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1(附答案)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1(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fd3e86376baf1ffc4fadf5.png)
知识点章节:4-1P117
难度:中等偏难
解析:唤醒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状态,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
杂的概念。
5.A
知识点章节:5-1P151
难度:易
解析:生活常识,无需解析。
6.C
知识点章节:6-3P190
难度:易
解析:在综合人类领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阿尔托曼提出了以下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
后天知识、经难和学习的作用;
生态知觉理论,由吉布森提出,恰好与布伦斯维克的概率知觉理论观点相反,它强调
人类的生存适应,两个基本观点:环境的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3.A
知识点章节:3-1P73
难度:难
解析: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空间环境”,换种表述,也即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
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A、分贝 B、阈值 C、流明 D、赫兹
6.下列哪项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 】
A、私密性 B、个人空间 C、领域性 D、群体性
7.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是有目的的移动时,总会选择最短路程达到,这种人类行为习性称为 【 】
【 】
A、依靠性 B、兜圈子 C、归巢性 D、探索性
10.社会学家把城市居民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称为。 【 】
A、善良 B、助人方面 C、亲社会行为 D、反社会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1.知觉定势
12.噪音
13.行为场景
14. 五“W”法
15.私密性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6.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A、识途性 B、抄近路 C、左侧通行 D、聚集效应
20XX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自学考试.doc](https://img.taocdn.com/s3/m/38040606e45c3b3567ec8bbd.png)
2012年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自学考试第一章绪论[人名,年代]名词-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
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后(外)环境社会环境(简答-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P2)TX: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P5★★简答-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名词-“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P5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
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
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论述-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名词-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名词-“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北大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串讲笔记(完整精华版)
![北大心理学自考《环境心理学》复习串讲笔记(完整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fdde1e6bd97f192279e9ff.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大一环境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c8406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35.png)
第1篇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影响环境。
本笔记将摘抄大一环境心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环境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心理学定义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环境。
2. 环境心理学的目标环境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控制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可以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收集大量样本的资料,对环境因素与人类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4.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四、环境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建筑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
2. 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城市环境因素的研究,城市规划者可以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4.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员工身心健康。
五、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心理生态学理论心理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5dac0310a6f524ccbf85d6.png)
环境心理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之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成立。
环境心理学提出者“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首先由心理学家普洛尚斯基,伊特尔鑫等提出。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为(简答)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随时间持续和变化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即都希望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源于实际研究。
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感觉的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接触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什么是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借助以往的知识或经验对来自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行处理,即从主观角度出发,将感觉到的刺激与以前储存于大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初步的比较和识别,形成对事物的综合反映。
这一信息综合过程在心理学中成为“知觉”。
综合的依据直接来自感觉和认知图册。
连觉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相互连结。
动觉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选择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管理者他们之间的意义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环境认知研究人如何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即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
![环境心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b4fbe5763231126fdb116d.png)
知识点(包括提出者)1、环境心理学概念、任务和理论起源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两大任务: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去研究环境和心理的关系。
理论起源:早期格式塔知觉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生态心理学(巴克和赖特) 2、环境的概念和类别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人类环境:1、自然环境(生物系统、非生物系统);2、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理论观点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
派克提出人类生态学4、霍尔(Hall)的人际距离划分1)亲密距离(0—45厘米),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2)个人距离(45—120厘米),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3)社交距离(近距离社交距离是1.20—2。
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远距离社交距离为1。
20-3。
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4)公众距离(3.60—7。
60米),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5、压力评估的种类1)伤害或损失的评估:将焦点放于已经造成的伤害2)威胁性评估:焦点放于未来会产生的伤害3)挑战评估:焦点放在有可能即将产生的压力源6、大楼疾病和大楼综合症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大楼综合症: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
(通风系统引起的、过于舒适引起的)7、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8、私密性概念、形式、功能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环境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环境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1c9b1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7.png)
环境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A. 个人心理特征B. 环境与行为的互动C. 社会文化因素D. 人与自然的关系答案:B2. 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指的是什么?A. 自然环境B. 人造环境C.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D. 仅指城市环境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4.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会影响其行为,这体现了环境心理学的哪个观点?A. 环境决定论B. 环境影响论C. 环境适应论D. 环境选择论答案:B5. 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行为”指的是什么?A. 人们在环境中的物理活动B. 人们在环境中的心理活动C. 人们在环境中的所有活动D. 人们在环境中的社交活动答案:C(以下题目略)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答案: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人们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的空间。
