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类可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

β-内酰胺酶在医院感染病例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

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β-内酰胺酶阳性细菌之一。

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具有多种清谱抗生素降解活性的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和传染性。

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

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菌药物和手术大量切除局部感染部位。

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但由于广谱β-内酰胺酶可快速产生抗药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并且,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感染源,只能在发生后将感染扩散范围减小。

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干扰β-内酰胺酶的基因表达、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利用生物学治疗手段等。

生物学治疗手段是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生物学治疗手段通常包括利用细菌噬菌体、RNA干扰和CRISPR-Cas等方法。

其中,利用细菌噬菌体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细菌噬菌体是噬菌体中最常见的一类,可以特异性感染细菌并迅速杀灭它们。

因为细菌噬菌体仅能感染细菌,不会感染人类细胞,所以选用细菌噬菌体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细菌噬菌体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研究表明,在应用细菌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时,其疗效可以达到高水平,且可以有效地降低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数量。

同时,细菌噬菌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制备技术和病原体适应性筛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总之,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是一个新型、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随着对其治疗机制和制备技术的深入研究,细菌噬菌体治疗手段在治疗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1. 引言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性,ESBL-EC感染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ESBL-EC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上很多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其的有效杀菌作用。

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当前主要采用的策略包括药物疗效的评估、抗生素的选择与应用、联合用药策略的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以及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ESBL-EC感染,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加,我们相信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个体化定制治疗方案、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关键所在。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药物疗效的评估药物疗效的评估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种耐药菌株,常规的抗生素可能已经失效,因此需要及时评估新的药物疗效。

对于已有的抗生素药物,需要进行敏感性测试,确定哪些药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具有敏感性。

这种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抗生素药物也在不断研发和推出。

对于这些新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在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才能确定这些新药物是否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选项。

药物疗效的评估对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医生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和死亡率。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进展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进展
Asia-Pacific Area(1998-99)a
Nation (no. tested)
% by species group:.
E Coli
Klebsiella spp
Japan(22)
8.1
5.5
Korea(4)
5.0
48.8
China(10)
19.7
23.3
Taiwan(6)
16.7
21.7
抗生素占总费用的20%~50%,至少 50%的住院病人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合理的
• 选药不对 • 剂量不对 • 疗程不对 • 给药间隔不对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播散主要是 --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细菌的播散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变迁
• 氨苄敏感 →氨苄耐药 • 一代头孢敏感 →耐药 • 三代头孢敏感 →耐药 • 复合制剂
N
criterion
tested 80 confirmed 62 Caz / Clav MIC 1/8 Caz MIC
unconfirmed 11 Caz / Clav MIC > 1/8 Caz MIC
Philippines(9)
13.3
31.1
Indonesia(3)
23.3
33.3
Malaysia/singapore(6)
7.0
38.0
Thailand(8)
15.7
45.6
ªCommon protocol, Etest method (68 medical centres sampled in 1998-99).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R
哌拉西林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 头孢唑啉 头孢噻肟 头孢吡肟 呱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 亚胺培南 环丙沙星 氨曲南 氨苄西林/舒巴坦 左旋氧氟沙星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摘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是一种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在我国,大肠埃希菌的产ESBLs发生率约为45%左右,不同国家及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性。

有研究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易感人群感染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医院内传播的主要病原菌,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广泛重视。

为此,本院将具体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现状、耐药机理、治疗药物做如下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治疗进展DOI:10.14163/ki.11-5547/r.2019.23.10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s)大肠埃希菌是指能够产生灭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大肠埃希菌,该菌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等抗菌药物,有着较快通过质粒传播耐药基因的速度,为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扰。

本文将对相关内容具体作如下综述。

1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通过尿液标本、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检测出。

在医院中诸多科室均有分布,包括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儿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

通常来说,高龄、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长时间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者与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者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高危感染人群。

因此,基于以上高危因素分布特征,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尽早建立并实施耐药菌防控策略。

2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相关研究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耐药率,其中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55.4%,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50.0%,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即1.3%[1]。

因此,上述数据表明了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水平。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β-内酰胺酶是一类重要的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这些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

而大肠埃希菌则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较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目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这种细菌的传播和感染。

