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研究

合集下载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经济增长:承接产业转移将 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提 高地区GDP
产业结构优化:承接产业转 移将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
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社会稳定:承接产业转移将 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机遇: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挑战:中部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机遇:中部地区可以借助产业转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挑战:中部地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产业承接质量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 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循环经济,实现资 源高效利用
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降 低企业成本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简化审批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 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地理位置优势:中部地区位于中国腹地,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 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市场需求:中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中部,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 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 产业基础良好:中部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效果:中部地区承接 产业转移的效果逐渐显现,对当地 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转移至中部地区 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吸引相关企业转移至中部地区 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人才引进: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京津冀产业梯度差使其在产业结构上具备了梯度转移的条
件。 对京 津 冀 三省市 产业 机 构 的现 状 特点 进行 分析 可 以发 现 , 京 津 冀 三省 市 产业 结 构 差异 性 很 大 , 呈 现 出北 京一天津 一河北
展, 又是促进京津 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要。
深入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当 前所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提 出了 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一体化 承接产业转移 可 行性 对策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 的必然规律, 是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 经 济总 量 , 提 升 经 济质 量 。 主动 承 接 产业 转 移是 深 入 贯彻 落 实

产 业 比重 只有 1 . 4 %, 而 河北 达  ̄ 1 ] 1 2 . 0 %, 鉴于此 , 河 北 同样可
生产力 空间布局 、 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 是推进 以发 挥第 一产 业 方 面 的优 势 , 为天 津 提 供 农 副 产 品服 务 ; 短 期
产业结构调整、 加 快 经 济 发 展方 式转 变 的 必然 要求 。 ” 承 接 产 内, 天 津 市 第 二产 业 比重 高 于第 三 产 业 , 但从长期趋势看, 其
“ 三、 二、 一 ”型 产业 结 构 需要 质 的飞 跃 。 总体 来 说 , 河 北 省在 具备产业关联效应或产业带动优势的项目进入 。 同时, 要完善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上与 京津 地 区相 比尚有 很 大 差距 。
经过3 0 多年 的产 业 演 进 , 北 京 的产 业 结 构 类 型 为典 型 的
步向纵深发展。目前, 环渤海地区, 特别是京津 冀区域经济一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原本集中在某一地区的产业逐渐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优势、问题和发展对策。

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势中部地区位于我国东西经济走廊之间,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交通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

其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腹地,便于与其他经济体进行贸易往来。

2. 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且劳动力素质较高,在工人工资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这为企业提供了成本优势,并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部地区。

3. 自然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铜、铝等,这些资源的存在为中部地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支持力度大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如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

这些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比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交通网络不够完善、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转移进程。

2. 创新能力不足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中部地区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缺乏创新型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限制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缺乏高水平人才培养机构和优质教育资源,中部地区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流失导致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对策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交通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鼓励各级相关部门加大对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支持力度。

2. 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完整版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9.5%,占沿江城市带23.5%;人口610万,占全省9.1%,占沿江城市带25.7%;XX年国内生产总值704.72亿元,占全省7.9%,占沿江城市带21.5%。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研究2023-10-28•引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分析•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目录题•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经验与启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经济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内容02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分析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产业转移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再到当前的绿色低碳和数字化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产业转移规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扶持,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渐扩大。

产业转移结构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制造业、农业和采矿业等。

西部地区概况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如矿产、农业、旅游等,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环境压力大随着产业转移的增多,西部地区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政府支持西部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租赁优惠等,吸引企业投资。

03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西部地区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产业链不健全,环节不配套,产业之间的联动性较弱。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与定位分析第 1 章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和关联增强,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加快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继获批。

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也甚为活跃,一些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合肥等九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应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合肥经济圈要牢牢抓紧机遇,顺应潮流,圈内加强成员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圈外不断推进同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圈、昌九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竞争合作。

合肥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近邻,地缘相接,文化相近,经济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且实现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转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转移、整合与及产业的对接。

那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应如何分析及利用自身综合优势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如何进行产业转移下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依据是什么?又怎样来实现产业定位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安徽的崛起?1.2相关理论基础1.2.1 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它同其他国家在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也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娶其轻”。

相对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的区域配置,节约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对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行性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行性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行性研究【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更好地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就必须实现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

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以纺织品制造业为例,对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行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转移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区域间经济差距比较大。

长三角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夕阳产业的发展,因劳动力相对不足和劳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而变得举步维艰,有的长期亏损,面临倒闭。

