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课件-温里剂

合集下载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72)PPT课件

02
温里剂的成分与制备
主要成分
干姜
干姜是温里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 化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 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
厥逆等症状。
附子
附子是另一种常见的温里剂成分,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 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
阴寒内盛、亡阳厥逆等症状。
肉桂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 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深 入研究温里剂的药理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疗效机制,为其临床 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向与前景
温里剂的制剂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温里剂的疗效,需要对其制剂进行研究,以提高 其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温里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温里剂的应用
总结词
温里剂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脾胃虚 寒、寒湿内盛等病症,同时也常与其他中药剂型配合 使用。
详细描述
温里剂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寒湿内盛等病症。对于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 状,温里剂可与其他中药剂型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 等,温里剂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调理身 体。需要注意的是,温里剂的应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外观质量
温里剂的外观应整洁、无 杂质,饮片应完整、无破 碎。
微生物限度
温里剂应符合国家药品标 准的微生物限度要求,以 确保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 安全性。
03
温里剂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药理作用
温中散寒

方剂学6温里剂(课堂PPT)

方剂学6温里剂(课堂PPT)
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 润,脉沉迟细弱为辨证要点。
25.06.2020
.
13
回阳救逆 君:附子
祛散阴寒
温中祛寒 臣:干姜
助附子之用
益气温中 佐:炙草 制姜附燥性
回阳救逆 祛散阴寒
25.06.2020
.
14
第三节 温经散寒
Formulae that Warm Meridians to Expel Cold
手足烦热 四肢痠楚 口燥咽干
宜补
气血两虚 心悸不宁 心神失常 面色无华
宜缓
25.06.2020
Minor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Middle
.
10
君:饴糖
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辛甘化阳
桂枝: 温通阳气

调和营卫
白芍: 和营益阴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佐 使
炙草:和中益气 生姜 调中和营卫
25.06.2020
.
4
四、组方大法
以辛甘温热而又能温里祛寒的药物 为主。酌情佐以助阳、益气,或养血、 活血,或温通经脉,以收邪正兼顾,寒 祛阳复之效。
25.06.2020
.
5
五、使用注意
(一)必须以里寒证为准: (二)注意辨清寒热真假: (三)注意具体证型与患者的体质,和方土时令: (四)必要时可用反佐法:
第五章 温里剂
Formulae that Warm the Interior
一、含义
二、适用范围
三、分类
四、组方大法
五、使用注意
25.06.2020
.
1
一、含义
温里剂是在温法的指导下,以温热药 为主组成。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常用方剂—温里剂(方剂学课件)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四逆汤
【方解】
君: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温中祛寒,
助附子回阳救逆 佐:炙甘草——益气温中;解毒;
缓姜、附峻烈之性
四逆汤
【配伍特点】
1.辛凉中配以少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 不背辛凉之旨
2.疏散风热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构 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
临床表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
【组成】
当归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细辛三两(9g) 通草二两(6g) ) 大枣二十五枚(8枚)
白芍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当归四逆汤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当归四逆汤
【主证病机】
血 手足厥寒
虚 舌淡苔白 寒 脉沉细
概述
【分类 】
① 温中祛寒剂:中焦虚寒 ② 回阳救逆剂:阴盛阳衰 ③ 温经散寒剂:寒在经脉
概述
【使用注意】
(1)辨清寒热的部位、真假; (2)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 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目 壹壹
录温
中 祛 寒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使用注意】 湿热内蕴中焦及脾胃阴虚内热者禁用
芦根 芦苇
目 贰壹
录回
阳 救 逆
清 热
剂泻


贰 叁 肆伍
清清清 清 热热热 虚 燥凉解 热 湿血毒 药 药药药
贰 回阳救逆剂
适应证 阴盛阳衰,阴盛格阳等急危重症
临床表现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倦卧,呕吐腹痛,下利 清谷,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方剂学PPT课件 温里剂 表里双解