通过对β-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设计,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字】1.2 研究意义β-内酰胺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在抗生素耐药性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失效,因此对β-内酰胺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具有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能力,使得针对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变得更加棘手。

研究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治疗进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策略。

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特点,有助于阐明其抗药性机制,从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治疗手段的现状进行总结,可以帮助了解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未来的治疗进展提供参考。

研究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治疗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抗菌治疗的成功率,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β-内酰胺酶的作用β-内酰胺酶是一类在细菌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酶类,它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性。

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酯键或酰氧键,从而破坏抗生素的活性。

这种酶的产生是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适应和生存的一种机制,也是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抗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效治疗ESBL-EC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ESBL-EC感染的治疗进展,我们将重点关注治疗ESBL-EC感染的各种方法和治疗策略,并进一步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ESBL-EC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相当普遍,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不再有效。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当务之急。

一种可能的新治疗方法是利用抗菌肽。

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抗菌分子,具有广谱和快速杀菌的特性。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一些抗菌肽对ESBL-EC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尤其是一些结构经过改良的抗菌肽,它们不仅对ESBL-EC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其没有产生耐药性。

除了抗菌肽外,还有一些新型抗生素在治疗ESBL-EC感染中显示出了潜力。

一些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氟哌酸类抗生素以及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显示出了对ESBL-EC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一些新型的化合物和药物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有潜在的治疗效果。

除了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联合用药也是治疗ESBL-EC感染的一个重要策略。

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可以提高杀菌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ESBL-EC感染的成功率。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其他类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也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磷霉素等对ESBL-EC感染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免疫治疗方法也显示出了对ESBL-EC感染治疗的潜力。

在未来,治疗ESBL-EC感染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新型抗生素和抗菌肽,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二是研究ESBL-EC的耐药机制,寻找能够干预耐药机制的治疗方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其在临床感染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对ESBL-EC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ESBL-EC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抗生素联合治疗1.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对抗ESBL-EC时已经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会降低其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为此,研究人员将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联合应用,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有效地抑制了ESBL-EC的生长,提高了治疗效果。

2. 三联抗生素疗法三联抗生素疗法是指在严重感染病例中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抗生素,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对抗ESBL-EC感染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不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为ESBL-EC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1.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研发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的抗生素,对抗ESBL-EC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硝基呋喃类抗生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ESBL-EC的生长和复制,同时能够克服β-内酰胺酶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随着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相信在未来能够为ESBL-EC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修饰抗生素的应用在ESBL-EC的治疗中,研究人员还尝试了对传统抗生素进行修饰,以提高其对ESBL-EC的敏感性。

通过对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进行改良或添加特定的官能团,使得修饰后的抗生素能够更好地穿透ESBL-EC的细胞膜,增加其对ESBL-EC的杀菌效果。

这种方法为克服ESBL-EC的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免疫治疗的应用1. 妥布肽克隆抗体的研发妥布肽克隆抗体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能够靶向清除ESBL-EC。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摘要:青霉素于4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几年后就从链球菌中分离到了青霉素酶,以后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超广谱新品种的大量应用,β-内酰胺酶的种类、底物谱和耐药程度均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

关键词:细菌,β-内酰胺酶,耐药任何生物都试图适应周围环境并生存下去,细菌个体小,易变异,拥有耐药能力,这是自然界的法则。

科学界有一种理论叫“中性突变漂变学说”,以“中性突变”为基础的分子进化学已逐渐形成。

这个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看,大部分基因突变对于生命体的生存既不产生有利效应,也不酿成不利后果,因此,这类突变在自然选择中是“中性”的。

在亿万年中,生物体内的基因不断产生中性突变,他们不受自然选择的支配,而是通过随机的偶然过程(即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或是被淘汰,结果就造成了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实现了分子的进化。

在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被筛选出来,得以泛滥。

为了对β-内酰胺酶有一个教深入了解,现将β-内酰胺酶的研究综述如下。

1 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机理肽聚糖合成的最后一步是被称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即PBPs)的转肽酶形成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上的相似使得它们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图一)。

β-内酰胺核不可逆地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Ser403单元结合,使其失活,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

此外这个结合可能还激活细胞壁中的自溶酶。

图1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酶失活2 β-内酰胺酶起源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酰胺键的灭活酶。

β-内酰胺酶来源于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即PBPs),是由于细菌合成PBPs的过程中的基因的变异而造成的(图2)。

