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Word版含答案.doc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测试 21.以下对文中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迁”在古代称调换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处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 是年号。

习惯上,唐代从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代此后,因为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号,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一样。

“进”在文中指“荣膺” “提携任用” 。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有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依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道德涵养,进行一种表扬的评论,也有表贬抑的评论。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日中,表时间,正午 12 点,别名日正、正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据,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侧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侧的马。

3.以下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能够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先人常将之与五行联合展望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朝已有此词,详细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先人对帝后之死的描绘,后代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往常指封建帝王抵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文学常识(8)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一轮复习之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等终军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的一种拜礼,稽首与顿首不同,稽首头至地需停留一段时间,常为臣子拜君主时所用;顿首头触地时间短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敬礼。

B.古人幼时称字,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名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D.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时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 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 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篇。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 还有“致仕”。 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 帝王的敬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18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但是由于此题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

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文化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四书五经、六艺、五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校、痒、序、学、国子监、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司业、教授、监生、童子等名号称谓:称谓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第二种情况是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名、籍贯、郡望、官名、爵名、官地、公、君、吾子、卿等(有时候称呼前加“令”“仁”“贤”字),第三种情况是谦称寡人、朕、孤、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在有些谦称前可以加“家”“舍”字)等,第四种情况是敬称陛下、皇上、大王、帝号、庙号、公、君、足下、丈、大人等。

官职官署:官职主要分中央和地方,中央分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的六个下属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门各自管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等,地方分州、郡、道、路、府、省等。

同时要注意与官职有关系的词语如授、除、擢、迁、贬、启骸骨、悬车、下车等天文历法:天文主要有星辰名称、圭表、阴阳等。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原卷版)

专题16辨析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原卷版)

由新官替代后返回朝廷。 2.下列句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辇,皇帝的车子;除,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B.“太夫人已不幸”,太夫人,称苏武的祖母。不幸,遭遇了不幸运的事情。 C.“位列将,爵通侯”,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通侯,爵位名,汉朝继承秦制。 D.“茅土之荐”,“茅土”,白茅和五色土,为古代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3.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 生 ,指 遵 从 儒 家 学 说 的 读 书 人 ,后 泛 指 读 书 人 。“ 吾 方 经 营 天 下 。期 于 混 壹 ,而 卿 等 儒 生 ,屡 疑 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中选用该词含有对人的鄙视。 D. 斧 钺 , 指 用 于 作 战 的 兵 器 , 象 征 军 权 和 统 治 权 , 后 泛 指 刑 罚 、 杀 戮 ,“ 吾 方 经 营 天 下 。 期 于 混 壹 , 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中采用此词原意。 5.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甚 见 亲 信 ” 与 “ 君 既 若 见 录 ”(《 孔 雀 东 南 飞 》) 两 句 中 的 “ 见 ” 字 含 义 相 同 。 B.“ 崇 韬 素 廉 ” 与 “ 单 于 闻 陵 与 子 卿 素 厚 ”(《 苏 武 传 》) 两 句 中 的 “ 素 ” 字 含 义 相 同 。 C.“ 艰 难 逸 豫 ” 与 “ 逸 豫 可 以 亡 身 ”(《 五 代 史 官 传 序 》 两 中 的 “ 豫 ” 含 义 相 同 。 D.“ 当 崇 韬 用 事 ” 与 “ 又 因 厚 币 用 事 者 臣 靳 尚 ”(《 屈 原 列 传 》) 两 句 中 的 “ 用 事 ” 含 义 相 同 。 6.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 旦 高 车 驷 马 , 旗 旄 导 前 , 而 骑 卒 拥 后 ,” 中 的 “ 一 旦 ” 在 文 中 是 “ 一 时 、 突 然 ” 之 意 , 与 《 阿 房 宫 赋 》“ 一 旦 不 能 有 ” 中 的 “ 一 旦 ” 意 思 相 同 。 B.“ 夹 道 之 人 ,相 与 骈 肩 累 迹 ,瞻 望 咨 嗟 ”中 的“ 相 与 ”在 文 中 是“ 一 起 ”的 意 思 ,与《 过 秦 论 》“ 相 与为一”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C.“ 惟 德 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中 的 “ 被 ”是“ 覆 盖 、施 加 ”之 意 ,与《 永 遇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全国卷)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8文学常识(含解析)

(全国卷)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8文学常识(含解析)

文学常识(8)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是指人物传记。

C.《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国分类,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兼并斗争和谋臣策士往来游说的言行。

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中国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

3、下列诗句中的加粗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 )A.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唐·陈陶)B.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唐·李商隐)C.束发名场历百艰,荷恩早许出清班。

(宋·曹勋)D.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宋·林光朝)4、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课件36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课件36张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
“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
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
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
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
20.A解析: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2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 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 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 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 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
C.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 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 敬。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 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4.B解析:“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 试”互换。
19.B解析:立秋之后是处暑。
2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 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 指官服。 B.“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 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 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 书。 D.“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 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三文化常识类类清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三文化常识类类清练习(含解析)

专项三文化常识类类清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点拨《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

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

“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出让帝位。

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点拨“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

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

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点拨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点拨“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点拨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点拨“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周易》《春秋》。

C.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

黜:指罢免官职。

“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后来以“社稷代表国家。

3.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

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②④③4.下列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B.匹夫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C.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

以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朔”,最后一天称之为“晦”。

B.“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你要写一篇《端午节简介》,可选用的词条有艾叶、粽子、龙舟、菊花等。

7.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B.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C.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未为羊,酉为鸡,亥为猪。

D.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是古代的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C.古代,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或先慈。

D.在古代,“赤子”指初生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幼学”指十岁孩童,“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孩童。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座次安排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如: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写的是元宵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清明节。

C.“高朋满座”、“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蓬荜生辉”、“敬请惠顾”、“欢迎光临”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

D.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喜上眉稍”;用鹤来借指“贺”,鹿来借指“禄”,蝠来借指“福”,葫芦借指“福禄”等。

1.B【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B项,“膝下”“在下”是谦辞。

2.B3.C【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考核诗句反映的节令,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因此选C。

4.C【解析】C项表述有误,应把“西汉时”改为“东汉时”。

5.B【解析】B项“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说法有误。

“处暑”之后应是“白露”。

6.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D项中“菊花”这个词条是错误的,因为赏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7.B【解析】阅读各项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见所闻和知识积累,比较判断。

B错,“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8.A9.B【解析】A中“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说法不够准确;C中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应为先妣;D中“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女童。

10.B【解析】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