寻求产业转移成为必然的首选措施。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区划范围大致包括苏中南、上海以及浙江的东北等地区。

该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我国的富庶之地。

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一跃发展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上海浦东新区开发速度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更为强劲。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1年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3972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3.80%,高出全国经济增长平均值3.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21.1%。

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发展区,逐步变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二、长三角纺织品制造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长期以来,长三角纺织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纺织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摘要】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的影响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现状、承接能力分析和政策建议的研究,本文发现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尚需提升,但具备发展潜力。

本文提出了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展望未来发展,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产业转移, 河南省, 产业结构升级, 承接能力, 路径探讨, 政策建议, 重要性, 未来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产业转移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具备发展制造业的潜力。

由于河南省地处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促进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需要深入研究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寻找有效的路径和措施。

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篇论文将从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益参考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性和路径,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河南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分析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分析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分析摘要:近几年,陕西省以其独特的成本优势、人才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吸引了众多东部企业前来投资,承接东部地区地产业转移会给陕西省带来集聚经济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等诸多好处,但是要想更好地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还需要政府在承接理念、投资环境建设和宏观调控方面的积极推动。

关键词:陕西;产业转移;区域经济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产业转移是一个包含区际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承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陕西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产业项目落户,其中关中地区及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重地”,与此同时,陕西省承接的部分新兴产业还填补了陕西空白。

一、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2009年3月5日,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项目洽谈会在西安唐城宾馆召开,54家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赴陕西省参会,而且从2009年10月起,省商务厅和中国产业转移投资促进会共同组织开展了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系列活动。

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已经有78家企业有意在陕西投资创业,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投资意向,之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陕西作为产业转移地,因为陕西自己独特的优势。

1、成本优势。

目前,东部产业转移很大一部分是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大的驱动,而陕西省综合商务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60%,在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能够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的环境需要。

同时陕西省资源富集,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得天独厚,是招商引资最大的“卖点”,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大的优势。

2、人才科技优势。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客观上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专业人才。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湖北省作为中国内地中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湖北省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落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进行研究,探讨湖北省如何通过产业承接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许多企业开始寻求在中国内地进行产业转移。

而湖北省作为中国内地中心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进驻。

目前,湖北省正在积极推动产业承接,特别是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湖北省通过提供土地资源、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先后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提升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

湖北省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产业转移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路径一: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政策支持是产业承接的核心动力。

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土地供应、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

特别是在土地供给方面,湖北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用地,还利用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了产业配套条件,提高了产业承接的吸引力。

湖北省还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加大对承接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产业转移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促进了产业承接的加速发展。

服务保障是产业承接的重要环节。

湖北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了工商登记、企业设立、资金拨付等实施细则,为产业承接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创业服务。

特别是对于外来企业,湖北省加大了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提供了更多的涉外服务窗口,为外来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投资环境。

三、路径二:培育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产业承接要实现真正的转移与落地,就需要依托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

对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

对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

对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关键词: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

东部产业的“极化效应”,推动了产业向外转移、扩张,为落后地区的县域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条件。

产业转移的机理来源于产品发展的客观规律。

产品的发展周期理论和附加值曲线理论揭示了产品成本的变化趋势。

企业发生外移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附加值对产业资金技术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产品由于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围绕生产、管理、营销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使企业的支出成本不断上升,使产业转移不可避免。

而处于生产环节的制造、装配和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外部竞争的挤压,造成利润空间的下降,加速企业整体外移。

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调动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走向。

华南经济圈的地理特点和代工出口为主的经济内质,使处于区域周边的后发展县域成为接纳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落后地区县域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自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推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利用外力,包括外来资金、技术的投入,通过超规模的生产和输出,利用区域贸易手段,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

这是输出增长模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广西和贵港都分别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

贵港的优势包括区位、成本、产业、地缘等诸多优势。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经济大战”中,贵港的县域经济有必要克服认识误区,寻求对策,以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

以贵港港南区为例,县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增强经济区位的吸引力;二是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三是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四是优化承接服务环境;五是整合新优势,培育“软资源”;六是大胆承接大企业大产业。

(正文)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

改革开放20多年,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区域的经济规模和质量形成了“极化效应”。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摘要:推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由于中部地区拥有的地理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因素,决定了中部地区可以再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承接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部;优势一、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等,积极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但是随着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指向型产业不断向东部地区拥挤,东部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步凸显,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产业梯度有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目前在国际经济分工位置中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面对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为获得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有利的位置,利用东部地区已有的基础,推进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因此,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将决定其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指向型工业向外转移。

