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实验8、_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

合集下载

动物学期末爬行纲详细总结

动物学期末爬行纲详细总结

动物学期末爬行纲详细总结爬行纲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始祖以羊膜卵繁殖,鸟类和哺乳类是爬行类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后裔,胚胎也具羊膜结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统称羊膜动物一.羊膜卵的出现—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动物的繁殖脱离水环境羊膜卵(5部分)=绒毛膜+羊膜+尿囊+胚胎+卵黄囊1.羊膜卵的结构:外包卵膜(卵壳,壳膜,卵白);内含卵黄,给发育中的胚胎供给养料卵壳是不透水透气性良好的硬壳,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的蒸发2.羊膜卵的形成: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中,胚膜向上下两个方向发生褶皱并不断扩大,向上的褶皱从底部包上去后互相打通愈合,在胚胎外构成羊膜腔和肠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在其中三层膜:绒毛膜,羊膜,尿囊膜绒毛膜:肠外体腔的壁;羊膜:羊膜腔的壁(羊膜腔内富含羊水,使胚胎处于液体环境中,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尿囊: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管后端发生凸起,形成尿囊(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3.羊膜卵出现的意义a.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卵可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b.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加稳定,防止干燥,防止震动带来的机械损伤c.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适应陆生生活二.主要特征外形a.体表有角质鳞片b.指端具有爪(爬行类首次出现)c.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尾(颈部外观明显发达,四肢强健)龟鳖型:五部分化明显,躯体扁平,尾长<体长蜥蜴型:五部分化明显,尾长>体长蛇形:五部分化不明显,尾长<体长皮肤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皮肤腺退化,减少失水)两栖类:皮肤腺发达,为遍布全身的粘液腺(有表皮产生,陷入真皮以减少水分散失)鱼类:单细胞粘液腺2.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源于真皮的骨板鳞片:软骨鱼—盾鳞:真皮+表皮;硬骨鱼—骨鳞:真皮衍生物龟甲=表皮形成的角质盾+真皮形成的骨板角质鳞片形成鳞被—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新陈代谢的废物以固态的尿酸排出体外或特殊的皮肤腺—盐腺排出体外4.蜥蜴和蛇的角质鳞定期更换,称为蜕皮;龟鳖和鳄无蜕皮现象5.真皮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形成了骨板。

两栖纲

两栖纲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 质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 胞。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 于防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 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 系统和感官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善的双循环
(1)呼吸的多样化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的幼体用鳃呼吸 •肺呼吸和口咽腔呼吸:肺呈蜂窝状,咽式呼吸 。口咽腔膜上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能进行 气体交换。 •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可辅助呼吸。
42
43
2 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实验八 蛙的外形与解剖、两栖纲和爬行纲

实验八  蛙的外形与解剖、两栖纲和爬行纲

22
8.骨骼系统(示范) 蛙的骨骼由中轴骨(头骨与脊柱)和附肢 骨(前肢、后肢)组成
23
(四)两栖类的分类特征及量度
全长 、头体长、 头长、 头宽、 吻长、 眼径、 尾长、尾高、尾宽、前肢长、后肢长、眼间距、鼓 膜径 、前臂及手长 、腿或后肢全长
有尾两栖类的量度
24
无尾两栖类的量度
25
(五)两栖纲的分类和认识常见种类 现存两栖纲分属3个目:蚓螈目、蝾 螈目(有尾目)和蛙形目(无尾目)。 在标本室认识常见两栖纲经济种类。
28
2
二、实验材料
1.活蛙、蛙的解剖标本、蛙的骨骼标本、 蛙神经系统标本等。 2.两栖纲和爬行纲各目及主要科代表种浸 制标本、剥制标本。

