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自古以来,建筑和气候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常常会受
制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来
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并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1. 地理气候分析:通过研究地理气候数据,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各项指标。
这些数据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用来确定建筑
物的取暖、通风、照明等系统的设计参数。
2. 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当地气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条件。
在炎热地区,建筑师可以设计遮阳设施和通风系统,
以降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在寒冷地区,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和双层窗户等措施,以防止热
量流失。
3. 能源效率: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也包括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建
筑物的能源效率。
通过合理的立面设计和保温措施,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利用太阳能
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优化建筑物
的能源利用。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可以使建筑物更好地
适应气候条件,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将会越来越重要,对于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因素影响下的民居地域性形态——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
—— A Case of Tibetan Block House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城市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 年 2 月第 18 卷总第 381 期
气候因素影响下的民居地域性形态
——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
别 烨,李莉萍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摘要 :气候是地域建筑形成不同地方风貌的重要成因,气候对建筑的布局、形态、功能、空间、建造都有一定的限制。民居建筑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格。本文以川西高原藏族碉房为例,对藏族碉房 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归纳这一气候条件下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并且试图从更加具体的尺度、技术、细节方面体现这些空间模 式语言的地域性特点,希望能对川西高原的现代地域民居的设计建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地域气候 ;民居 ;空间形态 ;地域性模式语言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4.27
1 地域气候 川 西 高 原 地 理 位 置 上 处 于 海 拔 4 000~4 500 m 的 高
山 峡 谷 地 区,高 原 型 季 风 气 候 区,地 域 差 异 明 显,气 温 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温差一般在 20~30℃,年均气温 8℃以下,其中北边大部分及南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低 于 -20℃。川西高原的气候特征可以总结为高原寒冷、日 照充足、干旱少雨、风沙大,这些都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 的重要气候因素。面对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相对匮乏的 自然资源,民居的建造方式向来尊重自然,真实地反映地 区自然资源和气候情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针对高原自然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东北民居: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
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
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
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而气候也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和效能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可以从环境和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
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降雨等因素。
例如,在炎热的气候中,建筑师会采用遮阳措施、优化通风系统以及选择防止热传导的建筑材料,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寒冷的气候中,保温和节能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必须与当地气候相匹配,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还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关。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建筑物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近40%,并且相关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大约一半。
因此,建筑物的能源效能和使用方式对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采用高效的建筑设计,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最小化能源浪费等措施。
此外,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还涉及到建筑物的适应性和韧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等,对建筑物的影响日益明显。
建筑物需要具备足够的适应性,以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并保护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在洪水多发地区,建筑物的地基设计要考虑到防水和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多余的水分。
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需要具备抗震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和伤害。
综上所述,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环境可持续性、能源消耗和灾害韧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适当的建筑技术和设计原则,以确保建筑物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提供适宜的室内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为未来的气候挑战做好准备。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工管1091 肖雅娜200911421132摘要: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因此,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分别对其中的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解以及总结。
关键词:建筑特征气候条件不同地域关系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
1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
1月-7至-4℃,7月25至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定稿)地域建筑特点与气候条件