β-内酰胺类药物在这类酶的作用下,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β-内酰胺环是与PBPs结合的活性功能部位,因此β-内酰胺环的破坏使其失去了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临床及基因型分析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临床及基因型分析

Amo g te - 8 p t n swe ewi S L r d cn tan n 2 p t n swee wi o — B sp o u i g n h m 8 ai t e r t E B s p o u ig sr is a d 5 ai t h e r t n n ES L r d c n h
J n ay 2 0 1 0 p t n so n u s i i a u r 0 8. 4 a i t f e Xi h a Ho p t w t HAP d e t l a h u o E.c l a d oi n
p e mo i e w r n o ld n r na eee rl . e
【 bt c】 O jcv T nlet u et rg e sneadrk ats f o il cu e A s at r bete oaa z h cr n d st c n s f o s t qid i y e r u r ia i c r oh pa a r
p emoi( A )det et ddset m [1 t ae( S L )pouigEcei i cladKes l nu n H P u xe e pc u 3 a a s E B s rd c s r h o n l il a o n r -c m n h ca i b ea
pn u nie, n oe tmaet e p e ae c r n fESBLsp o u i gsr i . M e ho Frm rl2 07 t e mo a a d t si t h r v l n ete d o r d c n tans t ds o Ap 0 o i

12・ 7
21 0 0年 3月 第 9卷 第 2期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抗生素产生高度耐药性的细菌,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ESBL-EC的出现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它对目前常规抗生素的抗药性较高。

对ESBL-EC的治疗成为当前临床和科研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ESBL-EC的耐药机制ESBL-EC的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导致的。

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产生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据研究表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中,细菌可通过质粒水平的水平转移来传递耐药性基因。

二、ESBL-EC感染的治疗现状目前针对ESBL-EC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的应用,但由于ESBL-EC对常规抗生素的抗药性很高,临床上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ESBL-EC已经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这使得对ESBL-EC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

三、新型抗生素的应用为了解决ESBL-EC的耐药问题,科研人员们在不断探索新型抗生素的应用。

目前,一些新型抗生素如头孢胺酶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对一部分ESBL-EC感染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一些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这为ESBL-EC 感染的治疗提供了希望。

四、联合用药策略除了开发新型抗生素,联合用药也是目前针对ESBL-EC感染的一种重要治疗策略。

一些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能够减缓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有一些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联合用药策略对于ESBL-EC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五、生物治疗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成为了解决ESBL-EC感染的另一种重要策略。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噬菌体、CRISPR/Cas9等生物技术可以有效清除ESBL-EC感染,且对细菌的抗药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冯建昆;吕婧玉;冯建英;张海清【摘要】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广泛使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D—lactamases,ESBLs),尤其是CTX-M型ESBLs,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快速地传播,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爆发流行。

本文就CTX-M型ESBLs的起源、流行病学、遗传特性和遗传背景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年(卷),期】2012(037)006【总页数】4页(P4-6,17)【关键词】CTX-M型ESBLs;流行病学;遗传特性;遗传背景【作者】冯建昆;吕婧玉;冯建英;张海清【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鹤壁市畜牧局,河南鹤壁458030;鹤壁市畜牧局,河南鹤壁458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3CTX-M型ESBLs的结构基因有876个核苷酸,编码29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8kD(Toho-2除外,它由28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已发现的这些CTX-M型ESBLs的等电点(pI)范围为7.4~9.0[1]。

另外,TEM型和SHV型ESBLs是在广谱酶TEM-1、2和SHV-1的基础上发生1~4个氨基酸的突变而来,而CTX-M型ESBLs没有相应的广谱酶基础,目前认为其超广谱活性可能是其本质特征而不是几个位点突变的结果。

