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院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艺术院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作者:李峰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作为近年来艺术院校的新兴专业,没有现成的教学蓝本可以借鉴和参照,因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教学目标,而完善的课程体系则是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因而,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体系是当下最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物鉴赏与修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审美素质的普遍提高,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投资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与之密切相关的文物鉴赏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艺术品鉴定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为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部分艺术院校开设了文物鉴赏与修复、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相关专业。但由于此类专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多是由于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认识不清所引起的,无论任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以山东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对艺术院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作一思考,希望引起同行关注,促进该专业更好的发展。
一、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文物鉴赏与修复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鉴赏,一为修复,两者关系相辅相成。其中,鉴赏是修复的前提,没有对历代文物艺术品造型风格、制作材料与技法等基本知识的了解,修复就无从下手,盲目修复则会适得其反。反之,通过对文物的修复,修复者也能加深对文物特性的认识,从而提高修复者的鉴赏水平。
因为文物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古代陶瓷、古书画、玉器、青铜器、古籍、古钱币、家具、金银器、杂项文物等可移动文物,也包括古代遗址、古墓葬、古代矿冶遗址、古窑址、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所以,对不同类别文物的准确鉴赏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文史素养。从艺术院校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在短短的本科四年时间内把所有可移动文物的鉴赏与修复知识全部学完。所以,根据学校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两个或三个类别可移动文物的鉴赏与修复作为教学重点加以强化,其余文物鉴赏知识则以选修课的形式教学,是高校办学的明智之举。
作为艺术院校,由于具有相关艺术类学科的支撑,选择书画、陶瓷、古籍等文物类别作为教学重点是符合教学需要的,也是必须的。就目前国内艺术院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实际情
况来看,也基本符合这一点。如南京艺术学院于2005年创办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建立了以书画、陶瓷、古籍为核心的教学方向。确立了以培养“专业化与普及型艺术人才,充分体现‘厚基础、强实力、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鉴赏与修复文物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的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不能等同于普通高校的考古文博类专业,也不能照搬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机构主办的文物鉴定专业课程,而应该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在书画创作与鉴赏、艺术品保护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山东艺术学院于2013年开设本科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经过广泛论证与考察,我们确立了以培养“具备一定的书画艺术创作能力,掌握一般文物艺术品鉴赏和拍卖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从事古代书画装裱与修复、古籍鉴赏与修复、古建筑彩绘与壁画修复等实践性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立了“一体两翼”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这里,一体包括书画装裱与修复、古籍鉴赏与修复、古建筑彩绘与壁画修复等实践类课程,这是专业教学的核心。两翼分别为书画创作实践能力和一般文物艺术品鉴赏与修复的专业知识。在这个模式中,两翼是为一体服务的,两翼的强化,突出了专业教学的核心,使得学生的主体实践能力更为加强。
二、艺术院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实践教学难以胜任
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它需要研究文物的艺术特征、掌握其造型风格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2]从这个角度看,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尤其强调实践。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艺术院校虽在古书画鉴赏、装裱与修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但多缺少具有书画装裱师、文物鉴定估价师、文物拍卖师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在国内,民间的文物修复仍属于传统手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艺传承大都是言传身教。与高校相比,民间的文物修复因为有经验丰富的名师指导,又能经常参加现场鉴定活动,所以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优势。但随着民间传统工艺的逐步丢失,培养文物修复后继力量的重任必然会落到高校身上。所以,面对实际,我们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善,实践教学受到制约
如前所述,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学科,所以需要相应教学材料、实验设备的支撑。如应建立书画装裱与修复实验室、古籍修复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但由于这些实验设备如古陶瓷标本、历代书画纸绢标本、传世古籍标本很难从社会征集。因而,很少院校能够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设施。但只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的方面。
(三)课程教学特色不突出,不能适应市场变化
受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科本位、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加之高校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导致一些院校专业定位模糊。往往把普通高校的考古文博类课程加以压缩,再辅以简单的艺术技能课程作为教学的基本体系。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使得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而且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艺术院校的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可以借鉴普通高校考古文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决不是简单的压缩,而应该从课程计划到授课内容方面都加以调整,惟有如此,才能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体系。
三、构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
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在通常情况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此,我们以山东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安排为例,对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展开讨论。
(一)专业基础课
根据我们“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书画艺术创作能力、一般文物的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两翼,这两者的教学内容皆属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目的是为学生将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专业基础课中国画技法的教学,就是为专业课书画修复中的相关内容而服务的。书画修复的接笔和补色程序要求修复者将残缺的画面内容和笔迹,按作品的原貌和色调全面还原,这就要求修复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书画功底。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考古学通论、书法篆刻、中国画、造型基础等课程。不难看出,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可分为理论基础课与实践基础课两部分。这与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突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二)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书画装裱与修复、古籍鉴赏与修复、古壁画临摹与复制等实践类课程,这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在此我们不妨以书画装裱与修复课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该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装裱材料的性能,掌握不同样式书画作品的装裱技艺,能对破损书画进行揭裱与修复,并能修补和全色。在授课内容上,先后需向学生讲授书画装裱简史、装裱材料加工、托画技法、书画裁镶技法、覆褙砑装技法、扇面装裱、册页装裱、新画揭裱、旧画揭裱与修复、手卷装裱等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讲授糨糊制作、排刷制作、裱件变形处理、机械裱画的基本技法和操作技能。[3]可以说,每个模块的授课内容都着重介绍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三)专业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