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美与感性的美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f48c18ae87101f69e31959e.png)
【因感性而美丽,因理性更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区别《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进入五、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
更加体现了品德与传统社会课的综合性,不免让许多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偏差。
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把它当作单一的历史、地理知识课程来教,重在社会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品德课程的情感价值观念的引导。
一、课堂因感性而美丽。
历史、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由于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或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而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进入知识的学习场域。
从形式上看,感性事物的呈现可以深入触及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亲身参与,最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努力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直接、形象的事物,建立历史事件、地理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外在联系,那么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提高生活追求和情趣的沃土,我们的教学才能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二、课堂因理性更深刻。
高年级品德课堂的感性认识如果只停留于学生的认识、知识的层面,无法触及人的心灵,那只是一种唯感性的浅层次的课堂,这种浅层次表现在,作为历史、地理性题材的课堂教学只达成了知识层面,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核心价值,即品德教育。
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懂得和认识到人在历史变革、环境改造、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他们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
要达成第二个目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情感的世界,让心灵在这里相遇、沟通、碰撞,最后带着理性走出课堂,用科学的态度关爱周围的世界。
理性的美名词解释
![理性的美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72513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b.png)
理性的美名词解释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有关“理性”的讨论。
无论是从教育到工作,还是从人际关系到社会问题,理性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那么,什么是理性?为什么它被赋予了如此美好的名字?本文将对理性的含义进行解释,并探讨理性的美名从何而来。
理性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rationalis”,意思是“理性的”、“有理智的”。
理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思考、决策和判断的方式,它基于逻辑、事实和证据,而非情感、偏见或主观意识。
与情感和直觉相对照,理性是一种更加客观、深入和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我们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证据来评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凭借个人情感和偏见作出决策。
理性的美名来自于它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和价值。
首先,理性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它使我们能够分析和理解复杂的问题,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运用理性思考,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并从中获得深度的见解和洞察。
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取得成功。
其次,理性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理性的思考和决策能够使我们不受主观意识的束缚,从而更好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可以评估各种选项的利弊,并选择最具有利益最大化和长远效果的方案。
这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更加持久和可持续的进步。
此外,理性还是信任和合作的基石。
由于理性思维偏向客观、公正和可靠,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当我们在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考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并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解决方案。
这种合作精神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并非万能的。
在一些情况下,情感和直觉可能会比理性更为重要,例如在情感表达、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方面。
尽管如此,理性仍然是我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理性的引申意义还可以延伸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成长方面。
感性美下的理性之美
![感性美下的理性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91c4393a10661ed9ad51f3f2.png)
感性美下的理性之美摘要:约翰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描述了古瓮上美丽的田园画面,充满了感官美。
但感官美之下更蕴含着智慧美。
本文通过谈论这首诗的感性美和理性美来分析济慈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即真,真即美”,以及其带给我们的启发。
关键词:感性;理性;美;真“希腊古瓮颂”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作品。
这是他的“五部名颂”中的第三首,它描写了一个希腊古瓮上的田园风光。
济慈羡慕它永恒的美丽和安静,最后理性地提出他的观点:美即真,真即美,从完全感性的描写转换到理性的阐述,展示了济慈与众不同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以下笔者通过谈论希腊古瓮颂中的感性美和理性美来分析济慈的美学思想。
一、感性之美浪漫主义诗人通常使用自然的语言来抒发感情,提出美学观点。
在“希腊古瓮颂”中济慈提出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包含了深刻的感性美和理性美。
首先,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朦胧美。
济慈赋予古瓮上没有生命的意象以生命和思想。
充满了朦胧美。
济慈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描述这幅画,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听见了笛子里演奏的美妙音乐,看见了平和的村庄和树下的情侣。