方剂学PPT课件 温里剂 表里双解

〔方药配伍〕
君 当归——补血行血。

桂枝——温经散寒,行血通脉。 经
臣 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血。 细辛——助桂枝温经散寒,并止痛
散 寒 , 养
佐:通草——通血脉 。
血 通
大枣
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脉
炙甘草(使)大枣重用以助补血。
〔临床运用〕 原方为血虚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脉
细欲绝之证而设,后世则广泛运用于腰、 股、腿、足痹痛,妇女痛经,男子疝痛, 脱疸,冻疮等属于血虚寒凝之证。
2.呕吐甚者,加砂仁,半夏温中和胃,降逆止 呕——砂半理中汤。
3.呕吐、腹痛、寒胜者,加丁香、吴茱萸温中止 呕,祛寒止痛——丁萸理中汤(《医宗金鉴》)。 4.下利重者 ,加茯苓健脾渗湿以止泻——五君 子煎(《景岳全书》)。
5.兼外感风寒表证者,加桂枝解表散寒——桂 枝人参汤((《伤寒论》)。
6.兼痰饮者,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和胃 止呕——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兼 痰饮喘咳,再加苏子祛降气,平喘止咳—— 理中降痰丸(《杂病源流犀烛》)。
3.组方配伍要点
温热药(祛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Nhomakorabea配伍
因 为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
温阳补气药(补虚)
生寒
4、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5.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里寒证的真假,真热假寒证忌用。
(2)注意病人的体质,素体阴虚或有失血者,不 得过用,以防伤阴动血,寒去热生。
(3)注意反佐法的运用。阴寒太盛,格阳于外, 服药出现拒药现象者,可反佐少许寒凉之品,或 热药冷服,免除格拒 。 (4)注意用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调 整温里剂的剂量。

运化失职 升降失常
脘腹疼痛、吐、利、不欲饮食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PPT课件

小儿下肢麻痹。
三、方解: 干姜 人参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温 补
甘草
白术
补中气,调诸药
燥湿土,健脾胃 燥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苦温以燥中焦之湿 运化健而中焦治
四、应用:
1、辨证要点:除见吐、利、冷、痛之主症外,应
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要点。
2、加减:阳虚失血干姜易为炮姜。湿盛白术易为 苍术。 3、服药时饮热稀粥。 4、现代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扩张,胃下垂。
第六章
温里剂
要求:
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2、掌握:理中丸、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 、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二、治法:回阳救逆
三、方解:
附子
干姜中阳,祛阴寒 益中气,缓和姜、附之辛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四、比较:
理中丸 温中补虚 吴茱萸汤 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祛寒燥湿力强,治中焦虚 寒泄泻。 温里降逆力强,治浊阴上 逆呕吐。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伤寒论》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方剂学》PPT课件:06-温里剂
喜温喜按,舌淡,脉沉弱或虚弦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①呕吐者,不宜用,甘能助呕。
②湿阻或气滞中满者,不宜用,甘能助湿生满。
③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属甘温之剂。
[类方鉴别]
理中丸 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 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 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5.使用注意事项
(1)辨清里寒证的真假,真热假寒证忌用。 (2)素体阴虚或失血者宜慎用。 (3)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调整温里剂的
剂量。 (4)阴寒太盛,服药出现拒药现象者,宜配伍
反佐。
[方药配伍]
理中丸
君:干 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臣:人 参——补气健脾,强壮脾胃 佐:白 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
小建中汤 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 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 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四逆汤
[主治证病机]
四肢厥逆
肢体失于温养 恶寒踡卧 少
少 阴 病 火不生土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腹痛,呕吐下利 虚
脾肾虚寒

证 阳虚则神衰——神衰欲寐
无力鼓励血脉——脉微细
四肢厥逆,精神萎靡 恶寒踡卧,下利清谷 甚或大汗淋漓,头晕 气短,脉微细或欲绝
以大辛大热之 品为主组方
亡阳虚脱者配 人参益气救脱
(3)温经散寒
阳虚血弱 寒凝经脉
手足厥寒 肢体疼痛 阴疽
4.组方配伍要点
温经散寒药配伍 温阳补血通脉药
温热药(祛寒)
配伍
因 为
温补阳气药(补虚)
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阳虚则阴 盛,阴盛则生寒
里 阴寒之邪, 中焦虚寒证 阳衰阴盛证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方剂学温里剂.课件

