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河网水流的数值计算方法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河网每一个节点,都可建立上述的节点水位方程,形 成以河网的节点水位为基本未知变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AZ = R
(13)
其中, 为系数矩阵, 为节点水位列阵, 为右端项列阵。 R A Z
• 为使模型具有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和通用性,节 点水位方程的求解采用矩阵标识法。根据节点水位 方程系数矩阵的高稀疏性,对矩阵中非零元素进行 代码标识。按照代码指示,将非零元素用一维数组 存储,排除零元素,节约内存。求解时,由代码指 示,只对非零元素进行运算,从而大大提高方程组 求解计算的效率。
Z26(14)
18
20 4
22
25 (13)
Z 25(13)
Z
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Z24(10)
上图所示为一规则河网示意图,共有22条 内河道,9条外河道,15个基本节点。设各节 点均为无调蓄能力节点,每条河道长均为 20,底坡1:10000,河道断面为梯形,底宽 50m,边坡1:3,河床糙率0.025。
∆ • 选用的计算参数为∆x=1公里, t =5分钟。计算 总时长29小时。 • 各外河道边界条件为: Z(23)=9,Z(24)=8,Z(25)=7,Z(26)=7, Z(27)=8+3.0*sin(3.14*t/12) ,Z(28)=6 Q(29)=100,Q(30)=80,Z(31)=10。
1.2 环状河网模型的建立
对于环状河网,其节点分为内节点和外节点。为了 减少方程组的阶数,通常以内节点构成基本河网。 对于环状河网,内河道和外河道因为边界条件的不 同而计算的形式不同。 外河道的计算由于外边界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类: 水位型边界和流量型边界。这两种形式采用追赶法 求解的递推公式如下:
Pressimann格式离散图
∆x / 2
n +1
(1−θ )∆t
∆t
n
j
θ∆t
∆x
j +1
pressimann四点线性隐格式
n n ( f j +1 + f j ) f M = 2 n +1 n +1 n n ∂f f j +1 − f j f j +1 − f j ) + (1 − θ )( ) M =θ( ∆x ∆x ∂x n +1 n +1 n n ∂f f j +1 + f j − f j +1 − f j M = 2∆t ∂t
1
2
1.2.2交叉节点水位方程的建立 交叉节点水位方程的建立
节点水位方程建立的依据是水量平衡原理和能量平衡原 理。 水量平衡原理表示流入某节点的水量之和等于该节点的蓄 m 水量的变化,即: dZ i j ∑1 Q i = A i dt (10) j= 能量平衡原理表示节点所连接的各个河道断面上水位和流 量与节点平均水位之间,必须符合实际的能量衔接要求。
(i = L 1 , L , L 2 - 1)
(6a)

流量型边界条件:
QL1 = PL1 − VL1 * Z L1
( PL1 = QL1 (t ),VL1 = 0)
(i = L1 ,L , L 2 - 1)
Z i = S i +1 − Ti +1 * Z i +1 Qi +1 = Pi +1 − Vi +1 * Z i +1
(3)
θ 式中, 为权重系数,0 ≤ θ ≤ 1
离散后的圣维南方程组
Q j +1
n +1
− Qj
n +1
+ C j Z j +1
n +1
n +1
+ CjZ j
n +1
n +1
= Dj
n +1
(4) (5)
E jQ j
n +1
+ G j Q j +1
+ F j Z j +1
− Fj Z j
=Φj
由方程(4)和(5)组成的方程组为常系数线性方程组。对于任意河道,设首 断面号为 L1 ,末断面号为 L2 ,则每条河道有 L2 − L1个河段,有 2 ⋅ ( L2 − L1 + 1) 个未知变量,可以列出2 ⋅ ( L2 − L1 + 1) 个方程,结合河道两端的边界条件, 形成封闭的代数方程组,可以得到唯一的解。
图3 典型节点水位演变过程线
12 11 10 9 8 7 6 5 4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时间 t(h) 水 位 Z( (m) 节点1 节点3 节点8 节点13 节点15 外边界(27河道处)
• 运用上述数值方法求解该算例,可得各节点的水 位及流量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图3显示了5个典型 节点的水位波动过程。由图可见,随着外边界水 位的正弦曲线变化,内部节点的水位依距离远近, 受到不同的影响:最靠近变化边界的节点15受变 化边界(边界27)的影响最大,随之作正弦波动, 但相位上有滞后现象。某一时段之后,其它相关 边界条件的影响也显露出来,使得典型节点的水 位波动变得较为复杂。节点13和节点8受非恒定 边界的影响逐渐变小,至节点3和节点1已基本不 受其影响。可见,该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也说明 本文的算法是有效的。
(6b)
1.2.1水位流量递推关系的建立 水位流量递推关系的建立
由上面两式得出,末断面的流量都可表达成 (7) Z 这里, 末=Z L 表示与该外河道相连接的基本节点水位 。
2
Q L2 = f ( Z L2 )=f ( Z 末 )
内河道的计算采用双追赶方程求解。
Qi = α i + β i * Z i + ξ i * Z L2 (i = L2 - 2, L 2 - 3, L , L1 )
(8a) (8b)
Qi = θ i + ηi * Z i + γ i * Z L2
(i = L1 + 2, L1 + 2,L, L 2 )
Z 设 Z 首=Z L为首节点水位, 末=Z L 为末节点水位,式(8)表示首、 末断面流量可以用首、末断面水位的线性组合求得。当首、 末断面的水位已知时,利用式(8a)和(8b),可以推出下式: (9) θi − α i + γ i * Z首 − ξi * Z末 Zi = β i − ηi 求得 后代入式(8a)中即可求出 。 Qi Zi
5. 结 论
• 本模型的节点编码具有任意性,模型具有 可扩充性和较强的通用性,可以用于解决工 程实际问题。 • 模型的计算速度快,且具有较好的精度。 • 本模型适用于平原地区缓流水域,对于山 区的急流不再适用。
谢 谢!