他生动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济慈所说“听见的旋律很美妙,没有听见的会更美”,想象的事物更有魅力,这就是其朦胧美。
在济慈看来没有听见的乐曲更加美妙,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美妙世界。
想象在写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想象激发了作者创作的热情,也是想象引导了作品的创作过程。
“济慈诗歌的目的之一就是永不放弃对美好想象世界的创造,以此来反抗当时身处的肮脏世界。
”他这种独特的想象使他的语言生动优美。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甚至能够听见“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古瓮上人们过着田园般的生活,树下的恋人,朝拜的圣徒,就像正在上演的一个戏剧或电影,而不是一幅静止的画,充满了感性之美。
其次,济慈的诗歌以感官美和多彩变换的意象著称,表现了他对美的敏感性。
尽管瓮上有许多毫不相干的意象。
但是济慈通过想象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1ecc1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f.png)
席勒作品美学分析席勒看到了美的本质是人类的全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建设、创造和表达的结果。
他把美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的美,即纯感觉的美;另一种是理性的美,即那种具有思想内涵的美。
他认为,艺术表现了人文化的道德和宗教信仰,是一种使人类感到愉悦的体验。
在《美学书信》中,席勒强调了艺术的自由和人的自由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的自由和人的自由是相互联系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意志和情感,这与人的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艺术,艺术家抒发出他们的内心情感,观众也可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与自由所达到的一种高度。
席勒把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和理性。
在感性阶段,一个人主要通过直接感知来理解事物,他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愉悦。
而在理性阶段,人们认识到思考和理性的力量可以继续深化他们的理解和发现,从而启迪他们对世界的思想和理解。
这样,人们的美感和精神发展就可以和谐并存。
在《独断论》中,席勒强调了艺术和美德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艺术的目标是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艺术家传达的道德信息能够让观众感到更深的情感,从而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精神和人性的内在价值,从而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平。
最后,在《诗人的使命》中,席勒强调了艺术家的观念所造成的影响。
他认为,艺术家的观念和思想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亚于艺术形式和技术,因为观念和思想是影响人的心灵和文化的核心。
艺术家应当用学问和体验来打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达到真正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席勒是一位具有深刻思考的美学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深刻探究了美学问题,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他把美学分为两种,强调了人的自由与艺术自由的相互关系,指出美德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艺术家的观念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后来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感性之美,理性之光》
![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指导及范文《感性之美,理性之光》](https://img.taocdn.com/s3/m/972d1d1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a.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1923年11月23日-2017年12月16日)不止一次描绘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屠岸认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其精神就不会丰富,其气质就不会优雅,其文化就不会百花盛开、生气勃勃。
材料二:从1920年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至今,一个世纪即将过去,古代典籍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为天书,传统诗词与新时代价值之间的文化天堑即将形成。
对于这种现状,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深表担忧,她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守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不自知,只是盲目地追求物利,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
请你以“世界不能没有诗歌”为主题,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感性之美,理性之光诗词,这种极为简练的文体,已流传了上千年。
从《诗经》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诗词的形式千变万化,诗词的意韵绵绵不尽,诗词在不断传承,也在不断创新,却从不间断。
时间抹平了山川,抹平了湖海,却没有抹平诗词的痕迹。
为何?“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老话流传至今,自有它的道理。
诗词总是带着诗意的美。
常读诗词的人总能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就比如读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能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闲适;读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能体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壮志;读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能领悟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与祝福。
这些点点滴滴的诗意,在我们阅读与品味诗歌时渐渐在内心聚成一条川流不息的河,里面流淌着流芳千古的意韵,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姹紫嫣红,鸟语花香;让我们对生活拥有了无限的希望和企盼。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柔和,让我们得以用柔情来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活。
因此,我们整个人的气质便犹如莲花的芬香,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018ca621eb91a37f1115c6c.png)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摘要】通过对设计的感性和理性的分析,论证了感性是产生艺术的原动力,理性是产生物象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置于哲学的层面来看,都是在哲学审美基础上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表现。
