和应用一力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与原理。
八年级物理下册 9.1 二力平衡教案 苏科版

一、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本节教材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1)结合生活中许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情况给出什么是平衡力;(2)在分析一些物体受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在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应用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结合实际生活来理解本节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也可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学具、实验器材】两端带有滑轮的木板、小车或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注意观察并分析吊着的电灯、地面上的课桌、匀速下降的降落伞、匀速行驶的火车等一些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同时学会总结一些问题,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平衡力的相关现象及一些常见的应用,并做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准备。
保留板书第二节二力平衡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9.1二力平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9.1二力平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条件。
3.能够解决简单的二力平衡问题。
二、教学内容1.二力平衡的定义和判断条件。
2.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条件。
3.能够解决简单的二力平衡问题。
四、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判断条件解决复杂的二力平衡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所学的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概念讲解(1)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两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使得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称为二力平衡。
(2)讲解二力平衡的判断条件:对于一个物体,如果在它上面和下面两个方向的力之和相等,并且在左右两个方向的力之和也相等,则称为二力平衡。
3. 计算方法(1)使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讲解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二力平衡的判断条件进行计算。
(3)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练习。
4. 练习与巩固(1)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2)随堂检测,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与应用(1)通过实际例子(如吊桥、平衡天平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应用二力平衡的概念。
(2)设计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归纳与总结(1)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堂作业设计几道课堂作业题,要求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力平衡的概念、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力平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
但是在讲解计算方法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练习和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1节二力平衡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组成。
首先通过学生参与画力的示意图,分析教材上的四个实例,引导学生自学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为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概念.由三个图片引导学生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最后通过练习掌握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思路编排符合初中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存空间探索的欲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
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由学生总结结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出示一个玻璃瓶,将玻璃瓶放在金属杆上放不稳,将伞放上去之后居然放稳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物理现象的神奇。
引入本节课课题第九章力与运动,9.1二力平衡
2、学生活动(画图,自学)
画出62页的四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上升的物体)的受力分析。
学生自学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进而引出平衡状态分为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两种情况,并给出平衡力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让学生判断PPT中的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3、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首先出示下面三幅图。
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受两个力,降落伞可以处于平衡状态,而小球和橡皮却不处于平衡状态,请结合这三个图片,说说二力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请提出你的猜想。
”
启发学生猜想.再由学生汇报猜想条件,此时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二)设计实验
出示带两根绳子的小卡片,引导学生怎么给卡片施加两个拉力。
用手?用弹簧测力计?用钩码?用什么最好?好在哪里?(用钩码最好,即能显示出力的大小,又操作简单)实验装置基本确定。
进一步提问“卡片受到一左一右的两个拉力,还有自身重力,明明是三个力,怎么能探究二力平衡呢?”
原来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所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这是一种物理思想。
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关注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注意要控制变量,学生汇报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一:两个力大小相等才能二力平衡?
提示:①怎样改变力的大小?②改变力大小时你控制变量了吗?
实验探究二:两个力方向相反才能二力平衡?
提示:①怎样让力的方向不相反?②当力的方向不相反时你控制变量了吗?
实验探究三:两个力必须共线才能二力平衡?(出示两种不共线的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比较好)
提示:①怎样让两个力不共线?②当两个力不共线时你控制变量了吗?
实验探究四: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才能二力平衡?
提示:①怎样让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②当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你控制变量了吗?
最后得出实验设计:
(实验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实验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实验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4)最后一个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直接用剪刀剪开静止的纸片,学生认真观察剪开后的现象
(三)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实验情况
每组派两个学生上台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情况,并说清楚实验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五)评估
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汇报)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同一直线
同一物体
4、二力平衡的应用:
《1》张扬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选用木块做实验。
发现当左边挂100克的砝码,右边挂200克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因此,他认为二力平衡时,其大小不必相等。
请你评价他的实验合理吗?
答案:木块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方向不是二力平
衡,而是三力平衡。
《2》判读作用于物体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3》解决问题:
测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时,弹簧测力
计应怎么拉木块?
让新旧知识进行整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学生体验活动:(2)解释活动时米尺不倒的原因
即用上题知识及时解决问题。
(对米尺进行受力分析,帮助学生回答尺子不
倒的原因)
(3)解释刚开始的实验能成功的原因。
《4》当堂训练,运用典型练习及时进行训练,突破难点。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那对是平衡力()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这个题是一个难点,所以采用把图画出来进行对比的方式降低难度,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小结
六、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3、二力平衡的条件:(1)同体(2)等值(3)反向(4)共线
4、二力平衡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
本节实验课,我考虑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二力平衡的现象比较熟悉,所以在授课中让学生对静止和匀速的物体直接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引入新课,但由于学生对物体受力的分析较为困难,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当中,我尽可能地由浅入深提问引导。
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为了不让学生气馁,我都能及时地给予指导解决,树立学生实验信心,培养实验的兴趣。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这一点是本节实验课的一大亮点,但不足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在实验的过程中仍有少部分的学生末能很好参与动手实验,有的实验小组已经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论,但有的学生仍无法完成任务,挫伤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还有一点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寻找实验结论时,我说得过多了,急于求成,没有很好让学生自由发挥。
日后的备课和讲课时的有待于加强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