气候对地域建筑的影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暖083班李娟210408081305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全球化也逐渐被提出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质疑,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区域建筑特点与文化、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北、北京、关中、广州等多个地域以及阿拉伯、伊拉克地域的建筑特征与气候间的关系浅述气候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气候地域人类建造房屋的原始动因之一是遮风避雨、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在各自然因素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和决定建筑风格的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因素,它决定了建筑形态中最为根本和恒定的部分。
建筑的一些基本方面,如结构方式、屋顶形势、墙体围合和开窗洞口等,差别都可以说决定于所处气候带的不同气候特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批判的区域建筑”、“全球化建筑”等新概念被提出,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转向地域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并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地域性又可成为地区性、地方性。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因其与所在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
地域性是建筑的本体属性之一,它在一定的实践跨度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地域性强调把建筑放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去研究,提倡在具体的环境中用具体的方法研究具体问题,不能采用固定的程式和僵化的教条。
地域性关注的是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建筑共同的特性,所有建筑环境从地理位置上讲都属于一定地域。
(1)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条件尤其对地域场所空间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同的气候环境中的建筑营造出的空间感是绝然不同的,这也就决定着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场所特质。
要正确对待自然气候条件,实现顺应自然气候,合理利用气候条件,建筑设计中应结合自然气候,来营造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地域场所。
而现实中的建筑群正体现着这样的特点。
在我国,如风格各异的滇西南干阑式建筑、永定客家土楼、广州的筒式民居、福州的四合院等,也有由广州设计师设计出的被称之为“岭南派”的新型地方性建筑,如强调园林与建筑相结合,设置丰富多彩的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等。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筑能否与其所在的地域和气候相适应。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到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与地域、气候的关系,以及考量其适应性的因素。
1. 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建筑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土壤特性等。
建筑风格应该与地域特色相协调,能够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
比如在山区地区,建筑可以采用木材结构,体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而在沿海地区,建筑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和流线型设计,以适应海风的侵蚀。
2. 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需要建筑具备不同的适应性。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建筑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设计,以增强居住者的舒适度;而在寒冷地区,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以应对严寒的气候。
同时,建筑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风力等气候要素,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3. 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融合建筑风格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建筑风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比如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这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而古希腊罗马的建筑则体现了他们对人体比例和对古代神话的崇拜。
建筑风格的文化融合不仅仅是将文化元素添加到建筑中,更应该是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中。
4. 社会与建筑风格的互动建筑风格的适应性还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紧密相关。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还要符合社会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简洁、舒适、环保的设计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需要考虑地域特色、气候条件、文化因素以及社会需求。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居住环境、健康和生活质量。
建筑设计与气候之间的互动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等因素,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地理位置对建筑设计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位于北纬30度以上的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建筑设计需考虑保温性和通风性,以满足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的需求。
而在南纬30度以下的地区,气候则与北半球相反,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而温暖,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遮阳、防潮和保温等因素,以满足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需求。
不同气候类型也对建筑设计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下的建筑,需要考虑到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采用通风、遮阳、防潮等设计措施,以提高室内舒适度和防范疾病的传播。
而温带气候下的建筑则需要考虑到季节性的气温变化,采用保温、通风等设计措施,以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水平。
建筑设计也可以通过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既节能环保,又提高居住舒适度的目的。
例如,在气候温暖的地区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植物覆盖和太阳能板来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在冬季较冷的地区,可以采用太阳能加热和地热采暖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因此,从设计到建造和使用,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建筑设计师需要了解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设计措施,以创造舒适、节能、环保的室内空间。
同时,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不断改进建筑设计方案,以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摘要:气候与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气候是建筑和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建筑的功能,而且也会影响建筑外观的审美。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不仅在建筑环境方面,而且在材料、图纸绘制、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介绍了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气候对建筑环境影响、对施工管理影响等方面,以及建筑对气候的影响。
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建筑不仅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会影响环境气候的发展。
