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关于服装的起源;后人归纳出了不同的学说;诸如遮羞说、迷信说、保护说、御寒说、异性吸引说等等..2、“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实行的军服改革..3、“帔”是唐时女子肩臂上经常围披之物;与现今围巾相类似..4、骨针的出现表明了史前人类已经懂得缝纫的方式;将兽皮接缝而成衣的可能..5、古代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6、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发生明显变化;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立领 ..7、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8、曲裾深衣是汉代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 ;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9、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 cm;两袖通长190 cm;全部重量只有48 g..10、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 ;而衫为宽大敞袖 ..11、短襦长裙是隋代女服的基本形式..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12、明代官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13、明代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14、明代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金绣 ..15、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马褂”..二、选择题1、人类祖先的出现;距今约________年以前;现代人称它为“上古”时期或者“远古”时期..A 5000B 6000C 5000万D 300万2、上古时期;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就依赖________遮盖;这种行为说明人已经脱离了动物的范畴..A 兽皮B 衣服C 树皮D 树叶3、旧石器时代蒙昧时期;人类是以________为主的时期..A 驯养牲畜B 栽培植物C 采集天然产物D 织布4、西汉时期;我国可以织造多种图案纹样的五彩丝织物;品种有:________等..A 纵B 绢C 布帛D 缯5、民国初年;欧洲的________等新型纺织品拓宽了我国女性对衣料的需求面..A 绸缎B 羽纱C 呢绒D 织锦6、我国着名的四大名绣包括:________..A顾绣B苏绣C湘绣D蜀绣7、后人称的“胡服骑射”;是_______皇帝进行的军服改革..A 秦始皇B 汉武帝C 赵武灵王 D李世民8、是级位最高的冠帽;是皇帝的礼冠..A . 冕冠 B.进贤冠 C.通天冠 D.平巾帻9、宋代的“私服”指的是_______服装A 官服B 朝服C 礼服D 家居服10、赭黄色是帝王的专用色彩;官员不得乱用的规定是从朝开始规定的..A 唐B 宋C 隋D 明11、承袭汉族和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是朝..A 宋B元 C 明 D 清12、南朝服式以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A 半臂B襦裙 C 袄 D 袍13、古代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_______..A 带结B 腰带C 扣饰D 绳结14、唐代除官吏的章服规定之外;另有佩的佩定..A 珠宝B鱼 C 香囊 D 玉15、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 ..A立领 B 圆领 C 交颌领 D 斜领16、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长后短;以襻相连的便服..A比甲 B 比肩 C 半臂 D 质孙服17、唐代规定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A 章服B 深衣C 大带D 袍山18、清代文官一品官补子的纹饰是 ..A 彪B 狮子C仙鹤 D 孔雀19、十二章服纹饰中;表示“变化无方”含意的是 ..A 火B 山C 粉米D 龙20、在古代十分正统;而且是起始最早的服式是 ..A朝服 B 补服 C 胡服 D 祭服三、判断题1、最典型的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2、行过笄礼的女子;自此开始被视为成人;故史称女子成年为“及笄之年”.. √3、直裾深衣是汉代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4、“补服”是清朝品官的标志;缝缀在章服的胸前背后;以所绣图案纹饰区别等级..文官在补子上绣飞禽;武将在补子上绣走兽.. √5、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是清代女子的装束..×6、袆衣;是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只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穿着..√7、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 √8、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由内到外为: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9、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10、“胡服骑射”是汉高祖实行的军服改革.. ×四、名词解释1、裤褶:裤褶是以缚裤及褶衣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套服饰..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2、裲裆: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3、半臂:是由短襦演变出来的一种服式;一般都用对襟;穿时在胸前结带..4、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5、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6、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五、简答题1、简述十二章服饰纹样极其寓意..答: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灵变;华虫取其文才;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滋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明辩..”2、简述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答: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兵所服..3、简述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特点..答: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4、简述宋代妇女平常所穿的背子的特点..答:宋代妇女平常所穿的背子;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5、简述三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答:⑴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筒皮靴..⑵金——女真族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⑶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宽大..六、描述一下图片中人物的姓名身份及所处的历史年代..1、关羽;字云长;三国时代蜀国人..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他头戴幅巾;手拿兵书;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被民间尊为“关公”..2、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匡扶蜀汉政权;诸葛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服装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服装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多选题】(10分)中国历代服装强调服装与穿着者的()和谐与统一。