(二)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以及政策优惠等优势,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但随着要素的不断集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消失,低端制造加工产业面临着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发展中激烈的竞争。

如果继续维持现有产业结构,那么将无法维持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能源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转移出去,为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探讨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探讨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探讨近年来,广西承接的产业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但质量有待提高,承接产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但存在产业转移内容低附加值化、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弱、转移产业发展非可持续化、转移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亟待从对移入产业进行有“条件”的筛选和培育优势产业两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标签:产业转移;广西;对策1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1.1总量上:承接规模不断扩大。

创收能力得以提升从承接的总量规模上,广西以承接国内投资为主,吸收外资为辅。

一方面,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境外资本相继流人广西。

2003—2007年问,广西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2亿美元。

其中主要来源地为香港地区,达到8.23亿美元,占同期我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6.38%;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有5.47亿美元,占同期我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4.2%;来自东盟的有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1.66%。

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区承接境外产业转移的资金量还不大。

另一方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大项目较多。

2003~2007年问,广西实际引进区外单项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资金达2462.47亿元,年均增长66.3%,远超过同期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

从产出和创收能力上看,国内投资的效果显着。

这主要从广西各大工业园区的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税等方面的增长上。

四大高新区(南宁、柳州、桂林、北海)2002年的总产值、出口创汇、利税分别为249.72亿、1.48亿美元、21.58亿,到2006年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化,分别增长为611.52亿、4.72亿美元、79.55亿,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9.0%、43.8%、53.7%。

1.2承接的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来看,广西主要承接国内产业为主。

而国内产业也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其中也以广东、北京、浙江、福建为多。

从承接的产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高。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动因及策略研究[论文]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动因及策略研究[论文]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因及策略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产业正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是由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双向决定的。

中西部地区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再加上有国家政策优势,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当然,这需要中西部地区在投资环境改善、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和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等方面做足文章。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0026-02当前,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我国产业正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中西部地区若能抓住机遇,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因(一)产业梯度转移动因的理论视角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差异在国家或地区间的存在,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转移也是客观存在的。

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把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而使得这些产业成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性的先进产业或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诱导,是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的多数企业出于自身战略发展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寻求空间转换、向区域外发展以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

(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时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大量涌入我国,使得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有承接先进产业和转移出落后产业的动力。

东部发达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资本已经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各类要素供给趋紧,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约束也日益突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刻不容缓。

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要继续发展,向资源原料丰富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山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地处华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煤炭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山西省需要进行产业转移,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本文将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

首先,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亟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而山西省目前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煤炭工业为主,这些产业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因此,山西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对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对于山西省而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山西省地处河津铁路、京沪铁路、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物流运输。

同时,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山西省的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优势。

基于以上条件,山西承接产业转移是具有可行性的。

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产业转移规划和政策措施。

政府需要明确山西省的产业定位,确定承接产业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政府还需要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这些政策措施可以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用地优惠等,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其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持。

山西省可以通过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待遇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山西发展。

同时,还可以与一些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再次,要积极推动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是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政府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黄淮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黄淮四市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图分 类号 i17 2 F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84 1 (02 0 -08 4 10 -9 6 2 1 )303 - 0
A td nt eu d ra igid sra r nfro a g u ifu iis su y o h n etkn u tilta se fHu n h a o rct n e
张 臻
( 中共信 阳市委党校 , 河南 信 阳 4 40 ) 6 00
摘 要 : 黄淮四市与周边地区梯度差不断扩大, 已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 黄淮 四市要通过科学规划 、 协调合作 、 长避 短加 大承接产业转移 的力度。 扬
关键 词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黄淮四市; 产业转移
h s t e n c s i n a i i t fu d ra ig i d s il r n f r a e n t e ie fc o d n t ed v lp n fit r a h e e st a d f sbl yo n e tk n u t a ta se .B d o h d a o o r iai e e o me to e - y e i n r s v n rg o a c n m e i n le o o y,t e Hu n h a o rct smu t ly s in i c p a n n ,c o e ae i amo y a d f s rsr n t sa d h a g u i u i e s p a ce t l n i g o p r t n h r n n o t t g n f i i f e e h cr u e t a n s e n u d r k n n u t a t n fr i mv n k e s s i n e a ig i d s i r se . c we t rl a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摘要】湖北省作为中国制造业强省,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展开研究。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中,分析了湖北省产业转移现状、承接潜力和路径探讨,同时深入探讨了政府支持政策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在总结了湖北省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湖北省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承接、路径研究、现状分析、潜力分析、政府支持、风险与挑战、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业转移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原先集中于某一地区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产业转移的趋势逐渐明显。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面临着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和挑战。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提出,湖北省正在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产业向该地区转移。