建筑设计者需要熟悉气候的变化,因为气候的变化会对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设计者需要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来设计建筑,以减少气候变化对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环境和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对气候的影响。
2 气候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气候是决定建筑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等。
因此,建筑设计者必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设计建筑,使其能够有效地抵御气候变化影响。
(1)热环境气候变化会影响建筑的热环境。
如:气温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散热和太阳能设计;能见度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保温性能。
而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建筑的保温性能。
因此,建筑设计者应根据气候变化来设计建筑,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节能性能。
(2)光环境气候变化会影响建筑的光环境。
如:太阳能辐射量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日照条件,从而影响建筑外观的设计;雨量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空气湿度,从而影响建筑的透明度。
(3)声环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建筑的声环境。
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吸音性能;风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隔音性能。
(4)水环境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建筑的水环境。
如:降雨的变化会影响建筑的排水系统,从而影响建筑的排水性能。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者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确保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等能够完美地结合,从而实现建筑的最佳设计。
3 气候与施工管理的关系气候也会影响建筑施工管理的发展。
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自然通风
三 总结
•
分析了这么多癿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他们都充满了特色,反映出因 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自然物理因素癿交亏作用而各有差异,其 中气候对建筑癿形式和布局等产生了尤其重要癿影响。传统癿民居建 筑是因地制宜癿,适应当地气候癿,科学癿,是环保 癿,低碳癿,人 住在里面自然感到舒适,方便,安全。反观我们现代癿中国建筑,大 部分都是“火柴盒”,要丌就是盲目照搬西方癿建筑模式,建筑就没 有了地方特色,很多人都有同感,现代中国城市癿建筑都是“复制” 出来癿。人在里面必须把全部灯都打开,空调开得丌能再大,这样忽 略光照和通风癿建筑,是没有灵魂和生命癿!我们癿现代建筑是否应 该吐传统建筑学习,使建筑更好地适应当地癿气候条件,以减低对能 源癿过度消耗。
竹楼
• 叏这种楼居癿形式,主要原因 有两个:一是,为了抵御水灾 及野兽蛇虫为害;二是,可保 持干燥舒适,能适应亚热带潮 湿、多雨癿气候。
骑楼
• 我国东南沿海厦 门、汕头一带以 及台湾癿骑楼往 往从二楼起吐街 心方吐延伸到人 行道上,既利亍 行人避雨,又能 遮阳。
风雨桥
• 湘、桂、黔交界 地区侗族癿风雨 桥、廊桥亦是如 此。风雨桥亦称 花桥,壮语叫 “厅哒”。是狭 义上指壮侗瑶民 族癿一种交通风 俗,广义上指百 越交通建筑风俗。 是杆栏式建筑収 展及延伸。流行 亍湖南、贵州、 广西、湖北、浙 江等地,多见亍 南方百越乊地, 多建亍交通要道。 方便行人过往歇 脚,也是迎宾场 所。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摘要:⽓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候的地域技术。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候条件,因⽽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的⽓候差异,在现代⼈⼯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候特征。
每个地⽅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样的⽓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候条件的关系进⾏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个典型省市进⾏总结。
关键词: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候条件关系⼀.华北地区的⽓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温14.0℃(北京市⽓象局)。
1⽉-7⾄-4℃,7⽉25⾄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42℃以上。
全年⽆霜期180⾄200天,西部⼭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量483.9毫⽶,为华北地区降⾬最多的地区之⼀。
降⽔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7、8⽉有⼤⾬。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门⼀般开在东南⾓,门内建有影壁,外⼈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为⽿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
有了住房,人们便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洪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
二是朝南温暖舒适,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地区。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同时气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
夏季、天气酷热之时,有来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有来自北方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
在我国北方,强劲的北方常带来降温、霜冻等天气。
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
二、降水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适应多雨气候而建筑的房屋形式,最典型的要算是骑楼了。
在厦门(闽)、广州(粤)、南宁(桂),还有台湾一些城市,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两旁的商店,将二楼的晒台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行人廊”,俗称骑楼。
下雨时,行人在“行人廊”上耽一阵子,或观光一下商店,阵雨就过去了。
浙江、苏南一带的农村房屋也很有特色。
为了利于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屋顶坡度都很大。
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防止屋檐经常滴水侵蚀墙基。
西北部少雨地区的房屋建筑则别具风格,屋顶很平,象个平台,屋顶上可以晒玉米、辣椒等等。
“火洲”吐鲁番盆地的平顶房,到了炎热的夏季,房顶就成了家家户户室外露宿的“大床”了。
地域特色对建筑功能的影响
地域特色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建筑,作为人类生活与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一堆砖石和木材的组合,更是地域文化与环境的独特表达。
地域特色,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功能。
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如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建筑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通风和散热功能。
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和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减少室内的闷热感。
而且,屋檐往往会设计得比较宽大,能够遮挡强烈的阳光,避免阳光直射室内。
相反,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建筑则更注重保暖功能。
墙体通常会加厚,以增强保温效果;窗户相对较小,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此外,还会设置火炕、暖气等取暖设施,确保室内在严寒的冬季依然温暖舒适。
地形地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功能。