据有关报道,CTX-M型和TEM型或SHV型的同源性较低,仅为40%[2]。

目前发现的的CTX-M型ESBLs种类超过107种,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大于94%的相同序列认为是一个群,小于90%的相同序列认为是不同的群)分为5个群[3]:CTX-M-1 群包括 CTX-M-1、CTX-M-3、CTX-M-10、CTX-M-12、CTX-M-15、FEC-1、CTX-M-22、CTX-M-23、CTX-M-28、CTX-M-55 和 CTX-M-79;CTX-M-2 群包括CTX-M-2、CTX-M-4、CTX-M-4L、CTX-M-5、CTX-M-6、CTX-M-7、CTX-M-20 和 Toho-1;CTX-M-8 群包括CTX-M-8;CTX-M-9 群包括 CTX-M-9、CTX-M-13、CTX-M-14、CTX-M-16、CTX-M-17、CTX-M-19、CTX-M-21、CTX-M-27、Toho-2 和 CTX-M-24;CTX-M-25 群包括CTX-M-25和CTX-M-26。

浅述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浅述超广谱β-内酰胺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O-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
院内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11% 2% 6% 4% 15% 19% 14%
大肠埃希菌 (356) 铜绿假单胞菌 (233) 肺炎克雷伯菌 (176) 鲍曼不动杆菌 (178) 嗜麦芽窄食单胞 菌(52) 其他(74) 洋葱伯克霍尔德 菌(19) 肠杆菌属 (141)
起始充分对症治疗的产ESBL肠杆菌感染患者其14天病死率显著下降
14天病死 率
数据来自Paterson DL等2004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起始充分治疗即起始使用
的抗菌药物对病原体敏感
1.送标本培养尽可能获取病原学依据,转为目标治疗
2.监测症状、体征、血液、痰等指标变化
肠杆菌科为病原体感染
YES 2.病情危重判断
纸片扩散法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判断标准
抑菌环直 径≥5mm
头孢噻肟 + 克拉维酸

头孢他啶 + 克拉维
肉汤稀释法
MIC≥3个倍比稀释度
基因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PCR) 核苷酸序列分析
目录
ESBL的定义及分布 ESBL流行概况
ESBL实验室检测及基因型确定
ESBL药物治疗选择 ESBL的预防
大肠埃希菌ESBL(+)
内酰胺酶抑制剂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磷霉素 替加环素等
产ESBL肠杆 菌感染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地位

轻中度感染:可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需加大剂量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g/3g,q8h;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6h

其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不推荐使用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C)是一种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高度耐药性的细菌,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ESBL-EC的治疗进展进行详细探讨。

治疗ESBL-EC感染的困难主要源自其对常规抗生素的高度抗药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感染的主要药物,然而ESBL-EC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有效降解这类抗生素,使其失去了杀菌作用。

ESBL-EC还可能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部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失效。

鉴于ESBL-EC对抗生素的高度抗药性,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寻找新的药物或者采用其他治疗策略。

在这方面,研发新的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的广谱抗生素,以应对ESBL-EC的耐药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被认为是目前治疗ESBL-EC感染的有效选择,因为它们不受β-内酰胺酶的降解作用。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ESBL-EC感染,如美罗培南、培南等。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新型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和蛋白合成抑制剂等,以期望能够对抗ESBL-EC感染。

除了开发新的抗生素,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其他的治疗策略。

联合用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ESBL-EC感染的方法。

联合用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ESBL-EC感染的成功率。

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控制感染的进展。

除了开发新的药物和采用联合用药策略,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其他的治疗策略,比如使用维持疗法、抗生素搭配靶向治疗等。

维持疗法是指对慢性感染进行长期低剂量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复发和恶化。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分型及耐药研究分析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分型及耐药研究分析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分型及耐药研究分析作者:向祖祥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相关基因分型及耐药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80株的相关资料。

结果:仅携带一种基因型的分别为CTX-M-Ⅰ型14株,占17.5%;SHV型2株,占2.5%;CTX-M-Ⅱ型14株,占17.5%;CTX-M-Ⅲ型4株,占5.0%;CTX-M-Ⅳ型8株,占10.0%;基因型同时携带≥2种者37株,占46.3%;扩增结果为阴性1株,占1.3%;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现出差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为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而β-内酰胺类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结论:CTX-M型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近期主要基因型,且常表现为多基因携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有效治疗药物,可使预后获得明显改善。

【关键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耐药型中图分类号 R37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4-0052-02近年来,针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其主要为质粒参与介导,不同菌株间均可传播,由细菌对青霉素类、单酰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一种酶类型[1]。

近年来,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显著提高肠杆菌科产ESBLs的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主要诱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

