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合集下载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研究综述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研究综述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研究综述作者:黄晓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6期摘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应该肯定,学术界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文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仍众说纷纭。

本文拟就近40年来学术界对其研究状况、研究观点、研究不足做系统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深化研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研究综述作者简介:黄晓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233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兴起,邓小平理论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文本之一,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下简称《改革》)作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回顧其研究历程、梳理研究现状、总结研究反思,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研究十分必要。

文本研究在国外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而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1999年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中提到了“回到马克思”的口号,此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越来越得到重视。

“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等等提法接踵而来。

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状况、方法及其未来发展的研究著作也在纷纷响应出炉,并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潮流。

北京大学鲁克俭教授曾提到:“进入新千年之后,马克思文本研究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与国际学界接轨较充分的研究领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汇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汇编

• 七大(1945):“在民主基础上的集 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四项基 本条件 • 八大(1956)在对“民主集中制”的 表述上,继承了七大党章提法;在“基 本条件”上,除承袭七大党章规定的四 项外,增加了:上级必须听取下级和党 员群众的意见,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 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 九大(1969)和十大(1973):对七大 和八大党章所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几乎 破坏殆尽。九大党章竟在“总纲”中 明定谁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 接班人”。九大和十大党章对党的中 央组织都实行主席制,只强调集中不强 调民主 • 十一大(1977):仍沿袭着九大和十 大党章中的很多规定,在党的中央组 织维持主席制即为一例
四、参考目录
• 4.[匈牙利]巴拉奇·代内什著,阚思静、季叶译, 《邓小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5 •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3年版 • 5.李一超,《从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历史演变叹息民 主集中制的发展历程》,社会纵横,2013年3月, 总第28卷 • 6.刘丰名,《新党章对党的民主集中的发展》,科 社研究,1982年06期 • 3.田恒国,《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三个 维度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5期 • 2.余绪鹏,《“文革”起因研究综述》,广东党史, 2005年第5期
从党章看民主集中制的发展
• 二大(1922):没有明确提出“民主 集中制” • 三大党章(1923)和四大党章(1925)都 与二大党章的规定类似。 • 五大(1927):“党部的指导原则为 民主集中制” • 六大(1928):第一次明确规定民主 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详细规定了民 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
• 存在问题:领导职务终身制 思想障碍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打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打印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人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从此,中国开始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说过,“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也难做坏事”,在对人性与制度关系的论述上,还没人能超出这段话的深刻与明智。

民主集中制是执政党的领导制度,从理论上讲,在这个制度下,是不可能出现诸如大跃进、三年大饥荒、十年文革等执政错误的,但不幸的是,这些在实际中却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能说明二点: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要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个度是不容易把握的;二、能否把握好这个度,主要取决于最高领导个人的胸襟气度与执政能力。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吸收之前经验,改正之前的缺点。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邓小平才做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党内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原因,阐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内容,给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检验标准,也确定了进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当时进行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国情,且对我国社会和制度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那么,为什么当时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呢?首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无疑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但是作为这种政治制度的具体的政治结构、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即政治体制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民族传统、经济条件、文化心理等因素,仍很不完善、很不成熟,必须进行改革。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存在的五大弊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篇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一、写作背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

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

??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

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一、写作背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

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

……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

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由邓小平于1980年8月18日发表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成。

邓小平在首先指出,权力过分集中、党内特权、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危害极大,它们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因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核心是: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废除党内特权,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也就要合理地分权和放权。

在指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弊端的同时,进而邓小平又深刻分析了其根源。

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所以邓小平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来革除流弊,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法制化的民主政治制度。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保证党内生活民主化。

其次,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还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情况远比经济建设复杂。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培植,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完成等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决不可随心所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邓小平认为,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

因此,他指出,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应该明确提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研究
在思想建设方面,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全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我国在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 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 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制度建设方面,党积极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改革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 有效提高了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在组织建设方面,党通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等措施,不断优化干部 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
深化阶段(1992-2002)
01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 标,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 化。
02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的修正案,将“依法治 国”写入宪法。
03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战略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 生活。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性和 科学性。同时,党还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确保基层组织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
攻坚阶段(2002-2012)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经典赏析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这里着重讲一下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地更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实现领导专业化的问题。

我们没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提拔和放手使用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文化大革我们的大批干部遭到林的迫害,干部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这就造成了现在各级领导人员普遍老化的状况。

人主要是个组织路线问题。

很多新的人才需要培养,但是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

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并不是一些老同志心血来潮提出的问题。

有些同志担心,在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时候,也许会把一些帮派分子甚至打砸抢分子选上来。

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

因为至今还有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的领导班子没有整顿好,一些帮派分子可能利用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名义,把他们的党羽提拔上来。

我在今年月十六日的讲话中说过,帮”的组织上、思想上的残余不可低估。

我们在这点上一定要头脑清醒。

跟随林彪、江青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子,绝对不能提上来,上来,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决撤下去。

如果不提高警惕,们占据领导岗位,重新耍两面派,根串连,隐蔽下来,即使是少数人,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祸害。