A.气质B.社会C.身份D.环境2【多选题】(10分)从中国历代服装发展来看,与成为服装发展变化的两条主线。

A.礼服B.常服C.民服D.官服3【单选题】(10分)中国古代服装讲究平、整、宽,以长、整,宽松为主,轻形体重。

A.神韵B.装饰C.色彩D.款式4【单选题】(10分)历朝历代的冕服及朝服等礼服皆为的形式。

A.上紧下宽B.褒衣博带C.上衣下裳D.上下连属5【单选题】(10分)衣裳连属制也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另外一种服制,也称。

A.袍制B.上衣下裳制C.衫制D.深衣制6【多选题】(10分)中国传统图案被赋予丰富的含义,有()、(),()等手法。

A.物意谐音B.以物寓意C.象征比喻D.以字表意7【判断题】(10分)中国传统的色彩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青、赤、黑、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A.错B.对8【判断题】(10分)我国是最早使用苎麻的国家,苎麻又被称为中国草。

A.对B.错9【判断题】(10分)东汉时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中国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

A.对B.错10【判断题】(10分)周朝时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吏来管理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还特别设立了“司裘”一职专门负责为王室贵族制作华贵的裘皮礼服。

A.对B.错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服装起源说中的学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为了适应气候环境。

A.审美说B.羞耻说C.身体保护说D.气候适应说2【单选题】(10分)()学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一种美化自我的愿望一是人类追求情感的表现A.审美说B.身体保护说C.气候适应说D.羞耻说3【单选题】(10分)()学说是源于《圣经》中亚当夏娃的传说来解释服装的起源。

A.羞耻说B.身体保护说C.气候适应说D.审美说4【单选题】(10分)在()的遗址里发现了骨针和大量的饰品。

A.河姆渡文化B.良渚文化C.山顶洞人D.小孤山文化5【单选题】(10分)骨针的发现说明服饰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晚期。

中国服装史重点整理及简答题型

中国服装史重点整理及简答题型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doc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doc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第一章1.服装关于服装有两种含义(1.)普遍被认为是成衣和衣服它是单纯的物的概念(2.)服装是指衣服和人组合的着装状态2.服饰指穿戴在人身上的衣着和装饰品3.服饰品也成为服饰配件是为了整体服装搭配的需要又是服装的附属品广义上的服饰品指服饰概念屮除了服外的物品狭义上的服饰品指耳饰项链胸针等装饰性为主增加性因素较强的首饰4.吋装当时当地最新颖最流行的服装正在流行的服装可以成为吋装第二章服装起源说三大类保护说装饰说羞耻说(还有御寒说巫术说本能说遮羞说异性吸引说保护说劳动说)保护说1.气候适应说2.身体保护说装饰说1.审美说(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2.异性吸引说3.象征说4.护符说羞耻说认为人们穿衣是一种出于羞耻心儿遮盖身体的行为服装变迁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条件如自然环境社会情况认为的制度等内因是人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基于个人乃至群体的欲求性情的原动力服装变迁的形式1.生态变化;是指服装与其他事物一样所必须的生命周期2.历史性变化;是指从历史的角度对服装的变迁做总结3.地域性变化;是指从空间传递的角度来看服装的变化的4.规律性的变化是指对服装变化的理论总结服装变迁的规律性服装变迁的规律性是对服装史上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变迁进行整理综合和归纳总结出来的服装变迁的共性. 服装变迁的16大规律顺应环境,内因优越.优势支配.模仿流动.渐变习惯化相对面趋同前进反转裸露反应升级降级系统分化不用退化无缘切类同性别对立融合消化停滞固定国际同化现代服装的发展趋势1.民族服装国际化2.自然随意化3.个性化4.吋尚化5.品质高端化6.系列化和组合化7.中性化8.健康和环保化9.年轻化第一早• 一句话的概念1、遂衣(曲裾深衣)是鲞魏逸里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孢为贵。