3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蜡盘、解剖剪、各种镊子、大头针、 放大镜、吸水纸、棉花、直尺、卡尺等。
4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蛙的外形观察 将活蛙静伏于解剖盘中,观察其身体及 呼吸运动。蛙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 如何区分? 体表、口、外鼻孔、眼 (上眼睑、下 眼睑、瞬膜)、鼓膜、声囊、四肢、泄殖孔 用手摸蛙的体表,是否粘滑?这有何作用?
9
再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 略偏左侧(避开腹大静脉),剪开腹壁至肩带 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小心剥离腹壁 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翻开,用大头 针固定在蜡盘上,暴露内脏。 原位观察:可见心脏位于体腔前端,外由 包心膜包裹。心脏背面两侧之囊状器官为肺 (有时肺囊会充气如吹胀的气球)。肝脏、胃 等位于心脏的后方。 观察完各器官系统的相对位置后,再在中 间剪开肩带,并小心向左右两侧剥离,进行内 部结构观察。
(三)蛙的内部结 构解剖与观察
将蛙麻醉或处死后, 先观察口咽腔内结构。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oda)无足目(Aoda)/>鱼螈捕食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骨但无胸骨。

长肋骨但无胸骨。

体表富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为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与它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2、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目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盲目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有助于钻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目只有一科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目代表。

体长约40 40厘目代表。

体长约40厘米穴居生活米穴居生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一种无足类。

有的一种无足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骨和胸骨。

具有肋骨和胸骨。

水栖游泳生活。

泳生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目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几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名师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名师教案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小组观察、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加强爱护生命的意识。

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组所饲养的四种小动物的观察,微课的学习,能够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理解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在实现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中,形态特征的变化与适应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结合饲养的亲身感受并通过对八段微课视频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共同观察、饲养小动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合作的意识、善待生命的态度;通过两栖、爬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

3、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小组所饲养的四种小动物的观察,微课的学习,能够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能够理解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在实现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中,形态特征的变化与适应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

(2)难点通过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结合饲养的亲身感受并通过对八段微课视频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准确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两个概念。

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陌生,其实是有前概念的。

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这些前概念又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通过教学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由于生物形态分类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浓,学习能力也常常得不到有效提高,因而成了教学中的一个有待突破的难点。

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教学中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初二的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学习仍然以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正在慢慢发展、完善之中。

.3、设计思路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对事物进行正确分类的过程。

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

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

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两栖类及爬行纲的分类实验目的:(1)了解两栖纲与爬行纲各目及重要科的特征。

(2)认识常见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实验内容:(1)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类、爬行纲动物的识别。

(2)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实验内容和用品: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侵制标本、剥制标本。

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剖盘、直尺和卡尺。

实验操作及观察: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1)无尾两栖动物(2)有尾两栖动物两栖纲的分类:有尾目:体长形,终生有尾,有四肢,有的种类无后肢。

