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1、文化的缺失将导致课堂的僵化。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冲突与变革。文化的缺失将导致课堂的僵化,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应该是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教师由于文化缺失而面临下面的危机与尴尬:
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
底蕴不厚--创新乏力,学生要质疑,一问三不知,学生想探究,总是和稀泥;
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
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2、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文化底子是少不了的。技能学到一招只有一招,只要文化底蕴在,就有可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如果包含了文化素养的提升,则是十分有利的。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其长势就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人类精神成就分享的广度与深度。简单的说就是学识的修养与人格的修养。
3、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
人的心性、人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唯其如此,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这肥沃土壤的滋润,而真正地从我们心底萌发、生长。李政道博士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就是文化。"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它是指教师经过较长时间培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所专门需要的涵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老师通常就是一个文化素养高的老师。或者说,一个文化素养高的老师,其外在表现通常是有修养有智慧。
教师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非常特殊的一种职业。只有拥有爱满天下的襟怀、丰
富的文化涵养和宽阔的智力背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有学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主要是以物质为载体的信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引起学生信息状态的变化,而不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并逐渐导致学生内在结构的发展变化。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的"信息存贮"和"信息加工"在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信息是全息化的,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其中的"显性"部分是言语性、技术性的,而"隐性"部分则表现为前言语性和文化性的。
二、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通常来说,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都只能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其长势如何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养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教师的人文底蕴会感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密不透风。其实教师与学生自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的视野、文化底蕴等也影响着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教师应该诗意地工作着!从教师终身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校本,创设适合教师学习成长的氛围,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致力于教师真正获得自主发展空间和心灵的解放,打造一片教师发展的学习高地,让教师在"明智夯实求美融合的健康学术氛围,修炼内功,个性彰显。""一个教师,本身就代表一种文化,给学生以熏染,影响滋润在学生成长的每个细节,善待学生,尽快使自己优雅起来!"这些有灵性的感悟,一定会让老师从心底萌发深刻的责任感,产生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互动。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全面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形成广阔的大教育观和更执著的教育信念。
优秀教师的四大支柱,一般是包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因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
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一个老师在课堂,不管他上语文课,数学课,还是其他什么课,他的讲解,他的自我展示,都折射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厚度,还有思想的高度。我们就需要用丰富教师的这种素养,使教师具备这种素养来应付课堂上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不是就事论事,传授一些技艺,获得一些经验的交流。要这样来处理这个课堂就太计划了。教师对生命,对学生,最终都要反映教师背后的这种素养。因为,文化底蕴深厚,才能够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开发课程;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所谓"运用之妙",这是一个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运用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你的精神修养、心灵修养。当然作为教师有一些经验化的东西,比如说怎样与儿童打交道、你怎样让儿童理解的深刻,包括你的倾听能力,包括你对儿童的亲和力,我想这也可能涉及到个人素养。文化底蕴好不好,其实是我们,特别是与精神品质相关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同的领域他需要一个专业的素养。它包括你说话的语速、语调、表情、眼神,会不会说话,会不会情绪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动不动就发火、批评、呵斥学生。怎样去呵护学生的自尊、培养自信,都涉及专业素养的问题。我们老师怎样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有所注意。
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个关键词,可能就是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生命意识。谈到这个生命意识,我想就是我谈到的教师素养的三个层面的东西,因为生命意识是我们理解或确立教育理想信念的一个基石。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确立有两个重要基石,一是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这里面就包含我们怎么使生命更加灿烂、辉煌。每个人都生活得有尊严,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能够珍视生命。那么我们老师怎么在课堂上来体现这点呢?就是要给学生自由的表达,形成自由展示的一个机会。而不是按照某种意识形态,或者某种条条框框去规范学生。所以我们珍爱生命,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表现。就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的课堂,首先是要做到真诚、自然,对人的尊重与信任。
三、文化底蕴--在自身的积淀中丰厚
