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专业晋升高级职称答辩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辩复习题

一、健康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健12)

1、调查法:

(1)描述性调查:a.现状调查;b.社会调查;

(2)分析性调查:a.前瞻性调查;b.回顾性调查。

2、观察法:

(1)参与观察;(2)非参与观察。

3、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2)准实验研究。

二、“健康需要”包括哪些内容。(心81)

为人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需要(道德)。

1、生理健康需要:指对正常生长、发育、遗传、代谢等方面的需要;

2、心理健康需要:指对正常心理发育和正常心理活动的需要;

3、社会生活健康需要:指人对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

三、健康动机激发的方法。(心84)

1、激发内部健康动机;

2、激发外部健康动机;

3、发挥健康动机在动机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4、帮助人们进行健康动机归因。

四、认知理论的概念。(心79)

认知理论:提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中介过程—认知,它的公式是“刺激-认知-反应”(S-O-R)。认知理论认为:动机是建立在对目标的兴趣、选择、决策、计划以及利害成败可能性的分析之上,即建立在认知需要之上由认知驱力推动的。

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心88)

1、定义:广义的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反映;

狭义的情绪: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生理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反映;

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社会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反映。

2、区别:(1)从需要的层次来看,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如喜怒哀乐;

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如道德感、美感等;

情感的层次比情绪高,体验比情绪深。

(2)从发生程度来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发生较晚,是在情绪基础上习得,为人所独有。

(3)从稳定程度来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突发易变;

情感既有情境的性质,又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六、健康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行1)

1、研究对象: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规律。

2、目的和任务: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探索其动因和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为选择和确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服务于人们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需要。

七、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概念和特点。(行66)

1、概念:是指以社会团体作为行为主体的各种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团体的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2、特点:

(1)行为后果影响大;

(2)团体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有其特有的规律;

八、健康相关行为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哪些。(行46)

1、社会经济、人口和法律制度:

(1)经济发展(2)社会人口(3)法规(4)社会制度

2、社会文化:

(1)社会思想意识;(2)社会道德;(3)宗教;(4)风俗习惯;(5)教育;(6)大众传播

3、家庭:

九、社会健康状态测量指标有哪些。(健51)

1、卫生政策指标:

(1)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

(2)卫生资源分配的足够程度和公平程度;

(3)社区参与改善卫生状况的程度;

(4)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

2、社会经济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NP)

(2)社会生产总值

(3)居民平均收入

(4)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待业率)

(5)12岁或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

(6)人均住房面积及热量摄入量

3、社会卫生条件指标

(1)生活卫生条件:

①人均住房面积、基本卫生设施(水冲厕所、污物处理、安全水供应、排水系统、居室采光);

②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

③摄入主要营养素的质和量;

④大气、水、土壤及食品的污染指标等。

(2)劳动卫生条件:

①接触有害有毒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工厂企业基本劳动保护措施情况;

③工人定期体检和休养制度;

④职业病及职业中毒发病率。

4、卫生服务指标:

(1)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2)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3)卫生资源指标;

(4)卫生服务费用指标;

5、健康行为指标:

(1)吸烟率;

(2)人均吸烟量;

(3)经常饮酒者在人群百分比;

(4)人均酒精消耗量。

十、怎样培养人们的健康动机。(心83)

是把社会对人的健康要求团变成人自身的健康愿望,形成健康的心理倾向。

1、通过对健康目标的教育,激发健康需要。健康目标只有被认知后才能发挥诱因作用。应使人明确:

(1)健康需要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没有健康就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健康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健康就不会有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

(3)社会和人类认知的发展创造了满足和提高人们健康需要的条件,人们应当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需要目标。

(4)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工业化,都市化也带来了大量新的“文明病”和生活方式病,人们应当警惕和预防这些新出现的疾病。

2、加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知,便健康需要转变成健康愿望。

十一、生活质量评价的内容。(健53)

(一)生活质量的确定因素(自变量):与个人的生活条件和境遇相联系。

1、医疗保健;

2、健康行为;

3、卫生知识和态度;

4、卫生服务利用;

5、社会关系;

6、工作条件;

7、其他经济、教育和人口等可产生影响的因素。(二)生活质量的变化因素(因变量):包括处于疾病状态下的人的:

1、健康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