2. 描述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压力”概念。
答案:环境压力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来源于环境的物理特性(如噪音、光线、温度等),也可能来源于社会文化因素(如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
环境压力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3. 解释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认知”概念。
答案:环境认知是指个体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对环境特征的识别、对环境布局的记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等。
环境认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评价和行为选择,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答案: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研究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需求,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指导;其次,考虑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再次,关注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最后,关注城市环境中的心理压力,通过环境设计减轻居民的心理压力。
环境心理学复习
![环境心理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e41ae2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c.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环境心理学复习一.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1.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2)知觉的选择性(3)感觉的理解性。
3.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二.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1)路径。
旅行的通道,如步行街、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2)标志。
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考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3)节点。
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
(4)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
(5)边界。
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塹、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限。
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2.认知地图的功能(一)解决空间问题。
面对物质环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地图有助于个人充分利用和选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环境的意象则成为更大范围环境认知的基本参照系。
(三)交往功能。
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使市民通过共用的符号系统和共同的交往模式联系起来。
三.应激反应1.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互相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3(附答案)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3(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68f4a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3.png)
《环境⼼理学》复习题3(附答案)贵⼤继续教育学院⾃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课程代码:05339)⼀、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对⾝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A、听觉B、嗅觉C、触觉D、动觉2.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
【】A、格式塔知觉理论B、⽣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3. 是研究⼈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称为“主观距离”。
【】A、认知地图B、认知距离C、实践距离D、认知4.当环境刺激不符合个⼈的适应⽔平时,可以采⽤两种⽅式重新达到与环境的平衡。
【】A、顺应和适应B、学习和磨合C、学习和唤醒D、适应和改变5.对居民威胁最⼤的噪声是。
【】A、⼯商业噪声B、交通噪声C、施⼯噪声D、⽣活噪声6.对接近⾃⼰或⾃⼰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即对⽣活⽅式和交往⽅式的选择与控制,我们称为【】A、个⼈空间B、私密性C、领域性D、环境7.影响认知成图的关键因素是【】A、⽣理特点B、个体⾝份C、空间活动范围D、群体性质8.下⾯哪项是在外界刺激的作⽤下产⽣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直觉9.逆时针转向属于外部空间中的⾏为习性中的【】A、动作性⾏为习性B、体验性⾏为习性C、认知性⾏为习性10.为了理解城市⽣活对居民的影响,有关研究⼈员提出了⼀些理论假设,其中,不包括。
【】A、超载假设B、城市环境应激C、⾏为约束和多场所分析D、⼈员假设⼆、名词解释题11.声景12.协同13.旅游环境承载⼒14.个⼈应激源15.再认三、填空题16.每个⼈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半是由基因或秉性决定,⼀半是由决定。
贵⼤继续教育学院⾃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17.梅拉⽐安提出,可以⽤向个⼈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概念称为。
自考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自考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4a3f3cf111f18583d05afb.png)
环境心理学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
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
P1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2).刺激物的状态(3).刺激物的新异性(4).注意的广度(5).个人特征6、联觉:P9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2(附答案)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2(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f56a7c650e52ea5418981d.png)
贵大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环境心理学》复习题(二)(课程代码:05339)一、单项选择题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A、环境设计研究协会B、环境与行为C、人-环境研究国际协会D、人-环境研究协会2.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A、惠太海默B、考夫卡C、林奇D、苛勒3.要了解不同场所在空间中的位置,就要建立定向系统,包括。
【】A、位置感、方向感和距离感B、位置感、空间感和距离感C、空间感、方向感和距离感D、位置感、方向感和空间感4.下列哪项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A、警戒B、激动C、应激D、衰竭5.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生下列哪项的根本原因。
【】A、争论B、拥挤感C、烦躁D、空虚感6.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A、空间行为B、人人空间C、私密性D、领域性7.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下列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的是【】A、同一性B、结构C、意义D、方法8.场所评价的后续研究发现,人对场所的情感评价由四个突出的维度组成:【】A、愉悦感、唤醒、激动、放松B、害怕、担心、恐惧、唤醒C、愉悦感、担心、恐惧、唤醒D、愉悦感、担心、害怕、唤醒9.人在外部空间中常常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这称之为。
【】A、依靠性B、兜圈子C、归巢性D、探索性10.老去固定的公园、迷恋特定网吧、订阅特定的报刊,我们把上述情绪称为。
【】A、习惯B、归属感C、场所依恋D、场所身份认同二、名词解释题11.联觉12.格式塔心理学13.认知14. 认知距离15.背景应激源三、填空题贵大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16.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17.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以往的研究曾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现场研究和。
环境心理学复习个人总结的笔记精华
![环境心理学复习个人总结的笔记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2ebca0ed6294dd88d0d26b70.png)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环境—行为理论: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环境适应理论、生态理论★★L-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都可归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一、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唤醒理论的内容/ 观点: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
3、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比较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差异。
4、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
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
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
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
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根据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我们知道:唤醒水平太低不会促进任务的操作,太高会干扰操作,因为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d620e94693daef5ef73d92.png)
4.