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文化含量。它决定着我们对人类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与创造文化的神圣职责,是知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不被时代淘汰、不使自己贬值的行业资本。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与人交往就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以诚相待、不至于低级庸俗、见利忘义;沟通交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联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融入社会如鱼得水、和谐畅达、彰显灵性、不至于貌合神离、成为被人淘去的沙子。人们现在把教师说成是水龙头,是潺潺不息的清泉,就是教师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1、它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建立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新鲜处世方式。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托辞没有学习时间,更不能因为生活的单调而误认为学习无用。我们要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走出单调、低级、无味的尘活。学习重在观察与反思,观察与反思应该足学习的高层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孔子这话高度地概括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关系。事实上善于观察与反思,是人走向成熟,有思想、有见解的开始。要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内行的人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这种学习靠的不是显性的培训和灌输,而是一种内隐的、浸润式的滋长和孕育。由此看来,我们还应该多关注一点教师的生存状态,多给教师留点思想的时间和空间,多给教师一点人文关怀,多让教师浸润一点文化的氛围。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说:"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自己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
2、教师要了解本土文化,要有对本土文化的敏感,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一方人,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底蕴,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也是增强本土竞争实力的需要。现在,在许多年青教师中,对本土文化的缺乏已是毋庸争辯的事实,本土文化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有着几千年的江河之阻、交流之困的地缘格局被打破,随着外域文化、时代信息的涌入,人们纷纷跃上时代潮头,去追赶时代步伐,而忽视了脚下生我养我这块殷实的土地。本土文化观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迷失了。于是在课堂上,本为最具开放性的教学变得很理论,课堂少了生气,学生少了兴趣。这是教学观念的迷失,也是一个教师素质不健全的表现,是人文气质的缺陷! 曾听到一位年青教师的自嘲:"我怀揣着滚烫时代理念,高擎教学改革大旗,一路追寻,一路茫然。"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我们提倡"拿来",但绝不是"克隆"。任何外域再先进的理论之树,还须嫁接到本地的土壤中,让其"服水土",才会永葆青翠,收获硕果。我们深知,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本土文化"因其"本土"而显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千年承传,生生不息,装点在祖国民族文化大花园中。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基础。正如摇橹的把式,纵马的骑手,其一招一式无不显示出地域血性,表现出文化风骨。记得一位诗人说过:
哪一位名人的人生底版上,不涂满了家乡水土的本色?
哪一位名人的气质血液里,不洋溢着家乡水土的神韵?
哪一位名人的情感魂灵中,不激荡着家乡水土的风骨?
本土文化越厚实,越能育名人孕英才。这就是人杰地灵的道理。本土文化为英杰才俊奠基,又随他们成长而源远流长。 做为教师,应该吸纳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这是教学所担负的责任所决定。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濡养民族精神,是教学民族性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对学生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用文化精髓来熏陶浸染,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比价任何说教手段更具感染力。做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积极宣传发展本土文化,这是发展本土经济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后区域间的竞争,就是一种文化亲和力的竞争。本土文化体现了本土人文环境的特色,它的魅力无穷,潜力无限。做为教师,应该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出力,增强本土的竞争实力,以推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3、日积月累--充实知识仓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提高人
生修养,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也要读书。教书是饭碗,更是事业,一个只把"教书"当作饭碗的人,是不会贪婪地如饥饿的人扑在奶酪上一样扎进书籍的大海的。教育是"制造"人的特殊的"产业","产品"的"生产者"个个应是高手,因为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是大家都认同的道理。可是有的教师除了课本、教学参考书,一年到头没有读一本书(有的连翻都不翻)。在一些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就是学校统一发下来的学习资料,其它什么也找不到。教师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只是吸取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文化,同时,还要熟知外来优秀文化,适应现代文明,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
4、不断锤炼--提高语言素养
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师应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不少教师将生活语言混同教学语言。生活语言不够严谨,缺乏韵律,缺乏美感。而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每一个中学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5、"读书沙龙"--丰富教师文化底蕴的平台
教师、学生、家长是否有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古人云:"不闻大论则志不鸿,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可见读书的重要。韩国96.8%的家庭藏书达到500本以上,犹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把书当坐垫坐在屁股下,并且每个能读书的人每年会自觉自愿地至少读一本新书--这就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民族的瑰宝。中国45%的家庭没有一本藏书,绝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习惯、爱好和追求,这些都应该给我们一个警
醒:读书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教师的重大责任。建立教师读书沙龙,(包括网上的读书沙龙),促进新书在教师间的流通。学校可以开展"好书共赏"、"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作家轶事"、"精彩回放"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百卷书,交百人友",教师不一定走遍名山大川,但是多读书,读好书,多交友,交好友与其价值是一样的。教师应成为一个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人,只有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才能真正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真正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只有教师本身爱书、读书,才能要求学生爱书、读书,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读书大潮。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的多读一些书。也许有些老师会说,想读书但没有时间。没空读书这是事实,但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读书只有忙里偷闲、见缝插针。读书还要讲究方法,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是: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打好基础)
熟读精思,学思互补;--(重视思考)
虚心涵泳,不骄不躁;--(细细品位)
切己体察,咄咄体验;--(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切忌懒散;--(奋发向上)
居敬持志,持之以恒。--(长久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