3、元也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4、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袁仄《中国服装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第三章先秦服饰第四章秦汉服饰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第六章隋唐服饰第七章宋代服饰第八章辽金元服饰第九章明代服饰第十章清代服饰第十一章民国服饰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服饰•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蔽膝[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答: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

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其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

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蔽膝,又称绂、祎、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似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着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2襦裙[武汉纺织大学2017、2015年研]答: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3胡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答: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

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

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

衣身紧窄。

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等服饰。

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装扮的特点是着翻领、窄袖长袍,戴浑脱帽,穿长裤,足踏高皮靴。

4直掇[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答:直掇是古家居常服、僧袍,起源于唐朝,是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

直掇是男子的常用服饰,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

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宋代僧寺行者也穿这种式样的衣服。

而到了明朝时期,直掇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中国服装史(上)1. 简述人类服装的始创过程?答:一裸体时期距今是300万到20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进入了直立行走时期称为猿人,使用简单的石器和天然火。

这期间地球上经历了三次冰河时期,人类那时候靠的是自身的体毛来调节体温;二兽皮草叶装饰期:距今25万年---1万年前,进入了智人阶段,晚期智人能利用股骨头制作鱼叉、鱼钩和骨针,还能利用兽牙、贝壳、石子制作成项链,人们还学会了人工取火并能把兽皮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包裹身体。

用草叶来制作服装来修饰自己;三:纤维织物时期: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气温开始变暖,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开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使用了新的工具和用品,人类逐步掌握了制造皮革以棉、麻、毛和编织等技术,原始的服装有了很大的进步。

2.关于人类着装的动机有那些?分析具体内容,并谈谈你对人类为何穿衣服的看法?答:一、生理需求:1.气候适应学说,人类在地球上了经历了多次的冰河时期,一开始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体毛来维持体温,后来就利用动物的兽皮来制作服装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抵御寒冷。

2.身体保护学说:人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候,难免受到伤害,尤其在直立后的人类性器官的保护于是发明了不同的保护性衣服,来保护头部,驱赶,四肢以及性器官保护,于是发明了皮带,尾饰物等来驱赶蚊虫的叮咬;二、心里需求论:1.护符说:原始的人类相信万物有灵,对给人们带来疾病灾害的凶灵,需求来躲避,在求安的形式在身体上披挂了饰物,这样就不让凶灵来威胁自己。

2.象征说:原始的人们中的勇敢者、首领、富有者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权威与财富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挂在自己的身上,诸如动物的牙齿、珍禽的羽毛、稀有的贝壳、玉石等。

3.装饰审美说:为了美化自身,原始人类在自己的身上刻画纹样、染齿、涂甲等;三、性需求学说:遮羞学说、吸引学说1.影响服装变化的因素有那些?答:一、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政治思想、科技与经济、习俗心理与时尚;二、功能因素:物质功能因素、精神功能因素2.服装变化的速率依赖于哪两股作用力?它们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一、阻力因素:⑴落后的经济: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只有人类解决了生活的问题物质和精神都好的时候才更人也追求服装的变化,如果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不上服装的变化。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服装史 袁仄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00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

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远古服饰概览如果说山顶洞人的骨针史利用了自然,而纺轮和织机的发明,则表明人类开始能运用自然纤维,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国服装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袁仄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服装史的机会。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介绍这套练习题库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了解中国服装史概述首先,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资源,通过各种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服装史概述的了解。

例如,读者可以通过回答相关问题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样式、材料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可以逐渐形成对中国服装史发展的整体认知。