营水生生活的种类,有侧线和鳃;营陆栖的种类,成体鳃退化。

合附蟾科: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

皮肤光滑,掘土穴居。

如斑点合附蟾。

细趾蟾科:一个种为卵胎生,其他种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就是小蛙,如粗疣鳞蟾。

塞舌蛙科:共 2 属 3 种。

卵直接孵化成小蛙或者将蝌蚪背在背上直到变态成小蛙,而这些附在背上的幼体都没有嘴,不用进食。

如塞舌蛙。

沼蟾科:趾端有吸盘,其蝌蚪嘴上有也吸盘,可以附着在岩石上而不被急流冲走。

勒吉沼蟾。

无足目:体形似蚯蚓或蛇,大多无尾,无四肢。

体表光滑具环状皱纹。

幼体有外鳃三对,成体外鳃消失,有肺出现。

较原始的类群。

吻蚓科:最原始的蚓螈。

有尾部,头骨数量多,鳞多。

卵生,幼体有外鳃,水中生活,变态为成体后返回土囊中。

如吻蚓鱼螈科:较原始的蚓螈。

卵生,雌螈用身体盘绕这些卵直到卵孵出。

如版纳鱼螈。

蠕蚓科:口下位、头骨减少、无鳞片和尾巴。

通常眼睛被薄骨覆盖,触突伸出时眼睛显露。

如乌卢蠕蚓。

盲尾蚓科:鳞片较多,头骨多,尾稍短,嘴位于头下方。

触突远离眼睛,身体的环褶不进一步分褶。

卵生,幼体阶段很短暂。

如盲尾蚓。

真蚓科:无尾,口下位。

某些种的皮肤有鳞。

如螺蚓。

盲游蚓科:水生蚓螈、无尾、无肺、无鳞片,水生成员背后有皮肤褶皱形成的鳍,身体后面侧扁,似尾。

如盲游蚓。

爬行纲分类:龟鳖目:背腹面被有角质盾片和骨板构成的壳。

两栖纲及爬行纲实验报告

两栖纲及爬行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的解剖方法。

3. 观察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内部器官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活牛蛙、活蜥蜴2. 实验工具:解剖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镊、刀片、剪刀、解剖针、广口瓶、脱脂棉、乙醚、蜡盘、生理盐水、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牛蛙解剖(1)将牛蛙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皮肤,暴露内脏。

(2)观察消化系统:剪开口腔,观察舌、牙齿、口腔顶壁等;剪开食道,观察食道壁、食管与胃的连接;剪开胃,观察胃壁、胃内容物;剪开小肠,观察小肠壁、小肠内容物;剪开大肠,观察大肠壁、大肠内容物。

(3)观察呼吸系统:剪开胸腔,观察心脏、肺等;用玻璃管插入喉部吹气,观察肺泡和肺泡壁上的细血管。

(4)观察循环系统:小心剪开围心囊,观察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心室。

(5)观察泌尿系统:剪开膀胱,观察膀胱壁、膀胱内容物。

(6)观察生殖系统:观察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2. 蜥蜴解剖(1)将蜥蜴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开腹部皮肤,暴露内脏。

(2)观察消化系统:剪开口腔,观察舌、牙齿、口腔顶壁等;剪开食道,观察食道壁、食管与胃的连接;剪开胃,观察胃壁、胃内容物;剪开小肠,观察小肠壁、小肠内容物;剪开大肠,观察大肠壁、大肠内容物。

(3)观察呼吸系统:剪开胸腔,观察心脏、肺等;用玻璃管插入喉部吹气,观察肺泡和肺泡壁上的细血管。

(4)观察循环系统:小心剪开围心囊,观察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心室。

(5)观察泌尿系统:剪开膀胱,观察膀胱壁、膀胱内容物。

(6)观察生殖系统:观察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牛蛙解剖结果牛蛙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心脏。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等。

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睾丸、输卵管、输精管等。

2. 蜥蜴解剖结果蜥蜴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几十个排列成行,如麻蜥 指、趾下瓣:指趾腹面排列成行的皮肤褶襞。
如壁虎
2020/3/9
14
二、重要目特征
1、两栖纲
蚓螈目(Caeciliformes,无足目Apoda)
形似蚯蚓,穴居生活,眼、耳、四肢退化, 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体表有皮肤褶皱 形成的环状皱纹。共约150种。
2020/3/9
15
蝾螈目(有尾目)
2020/3/9
31
2020/3/9
各种蟒蛇
32
2020/3/9
蝮蛇
33
2020/3/9
虎斑游蛇
34
2020/3/9
黄脊游蛇
35
2020/3/9
赤练蛇
36
2020/3/9
白条锦蛇
37
2020/3/9
黑眉锦蛇
38
玉斑锦蛇
2020/3/9
39
2020/3/9
棕黑锦蛇
40
鳄目
结构最高等。2个心室;次生腭发达, 槽生齿;现存25种。
2020/3/9
41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终生有发达的尾, 多营水栖生活。共约300种。
2020/3/9
16
蛙形目(无尾目)
体形短宽,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和 游泳,成体无尾。共约2600余种。
2020/3/9
17
2020/3/9
18
2020/3/9
19
2020/3/9
20
2020/3/9
21
2020/3/9
22
2020/3/9
23
2020/3/9
24
2、爬行纲
喙头目
最古老的现存爬行动 物,体形似蜥。头部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一)皮肤: 1)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相邻 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 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的一种依据。 2)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3)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脑下垂 体后叶、肾上腺素)的调节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温及保护色 的功能。 4)缺乏腺体,仅在一些种类的大腿基部内侧具有股腺(分泌 物在繁殖期硬化成刺,交配时有把握住雌性的作用),一些种 类的泄殖腔孔附近具有香腺(分泌物可吸引异性)。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脊椎动物学第七章 爬行纲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避役
2、蛇亚目
现存3 000种,我国210种,其中毒蛇50种
盲蛇
蟒 蛇
赤链蛇、黑眉锦蛇
眼镜蛇和银环蛇
竹叶青、蝮蛇和尖吻蝮
(四)鳄目
现存22种,我国特产——扬子鳄
五、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类的益处
1、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食用
3、工艺用 (二)毒蛇的危害及蛇伤防治 1、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4、医药用 5、其他方面 2、蛇伤及其防治
4、色素细胞及变色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
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 2)有单枚枕髁 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
2、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 个部分 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九)生殖系统
体内受精、卵生
或卵胎生
输精管 输尿管
副膀胱
龟 头
雄龟的泄殖系统
雌 龟 的 泄 殖 系 统
(十)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新脑皮(neopallium)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
Ⅺ脊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鱼类
爬行类
低等脊椎动物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蜥 蜴 的 脑
(十一)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鼻腔延长、出现鼻甲骨、蛇和
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
锁骨、间锁骨(上胸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四肢:
间锁骨
坐骨联合
髋臼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
蜥蜴的腰带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
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

