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语言(2)炼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炼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b0d43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0f.png)
说说“敌”的妙处。
“敌”有对着、抵挡之意。 (步骤一)写出空床和素秋默 默相对的寂寥清冷氛围,而且突出了空床难寝无法承受素秋 的凄冷(步骤二)抒发了作者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步骤三)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 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步骤 一)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 营造了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对丰 收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步骤三)
叠词
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增强韵律、渲染色彩等 作用。叠词中的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 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 字描画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 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
“诗眼”分别是“咽”、“冷”,“咽”为呜咽之声,冷有 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好像呜 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好像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 孤寂的风景(意境)。
方法小结: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意境、感情)
第一讲:诗歌鉴赏之炼字(学生版+解析)2
![第一讲:诗歌鉴赏之炼字(学生版+解析)2](https://img.taocdn.com/s3/m/8603ea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06.png)
第一讲:诗歌鉴赏之炼字考点一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教材衔接:《沁园春·雪》中“望”有何作用?方法指导:一、从词性入手(例1、2)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例3)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例4)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从表达效果入手(例5)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
笔记栏五、从文化知识(传统意象)入手(例6)六、从情感入手(例7)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所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诗人情感的表达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达,诗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带有情感的诗眼当中。
所以,抓住情感分析作者的炼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https://img.taocdn.com/s3/m/8b67f3e8aeaad1f346933fbf.png)
3、叠音词:
增强诗歌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 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叠词 “纷纷”二字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而且生动地描写出蜂忙蝶乱的景象。令人 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抒发 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拟声词: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拟声词 “萧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落木瑟瑟飘 落的声音,以动衬静,突出了周围环境的 凄清。
2、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来在诗词中描绘景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历其境。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使动 “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 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 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诗词中的含义 2、其表现手法 3、它的表达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1、炼字: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要求联系 全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的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体会作者炼字 技巧的精妙。 2、诗眼:是指诗歌当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字词。
1、动词:
使诗词中的意象化静为动,且形象生动,赋予 画面一种动态感,使诗歌意境更加鲜活丰富。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 拟人、双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一语双关, 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诗歌鉴赏-炼字
![诗歌鉴赏-炼字](https://img.taocdn.com/s3/m/909282d333d4b14e8524681e.png)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与“炼字”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与“炼字”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32cd846529647d27285242.png)
诗歌鉴赏之“语言”与“炼字”一、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③绚丽: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有关“语言风格”的命题方式与答题模式:(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炼句](https://img.taocdn.com/s3/m/e44275c50508763230121205.png)
叠用的形容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①叠词之妙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②从感情 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 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 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 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 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 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 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1)“绿”指变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
拟声词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qīn] 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 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 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 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 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 (2013年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 参考答案: “净”纯净之意, 巧妙展现 绿色纯粹,春天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 。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水波荡漾,白鸥飞舞 了绿色纯粹,春意浓郁的景象。暮春时节 ,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 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 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 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老去,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 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语言(炼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二:语言(炼字)](https://img.taocdn.com/s3/m/c844969ce45c3b3566ec8b04.png)
1、规范答题!有分点、有步骤! 2、语言要规范要符合诗的意境,也不能 生造出一些词。 3、写景句要写出“描写了……的景色,写 出了……的特点,营造了……的意境”等, 不能跳过景物特点直接写情感。 4、要把握准诗人情感!知人论世!看注 释!