其次,这套练习题库注重培养读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敏感性。

练习题中的具体问题往往需要读者仔细思考和研究相关史料。

例如,通过填写某个朝代的具体服饰特征、设计元素等信息,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并且能够陶冶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深入理解中国服装史这套练习题库不仅提供了基本概念的学习,还注重读者对于中国服装史的深入理解。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性问题和论述题,读者需要以较高的思考与创造性的分析,了解服装风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女性服饰的演变,读者可以探究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等与服装的关系。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

第三部分:应用与实践最后,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注重培养读者对于实际应用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创新设计题,读者可以应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将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服装设计。

例如,通过给定一个特定场景和要求,读者需要思考和设计相应的服装方案,考虑面料、剪裁、色彩等因素,同时又要注重保留传统元素的特色。

这种实践性的练习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总结: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是一本对中国服装史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工具。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第一章、先服装课后练习题一、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A.棉花B.亚麻C.涤纶D.蚕丝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A.冕冠上的“充耳”B.綖板前低俯C.衮服上的绣黻D.衮服上绣绘宗彝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A.黑色 B.白色 C.绿色D.黄色4、春秋战国时期主胡服骑射的是()A.武灵王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二、填空题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先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

三、简答题1、深衣的涵: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美德。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第一章、先秦服装课后练习题 2 [- s(一、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A. 棉花B. 亚麻C. 涤纶D. 蚕丝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A. 冕冠上的“充耳”B. 綖板前低俯C. 衮服上的绣黻D.衮服上绣绘宗彝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A.黑色 B .白色 C .绿色 D.黄色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A.赵武灵王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晋文公二、填空题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 、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

三、简答题1、深衣的内涵: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第一章、先秦服装课后练习题2 [- s(一、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A.棉花B.亚麻C.涤纶D.蚕丝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A.冕冠上的“充耳”B.綖板前低俯C.衮服上的绣黻D.衮服上绣绘宗彝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A.黑色B •白色C •绿色D.黄色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A.赵武灵王B •齐桓公C •楚庄王D •晋文公二、填空题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 、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

三、简答题1、深衣的内涵: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

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历代服饰赏析》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历代服饰赏析》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历代服饰赏析》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1.商代社会的居民被称为“邑人”或“众”,通常以社区组织相集群生活。

他们的组织形式是社区。

2.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偃师二里头夏代都邑遗址、江西吴城商代遗址等都发现了当时的社祀遗迹。

3.商代的体系包括、自然神和祖先神三类。

4.商代时期,服饰的基本形制是袍式。

5.商代时期,蛮族的服饰特点是上长下短。

6.被后世称作“大带”的饰物是一种斧形的饰有纹样的饰物,出土于商代的玉人中。

7.对。

公元前十七世纪末,___灭夏,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___都到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

8.对。

商王朝的王畿区,是以商王邑为中心,___之外的近郊称“鄙”,往外一层的区域称“奠”。

9.错。

从殷墟王邑的考古发现看,商代时期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者,所享用的服饰品类的质与量,有明显的差异。