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

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

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

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

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

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

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

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两栖动物鉴定

两栖动物鉴定

两栖动物分科检索表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一、目的了解目及重要科的特征;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二、内容(一) 代表性及常见的两栖纲、爬行纲动物的识别。

(二) 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两栖纲及爬行纲代表种的浸制标本、剥制标本;放大镜、解剖镜、解剖针、镊子、解部盘、直尺、卡尺。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所用的浸制和剥制标本绝大多数均已改变原有色彩,为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真实形态,可播放有关录相片、幻灯片。

(一) 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1.无尾两栖动物(图22—1);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头长:自吻端至颌关节后缘;头宽:左右颌关节间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鼻间距:左右鼻孔间的距离;眼间距:左右上眼睑内缘之间最窄距离上眼睑宽:上眼睑最宽处;眼径:眼纵长距;鼓膜宽:最大直径;前臂手长:自肘后至第三指末端;后肢全长:自体后正中至第四趾末端;胫长:胫部两端间的距离;足长:自内跖突近端至第四趾末端;2.有尾两栖动物(图22—2):体长:自吻端至尾末端;头长:自吻端至颈褶;头宽:左右颈褶的直线距离(或头后宽处);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径长;尾长:自肛门后缘至尾末端;尾高:尾最高处的距离。

(二) 两栖纲分类:现生存的两栖动物可分为3个目:有尾目、无尾目和无足目。

国内的有尾目各科检索1.眼小,无眼睑;犁骨齿一长列,与上颌齿平行成弧形;沿体侧有纵肤褶………………………………………………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具眼睑;犁骨齿列不成长弧形;沿体侧无纵肤褶 (2)2.犁骨齿或为二短列或成“U”字形…………………… 小鲵科(Hynobiidae)犁骨齿成“^” 形……………………………………蝾螈科(Salamandridae)极北小鲵(Salamandralla keyserlingii):属于小鲵科。