58经典赏析有些同志说,干部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好。

一九七五年,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做法,我说过这个话。

用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的办法提拔干部,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

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

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

干部的提升,不能只限于现行党政干部中区、县、地、省一类台阶,各行各业应当有不同的台阶,不同的职务和职称。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

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者授予。

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

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读后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和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因而,这篇讲话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我明白了中国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推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左右上下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来担任领导工作。

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

中央的这些考虑,是为了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刘先春/王晓敏2013-01-09 09:56:02 来源:《唯实》(南京)2012年7期内容摘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讲话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起到深远的指导作用。

当前,在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需要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权力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渐进性等这几对关系。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关系作者简介:刘先春(1963- ),男,山东定陶人,法学博士,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敏(1987- ),女,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揭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弊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目的、原则和基本指导方针。

这一重要讲话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三十多年来,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人权事业发展不断推进,党和国家活力不断增强,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当前在民主政治生活方面,不论是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严重不足和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党与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与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导读一、写作背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

(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政治体制1.全国性的拨乱反正已经结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导致许多理论和政策的极端错误。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路线的彻底转变:思想路线从僵化教条、“两个凡是”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从拉帮结派、任人唯亲转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为了兴利除弊、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进行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入手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实行简政放权,企业推行利改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对外实行开放、引进外资等。

而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使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

……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1][1]因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是为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集权政治的成效和弊端同时显现。

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集权政治。

韩国的朴正熙、卢泰愚,新加坡的李光耀,印尼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等,都被称作“政治强人”,实施集权统治,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8%—10%,出现了经济奇迹,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人们对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高涨,这也促使着我们深入探讨并探索新的领导制度。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领导制度是实现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因此,改革领导制度应当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全局的需求,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其次,在改革领导制度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协同推进等。

在制订改革方案时应当充分征求各界意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确保改革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我们需重视以下四方面:一、党的领导制度改革。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重要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改革要突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保障。

二、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强化政府职能的协调性和高效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建立权力清单、权力审核制度,实现权责对等。

三、选举与任免制度改革。

选举与任免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需要加强选举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完善公共管理机制。

同时,加强领导干部任免制度的规范,建立更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四、民主协商制度改革。

民主协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

要深化政党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协商等各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

总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总结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尤其是“文革”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和国家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指导方针,成为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到现在,32年过去了,这篇讲话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这篇讲话深刻揭露和分析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系统精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成。

一、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讲话中, 邓小平初步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分问题, 认为国家不能干预社会事务。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国家和社会的不分,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

两种主体要分清自己的角色, 各自的运行要有一定规章。

在邓小平看来, 两者的角色和功能不清, 是以前多次分权改革失败的原因。

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二分, 构建二者的规范关系。

许多事务国家在政治上要松绑, 要让其回归社会并逐步培养社会。

二、开始探讨中国行政科层制的完善问题在我国, 由于封建的沉疴较深, 现代科层制发育还不成熟。

在改革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健全、现代行政科层制运行机制不规范问题。

并提出了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性原则。

不能用坐火箭、坐直升机的办法提拔干部。

干部要顺着台阶上,就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

他还开始思考建立干部分类制度和职称考试制度, 以实现公共管理的功能分化和角色专门化。

他提出了规范公务员的录用、晋升、发展、管理等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 以及离休、退休, 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检验标准
• 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检验标准 • 经济上 • 政治上 • 组织上
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
• 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 • 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必须扫除的思 想障碍 • 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标准
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
•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的主要弊端 • 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 面存在的主要弊端
• • • • • 官僚主义现象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家长制现象 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4.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 有准备、 有准备 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 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 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 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 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 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 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还要有准 备、有步骤地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所长负责制; 制、所长负责制; 5.推广和完善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 推广和完善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 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第六, 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第六,各级党委 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的制度。 的制度。
返回
内容讲解
• 国务院领导成员的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的第一步 • 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 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发展。 的发展。 • 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 • 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问题 • 近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措施和原则方 法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步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步改革

影响
• 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
• 为党和国家的领导队伍注入了新鲜血 液,提高了干部的整体创造力。
• 加速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我们党之所以在1980年郑重提 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贯彻和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第三,实现政治民主化,防止“文化大 革命”历史悲剧重演的客观要求。
改革的措施:
• 1调整国务院领导成员,推进废除干部领导 职务终身制。 • 2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中央机构,精简国务 院机构。 • 3大力加强党自身建设,对党的领导体制进 行改革。颁布《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 准则》,有步骤地实行新老干部的交替。 • 4在企业进行领导制度改革的试点,解决党 政企分开问题;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 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 步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 时间:1980年8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 任务:讨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及其 有关问题。 • 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重要讲话。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 要讲话
• 讲话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进行 了全面论述,系统阐述了现行制度的弊端、 产生的原因,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怎样进行 改革等重大问题。 • 该讲话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 基本思想,标志着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和理论纲领的基本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他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他分析了党和国家现行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及产生这些弊端的社会历史原因。

他强调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

讲话提出了当前党和国家要逐步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议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各企事业单位要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等等。

这个重要讲话经8月31日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表明了我国新时期的改革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人民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