从而得出结论,艺术需要通过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理性需要艺术赋予灵感和热情,人的行为都是一种设计行为。
【关键词】理性;感性;美学观1 关于理性1.1 对理性的认识在古希腊时期,理性是一种宇宙理性或普遍理性,理性即一种建构宇宙秩序的力量或一种主体自主的创造能力。
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哲学家们认为对上帝的认识是超越人类的感知与理性的能力范围的,理性的范围缩小为理智。
席勒清醒地认识到理性带来的危机,他认为正是教养本身给现代人性造成了这种创伤。
只要一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更明晰的思维使科学更明确的划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家的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的区别成为必然,那么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也就断裂了,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
1.2 理性认识在设计中的运用理性认识的逻辑性思维较强,在设计中体现的更理智,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切身实际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它在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但纯粹的理性在设计中是不可取的,纯粹理性对于其自身要求所驱迫,设计中过于注重功能性会被归为理性的设计,完全在使用的功能上下功夫,会忽略其造型的美观性。
理性认识在辩证法中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时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它的产生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飞跃。
如今,艺术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来显现,理性需要艺术赋予灵感和热情,人的行为都是一种设计行为,所以要合理的发挥理性认识在设计中的运用。
2 关于感性2.1 解析大师对感性的认识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写到:在人的身上可以区分出一种持久的东西和一种经常变动的东西,持久的东西称为人格,变动的东西称为状态。
这就在人身上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它们是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两种基本法则。
欣赏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的美感——联读《自然选择的证明》与《宇宙的边疆》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欣赏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的美感——联读《自然选择的证明》与《宇宙的边疆》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7873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 4、探讨:结合文本,探 讨作为科学论著的《自然
选择的证明》与作为科普
作品的《宇宙的边疆》在
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 异同。填写下面的表格
比较角度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不同点
相同点
展示与分享
• 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形成共识 • 小组分享,相互交流, 补充,完善
三、部分参考提示
• 此部分仅作参考,供师生探讨
多用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考。 《宇宙的边疆》作为科普作品,其 内容除了具有科学性之外,还具有文
具有科学性、 严谨性
学性、趣味性;而其语言除了具有严
谨性之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
辞手法,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象
风趣、饱含情感,可读性更强。
• 《宇宙的边疆》:
• 全文从地球出发,依次介 绍了宇宙中心—星际、星 系—恒星—太阳系,最后又 回到地球。由近及远,又由 远到近;由小到大,又由大 到小:条理非常清晰。
• 通过对两篇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指向的梳理,得出一
个结论:无论是学术论著还是科普文章,其行文内核的 共同特征是理性。
(一)第3题
(二)第1题示例
•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 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的证明》)
• 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 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 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 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 造的永恒的产物。(《宇宙的边疆》)
• 示例1:由于①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 繁殖的趋向,而且②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 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 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所以③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 最为歧异的后代。(《自然选择的证明》)
西方美学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2bd98d38bd63186bcebbc8a.png)
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4)从事物的关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关系这是法国狄德罗的观点。
他指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感性的艺术与艺术的理性
![感性的艺术与艺术的理性](https://img.taocdn.com/s3/m/d855cef0aeaad1f346933fa1.png)
感性的艺术与艺术的理性艺术活动无论是从创造方面看或是从审美方面看,都是一种感性实践活动,当然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
艺术创造的成果即艺术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生活需要;艺术审美活动则是一种“对象化”的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为主导的感性活动。
由于艺术活动的这种感性特征,常常使人们觉得艺术活动与理性无关,甚至认为是与理性根本对立的。
这是对艺术本质的误解。
时下一些人的种种论调,正是这种误解的表现。
有人认为,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反对理性干预;有人说,艺术创作是自我表现,需要“个人化”,勿需承担什么社会责任;也有人说,艺术审美活动就是为了个体的情感宣泄和享乐,勿需谁来进行教育;等等,不一而足。
艺术与理性真的是“水火不容”吗?非也。
一完整的人性——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一致感性与理性的区分,是以人为本体,是从人性中区划出来的两个不同概念。
感性与理性都是人的属性,人的能力,人及其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外无所谓感性与理性。
艺术之所以有感性和理性,是因为艺术是人的艺术,是人的能力创造之物,是为人的精神生活所需要。
感性与理性不同:感性的事物是具体的、个别的、多样的,可以直觉;理性的事物是抽象的、普遍的、单一的,可以思考而不可以直觉。
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上,西方现代哲学更偏重理性,认为理性才是人的本质所在,因而才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康德语)。