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建筑可能会采用分层、错层的设计,以适应地形的变化。
比如,一些山区的民居会依山坡而建,底层可能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畜,上层则作为居住空间。
同时,为了防止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建筑的基础和结构也会进行特殊处理,增强稳定性。
在平原地区,建筑布局相对较为规整,空间利用率较高。
由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筑的功能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大规模的商业和工业用途。
文化传统同样对建筑功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这在建筑功能上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傣族的竹楼,是为了适应其湿热的气候和丰富的竹材资源而建造的。
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架空,用于存放杂物和饲养家禽家畜。
这种设计既防潮又防虫,还体现了傣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又如,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建筑往往会有宗教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不仅具有宗教仪式的功能,还成为了当地居民精神寄托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除了上述因素,当地的资源条件也会影响建筑功能。
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其功能设计也会围绕木材的特性展开。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作者:刘晓娟刘凯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8期[摘要]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随之建筑特征也将各具特色.要想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就需要了解当地气候,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设计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安全、舒适、节能的建筑体.因此,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键词]气候条件影响因素建筑特征中图分类号:TD727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48―01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愈来愈高.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人工的环境,比如采暖、制冷、除湿或者加湿、采光以及通风等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改造的居住环境,然而这样的人造环境并谈不上真正的舒服,当然也不能满足人们的舒适度要求.因此,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该地区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与建筑有关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其影响1.1 日照的适宜度日照是考虑住居气候条件的首要因素.太阳辐射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条件的保障和自然采光的前提.因而适宜的日照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条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分为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在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高,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大.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厚,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小.然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对建筑物的温度有着重大影响,也能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同时,它又决定了建筑群的密度、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开口的朝向以及建筑的荫蔽和遮阳处理措施等等.1.2 气温气温有年变化和日变化.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离海越远,年较差也越大.陆地和水面的气温差异较大.同一纬度下,陆地表面与海面相比,夏季热些,冬季较冷,陆地上的平均气温夏季时比海面上的高,冬季则较低.由于地层的蓄热作用,温度波在向地层传播时,会有温度波的衰减,因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找到恒温层,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进行.1.3 湿度一天之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的变化.相对湿度主要有气温的日变化引起的,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音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陆低于海面、夏季高于冬季、晴天低于阴天.我国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相对湿度一年之中以夏季为最大,秋季最小.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性能要求.1.4 通风风分可分为大气环流和地方风两大类.我国夏季多为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东北风.风能够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城市街道走向则为避免风口的形成,最好与当地盛行风向之间有个夹角.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因此,现代住宅建筑多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通过城市开敞空间的形态设计以及组合体系设计,形成不同的开敞梯度,产生相应的温度差异,形成局部微风来改善通风环境[1].2、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势的高低、离海的远近、地势形式的不同,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根据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成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进行气候区划,把不同尺度的气候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气候区.而建筑气候区划反映的是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个气象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建筑的直接作用[2].3、我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3].也即是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地域性特征来进行建筑设计.以下是一些地域建筑特征的概况.3.1 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建筑多为厚墙,平顶,窗户小而厚,可以抵御冬季寒风;在屋顶积存降雪保持屋内温暖.农村地区室内多设有炕,不仅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许多温暖,而且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来自其他取暖设备的能源消耗.3.2 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西南地区有众多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丘陵湖泊等等,几乎包揽了我国自然地理的大多典型特征.尤其是云南,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寒、温、热三带并存,建筑的差异便尤为显著.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从民居建筑来看,高山民族多居平顶土墙房,窗小,四处不透风,建筑为竹楼.这是由于高原气候严寒干燥,雨水少所致,建筑需防寒.而热带雨林中的民族,则多以竹篾编墙,使之四面透风以消酷热,并且房顶多为锐角,以适应雨季的倾盆大雨.4、小结“一切建筑都是地区的建筑”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主从与所属关系,为区域性建筑(所有建筑的场所)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与基础[4].可见,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也是建筑师们所考虑因素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的有利优势,合理选材、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宜人活动和生活的舒适、安全、节能的环境,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参考文献[1] 董禹.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C]//董禹.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1-4[2] 付祥钊,张慧玲,黄光德.关于中国建筑节能气候分区的探讨[J].暖通空调,2008,38(2):44-47.[3] 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246.[4] 刘谞,杨钊.变异的地域建筑[J].建筑学报,2004,1:64-65.作者简介[1]刘晓娟(1991.12-),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2]刘凯(1993.4-),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第一篇: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B132 游诚摘要: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