深入研究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该地区的产业承接潜力,对于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湖北省的产业承接潜力,探讨产业转移路径,分析政府支持政策,剖析风险与挑战,为湖北省产业承接提供参考和支持。

部分将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解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产业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在产业承接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本文旨在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从现状分析、潜力分析、路径探讨、政府支持政策以及风险与挑战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研究【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比较在产业转移前与产业转移后并且技术转移处于上限、下限以及上下限之间区域总效用的不同,划分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边界,然后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似然不相关回归(sur)方法对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的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目前江苏省南北区域制造业转移与承接中仅有常州与盐城、镇江与盐城或者镇江与徐州之间确定可行,但如果技术转移处于上限,江苏省南北区域各城市制造业转移均可行,而由于现实经济活动中技术转移效率的不确定,造成了其余城市之间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不确定。

【关键词】产业转移与承接;控制模型;技术转移1.引言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较早,且多以经济发达国家为视角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以及效应问题,早期的理论成果包括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经济舞台上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小规模产业转移的现象,许多西方学者逐渐提出了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的新理论,其中有普雷维什(prebisch,1981)用依附理论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1];威尔斯(wells,1983)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产业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2];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cantwel, j.tolentino,1990)用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阶段性动态演进过程[3];利柯鲁(lecraw,1993)运用变型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向[4]。

而国内分析产业转移问题多沿袭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卢根鑫的重合产业论、石东平的梯度产业转移理论、张洪增的“移植性产业成长模式”以及郑胜利的“复制群居链”等。

其理论多是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研究对于解释经济发达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对于一国之内的区域层次产业转移现象研究不多,特别是基于欠发达国家中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以江苏省域制造业为例,通过产业转移与控制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分析江苏省南北区域各城市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

2.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的构建2.1 数学模型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技术与能源两种高级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与能源要素,即:(1)其中表示产出,、分别表示能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数量;为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劳动力、资金以及能源消费的产出弹性。

由于区域间技术传播能力、政策法制环境、市场发育程度与信用水平等环境因素对生产作用的不同,以及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价格、自然资源、产地与市场距离等因素对资金使用效率影响的差异,在生产函数中分别再引入产量系数与资金使用效率系数,构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即:(i=1,2)(2)2.2 经济假设该模型选取两个区域间某一产业进行研究,假设:(1)两区域间劳动力、资金与能源要素能够相互流通;(2)两区域生产技术水平不同;(3)技术转移促使产业承接方技术进步,承接方的技术水平提高的下限是维持原有技术水平,上限是转移方技术水平。

2.3 边界分析2.3.1 产业转移前区域总效用首先,假设两区域某产业的产出对效用的贡献相等且规模不变,总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3)为了满足两区域总效用函数最大化,建立非线性规划生产模型。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4)i=1,2应用库恩—塔克条件,解得,,= (5)2.3.2 产业转移后区域总效用假设区域1为产业转移方,2为产业承接方,因此有技术转移伴随着产业区域转移,促使承接方技术水平的提升。

提升的上限为转移方的技术水平,下限为维持原有技术水平。

首先分析技术转移下限的情况,产业转移后区域2的生产函数:,区域总效用:。

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应用库恩—塔克条件求解,得到:,,=r,。

将与对比发现,恒成立,当时,成立,得出产业区域转移改善了两区域的总效用。

其次分析产业转移上限,产业转移后区域2的生产函数变为:,区域总效用:,同样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解得产业转移后总效用:(6)由于,即再将进行对比得出,当时,满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一般介于上限与下限之间,同样划出三个区间进行分析时,产业转移与承接可行;,由于技术转移程度及技术吸收效率的不确定,产业转移与承接不确定;当:产业区域转移与承接不可行。

3.苏南、苏北区域制造业转移与承接的实证研究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变量处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控制模型中涉及的变量有:(1)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各城市制造业总产出,用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制造业总产出的名义值进行平减得到;(2)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各城市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制造业行业用电量表示;(3)劳动力投入量制造业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表示;(4)资金使用量即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而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余额是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名义固定资产净值余额进行平减得到。