理性主义哲学由于过分强调理性,并使理性走向极端从而压制感性,防碍感性的发展,所以后现代主义哲学又反其道而行之,大批理性而高扬感性。
其实,感性与理性并非水火不容。
就人性来说,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或者只有理性而无感性的人,都是片面的人,唯有感性和理性的和谐一致,均衡发展,人性才是完整的,人格才是健全的。
这一点,美学家席勒已有卓越的论述。
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即27封信)中,对于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做了极其系统而深刻的论述。
尤其是第四封信、第六封信以及从第十一至第十八封信,在这十封信中围绕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从多方面论述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论述了如何才能达到和保持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一致。
大学生应具备的美学素养
![大学生应具备的美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1abf36a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c.png)
美学是指人类对美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以及美的创造和表现的学科。
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以下是一些方面:
1.感性理解美:大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感知美的存在,感受美的魅力,
欣赏美的美感。
2.理性分析美:大学生应该能够通过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解读美的内涵和意义,探究
美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3.创造美:大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在艺术创作、设计创意、文学写作等
方面,表现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体现。
4.欣赏美:大学生应该能够通过观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欣赏自然风景等方式,来
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参与美:大学生应该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美学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化节、艺术讲
座等,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和体验。
6.传承美:大学生应该能够参与传承和创新美学文化的活动,为保护和推广美学文化
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既能够感性理解美,又能够理性分析美,能够创造美,也能够欣赏美,能够参与美,也能够传承美。
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体现出自己对美的认识、理解和体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5d1e0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3.png)
不同程度的美的说法
美的三个程度——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
第一种:感官美感官美来自我们天然感官所面对的对象,是知觉能力的对象,接受到对象发来的刺激所形成的感觉,在感官美之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外物,有一个对象存在那里,它和我们相互对立,我们用感官,知觉能够去触摸到它。
但我们对于外物仅仅知道它存在在那里,或者说,我们仅仅知道,那里有一个外物,它与我是不同的,第二种:理性美理性美是理性能力的对象,理性美的特点是,它是由人类的理性主动地构造起来的东西,因此他是不生不灭的,但在理性美中并没有外物,它只是纯粹的形式。
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外物时,我们除了用天然感官,用我们的知觉能力去接受外物的刺激,更同时在用理性能力。
第三种美感性的美。
发现人类的最高的能力感性能力。
感性的美是人类感性能力所感知到的。
首先必须把感官美和感性美做区分。
用圆圈做对比的话,实际的圆圈是个小圆,真际的圆圈是个大圆,感官美是个小圆,感性美是个大圆。
感官美是天然感官的对象,是知觉能力构建起来的。
应该说,感官美是所有有知觉能力的存在物都具有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感官,也能接受到外物的刺激,我们看到,猫狗也喜欢被人轻柔地抚摸。
它们也能享受这种温柔的刺激。
这说明他们也能享受这种感官美。
【高考作文】理性的美
![【高考作文】理性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0f2c67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8.png)
【高考作文】理性的美理性的美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充满诱惑和神秘的词语。
对于美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又有着共同的一点,那就是美是一种情感上的体验。
美可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可以是一首动人的乐曲,也可以是一件极具设计感的家具。
当我们去探究美的本质,其实美并不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出自理性的认知。
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的美,一种是理性的美。
感性的美是指那些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的事物,比如美丽的景色、动人的音乐、优雅的舞姿等。
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受和体验的,它让我们产生愉悦和惊叹,让我们陶醉其中。
而理性的美则是另一种层次的美,它是一种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和体验。
理性的美是通过我们的思维和理性来感知和理解的,它是一种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体现了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
理性的美更多的是基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更加关注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在科学领域,我们将物理定律、化学反应等抽象为数学公式和科学理论,这些看似晦涩难懂的东西其实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而在艺术领域,我们将艺术品解读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表达,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在我们的理性思维下得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正因为如此,理性的美更加深邃和广阔,它不仅能够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更能够启发我们对事物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理性的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了解和探索世界,拓展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在理性的引导下,不断地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
理性的美并不是排斥感性的美,而是二者相辅相成。