10.对。

商朝时期的高级贵族的服饰在衣领口、襟、下摆、袖口等处都有缘,并有绣纹。

1.记载周王朝礼仪的经著是《周礼》。

2.___祭祀天地时着玄冕。

3.《周礼》中只能为王后穿着的是袆衣。

4.根据《周礼》的记载,王后从___先公时会穿着黑色的褕翟。

5.后世的研究表明,《周礼》中帝王冕服中没有章纹。

___C.___D.___4单选题】(10分)汉代男子的常服为()。

A.袍B.裤C.衫D.裙5单选题】(10分)汉代女子的常服为()。

A.袍B.裤C.衫D.裙6判断题】(10分)汉代男子的衣服分为上衣和下裳两部分,上衣为袍,下裳为裤。

A.对B.错7判断题】(10分)汉代女子的衣服分为上衣和下裳两部分,上衣为衫,下裳为裙。

A.对B.错8判断题】(10分)汉代男子的冠冕分为九品,分别为冠、幞、簪、缨、络、珥、花、翅、羽。

A.对B.错9判断题】(10分)汉代女子的头饰分为发饰、环饰、冠饰三种,其中环饰是最常见的。

A.错B.对10判断题】(10分)汉代官员的官服分为九品,分别为玄冠、朱衣、绯袍、绿袍、青衫、紫衣、皂衣、黄衣、白衣。

《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PINK铅墨

《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PINK铅墨

《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PINK铅墨《中国服装史》部分习题答案整理!000名词解释部分 1、4、5、题有明确答案,简答及论述题部分 1、 2、 5、 7、题有明确答案,一、名词解释部分(共6题)1、皮弁: 冠帽用白鹿皮做成,上为白布衣,下为素裳,没有装饰,腰部打有劈积。

2、顾姑冠:3、方心曲领:从汉代开始,官员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4、补服: 直接刺绣于服装之上,圆形补子为皇室家族所用,方形补子为一般官员所用。

5、水田衣: 是明代妇女的典型服装,用各色布拼接而成,又称“百家衣”或“百衲衣”,出自民间劳动妇女之手。

6、獬豸冠: 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

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成了法官的代名词.二、填空题(略)三、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共10题)1、宋代理学的特点是什么,对服装风格有什么影响?特点: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又渗透着道家和佛家学说,以“天理”控制情欲,即“存天理、灭人欲”。

服装风格的影响:这些思想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态度:绘画上大兴“文人画”(山水和花鸟画);建筑上更加朴素,不施雕琢;服装上没有了大唐的雍容华丽,变得自然、洁净、清秀,拘谨而保守。

受这种淡薄凄凉境界的影响,缠足由此盛行。

2、辽金元三个朝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三者服装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风格,款式都是以长袍为主:圆领、左衽、窄袖,长度至膝。

下配长裤和革靴,便于日常活动。

2、由于地理气候的关系,三者服装的主要材料都是皮毛。

3、男子的发式都以髡发为主。

4、后来三者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并根据其制定了自己的服饰。

等级观念的成份逐渐增加,服装的标识象征性逐渐大于其功能性。

3、清代男女(满族)服装的特点是什么?它与明代服装风格有哪些不同,原因是什么?4、简要说明裲裆、半臂、比甲、马甲的特点及区别。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清代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清代服饰)【圣才出品】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清代服饰10.1复习笔记考点一:历史背景★★1.时间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

2.历史进程(1)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

(2)19世纪,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拉开了距离。

(3)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服饰进程满族统治者运用政治手段,压迫汉民族改装,包括剃发、蓄辫、着满装。

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的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考点二:清代文化与繁缛风格★★1.清代的保守思潮(1)保守思潮开始取代明中期以后曾经盛行的浪漫主义思潮,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成为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

(2)中国文化日趋保守,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2.清代的市民文艺(1)市民文艺中弥漫着感伤主义。

(2)《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等小说体现了清朝表面繁荣宁静、实则颓唐没落的现象。

(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以浓重挽歌色调描绘古代社会世态百相,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3.清代的繁缛风格(1)受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审美趣味的影响,建筑、瓷器、雕塑等风格越来越注重技巧和装饰。

(2)审美趣味受到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由于技术革新、技巧进步,艺术品呈现出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矫揉造作等风格。

考点三:丝绸和洛可可文化★★1.洛可可文化(1)西方洛可可风格受到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影响。

(2)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柔和、妩媚、细腻、繁琐。

(3)洛可可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爱好纤细轻淡的色调和婉转的曲线。

2.丝绸对洛可可文化的影响(1)丝绢的大量流入是洛可可风格的产生契机。

服装史课后思考题及名词解释

服装史课后思考题及名词解释

西洋思考题1、人类何时开始使用纤维做衣料?简述纤维的使用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通过加捻把许多短纤维接续起来。

2 、简述古埃及的服装特性:由于气候炎热,古代埃及人衣服甚少,衣料轻薄,其纺织技术已经达到极其精巧的程度。

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

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3、古埃及的男装和女装各有哪些品种?男装:a绳衣(里嘎丘阿)b腰衣(罗印克罗斯)c筒形连衣裙(丘尼克)d贯头衣(卡拉西里斯)e长袍(罗布)f披肩(肖尔)女装和男装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装在丘尼克和肖尔比男装更富于变化,在色彩纹样和装饰方面也比男装丰富。

