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音乐欣赏《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或记忆)《山林的呼唤》或《1812序曲》的音乐主题、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结构。逐步领悟“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聆听交响音乐的兴趣。

2、通过聆听、比较、探究等参与方式,了解音乐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进而能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欣赏更多曲目。

3、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4、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情感。

5、了解标题音乐。

6、认识并辨别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英国管。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的描绘性作用。

三、教学难点:

初步欣赏了解音乐中三种不同的假设阶段即:“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的内涵,即学生自主理解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繁体字“聽”。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真仔细地聆听。师:大家还知道1812年法国与俄罗斯之间的那场举世闻名的战争吗?

(多媒体展示)

法俄之战:公元1812年 ,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调集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逼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 主动放弃并烧毁了莫斯科城。法军在严寒中得不到任何衣物和食品, 不少法军冻饿而死,士气低落,拿破仑被迫弃城西撤。俄军乘势反攻。在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彻底溃败。六十万大军最后逃回本国的只剩下不到两万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是仅带了贴身护卫绕道德国才得以转回法国。从此 ,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段用音乐讲述的这个战争故事吧。(感知音乐阶段)

美感阶段:指无意识地沉浸在音响之中,任随音乐的感染力,把人带到一个舒适而愉悦的心情之中。

(多媒体播放音乐同时展示作品结构)

1、欣赏作品:

2、分析作品:

(1)序奏——众赞歌(祈祷)

——俄国骑兵

(2)呈示部——战斗主题

——法军主题(马赛曲调)

——俄罗斯民谣1(小提琴、中提琴)

——俄罗斯民谣2

(3)展开部——俄法军队的战斗

(4)再现部——呈示部的内容

(5)尾声——众赞歌(赞颂)

——俄国骑兵(辉煌的凯旋号角)

3、试唱音乐主题:

表达阶段:指在不同的时刻,能体验音乐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对其中一种情绪或许多情绪产生反应。如对安详或激动的情感,懊悔与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产生反应。

(1)众赞歌———这是俄罗斯人民在国难临头时祈求于上帝和对和平的向往。

(2)俄国骑兵———英姿勃勃、冲破不祥的气氛,带来了希望,象征着响应号召的战士踏上征途。

(3)战斗主题———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

(4)马赛曲音调———象征着法国侵略军步步逼近,敌军拥有完全的优势,俄军艰苦鏖(AO)战。

(5)俄罗斯民谣1———战斗的间隙中俄罗斯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6)俄罗斯民谣2———俄罗斯军民乐观、幽默的性格的写照,对俄罗斯战士们在战斗的间隙中欢快的跳舞、休息的场景描绘。

4、复听作品:

纯音乐阶段:指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可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

(1)多媒体播放音乐。

(2)教师插话

(3)引导学生从音乐语言的表述上谈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循着历史事件的线索展开联想。

(多媒体展示创作背景)

1880年10月,俄国钢琴家、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 邀请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及工业博览会写一部大型乐曲,供合唱队或管弦乐队使用。之后,鲁宾斯坦便为柴科夫斯基提出三个具体的题目供他参考。这三个题目是:(1)博览会开幕。(2)亚历山大二世加冕二十五周年。(3)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对于这三个题目,柴科夫斯基认为都不太好作文章,但碍于朋友的盛情,作曲家没有推托。在思考良久之后,柴科夫斯基决定以第三个题目, 即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为切入点。由于救主基督大教堂毁1812年那场著名的俄法战争中,柴科夫斯基便决定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一篇恢宏的交响乐章。创作思想确定后,作曲家便很快着手写作,并于12天后完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写道:“这首序曲写得很热闹,但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在写作时我凭借的只是一种热情而非挚爱。”这首作品在正式出版时被称为 "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简称《1812年序曲》) 。

1880 年的柴科夫斯基,已经是写有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钢琴协奏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第四交响曲等一系列著名作品的知名作曲家,出于朋友的委托(尼古拉·鲁宾斯坦不仅是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期的院长,而且是他早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期间的老师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他接受了这次创作约请。柴科夫斯基曾于1878年7月6日写给他的艺术保护人和挚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较详细地谈了他一般的创作方法,其中说道,他的创作在总体上分为两类:(1) 为自身意趣和内在需要而写。(2)应约而写。并且解释说:"经验证明,一部作品的价值并不看它属于哪一类。常有的情况下,受人之托写出来的曲子结果很成功,而由自己的灵感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却因种种意外理由而不甚成功。《1812 年序曲》即是一部受人之托而作却相当成功的音乐作品。

(二)、欣赏作品:

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和第五乐章《夜》

(1)多媒体播放音乐———(美感阶段)

(2)介绍创作背景:

作曲家马思聪曾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 和粤北山居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纯朴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0年代他定居北京后,偶然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受此触发而于1953年秋开始动笔写作这部作品。1954年5月完

稿,1956年夏首演于北京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这是一部标题性的交响组曲,由五个乐章组成: ①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