受不同地区及国家ESBLs流行株差异的影响,在耐药基因型的携带上也存有差别,分析耐药基因型及耐药情况,对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产ESBLs大肠埃希菌80株的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连续不重复)80株,均经临床分离鉴定证实。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研究进展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的研究进展

[ 廖 志红 , 3 】 周凤 琼 , 梁奕铨. 生存质量是评价糖尿 病治疗
的重要指标l .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 0 ,85 0 — 0 . 】 0 0 (l 34 3 5 【J 李立 明. 4 流行病学[ . 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 0 3 8 20 : —
9 .
( 稿 日期 :20 一 4 0 ) 收 1 0 — 8 O
( 责任 校对 :谢丹 )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 5 行为学量表手册[ . M] 北
超超广谱 I 3一内酰胺酶(S L 的研究进展 SB )
周强 张 丈
【 摘要 】 产超广谱 p一内酰胺酶(S L) EB s 和头孢菌素酶( m C酶) Ap 是革 兰阴性杆 菌对 p一内酰胺 类抗生素 耐药的主要机制 。若细 菌同时产 E B s S L 和质粒介导 A C酶称为超超广谱 B一内酰胺酶 mp
【] 姚斌 ,李建娟 ,廖志红 ,等 . 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 7 健康 者糖 代谢及提 高生存质量 中的作用[ . J 中华全科 医师杂 ]
志 ,2 0 , l( 3 13 3 03 1 5— 5. 2
[】 朱 熊兆 , 8 龚耀先 , 姚树 桥 , 生物反 馈放 松训 练对 2 等. 型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影响 的追踪研究f. J 中国临床心理学 1
青霉 素 、头孢 霉素 等 8一内酰胺类抗 生素 的使 氨基 p一内酰胺类抗 生素( ym n —p—at ) o i io x lc ms,包 a 用 ,为人类抵 抗细 菌感染做 出极 大的贡献 ,挽救 了 括第 三代头 孢 菌素f 头孢 他 啶 、头孢 曲松 等) 如 和单
无数 生命 。但 在长期 使用 中 ,细菌 对其 逐渐产 生耐 环 p 一内酰胺类 抗生 素 ,并 可被 p一内酰胺 酶抑制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一、ESBLs及AMPC的定义及分类(一)定义: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酶(BLA),属Bush分类中的2be类酶,主要产生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能水解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单环酰胺类氨曲南,并被克拉维酸抑制。

AmpC酶:是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能水解三代头孢及单环酰胺类,不被CLA 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抑制,能被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抑制。

产ESBLs+AmpC酶株对三代头孢、单环酰胺类、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四代头孢均高度耐药,可用碳青霉烯类及在药敏试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

(二)分类:ESBLs:按照BUSH的分类方法分为1-4组:一组由染色体编码的头孢菌素酶(C类酶);二组由质粒介导的A类酶;三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金属酶及四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酶。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二、全国及宁波市感染状况全国30-40%,宁波市66%多,宁波市真实数据应没有这么高。

三、ESBLs及AMPC的检测ESBLS的检测(一)筛选试验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每片含量均为30微克),用M-H琼脂标准纸片扩散法测试抑菌环直径,按NCCLs(美国标准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进行判读,头孢泊肟和头孢他啶的抑菌圈均<=22毫米、氨曲南或头孢噻肟<=27毫米或头孢曲松<=25毫米,应高度怀疑为ESBLS菌株,进一步做确证实验。

(二)确证试验头孢他啶(30微克)、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头孢噻肟(30微克)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分别测量两种纸片单独及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可确认为ESBLs菌株。

AMPC的检测(一)表型筛选试验:采用K-B法,用头孢西丁检测受试菌,抑菌圈直径<18毫米为AMPC酶可疑阳性。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种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目前已经在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中广泛分布,也被称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这类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指定药物失去治疗效果,成为当前医疗领域常见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来源之一。

因此,针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一大医学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类细菌感染的药物非常有限,而且使用这些药物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对于这类细菌感染的治疗,需要从多个角度和途径入手,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一、基于细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在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尽管目前药物选择十分有限,但是基于细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仍是必要的一步。

药敏试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抵抗性情况,以便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治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仍然是主要选择,同时也可以考虑使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等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对于不同的病原菌和临床情况其疗效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确的药物选择。