感性的美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反应,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和情感,让我们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而理性的美则是对感性美的深层次认知和解构,它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更能够通过深入思考和理性推理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引导下,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体验美。
在当代社会,感性美似乎更加受到追捧和热捧,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感性的体验来感受和追求美。
感性的爱 理性的美-爱是感性之物还是理性之物
![感性的爱 理性的美-爱是感性之物还是理性之物](https://img.taocdn.com/s3/m/23be8ce767ec102de3bd89b0.png)
感性的爱理性的美|爱是感性之物还是理性之物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短篇小说《一位正派女人》(A Respectable Woman,1894),全文不足1470个英语单词,却按着时间顺序,展示了19世纪末的美国,一位已婚的女主人公,面对突然来家小住的丈夫的大学同学以及随后近一年时间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2003)中的Unit 1 Section A The Temptation of a Respectable Woman(《一位正派女人受到的诱惑》)就由此改编而来,反响较大。
由于凯特・肖邦女性意识的超前,她唯一的长篇小说《觉醒》就曾遭遇到半个世纪之久的“冷遇”,就算到了现在,《觉醒》“发表已超过百年,今日已经是美国大中学校的教材,但有趣的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写的情节梗概和其他人一样,可见这部小说非常微妙”,她的《一位正派女人》《一个小时的故事》和《暴风雨》等短篇也是如此,非常微妙。
一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从小家境富有,接受过八年的学校教育,精通法语,喜欢文学艺术,在自家的阁楼上更是广泛涉猎了作家福楼拜、莫泊桑,哲学家斯宾塞,科学家赫胥黎,生物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超验主义者爱默生和梭罗等人的作品;在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中,短暂一生,前后痛失七位亲人,其中包括她的丈夫(卒于1883年)和母亲,这也使得她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1899年,凯特・肖邦以她的长篇小说《觉醒》为20世纪的美国文学开了先河,《觉醒》成了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她本人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一流作家的行列。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凯特・肖邦在《觉醒》中以她超前独特的思想和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位酷爱艺术,已婚、育有两子的美丽女子爱德娜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到最后投身大海的全过程;那么《一位正派女人》则以简练独到的文字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婚姻中突然出现的第三者?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就三人:巴罗达太太(Mrs. Baroda)和她的丈夫加斯顿・巴罗达((Gaston Baroda),还有巴罗达的朋友古韦尔(Gouvernail),故事的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随着女主人公她丈夫朋友态度的变化而跌宕起伏。
美感与灵性
![美感与灵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d5270e6c85ec3a87c2c5ed.png)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详细内容1 这里所说的美感是狭义的,指审美当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的性质如何,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综观有关美感的种种论述,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 、美感是感性的;2 、美感是理性的;3 、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感性”一词在不同的作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有关的美感讨论中,通常或指不假概念、判断、推理的直接性(如克罗齐);或指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质(如黑格尔);或指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如鲍姆嘉通);或指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如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等等。
美感与感性的关系也依上述理解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内容。
在把美感转到等同于主观快感上。
休漠和博克可说开了风气之先。
前者把美感视为一种“同情感”,后者则视为“类似爱的情欲”. 他们的观点后继有人。
弗洛伊德沿此方向走得更远。
他断言:“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
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的特征。
”○1 在这方面,D.H ,劳伦斯也差不多持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
美的东西既是激起性欲的东西,那么很显然,引起的感受即美感也就是性感。
然而,这种把美感直接等同于本能欲望和生理快感的极端看法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承认它们只是美感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因素。
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朱光潜先生十分强调生理性的“节奏感”在美感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但却区分了一般的快感与美感。
○2 然而也还有人特重美感的感性基础,坚持认为应从人的生理构造即肌体、感官与中枢神经的活动方式中去把握美感的结构体系。
○3另一些美学家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把美感的性质划入感性,特别是归结为生理性的快感或生物性的性欲,是看低了美感。
美感应该是某种更高东西的表现。
理性就是这种更高的东西。
但在不同的使用中,理性(the rational)也有不同的含义。
理性和感性在鉴赏美中的作用——语文教案设计
![理性和感性在鉴赏美中的作用——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f84f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0.png)
注:本篇文章是纯人工创作,不含任何内容。
一、前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为此,本文采取探究教育方法,通过分析理性和感性在鉴赏美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实现推动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目的。
二、理性和感性在鉴赏美中的作用美是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事物中的,而美的鉴赏是一项凭借着心灵去感受的艺术。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美是源于艺术家的创作,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表达了对世界、生命、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美的过程,既需要理性思考,又需要感性认识。