本文样本选取了江苏省苏南地区五个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以及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数据来源于2002年—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与《江苏省城市统计年鉴》。

3.2 模型的回归分析首先,将上述模型左右两边分别取对数,即:++ln (7)上述函数中常数项,设为,为变量前的系数,分别设为,,;误差项ln则对数函数模型表示为:++ (8)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与f检验确定了苏南与苏北地区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回归采用模型形式为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同时为了消除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时可能会遇到横截面的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模型的回归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方法。

回归结果见表1与表2所示。

表1 苏南地区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 c lnk? lnl? lnr? t?系数0.304676 0.618949 0.120120 0.213869 0.023817标准差0.152818 0.039691 0.038868 0.034492 0.003582 统计量t值 1.993715 15.59424 3.090470 6.2006186.648244p值0.0538 0.0000 0.0038 0.0000 0.0000r2 0.999936adjustedr2 0.999922d-w值2.132077固定效应:nj_c 0.017897wx_c 0.028770cz_c -0.018328sz_c 0.030552zj_c -0.058891表2 苏北地区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变量 c lnk? lnl? lnr? t?系数0.182614 0.788023 0.195473 -0.059785 0.02606标准差0.166467 0.045129 0.046401 0.025427 0.005667 统计量t值 1.097004 17.46149 4.212664 -2.3512664.598753p值0.2799 0.0000 0.0002 0.0243 0.0001r2 0.999578adjustedr2 0.999484d-w值2.013395固定效应:xz_c 0.059554lyg_c -0.032897ha_c -0.060495yc_c 0.103831sq_c -0.0699943.3 江苏省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分析当满足时,产业转移与承接可行,我们对上述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取以e为底的对数:ln++,于是判断苏南与苏北地区各城市之间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可以转化为比较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两个区域之间各自面板数据回归函数中的大小,下表分别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各个城市计算出的的值。

表3 苏南地区各城市的值苏南地区 c1 c5南京0.322573 0.023817 0.536926无锡0.333446 0.023817 0.547799常州0.286348 0.023817 0.500701苏州0.335228 0.023817 0.549581镇江0.245785 0.023817 0.460138表4 苏北地区的值苏北地区 c1 c5徐州0.242168 0.02606 0.476708连云港0.149717 0.02606 0 384257淮安0.122119 0.02606 0.356659盐城0.286445 0.02606 0.50985宿迁0.11262 0.02606 0.34716从两个表中分别计算出的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各个城市的的数值可以发现,苏南地区的常州市苏北地区的盐城市,镇江市值小于苏北地区的盐城市和徐州市,说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路径仅有常州市——盐城市、镇江市——盐城市或者镇江市——徐州市之间可行,转移后能够提高两城市的总效用,且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如果发生技术转移,还将增加两区域的总效用。

进一步分析得出,的数值是决定江苏省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讲,这个关键因素是由区域制造业产量系数、区域资金使用效率系数、生产力指数以及技术进步指数共同构成,形成了区域制造业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制造业产业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对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即:盐城这也反映了苏北地区五个城市对苏南地区制造业承接力的大小,但苏北五市制造业综合比较优势均小于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南京市,表明目前苏北五市对苏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还比较弱,尤其对于承接苏南地区产业梯级较高的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制造业产业转移还不能自发形成。

产业转移与承接完全不可行的边界条件为:假设产业转移方将技术全部转移到承接方,而承接方也能够完全吸收利用,即使承接方的技术水平能够提高到转移方的技术水平,在技术转移的上限两区域进行产业转移与承接还会降低两区域的总效用,产业转移确定不可行。

进一步可以将不等式化为:的形式,于是我们需要计算制造业产业转移方苏南地区的值以及制造业产业承接方苏北地区的值,如下表所示:表5 苏南地区的值苏南地区南京0.71323无锡0.72103常州0.68785苏州0.72231镇江0.66051表6 苏北地区值苏北地区徐州 1.24855连云港 1.13829淮安 1.10731盐城 1.30507宿迁 1.09684从表中看出,苏北地区各城市的值均大于苏南地区的值,于是可以得出:苏南与苏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制造业产业转移与承接不会出现不可行的情况,换句话说,如果苏北地区在承接苏南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同时也能够完全承接其技术转移,使苏北地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到苏南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那么苏南、苏北地区任意两个城市进行制造业转移后总效用将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