二、联合用药的应用目前,联合用药是临床上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一个主要策略之一。

联合用药可以通过增强药物的疗效和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或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等进行治疗。

然而,目前联合用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如果联合用药的药物种类和用量不当,可能会导致疗效副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增加,甚至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

因此,在联合用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药物,评估其安全性和疗效,同时也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在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常会产生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导致该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

本文主要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1. 变态反应素M (Avibactam)变态反应素M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变态反应素M联合头孢他啶钠已经获得FDA批准,可用于治疗成人患有复杂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疾病的患者。

研究表明,变态反应素M联合头孢他啶钠的治疗效果优于仅使用头孢他啶钠的方案。

2. 甲硝唑 (Metronidazole)甲硝唑是一种广谱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阴道滴虫感染和阴道葡萄球菌感染等疾病。

研究表明,甲硝唑可以通过抑制大肠埃希菌培养基的生长,从而减少大肠埃希菌与阴道滴虫的共存。

此外,甲硝唑还可以提高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等抗生素的敏感性。

3. 非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常常出现多重耐药,因此使用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广谱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亚胺培南 - 西普他唑和头孢泊肟等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等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

总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治疗的挑战正在日益增加,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使用变态反应素M,甲硝唑和非β-内酰胺抗生素等药物来有效地控制感染的传播。

当然,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从而有效地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1000字)。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内酰胺酶(β-lactamases)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酶,可以水解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等。

β-内酰胺酶产生的主要来源是细菌基因的水平转移和突变,已经成为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持续造成严重卫生问题的革兰氏阴性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ESBLs可耐受目前临床使用的头孢菌素类、氨基酚甲氨苄、氟喹诺酮类等多种抗生素,极大地限制了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ESBLs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腹泻、败血症和外伤感染等,并常常引起严重的医院感染。

治疗多依赖于碳青霉烯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这仅仅是改善了治疗效果,而不是根治疾病。

对ESBLs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合理应用抗生素。

良好的医疗卫生措施是预防感染和控制感染的最佳策略,然而如遭遇感染,合理用药也是有效的防治方法。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将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于针对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检测,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药理学原理,可以减少抗生素产生的选择压力,从而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二是探寻新型抗生素。

目前,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中,除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还有其他的抗生素类别可以应用。

如氨糖苷类抗生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虽然这些药物在治疗ESBLs感染时使用的机会较少,但它们对细菌产生的选择压力也比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要小。

此外,还有一类叫生物制剂的治疗手段,如细菌溶解素(lysin)和噬菌体(phage)等,它们可分别通过降解细胞壁和杀死感染细胞来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但这些治疗方法还在研究阶段,其成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后, 外不断有ESBb 流行情况的报道问。 国内 目 前,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产 ESBL 的细菌, S 其次是阴沟肠杆菌、 粘质沙雷氏 菌、 弗劳地构椽酸菌、 铜绿假单抱菌也可出现产 ES L 的菌株。 Bs 近年来, 由于三代头抱的广泛应 用, 产ESB玩菌株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成为革兰 阴性菌耐药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给临床治疗感
ESBU nowada , y

【 WORDSI ESB肠;Det ct on KEY e i
ESBL (ex nded 叩 r m p一 a s s)即 s t e - eet u t c a m e 超广谱卜内 胺酶, 质粒介导的 酞 是由 能赋予细
菌对三代头抱菌素类、 单环酞胺类及碳青霉烯
地检测 ESBb 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和控制感 染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目 前常用的ESBb 检测
方法作一综述。
类耐药的一类酶山 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 , 部
分 产ESB肠菌 不 对p一 酞 类 素 株 但 内 胺 抗生 耐
药, 而且对氨基糖昔类、 喳诺酮类、 磺胺类药物 耐药, 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 自1 8 因 难。 9 3
年德国首次报道产 ESBL 的臭鼻克雷伯菌以 s
, 双纸片协 同试验 (double disk s ner y y g test , ) DDS 双纸片协 同试验是由法国研究者 Ja ie l r r
性杆菌一个至关重要的耐药机制,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准确、 快速地检测 E乐
B压 对指导临床抗菌治疗和控制感染尤为重要。 本文就目 前常用的 ESB肠 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 ESB肠;检测
D 6 t e Ct io n o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型及研究进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酶,由于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并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1、2]。