1.理性理性是鉴赏美的重要因素,可以深入剖析、归纳总结作品的特点和思想、美学风格等等。
理性鉴赏需要从多方面分析作品的内容和构成,发掘作者的艺术意图、神韵和意义,在上升到总体把握后,才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意义。
比如,对于一个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从色彩、线条、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寻艺术家想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感性感性则是鉴赏美的重要基础,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倾听尖锐的感觉和内在的共鸣,将心境与情绪与艺术家相融合。
感性鉴赏需要时间累积,反复观察、品味,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美学体系。
比如,在听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需要用心去听,感受不同音调的情境和意义,体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三、探究教育方法1.理性和感性的结合鉴赏美的过程既需要理性分析、总结,又需要感性认识、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鉴赏过程。
例如,在教学美术课时,可以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感性去感受一幅作品,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用理性思维分析作品的具体构成和意义。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美感和审美品位,又让学生获得了理性思维的锻炼机会。
2.语文课程和跨学科教育的结合语文教育是鉴赏美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跨学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来更全面的接触美学,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和美学素养。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f63872b84ae45c3b358cfa.png)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
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
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
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
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
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
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
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
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评价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时说:“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学习指导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学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a6d3c9ec1711cc7930b7165f.png)
基础写作重难点:写作本质:1、写作的一般属性;2、写作的特殊属性。
2、写作规律:1、写作转化律;2、写作整合律;3、写作通变律。
3.写作者的修养:1、阅历修养;2、学识修养;3、思想修养。
4.写作者的能力:1、摄取能力;2、转化能力;3、表达能力。
5.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1、归纳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纵横比较法。
6.结构安排的原则:1、结构安排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2、结构安排要服从文章内容表现需要;3、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7.结构安排的艺术手法一、分合与曲直:1、分合;2、曲直。
二、疏密与虚实:1、疏密;2、虚实。
三、抑扬与张弛:1、抑扬;2、张弛。
8.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一、层次与段落:1、层次与段落的含义;2、层次与段落安排的原则;3、层次安排的方式。
二、过渡与照应:1、过渡的含义与方式;2、照应的含义与方式。
三、开头与结尾:1、开头的作用与方式;2、结尾的作用与方式。
9、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1、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联系;2、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区别。
10、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2、正确运用语言规律。
11 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一、准确:1、要注意辨析词义;2、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3、要注意掌握词的搭配关系。
二、畅达:1、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2、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三、简洁:1、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写;2、尽量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意思。
12 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一、声韵美与辞藻美:1、声韵美;2、辞藻美。
二、感性美与理性美:1、感性美;2、理性美。
三、朴素美与华丽美:1、朴素美;2、华丽美。
13 写作的表达方式一、叙述:1、什么是叙述;2、叙述的类型;3、叙述的人称。
二、描写:1、什么是描写;2、描写的类型。
三、说明:1、什么是说明;2、说明的类型;3、说明的要求。
四、议论:1、什么是议论;2、议论的要素。
五、抒情:1、什么是抒情;2、抒情的类型。
文学与美学从十个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
![文学与美学从十个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1c4442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d.png)
文学与美学从十个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语言和思想的艺术融合。
文学和美学是紧密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十个美学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其美学内涵和美学特征。
一、形式美学角度形式美学角度强调的是作品的形式美感,包括文学语言、结构、风格、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语言技巧和结构安排,保证读者从阅读中获得美感的享受。
二、意义美学角度意义美学角度主要关注作品的意义,即它所想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这种角度下按照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来领略作品,看到作者创作中的思想和深度。
三、文化美学角度文化美学角度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来分析作品的美学价值。
作品往往会反映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在文化美学角度下得到了审美的独特魅力。
四、感性美学角度感性美学角度是指作品通过情感和感官上的冲击,引起读者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对各种感官的刺激对读者体验的影响至关重要。