体较小。

皮肤光滑,体侧的肋沟往下延伸至腹部。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肉即轴下肌分化为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 肌、腹横肌,以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由于出现五趾型四肢,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
腹直肌
两栖类的躯干肌
16.3 两栖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16.3.1 呼吸系统
肺呼吸:咽式呼吸
皮肤呼吸
口腔呼吸 鳃呼吸
• 肺呼吸,但丌完善
皮肤呼吸占很大比例
肺(薄壁的囊,蜂窝状)
蛇的爬行
17.4 爬行类的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
17.4.1 呼吸系统
• 由于颈部延长,出现发达的气管和支气管。 • 肺呈海绵状,分隔增多,加大了气体交换的面 积。 • 由于胸廓的出现,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完
成呼吸运动—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17.4.2 循环系统
不完全双循环。心脏包括两心房、
• 荐椎:2块,加强承重,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
使后肢承受体重的机能加强。
• 椎体:低等双凹型,其余后凹或前凹
形成胸廓(胸椎、肋骨、胸骨)
• 由胸椎(背面)、
肋骨(侧面)、 胸骨(腹面)围 成,保护内脏, 增强了肺呼吸。
蜥蜴断尾
17.3.1.3 附肢骨骼
肩带:具间锁骨 闭锁式骨盆:左右坐、耻
盘舌蟾科
蟾蜍科
雨蛙科
蛙科
树蛙科
沙漏树蛙 产卵
姬蛙科
17.1 爬行纲概述及羊膜卵
爬行(纲)动物或称爬行类,是体被
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的变 温羊演化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可保 持体内水分,能在陆地上繁殖;并在其
他许多方面比两栖类更适应陆栖。
16.6 两栖类的分类
16.6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两栖类约有5500种,我国有280 多种,根据其四肢和尾部的特征,分为 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进化和分类等。

在动物学作业中,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对这几个纲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一、圆口纲
圆口纲动物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圆形的口腔,无上下颌。

这一纲的代表物种有七鳃鳗、盲鳗等。

在研究圆口纲时,要注意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点。

二、鱼纲
鱼纲是脊椎动物中最为繁盛的一类,分为硬骨鱼、软骨鱼两大类。

硬骨鱼具有硬骨骼和鳞片,如鲤鱼、草鱼等;软骨鱼则没有硬骨骼,如鲨鱼、鳐鱼等。

研究鱼纲时要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生理特点和分类体系。

三、两栖纲
两栖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如青蛙、蟾蜍等。

它们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能在水和陆地上生活。

研究两栖纲时要关注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生态适应性。

四、爬行纲
爬行纲动物是完全陆生的脊椎动物,如蜥蜴、蛇、龟等。

它们具有鳞片或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在研究爬行纲时,要注意了解各类爬行动物的生态、行为和生理特点。

五、鸟纲
鸟纲是最高级的脊椎动物,具有羽毛、空心骨、产卵等特点。

鸟纲动物分为鸟类和恐龙类,如鸡、鸭、鹅等。

研究鸟纲时要关注鸟类的生活习性、羽毛结构和飞行能力等方面。

在对比总结这些纲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生活环境、生理特点、生殖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也要关注各个纲之间的共性,例如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骨骼结构和血液循环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思考
如何从外部特征区别蝾螈目与 蜥蜴目动物? 如何从外部特征区别蛇蜥和蛇? 你所观察的示范标本中有哪些 属于毒蛇?其毒牙各属于哪种 类型? 如何辩别毒蛇?

蝰蛇,蝰亚 科,俗称圆 斑蝰,体背 有三纵行圆 斑。
蝰科,具管牙, 血循毒类。
蝮蛇,俗称五步蛇、翘 鼻蛇,背面灰褐色腹面 白色夹有黑斑。
蝮蛇
尖吻蝮
蝰科,具管 牙,血循毒 类。
4. 鳄目
双颞窝类;体被角质鳞片;具完整的次生
腭;心室已有几近完全的分隔;有横隔将 胸腔和腹腔完全分开;腹壁内有游离的腹 膜肋;两颌有槽生齿,齿已有大、小的分 化。全世界有22种。
(一)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有尾目Caudata 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无尾目Anura 蛙形目Raniformes
1. 蝾螈目
营水栖游泳生活,终生有尾;
体表光滑无鳞;不具眼睑或具 不活动的眼睑;一般不具鼓室 和鼓膜;椎体在低等种类中为 双凹型,高等种类中为后凹型; 具肋骨和胸骨;具分离的尾椎 骨。
龟科,又名金龟、草龟: 背甲具3条纵棱,指趾间全 蹼。
乌龟
海龟
海龟科:上颌不钩 曲,前肢一爪。
玳瑁
海龟科:上颌钩曲, 前肢两爪。