ESBLs主要由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尤其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肺炎克雷伯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有发生[3]。

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报道分离出SHV-2型ESBLs以来,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有新的ESBLs检出[4]。

目前,产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的趋势,产ESBLs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

1.ESBLs的定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酶,由于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5]。

有人将ESBLs 理解为以下几条: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加入克拉维酸可使其抑菌圈扩大;临床对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素类药物敏感;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

2.ESBLs的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点: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等。

对于ESBLs的近年来发现,其多种耐药性的产生与其质粒编码的ESBLs有直接关系。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产ESBLs菌增加很快。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ESBLs菌流行的报道,国内也有许多地区产ESBLs菌的报道[6]。

因此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广谱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生的选择性压力是导致产生ESBL革兰阴性杆菌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于ESBLs是质粒编码的,能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形式,使耐药基因在菌间扩散,使敏感菌变成耐药菌(可在同种菌间进行或不同菌种间进行),且产生ESBLs菌耐药谱广,表现为多重耐药。

一旦流行暴发,极难控制。

即使感染控制后,携带ESBLs基因的耐药质粒仍可存在很长时间。

成为再次暴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守药敏结果,防止高度敏感菌株在抗生素的选择下成高度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3.ESBLs的分型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报道分离出SHV-2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以来,全世界许多地方不断有新的ESBLs检出。

目前,ESBLs可分为TEM族、SHV族、CTX-M族、OXA族及一些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家族的类型,其中以TEM族和SHV 族种类最多。

近年来,CTX-M族、OXA族ESBLs也在迅速地增多。

3.1 TEM族广谱β-内酰胺酶TEM-1最初是从希腊1名叫Temoniera的病人血培养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并得以命名。

TEM型ESBLs是在TEM-1型基因序列的基础上由一至数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而成,主要变异位点在104位谷氨酸—赖氨酸,164位精氨酸—丝氨酸、组氨酸,238位甘氨酸—丝氨酸,240位谷氨酸—赖氨酸。

变异可以发生在1-5个位点。

如今TEM命名已至TEM-199型。

TEM 型ESBLs主要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其他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中也有发现。

3.2 SHV族SHV型ESBLs有水解头孢噻吩的巯基作用,SHV是巯基变量(Sulphydryl variable)的缩写。

SHV型ESBLs是在广谱酶SHV-1型基因序列的基础上由一至数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而成,238位甘氨酸—丝氨酸,240位谷氨酸-赖氨酸是SHV型ESBLs最常见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突变也见于TEM型ESBLs 中,Ser[238]及Lys[240]分别是有效水解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关键位点。

如今SHV 命名已至SHV-45型。

SHV型ESBLs的产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异型柠檬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产生SHV型ESBLs。

3.3 CTX-M族CTX-M型ESBLs主要对头孢噻肟(CTX)有高度的水解活性,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

种系发生研究表明,CTX-M族β-内酰胺酶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CTX-M-1和CTX-M-3;第二组包括CTX-M-2、CTX-M-4、CTX-M-5、CTX-M-6、CTX-M-7和Toho-1;第三组为Toho-2和CTX-M-9;第四组为CTX-M-8[7]。

CTX-M型酶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比对青霉素强,相对头孢他啶来说,更优先水解头孢噻肟[8]。

除了能迅速水解头孢噻肟之外,CTX-M族还有一独特特征,即三唑巴坦比舒巴坦和克拉维酸能更好地抑制其活性。

所有的CTX-M族酶都有Ser237,提示该位点对其超广谱酶活性起重要作用。

3.4 OXA族OXA型酶是另一数量迅速增加的ESBLs,OXA型β-内酰胺酶主要水解苯唑西林(OXA),已发现的40余种OXA型β-内酰胺酶中有14种属于ESBLs。

OXA 型ESBLs主要发现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大肠埃希菌也有发现。

OXA家族最近出现一些不具有ESBLs活性的衍生物,它们包括OXA-20、OXA-22、OXA-24、OXA-25、OXA-26、OXA-27 及OXA-30。

3.5 其他ESBLs随着对ESBLs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ESBLs被发现,如:PER、VEB、CME、SFO、TLA等,这些酶的序列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同源性只有40%—50%。