1.
2. 3.
4.
5.
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按不同的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承认自己的认知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 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 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 性,两个观点:环境的提供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p43 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环境功能多样性(环境形成其中发生的行为远比设 计者预定的更为丰富),注意环境的潜在功能(设计者的有意设计和使用 者的发掘都提高环境的实际使用价值),从现象分析原因(在一定社会条 件下,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现象) 生态道德与道德约束: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类自身在所处环境的地位, 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生态伦理学即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 系和行为规范的科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考虑子孙善待物种,用伦理道 德约束自己,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同知觉理论之间的关系:共同点(共同目标为探究真理,以使自己的主 观世界尽量接近客观世界)不同点(格式塔:强调视觉;概率知觉:重视 真实环境中得结论,重视后天学习和经验知识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 为每个人认识是局部非全局;生态知觉: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提供 信息的准确性)三个理论彼此尊重,相8. 9.
第二章
1. 2. 3. 格式塔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 同型论 场作用力 同型现象 ( 物理生理心理现象具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 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同构的印象。) 格式塔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图形是清晰明确、被 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模糊不定、包围图形的较大的对象,两者可以互 换。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强调图地关系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 的主题,观众第一眼就可发现。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小面积、水平和 垂直形态、封闭形态、对称形态、单个凸出、动态的、奇异的、有意义的 形态) 群化原则(使多种刺激被感知成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分类 有邻近原则:相互邻近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体现场作用力和同 型论的观点;相似原则:彼此相近的元素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果其中 一种元素较有组织或相对突出易被感知成图形,其他元素弱化成背景。连 续原则:连续有利于加强图形的整体性。封闭原则:倾向于完成却未完成 易被感知成一个完整的图形) 简化原则(知觉组织需要的信息量越 少,被感知可能性越大)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05339-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05339-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50957e69eae009581bec90.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绪言1.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起源与早期研究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三)发展:理论的缺陷;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关研究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观察法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2.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3.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5.联觉与环境设计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c1f873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c.png)
一、单选题1.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 )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 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 下列四个人中, (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 林奇认为, 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 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 (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 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 是实施(城市更新)。
17.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 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 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 1968年6月, 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 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北大自考环境心理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71a2f476eeaeaad1f330b6.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的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③环境心理是一门交叉学科。
④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4、透镜模型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5、生态心理学: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和怀特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一般居民日常行为的研究,从这个工作中也逐渐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
7、环境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①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②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③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④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精品]环境心理学复习材料.doc
![[精品]环境心理学复习材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3c60658702020740be1e9bcd.png)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感觉两类。
2)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类似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3)个人空间:根据人休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4)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兴趣、经验,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直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索的的排除)。