鳖科,又名甲鱼、 团鱼:甲板外被厚 皮,咽部具富血管 的突起,用以水中 呼吸。
2. 蜥蜴目

民分布广泛,适应干旱贫瘠的生活环境;体被角 质鳞片;具发达四肢,少数种类四肢退化,趾指 端具爪;有长尾;具有能活动的眼睑和外耳;双 颞窝类,上颞窝保留,下缺失。约3,000种。
上颌齿:有与无。
四、两栖纲与爬行纲的分类术语
(二) 爬行纲 生活环境:淡水或海水、水生或陆生; 鳞片:形状、排列分布; 附肢:有或无、形状; 鼓膜:是否外露; 趾:趾端是否具爪; 尾:形状(圆形、侧扁、具棱否)、长短; 腺体:鼠蹊窝、股窝; 颊窝:一种红外线感受器,位于蝮亚科眼鼻之间。
五、 分类介绍
虎纹肥螈
2. 无尾目Anura
蛙形目
营两栖、跳跃生活;成体不具尾;耳具鼓室及 鼓膜,眼具可动眼睑;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 椎体前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 盘舌蟾科Discoooglossidae 东方蛉蟾 蟾蜍科Bufonidae 锄足蟾科Pelobatidae 中华大蟾蜍 峨嵋髭蟾
树蛙科Rhacophoridae 姬蛙科Microhylidae 雨蛙科Hyliidae 斑腿树蛙
中国雨蛙
北方狭口蛙
中国林蛙
黑斑蛙
蛙科 Ranidae
金线蛙
(二)爬行纲分类1.
龟鳖目
包括乌龟、鳖等约330多种。异常特 化:背甲和腹甲与脊椎骨和肋骨相愈合; 甲板外被有角质鳞片(龟类)或厚皮(鳖 类);胸廓不能活动;头、四肢和尾可自 由伸缩;泄殖孔纵裂;无齿。
平胸龟 平胸龟科,又名大头龟、 鹰嘴龟:尾长,上喙钩曲 似鹰嘴状,壳扁平。
三、 作业
学习编制大鲵、中华大蟾蜍、青蛙、 北方狭口蛙、海龟 、大壁虎、石龙子、眼 镜蛇、扬子鳄的检索表。
四、两栖纲与爬行纲的分类术语
(一) 两栖纲
眼睑:有与无,可活动与不可活动;
舌:形状、是否分叉、舌端是否游离、能否伸出;
耳后腺:有与无;
鼓膜:明显与否;
趾:趾端是否膨大、趾间是否有蹼;
肩带:固胸型与弧胸型;
实验五 两栖纲及爬行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两栖与爬行纲主要目及重要科的特征; 2. 认识常见和有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的种类; 3. 学习两栖、爬行纲分类术语; 4. 学习使用检索表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两栖纲与爬行纲的分类术语。 2.认识常见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3. 学习使用检索表对两栖纲与爬行纲进行 分类、鉴定。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眼小,无 眼睑,体 侧具肋沟。
大鲵(娃娃鱼)
小鲵科 Hynobiidae
极北小鲵
有活动 眼睑, 多具颈 褶,体 侧具肋 沟
蝾螈科 Salamandridae
东方蝾螈 体形小(7
~9cm), 背部和两侧 黑色、腹面 朱红色。
身体粗 壮肥硕, 背脊正 中有一 丛形浅 沟。
草蜥(蜥蜴科)
丽斑麻蜥(蜥蜴科)
鼓膜外露
蓝尾石龙子

大壁虎(壁虎科)
3. 蛇目
身体细长; 四肢、胸骨、肩带均退化;围
颞窝的骨片全部失去,颞窝与
眼窝合并; 脊椎骨数目多,可达500多块; 犁鼻器发达。约3000种。
眼镜蛇科, 具前沟牙, 神经毒类。
背黑腹黄,又 称黄腹海蛇
海蛇科, 具前沟牙, 终生海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