五、理性美学角度理性美学角度就是从创作者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人类智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体现的逻辑和思维深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六、哲学美学角度哲学美学角度强调的是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哲学思考和表达方式。
在一部作品中,如果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读者就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深度思考和哲学见解,体验到它所带来的审美价值。
七、社会美学角度社会美学角度是指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社会关注和社会意义。
在这个角度下看待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体会到它强有力的社会批判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让读者对社会、人类能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八、美学思想角度美学思想角度聚焦的是作品中的美学思考和美学价值观。
在这种角度下,作品所表达的美学价值观将洞察整个作品的美学价值,反过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
九、历史美学角度历史美学角度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思考和历史反思。
知性美是指什么意思
![知性美是指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9305a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7c.png)
知性美是指什么意思知性美是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美,知性美会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使接触到的人都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透出源源不断的魅力,这是知性美的一大特征。
定义知性美也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
知性美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
知性的意义在于使人由不知到知,由无知到有知,简而言之,就是由无到有,这应当是质的变化,由无到有,由浅知到深知,由知其表到知其里,由知其一到知其二、知其三乃至知其万物。
知性美须有超越利害的纯粹求知态度,需要有尊重公理、尊重逻辑的精神,需要一种容忍不同见解的雅量。
知性美的人拥有比较丰厚的知识底蕴,对其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等方面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因此形成了某种具有文化气息的气质和风格,并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使接触到的人都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透出源源不断的魅力,这是知性美的一大特征。
[1]知性名人余秋雨先生在鲁豫《心相约》里作的序,把陈鲁豫知性的特质描述得淋漓尽致:“摆在她面前的采访目标,拿出任何一个来都会让最有经验的男性记者忙乱一阵,而她,却一路悠然地面对难以形容的约旦河西岸、佩雷斯、拉马丹,勇敢激愤地与伊拉克海关吵架,眼泪汪汪地拥抱在战火中毁家的妇女,企图花钱靠近萨达姆,直到在伊朗一次次与宗教极端主义的行为辩论……她的这些言行,都是个人即兴,绝无事先准备的可能,却总是响亮强烈,如迅雷疾风,让全球华语观众精神一振。
”这样的历炼,常人不可能拥有,只是其蕴含的质地品性,真的可以借鉴。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天下女人》中说:完美的女人有三条:第一、貌美,她在我的审美标准中是美的;第二、高贵感,不是指贵族气质,而是她有知识、有修养;第三、性感,不是指挠首弄姿,而是一种女性魅力,一种从内而外流露出来的气质。
吴小莉正具备这些特质。
成熟而从容、自然而美丽。
吴小莉是从容的,从容到将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澈见底;她是成熟的,成熟到一切好象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她在荧屏前上清纯、高雅、漂亮、笑容满面,在荧屏后面却拥有一股阳刚之气:坚韧、耐苦和敬业和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的美与感性的美
很多学机械的学生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太枯燥了;他们的老师也曾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给了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如何在机械中讲美学,让他们在机械设计中找到美的东西。
机械是个纯理性的东西,而美学是可以用感性和理想都可以诠释的的东西,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面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其实机械也是一种美学。
讲到机械,就不能不说科学,讲到科学,就不得不说到哲学;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需长期忍受尼罗河泛滥带来的困扰,每年在洪水退去后都要从新测量和分划被河水冲刷出来的土地,久而久之便学会了测绘,但是古埃及人仿佛对数学和哲学天生就没有兴趣,这一科学的测绘方法便通过经商的人传到了希腊,希腊人善于从具象的思维中获取灵感;抽象出了几何学和数学,也产生了哲学;这便开启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础;西方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数学,数学从自然中来,如黄金分割点,他们认为理性的分析和计算才是最稳妥的办法,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才是最高的智慧,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便是科学与美学结合最好的时代,因为当时并没有出现系统科学,而当时的艺术便是科学,所以你说达芬奇是画家,还不如说他是科学家更精确;在中世纪,炼金术与巫术和科学是等同的;十六世纪末期,法国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由他推动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对后世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使得哲学、医学、数学、物理、机械等近代科学朝着更加理性的道路发展,直到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便是西方人严谨的,纯理性的美学产生的原因。
而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由于我们的世界观与西方的完全不同,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哲学形态;而这种哲学形态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体现在我们的艺术,雕塑,绘画与建筑上,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与西方是完全相反的,例如我们的国画,我们不会细致入微的去画真正的山和水,只是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便把作者的心中的意境和体会跃然于纸上,至于像不不像,无足轻重,这便是东方感性的美学体现形式。
他是超脱于形状之外的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表现;所以中国人认为无形的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而有形不是,正所谓“君子不器”便是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东方人比较喜欢诗意般的美学,而不喜欢严禁的科学美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