6)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小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屮屈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7)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8)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吋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9)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10)心理对抗:当人感觉环境事件约束门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 这时人所作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试图重新建立对情景的控制。
11)习得性失助感: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旦产生这种心态,便会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而陷入被动无奈的境地。
12)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小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插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9ce310c227916888486d728.png)
四、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知觉:环境感知、认知地图、寻路; 2.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因素:气候、噪音、光照、 颜色、气味、拥挤; 3.空间行为: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可防 卫空间; 4.各种类型的环境设计: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学习环境、医疗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特殊环 境; 5.各类人群环境:幼儿、老年人、残疾人、康复 者;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97年:由日本的“人—环境研究协会”主办,欧洲 的“人—环境研究国际协会”、美国的“环境设计研 究协会”和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人与自然环 境研究”三大组织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 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
二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展
(3)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研 究者将自己关心的心理问题变成容易回答 的具体问题,编制成问卷,通过现场发放、 邮局邮寄、在报纸杂志上印发和互联网发 送等方式发送,将问卷在很短时间内发送 到被调查者手里,然后对回收的问卷进行 整理,发现一些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 究。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所以人 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 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 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 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 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 别之处。
五、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复习绪言1.环境心理学:研究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交互作用的阶段3.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起源与早期研究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社会心理学:勒温及弟子(巴克、赖特,创立中西田野工作站)的心理生态学。
(二)诞生----20世纪70年代“为人的行为而设计”研讨会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环境和行为》杂志创办(三)发展:理论的缺陷;本土化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四)发展趋势:重视理论的整合;强调研究内容的独特性;坚持应用的方向4.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涉及到伦理问题)(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关研究自我报告法:问卷、自我反弹观察法研究场所: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1.感觉的特点:直接性、个别属性、片面性、即时性、主客观统一性、差异性2.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一)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三)注意: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目的性,付出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3.引起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新异性;注意的广度;个人特征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5.联觉与环境设计㈠色彩的温度感㈡色彩的距离感㈢色彩的轻重感㈣色彩的面积感㈤色彩的动静感㈥不同感觉的补偿感觉是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是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知道和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称为知觉定势。
6视觉研究的深化:1.中央凹:辨别事物精细形态,沿点划线式轨迹扫描。
点——注视;划——扫视2.黄斑和周围视觉:黄斑随同中央凹扫描周围视觉:近周围,远周围和边缘视觉边缘视觉:视力差,运动感觉强视觉错觉有似动现象,分为自动、闪动、诱动。
7.不同感觉相互影响:①相互削弱和破坏②相互加强或协同③补偿或替代8.知觉的基本规律:整体性、相对性、连续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形状恒常、大小恒常、明度恒常)9.环境知觉:概念:个体或群体直接和真实感知环境信息的过程。
紧接刺激物发生,并与知识经验相联系。
直接即时在场是三个必要和充分条件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语言文化,经验及其他10.认知的概念: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过程。
11.环境认识:人对环境刺激的存储、加工、理解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1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1.图式:固有的知识经验2.同化:新经验纳入到固有图式中3.顺应:建立新图式的过程4.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平衡,心理学上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第二章、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德国。
代表人物: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1.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易成图形的条件2.群化原则:邻近、相似、连续、封闭原则3.简化原则:良好完型,简洁原则格式塔知觉理论—知觉的直觉作用概论知觉理论(布伦斯维克)—真实环境中实验得出的结论,重视后天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观点:(由吉布森提出)(一)、环境提供: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
对人而言,不需要从环境刺激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中——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征的直接产物。
(二)、知觉反映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认为,感知觉十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