这些酶都能赋予细菌对氧亚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头孢他啶和氨曲南耐药的能力,他们与类杆菌属某些种的染色体头孢菌素酶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并有可能来源于该属[9]。

4.ESBLs的流行分布产ESBLs的细菌的检出率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医院是不一样的,检出率的高低代表ESBLs细菌的流行状况。

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在拉丁美洲最多(45.0%),欧洲23.0%,美国8.0%,加拿大5.0%,法国北部地区11.4%。

我国今年来对ESBLs产生株的阳性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浙江省肺炎克雷伯菌ESBLs 阳性率为38.3%,大肠埃希菌为34.0%,上海华山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SBLs 阳性率为23.6%,肺炎克雷伯菌高达51.0%,广州地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SBLs 阳性率为36.4%,肺炎克雷伯菌为31.7%[10],北京医院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阳性率分别为18.9%和29.1%[11]。

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与ESBLs的感染流行有相关性。

由于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需要时间,临床不合理用药较为普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临床医师为减少风险多选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促进了有质粒介导ESBLs细菌的扩散,敏感菌因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得以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同时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也加快了细菌突变的速度,有报道ESBLs的爆发,流行与头孢他啶消耗量成正相关,而限制头孢他啶的使用则可减少ESBLs菌的流行[12]。

ESBLs的发生率常以医院中ICU、神经内科、老干部病房及呼吸科为高[7],小儿ESBLs感染也处于较高水平[13、14]。

究其原因,与这些病房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

由于产ESBLs的细菌β-内酰胺酶基因位于质粒上,可以通过转化、转导、转座、接合转移和整合等方式将耐药性在不同细菌中传递,从而造成严重的医院交叉感染和院外耐药菌的扩散。

尤其重症监护病房是ESBLs菌的主要来源[5]。

产ESBLs的细菌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地区流行的ESBLs基因型不同。

如:美国主要流行TEM、SHV型ESBLs;阿根廷以CTX-M型ESBLs为主[15];西班牙主要流行CTX-M-10,其次是SHV-2和TEM-4;希腊以SHV-5为主,其次为CTX-M 型的ESBLs;日本流行Toho-1和SHV-12;我国也有CTX-M型和SHV型ESBLs流行的报道,但主要流行基因型为CTX-M[16、17]。

5.ESBLs的检测方法传统的ESBLs检测方法很多:如单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圆环估计法、琼脂稀释法、抑制剂增强扩散法等。

一般来说,ESBLs的检测主要分筛选法和确诊2个层次。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已用于流行临床研究,旨在直接分析菌株基因的相互关系,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是目前公认的细菌基因分型的“金标准”,但是需要昂贵的仪器和内切酶,而且操作起来比较繁琐,所需时间较长。

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细菌基因分型是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热点[18]。

5.1双纸片协同试验此试验是法国研究者Jarlier等建立的。

其原理是产ESBLs细菌对头孢菌素耐药,但能被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因此在M-H平皿中央放置含酶抑制剂的药敏纸片(如氨美汀),在其周围以一定间距放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等抗生素药敏纸片,若两种纸片间产生葫芦状增大的抑菌圈,则为ESBLs 阳性。

此法对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为98.1%,且经济实用,但不能检出TEM-12类ESBLs。

此外Philip E.Coudron等还建议,因在肠杆菌科的同一种属的细菌中,可能既包括产酶株又包括非产酶株,故应检测多个菌落。

5.2仪器鉴定可用法国Biomeriux的Vitek仪器及其药敏卡,通过测定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及它们与酶抑制剂棒酸的联合制剂对待检菌的抑制作用而进行测定,此法对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为99.5%。

5.3等电聚焦电泳细菌培养后,用超声波破碎提取细菌中的β-内酰胺酶,离心后去除未破碎的细胞及细胞膜,然后在一定pH值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以已知等电点的β-内酰胺酶作标准,即可测得某一等电点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hanal等研究表明,用IEF法鉴别ESBLs非常有效,但只有酶的耐药模式符合酶的典型特征时才适用。

5.4 质粒DNA的PCR检测首先提取细菌的质粒DNA,在用合适的引物在体外特征性扩增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片段,然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Southern印迹法检测扩增产物,即可以确定ESBLs的类型。

另外,利用寡核苷酸探针还可以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的点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