本文将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简单举例说明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地域气候引言: 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
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
众所周知,某一地域建筑的特征与该地方的气候、地形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在我们主要就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进行讨论。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降水降雪量、温度、光照、风、相对湿度和南北差异对建筑特点的影响。
一.降雨降雪量对建筑的影响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关系到屋面、地面和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另外,雨水通过墙壁上的缝隙向室内渗透时导致墙体内部发潮,从而降低热工性能;会使屋面油毡鼓泡、变形、裂缝,造成渗漏,会使墙面出现斑迹,影响美观,甚至使面层剥落的损坏。
不同气候特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资料
完结
第一章——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 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所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 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 与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 平衡,保持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2.2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喝降雪量大的地区,房屋的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 屋顶积雪。降雨量少的地区,屋面一般比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 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 ,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苇,稻草或 者苞谷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 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材料多为土 石;降雪量达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不同气候特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建筑环境学 12建二 王鹏
目录
绪论 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南北建筑差异
绪论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 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和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 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 特性,因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 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 等特性,起初建筑物的外貌仅仅是由建筑物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 时代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演变, 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3.2南方建筑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
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
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
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
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
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
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
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
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
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
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
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
(图1)
2. 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展览中心
这个建筑设计的主旨就是把建筑当成一个生长在红海滩这个特殊水域的一个生物,将建筑融于环境之中,参与环境的运作和代谢。
首先是尊重气候,根据当地的气候,通过引入中央的生态中枢系统,将建筑生态理念作为主要设计思想,并在建筑周围塑造了人工浮岛,通过植被来降解水中杂质,也净化和冷却进入建筑的空气。
同时在造型上模拟生物机体,将建筑分为躯干,神经,心脏,手脚和衣服几个部分,通过一定的仿生思想和有效地利用太阳辐射,将建筑能耗有效降低。
另外在材料应用上,尽力采用了当地材质,尤其在保温材料上,利用了当地的芦苇。
(图2)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甚至创造出了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的内部人工环境,使得像气候等自然特征对建筑形成的制约能力有所降低。
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们坚决杜绝这种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生硬碰撞。
这就得要对建筑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进行细致考察,其中之一包括对湿度、温度等最基本因素的考察,诸如寒冷地区的保温做法,炎热地区的防晒措施,潮湿地区的隔瘴手段等等。
之二是对日照、风向、降雨、降雪等其他气候条件的考察,尤其在这些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内,要把它们作为建筑设计必要考虑因素,我们在建筑形式等方面要服从这些因素或尽量减少之间的冲突,同时我们需要评价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物的舒适感,需要解决室内自然通风,温度恒定等。
这里也不做过多的阐述。
在生态观念上这个方面是涉及到气候形成和微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这两个层次。
从生态学角度我们称这种探讨为“能流控制下建筑结合气候的设计方法”,而这里我们结合地域性的理论将其简化。
理论上,我们将建筑当成庇护所,这样就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不同的小环境,这个环境的气候称为微气候,也就是二次调节的气候。
微气候是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影响这个指标的一个绝对因素就是外界气候情况,这样可以看出,很多生态学上的处理手段可以以地域性理论中的原理简化成朴素的处理手段。
这是二者的结合点,我们在生态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当地建筑对气候尊重的这个属性来完成。
20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