•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 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 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 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 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 1、闲,意为悠闲、自在;
•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与人心之愁 形成强烈对比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炼动词
动词艺术效果: 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赋予画面动态感, 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
②前两句写少注妇意不知:发联愁系,经全过诗梳妆打扮之
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不经意 间抬头,看到了杨柳,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化写得 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 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 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炼字、诗眼、炼句、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a52f3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思的原因: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在
思念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寻 找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诗
赠汪伦
眼
李白
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法
深
潭水之深
友谊之深
例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规范参考答案】 ①“斗”为“相争,相斗”之意,写了江流曲折回转, 两岸石崖对峙相斗, ②“攒”为“聚集,聚拢,集中”之意。写了太阳尚 未出山,群峰聚集在一起。(释含义、结合诗句释义) ③“斗”和“攒”两字,都运用了化静为动(拟人) 的手法,“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两岸崖石耸立对峙 相斗的形态,体现了江崖陡峭之势;“攒”生动形象 地刻画出群峰集聚一起的姿态,使画面生动鲜活。 (手法+效果)
诗
旨的字词句。(表情、达意)
眼
”
③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 口。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赵嘏(jiǎ)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鉴赏 之语言
炼 字
考点阐释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诗眼题)
2、第二种模式:炼句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什么是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 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 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 事物或表情达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泉声咽危石 ”其实 是“泉声咽(于)危石 ”,山 中的流泉由于被岩石阻拦,发 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 。“冷” 是使动用法,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 阴冷 。“咽”、“冷”两字绘 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 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高考卷)
3、最能表现诗人情感 的字往往是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 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这个“望”就是诗眼,全篇的景 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 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拿一舟独往湖心亭,天 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 点 痕 湖心亭一( ),与余舟 芥 一( ),舟中人两三 粒 ( )而已。
一.经典回顾,思维翻新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浙江卷)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 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2分) 明确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 惆怅(1分),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 明(1分)。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 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 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 什么?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 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 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 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 淋漓尽致。
二.重温考点,复习整合
1.“赏析炼字”题型的题型呈现方式 提问方式:某字在此诗中用得很好,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 境情感来分析。
1、词类活用的词(形容词) 往往是诗眼,表情达意更生 动形象。
肥 老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 佳树清园。
(周邦彦《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高考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咽 冷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 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 “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 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 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 轻 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思考:第二联里面还有哪个 字用得好?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 词往往是诗眼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 这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 ,作 者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作者 忧愁 之情感。 ________
本课小结
▲答题步骤 :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即时反馈练习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 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 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营造了一个情 景交融的意境(步骤一)。 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 “悲凉” (步骤二) 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步骤三)。
4、诗眼往往统摄全诗, 是诗歌的线索。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 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 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微风” 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 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 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 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 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 (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 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四、限时检测,即时反馈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 山而得名。 本诗的首句中“____”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 春易逝。末句中的“_____”字用得最为传神。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温馨提示:注意“3个意识”——时间意识、分数 意识、规范答题意识
十五 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题中的“十五夜”,指中秋之夜。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请你 品评一下“落”与“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例8]
答案: 用“落”字好。“落”字给人以动感, 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在” 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不够形象生动。
鉴赏诗歌语言(2)
2008.11
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考察一般有以下 几个方面:
1、对“诗眼”,即关键字的理解。 炼字 2、辨别字的妙用 3、对佳句和关键句的理解 4、对语言风格的理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考:本首诗你认为 那个字用得最好?为 什么?
三.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赏析炼字型”试题变形: 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 境的? 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 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 简要分析。 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 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 ! !
柔美之态
交融之状
唯一---最能准确描绘事物,
最能鲜明表达作者感 情。
诗(词)眼----
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 整首诗中作者情感抒发的关键。
2、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
无雨,空翠()人衣。(湿、沾) ---王维《山中》 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 )。 (斜、飞)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两岸青山相对(),孤帆一片日边 来。(出、立)---李白《望天门山》
“诗眼”,最传神的字,所谓 “传神”即语言生动,同时更能
营造意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结
如何判断诗眼?
1、注意有活用现象 的词语。 2、有特殊修辞手法 的词语。 3、最能体现诗人感 情的词语。 4、能统帅全诗,成 为全诗线索的词语。
有何表达效果?
绘声绘色绘形绘态 营造意境
表现诗人感情主旨
接着我们主要是以古诗词鉴赏的考
限时检测,即时反馈
参考答案: 本诗的首句中“老”字让人联想到人生 易老,青春易逝。末句中的“压”字用 得最为传神。 因为:“压”,物多才能有此神态,表 明清梦的浓郁。梦本无形,却说“满 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 十分传神真切。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 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中的“赏析炼字型” 考题分析作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 考点设置、题型特点,指导掌握此 类题型的解答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加强在应试中正确解读诗歌后准确 表述的能力。
苏小妹 苏东坡 苏小妹 苏东坡 苏小妹 苏东坡 苏小妹 苏东坡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下品 !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中品!
答题步骤和方法: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点出所使用的手法。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 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 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 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