四逆程度 指、趾不温
恶寒踡卧, 肢体疼痛 伴随症状 身热、脉弦 神衰欲寐等 舌淡
温经散寒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本方要点
1.治疗血痹的代表方
温经散寒
血痹:气血不足,外受风邪,客于血脉,气血 痹阻,肌肤失濡,以致麻木不仁。
2.方以益气养血,温经散邪,和营通痹立法。
黄芪、芍药、大枣 生姜、桂枝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温中祛寒
组成
干姜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主治 中焦虚寒证
典型证
吐利冷痛 出 血 小儿慢惊 胸 痹 病后多唾
兼变证
制方原理
病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
温中祛寒
立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配伍意义
干姜——温中祛寒
人参——益气补脾
(君)
(臣)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炙甘草——补中和药
②太阳病误汗亡阳证。
阳衰阴盛证
回阳救逆
配伍意义
回阳救逆
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 炙甘草——益气;
(君) (臣)
(附子无姜不热)
缓姜、附燥散之性、制附子毒; 调和诸药。
(佐使)
回阳救逆
功用
回阳救逆
亡阳证(四逆注射液) 通脉四逆汤(亡阳重证)
临床应用
衍化方
四逆加人参汤(气阴大伤) 白通汤(阴盛格阳) 参附汤(阳气暴脱,参附注射液)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应用
虚劳里急证。
温中祛寒
症见:腹痛绵绵,温按痛减,舌淡苔白, 脉细弦。(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 或兼心悸,虚烦,面色无华;或发热,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劳则加重。 (甘温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妇人杂病》:“妇人腹中痛,小建中 汤主之。”
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 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 迟。
病证解析: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
《伤寒论》102条:“伤寒阴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 汤主之。”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 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血痹虚劳》:“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男子黄,小便自利,当 以虚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病证解析:
中 焦
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心中悸动,虚烦 气血生化不足,
虚不 寒足
, 肝
不宁,面色无华 无以奉心上荣
, 肝
脾 不 和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 脾
君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 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 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六章 温里剂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 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里 阳衰阴盛——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寒 亡阳欲脱——恶寒倦卧,厥利脉微,

唇指青紫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分类: (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 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 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 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 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 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 以安其中也。”
四逆汤《伤寒论》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 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 是以姜枣为(使)。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 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 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 芍药佐桂枝同用散,非与建中同体尔。心腹之 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 健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 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 之谓也。
食谷欲呕,呕吐酸水---胃寒浊阴上逆 胃脘疼痛---寒凝气滞,温养失职 肝寒犯胃---干呕吐涎沫 巅顶头痛---阴寒之气循肝经上犯 手足厥冷---脾肾阳虚,不温四肢 少阴吐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烦躁欲死---阳虚无以养神并吐利之苦
配伍意义:
降温 逆中 止补 呕虚

吴茱萸---温胃暖肝,和胃降逆, 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益气健脾 大枣---益脾气,调脾胃,调和诸药
功用:回阳救逆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而以温为主。
《伤寒明理论》:“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 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 汤温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 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 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 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 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 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 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应另谋温补之剂;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 者,可少佐苦寒 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理中丸《伤寒论》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病证解析:
脘腹疼痛,喜温 不渴,畏寒肢冷 中焦虚寒,温养失职
脾 胃
不欲饮食,自利 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呕吐,霍乱吐泻 浊阴不降,升降反作
《医方考》:“太阴者,脾也,自利渴者为 热,不渴者为寒。脾喜温而恶寒,寒多故令 呕。寒者,肃杀之气,故令腹痛。便溏者, 后便如鸭之溏,亦是虚寒所致。霍乱者,邪 在中焦,令人上吐下泻,手足挥霍而目缭乱 也。霍乱有阴阳二证,此则由寒而致故耳。 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 2.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 3.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
血之体;(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
(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
虚 阳虚失血—脾不统血
寒 证
小儿慢惊—土虚而木不荣
病后喜唾涎沫—脾虚不摄津液
胸痹—中阳不足,胸阳不振
中失 焦司 虚, 寒升 ,降 纳反 运作
舌淡苔白,脉沉细—虚寒之象
配伍意义:
干姜----温脾阳,祛寒邪

温补 中气
人参----补气健脾

祛健 寒脾
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益气健脾,缓急止痛
使
舌淡苔白, 脉细弦
失 和

配伍意义:
温 中
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补 桂枝---温阳气,祛寒邪
虚 ,
芍药---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和 生姜---温胃散寒
里 大枣---补脾益气
缓 急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君 臣

佐使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 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 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 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 之,宜理中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