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用:回阳救逆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 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 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 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 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 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 以安其中也。”
四逆汤《伤寒论》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舌淡苔白, 脉细弦
失 和
证
配伍意义:
温 中
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补 桂枝---温阳气,祛寒邪
虚 ,
芍药---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和 生姜---温胃散寒
里 大枣---补脾益气
缓 急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 痛发热,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 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 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里 阳衰阴盛——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寒 亡阳欲脱——恶寒倦卧,厥利脉微,
证
唇指青紫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分类: (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 2.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3.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
血之体;(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
(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
虚 阳虚失血—脾不统血
寒 证
小儿慢惊—土虚而木不荣
病后喜唾涎沫—脾虚不摄津液
胸痹—中阳不足,胸阳不振
中失 焦司 虚, 寒升 ,降 纳反 运作
舌淡苔白,脉沉细—虚寒之象
配伍意义:
干姜----温脾阳,祛寒邪
君
温补 中气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祛健 寒脾
白术----健脾燥湿
佐
炙甘草--益气健脾,缓急止痛
使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 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 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 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 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 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 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
中化 焦源
虚 寒
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 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是以姜枣为(使)。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 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 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 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 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 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 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 之谓也。
食谷欲呕,呕吐酸水---胃寒浊阴上逆 胃脘疼痛---寒凝气滞,温养失职 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 巅顶头痛---阴寒之气循肝经上犯 手足厥冷---脾肾阳虚,不温四肢 少阴吐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烦躁欲死---阳虚无以养神并吐利之苦
配伍意义:
降温 逆中 止补 呕虚
,
吴茱萸---温胃暖肝,和胃降逆, 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益气健脾 大枣---益脾气,调脾胃,调和诸药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
《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 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 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 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 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 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 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 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 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应另谋温补之剂;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 者,可少佐苦寒 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理中丸《伤寒论》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病证解析:
脘腹疼痛,喜温 不渴,畏寒肢冷 中焦虚寒,温养失职
脾 胃
不欲饮食,自利 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呕吐,霍乱吐泻 浊阴不降,升降反作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 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 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 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 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 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 以安其中也。”
四逆汤《伤寒论》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舌淡苔白, 脉细弦
失 和
证
配伍意义:
温 中
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补 桂枝---温阳气,祛寒邪
虚 ,
芍药---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和 生姜---温胃散寒
里 大枣---补脾益气
缓 急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 痛发热,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 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 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里 阳衰阴盛——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寒 亡阳欲脱——恶寒倦卧,厥利脉微,
证
唇指青紫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分类: (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 2.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3.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
血之体;(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
(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
虚 阳虚失血—脾不统血
寒 证
小儿慢惊—土虚而木不荣
病后喜唾涎沫—脾虚不摄津液
胸痹—中阳不足,胸阳不振
中失 焦司 虚, 寒升 ,降 纳反 运作
舌淡苔白,脉沉细—虚寒之象
配伍意义:
干姜----温脾阳,祛寒邪
君
温补 中气
人参----补气健脾
臣
祛健 寒脾
白术----健脾燥湿
佐
炙甘草--益气健脾,缓急止痛
使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 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 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 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 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 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 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
中化 焦源
虚 寒
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 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是以姜枣为(使)。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 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 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 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 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 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 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 之谓也。
食谷欲呕,呕吐酸水---胃寒浊阴上逆 胃脘疼痛---寒凝气滞,温养失职 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 巅顶头痛---阴寒之气循肝经上犯 手足厥冷---脾肾阳虚,不温四肢 少阴吐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烦躁欲死---阳虚无以养神并吐利之苦
配伍意义:
降温 逆中 止补 呕虚
,
吴茱萸---温胃暖肝,和胃降逆, 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益气健脾 大枣---益脾气,调脾胃,调和诸药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
《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 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 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 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 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 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 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 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 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应另谋温补之剂;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 者,可少佐苦寒 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理中丸《伤寒论》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病证解析:
脘腹疼痛,喜温 不渴,畏寒肢冷 中焦虚寒,温养失职
脾 胃
不欲饮食,自利 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呕吐,霍乱吐泻 浊阴不降,升降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