环状河网水流的数值计算方法
钟娜 王玲玲 河海大学水电学院 2006.5.27
Hohai University
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河网水流的水动力状况,对于平原地区特别是我国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 重要的意义。长江及珠江三角洲城市水域的流通以 及水质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于河网水流 水动力条件数值模拟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 城市河网交错复杂,大部分以环状形式出现,故本 文对环状河网进行建模和水力计算方法研究。
1.2.2交汊节点水位方程的建立 交汊节点水位方程的建立
这种衔接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 如果节点可以概化为一个几何点,出入该节点的水 流平缓,不存在水位突变的情况,则各节点断面水位相等, 均等于该点的平均水位,即 Zi = Z j = L = Z (11a) • 如果各断面的过水面积相差悬殊,流速有明显的改 变,但仍属于缓流的情况,按照Bernouli方程,当略去节 点的局部损失时,各个断面之间的能量水头应该相等,即 2 (11b) • ui Ei = Z i + = Ej =L= E 2g
计算水流方向为正表示沿箭头所指方向,为负表示 流向逆箭头方向。
• 河道断面编码 每条河道独立编码,首节点对应
于首断面,末节点对应于末断面,首断面向末断 面递增的方向表示河道的计算流向。
3. 河网的水力计算流 程
程序计算步骤
• 首先输入河道几何参数,计算的时间步长、空间 步长及迭代的允许误差等。 • 计算外河道和内河道的追赶系数。 • 建立节点水位方程组。 • 求解节点水位方程。(利用超松弛迭代法将有助 于加速收敛。) • 内外河道的断面水位回代,直至计算结束。
2. 河网的概化
• 节点编码 对河道中节点进行统一编码,编码顺
序可以任意。但为了编程的方便,需对节点的类 型进行分类:一类为普通节点,即几条河流的交 汇处;另一类节点为建有水工建筑物,如闸,堰 等的特殊节点。
• 河道的编码 对于外河道和内河道进行统一编
码,通常编码先从内河道开始。
• 河道流动方向 对于内河道,流向是任意的,
• 河网水流模型
– 单一河道水流的模拟计算
– 环状河网模型的建立
• 河网的概化
– 节点编码 – 河道的编码 – 河道流动方向 – 河道断面编码
• 环状河网的水力计算流程 • 算例 • 结论
1.河 网 水 流 模 型 河
1.1单一河道水流的模拟计算 单一河道水流的模拟计算
河网模型控制方程组为圣维南方程组 ∂Z ∂Q 连续方程
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对于环状河网的求解,可以利用显式差分求解,但工程应用 中为了满足收敛及计算稳定性要求,一般倾向于利用隐式求 解。早期曾出现过对断面所有未知量建立方程组直接求解的 一级解法,以及以河道的首、末断面水力要素为基本未知量 的二级解法,但这二类方法的方程组系数矩阵都过于庞 大,很难应用于大型河网,因此,本文采用以节点水位为基 本未知量的三级解法。为了使模型具有可扩充性、可移植性 和通用性,对于系数矩阵的求解采用矩阵标识法。
• 一般情况下,当节点建有堰、闸等水工建筑物时, 节点的断面动力衔接条件可写为: (11c) aZ + bQ + cZ + dQ = e
i i j j
将流量与节点水位关系式(11)代入水量平衡方程(10), 得到与节点相邻的节点水位为未知变量的线性代数方程: f i (Z i, j ) = 0 (12)
1.2.1水位流量递推关系的建立 水位流量递推关系的建立
• 水位型边界条件:
Z L1 = PL1 − V L1 * Q L1
Qi = S i +1 − Ti +1 * Q i +1 Z i +1 = Pi +1 − Vi +1 * Qi +1
( PL1 = Z L1 (t ),VL1 = 0)
B
∂t
+
∂x
=q
(1)
动量方程
QQ ∂Q ∂ αQ 2 ∂Z + A + gA ∂x + g c 2 AR = 0 (2) ∂t ∂x
3 m Q m 式中,为流量, / s ;为水位, ;A为过 Z 水断面面积, 2 ; 为动量校正系数; 为水 m α B
m m 面宽, ;R 为水力半径, ;c 为谢才系 1/ 2 c = R 1 / 6 / n ; n 为河床的造率;t 为 m 数, / s , m s x 时间, ; 为流程, ;q 为单位流程上侧向 g m 出流量, 3 / s ⋅ m ,负号表示流入,为重力加 g = 9.81m / s 2 。 速度,
4、 算 例 、
算例概化图
Q30(3)
Z 31(3)
Q
9
29 (3)
Z 28(12)
28 (12) (6) 10 (9) 11 12
Z 27(15)
27 (15)
30 31 29 (3) 13 (5) (2) 5 15 6 (8) 7 17 19 (11) 8 (14) 26 14 16 (1) 23 1 (4) 2 (7) 3 (10) 24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