4 、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羊毛织物(文明史由良驹和羊毛带来的)5 、简述多利亚式希顿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着装方法。

A:多利亚式希顿: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的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从后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别针固定,多余的布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为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系上腰带,系时,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余量,以致垂下来盖住腰带(科尔波斯)还有一种穿法:一条带子系住阿波太革玛下面的高腰身处,另一条带子系在低腰身处,在上半身创造两层纵向的衣褶。

B:爱奥尼亚式希顿:两短边对折,侧缝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

从双肩到到两臂用安全别针固定(约8-12个),为便于行动,系腰带,系法不同,服装效果也不同。

中国服装史(1

中国服装史(1

中国服装史〔1《中国服装史》第一章、先秦服装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A.丝绸B.亚麻C.涤纶D.蚕丝2、《周礼》中,帝王礼服上的﹝﹞起着奉劝帝王广纳言路的功用“充耳〞 B.綖板前低俯 C.衮服上的绣黻〔双兽相背形〕 D.衮服上绣绘宗彝3、提倡“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服装美学思想的是(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4、周代冕服中“玄衣而纁裳〞,“纁〞是指〔〕 A.黑色 B.白色 C.绿色D.黄色5、周代“十二章纹饰〞中寓意取其忠孝的是〔〕A.藻 B.山 C.宗彝 D.粉米6、春秋战国时期在服饰上主张“节用〞、“尚用〞的是〔〕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7、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 A.赵武灵王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二、填空题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迅速强大起来。

3、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根本形制。

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三、简答题1、简述赵武灵王推举胡服骑射带来的启示。

(1〕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要求服饰随之适应新的功能,这必然导致服饰形制的改变(2〕传统文化习俗的改变是艰难的,不仅需要胆识,还要把握时机; (3〕任何文化都是全人类共有的,没有国界,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必然会带来新的血液和开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
1服装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
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

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

1战国时期
这次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下裳改为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宽衣博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

3唐朝时期
因外来文化交流频繁,唐朝盛行穿胡服和其他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服装样式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时期
清政府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强令汉人剃发、蓄辫、着满装,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的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首次以西方的服饰作为中国礼服,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深受冲击。

这是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至今。

6总结
由上述五次变革可见,中国的服饰文化并非始终保守封闭,而是不断地融合外来文化,以异族服饰丰富和完善汉文化。

历史表明,任何民族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与异族文化交流,“传统”并非一成不变。

考点三:东西方服装的比较★★★
早期西方服饰形态与东方相似,中世纪之后,欧洲推行以塑造人体美为核心的窄衣文化,东西方开始形成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

1东西方服装差异的成因
东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是造成二者服装差异的主要原因,历史、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也会造成东西方对服装功能需求的不同。

(1)西方文化将人与自然置于对立面;而东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长期受封建文化影响。

(2)东西方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导致生存需求的不同,对服装宽松度和材质的取向也不同。

2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服饰形制
西方在服装样式上突出人体特征,强调性别差异;而东方受长期的封建文化影响,在服饰中弱化人的本体,模糊性别。

(2)服装材料
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东西方服装的材料也多有不同:
①东方普遍采用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如丝绸、麻、棉。

②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3)服装裁剪技术
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东西方服装技术采用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
①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服装立体,趋向贴身、合体。

②东方服饰始终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使服装宽松舒适、飘逸自如。

考点四:中国服装史的研究现况★★★
中国服装史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服装史研究领域的起点,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

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目前最具权威的服装史论著作。

2《中国历代服饰》
20世纪80年代,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历代服饰》以文物为依据,结合文献记载,综合比较和介绍了中国历代的服饰沿革、服饰特点和服饰制度。

全书图文并茂,是中国服饰史著作中最受欢迎的读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