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毛细线虫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毛细线虫病
肝毛细线虫病(hepatic capillariasis)是由肝毛细线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脏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它是鼠类及许多其他哺乳动物的常见寄生虫病。人体感染罕见,迄今全世界已报告肝毛细线虫病患者约72例,我国报告5例。
流行病学1
肝毛细线虫病分布广泛,在欧洲(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希腊、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亚洲(印度、韩国、日本、泰国和中国)、非洲(南非、象牙海岸、赞比亚和尼日利亚)、大洋洲(新西兰)等地有报道。我国的广东、河南、福建、四川有5例感染的报道。患者以8岁以下儿童为多(Schmidt,2001),他们多有异嗜癖,成人感染者多为精神病患者。感染与贫穷、个人卫生差、吃脏东西、居住条件差,屋内有鼠类等有关。人由于食入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
肝毛细线虫的动物宿主种类很多,已知有140多种哺乳类动物。其中鼠类有80多种。包括麝香鼠、松鼠、土松鼠、土拔鼠、地鼠、旅鼠、田鼠、褐家鼠、大沙鼠、刺猬、河狸、欧洲野兔、猪、野猪、犬、家猫、卷尾猴、蜘蛛猴、黑猩猩等。各地感染率高低不等,均以褐家鼠为主。有些地方鼠的感染率高达50%~90%。我国在海南、广东、河南、福建、湖北山东、云南、浙江、上海、辽宁、内蒙、甘肃等省(市区)均有动物感染的报道。申丽洁(2003)报道云南大理鼠类感染率平均21.02%,家栖鼠类感染率达76.83%,以褐家鼠(7.01%)、黄胸鼠(77.46%)感染率较高,野栖鼠类感染率为4.47%。蔺西萌(2007)检查1169只啮齿类,平均感染率13.62%,其中褐家鼠为25.83%。环境分布以村周围鼠类感染率最高,为30.34%,村内19.49%,田地17.42%。感染的鼠、兽死亡后沉积在肝脏中的虫卵随尸体腐烂分解而释放到外界,或鼠类被食肉动物捕食后,虫卵随捕食动物的粪便排出。此外,腐尸周围和土壤中的昆虫曾查到阳性,可能也起传播作用。
相关疾病1
肝硬化、肝衰竭、肝肉芽肿、内脏幼虫移行症、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Loeffler综合征、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阿米巴肝脓肿、假性感染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
(一)病因
肝毛细线虫又称肝脏肝居线虫,隶属于有腺纲、旋毛科、毛细线虫属。
1、形态
成虫细长,体前部狭小,后部膨大粗厚,末端钝圆。雌虫体长为27~100mm,宽为0.1~0.89mm。食管占体长的1/3,在食管稍后方为生殖孔开口,有膜状舌瓣覆盖。雄虫体长为1550mm,宽0.04~0.10mm,食管占体长的1/2。雄虫在突出的鞘膜内有一个纤细的交合刺,刺鞘无棘。虫卵形态与鞭虫卵相似,椭圆形,大小为(40~67)μm×(27~35)μm。卵两端具有黏液状栓状物,不突出于卵壳外。卵壳上有放射状条纹。
2、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宿主的肝中,产出的虫卵多聚集在肝组织中。虫卵在肝组织中只能发育到8细胞期卵,不能发育到感染期,经过7个月仍有10%保持活力。动物宿主的肝被其他肉食动物食入,肝被消化,虫卵随吞食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或者患本病的动物死亡,虫卵从腐烂的尸体中释出。排至土壤中的虫卵在适宜的温度下经5~8周发育为含胚胎的感染性虫卵。这种卵在—15℃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终宿主因食入被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经24h幼虫在小肠中孵出。孵出的第1期幼虫在6h内侵入肠黏膜,经肠系膜静脉、门静脉,约在感染后52h到达肝脏。在感染后3~20天进行1~4次蜕皮,发育为第5期幼虫或称童虫。感染后第21天雌雄虫性成熟雄虫寿命约40d,雌虫寿命约59d。
(二)发病机制
成虫寄生于肝脏,产出的虫卵多数沉积在肝实质里,引起肝脏肉芽肿病变。肉眼可见肝表面有许多点状珍珠样白色颗粒,或灰黄色小结节,其大小为1~2mm。有时可出现几个小结节融合成为不规则的灰白区,质硬。肝实质内为多发性脓肿样灶性坏死,继而肉芽肿形成。脓肿的中心部位由成虫、虫卵和坏死细胞组成。虫体体壁完整或部分崩解,虫卵内的组织结构大部分变性、死亡或钙化,部分卵内可见分裂的卵细胞。虫体和虫卵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浸润。形成的肉芽肿相互间可融合。偶可见肉芽肿中心为干酪样坏死,不含虫卵或成虫。由于肝脏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引起肝细胞损害,肝硬化形成,最后可导致肝衰竭。
病理2
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沉积的虫卵和成虫引起,肝实质和间质均可受累,但以实质病变为重。肉眼观察可见肝脏表面有数目不等,大小为0.1~0.2cm的白色或灰黄色结节,几个小结节可融合成为不规则的灰白色区,质地硬。镜下观察可见肝组织中有成串成团的虫卵沉积,虫卵成熟程度不一,有时可见寄生在肝脏内线状盘曲的成虫。由于肝毛细线虫成虫主要寄生在肝窦,导致肝窦不同程度的扩张,产出的虫卯主要沉积在肝实质部分,引起肝脏肉芽肿病变。活虫体周围的肝细胞因受压出现萎缩,多数活虫体周围的肝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和变性坏死,少数活虫体周围的肝组织有多发性灶性坏死及小瘢痕病灶。变性和死亡的虫卵、虫体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早期肝实质内出现多发性脓肿样灶性坏死,病变的中心部位由成虫、虫卵和坏死细胞组成,虫体完全或部分崩解,虫卵大部分变性、死亡或钙化。虫体和虫卵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和类上皮细胞浸润,形成的肉芽肿可相互融合。部分虫卵周围有嗜酸性放射状或颗粒状物质形成。偶可见中心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不含虫卵或成虫慢性感染的肝脏可见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其中主要为胶原纤维,虫卵或成虫钙化,纤维组织中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病变的肝实质内常观察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肉芽肿病变,有的肝小叶结构完全破坏,部分肝小叶周围有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
不同的动物宿主,肝毛细线虫感染导致的肝脏病理变化是有差别的。动物实验发现,小鼠和大鼠感染肝毛细线虫后,早期肝脏的变化是相同的,主要表现为虫卵和虫体周围坏死性炎症损害及弥漫性肝炎。感染晚期,小鼠肝脏形成以虫卵、完整虫体或虫体碎片为中心的肝实质局部纤维化,但无明显的肝间质纤维化,而大鼠肝间质则出现局限或广泛的纤维化。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