凭本能的知觉就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
应该不需要学习,或者不需要花很多努力就能学会。
3.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愉悦、恐惧、艺术欣赏、信息控制4.基本理论模型:个人在知觉中起主动作用,为了应付从环境到达我们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须建立起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概率论点。
这些概率论点,是从大量环境场景的感觉线索取样中得到的。
5.布化斯维克概率知觉理论:(透镜模型)P40将接受到的一组刺激,经过过滤、重组、聚焦为一个整体的知觉感觉信息不可能正确反映真实世界,它在本质上是模糊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无法预见的,即使那些看起来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的获得结果,它包含着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判断过程。
个体必须利用这些可能有错误或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性质作出几率判断。
第三章、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2、最早研究者:美国城市规划师林奇《城市的意向》,介绍了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
其中有两种方法:画地图草图、言语描述3.五大组成要素: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4.特点:(1)、多维信息的综合(2)、模糊性和片段性(3)、个人差异: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活动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如何形成认知地图:模拟观点、命题观点5.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3)、交往功能6.特征:(1)、组织与结构(2)、同一性(3)、意义(功能意义、文化历史意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二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儿童认知成图能力四个连续发展阶段: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物和路径结合成子群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整体环境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各个理论: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行为场景理论2.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绩效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任务绩效与唤醒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
当唤醒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点时,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
对于复杂任务,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对于简单的任务,最佳唤醒水平偏高。
3.环境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为应激物。
应激包括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塞利)、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拉扎勒斯)。
生理反应有三个阶段:警戒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心理反应的评论取决于一人的心理素质二是人在特定刺激情景下的认知应激源分为三种:灾变事件、个人应激源(个人的生活事件)、背景应激源(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4.唤醒理论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增加肌肉的紧张状态。
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安和拉塞尔提出“三因子论”:快乐与不快乐、屈从与控制、唤醒与睡眠柏莱恩:复杂性、不一致性、新奇性、意外性卡普兰:复杂性、连贯性、易识别性、神秘性5.适应水平理论(1)适应水平:沃尔威尔提出,每个人基于过去经验所形成的最习惯的刺激,即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的反应的改变。
(2)人与环境的平衡:○1环境顺应人的需要;○2人顺应环境的需要(3)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由于每个人过去经验的不同,所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
该理论用以解释人们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以及预测什么样的环境刺激最适7.行为场景理论:巴克和莱特研究真实场景对行为的影响。
(1)场所的环境特征:封闭、开放、环境本身(2)行为场所的人员配置○1最小维持量:维持场所需要的最少人员的数量○2容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员数量○3申请者:试图成为行为场景一员的人○4人员配置不足、过剩、适当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1.噪声:令人烦躁的、使人不愉快的以及不需要的声音。
与音乐相对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响度、预见性、控制感2.拥挤理论包括:(一)生态理论模型(二)超负荷理论模型观点:在高密度的拥挤条件下,个体接受高负荷的刺激,导致压力和唤起水平,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三)密度--强化理论模型——弗里德曼(四)行为约束理论对拥挤的理论解释信息超载、行为约束、生态心理学措施策略:分隔——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唤起和注意中心日常生活经验3.空气污染的来源汽车尾气、煤烟、工业废气、餐馆与街头烧烤、室内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空间和领域性1.个人空间:(1)定义:当相互作用时,个体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最小空间范围。
是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的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2)作用:自我保护功能、调整的功能、沟通的功能避免接收过多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攻击(3)人际距离:霍尔《隐藏的向度》(4)测量(测试)方法:○1模拟研究:基西(投射法);○2实验室研究;○3现场研究(5)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教育○2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会地位○3文化人际距离(霍尔):密切(0-0.45m)个人(0.45-1.2)社会(1.2-3.6)公共(3.6-7.6)2.人际空间定位:个人交往时的作为选择、公共场合的座位尊卑、国际会议上的座位排列3.私密性: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交往阿托尔曼的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4.领域性: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5.动物的领域性行为:○1功能:保护功能;减少冲突(主体效果现象);控制交配○2动物保护领域性的方式:消灭敌害,自我显示6.人类的领域性行为:○1个人化和做标记○2领域的防卫:侵入、骚扰、污染防卫的阶段:预防、反应领域的层次:奥尔特曼《环境和社会行为》主要领域:使用者具有绝对支配权次要领域:不居核心地位公共领域:任何人可以暂时使用,无支配权领域的功能:有助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助于保证个体独处类似于动物的防卫功能,优先居住效应控制和传递个人认同感安定和家的感觉7.影响领域性行为的因素:①个人因素:年龄、性别、个性②社会环境和文化城市环境的体验的特点1综合性2指向性和选择性3差异性4直觉性5具有与审美相关的情感意义第九章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1动作性行为习性(1)抄近道(2)靠左(右)侧通道行走(3)逆时针转向(4)依靠性2体验性行为习性(1)看人也为人所看(2)围观(3)安静与凝思3行为习性的差异(1)情境差异(2)群体差异(3)文化和亚文化差异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和内容都是直接来源于实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