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考历史命题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考历史命题变化

高考体现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查。自我国建国以来,准确的说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在艰难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之路。历史学科作为文科类学生的必考科目,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也经历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将对新时期高考历史命题变化做一个简单总结。

第一阶段,1950~1965年,在初创时期,命题强烈的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试卷内容弥漫着了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意识形态气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社会政治的变化和史学的热点转移也直接影响到中学历史教学指导思想。教育部于1952年3月18日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典型地体现了“文革”以前国家实施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育“在于给学生以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从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历史教学大纲的内容中深刻的影响着这一时期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所以这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基本上以知识识记为主,题型较单一,以主观性试题填空题和问答题两张题型为主,名词解释题、改错题、简答题、列举题偶尔出现。类型数量少,没有形成稳定的题型结构,主观随意性强,不规范。

第二阶段,1966~1976年,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制度首当其冲收到批判,高考历史命题中断。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文化条件是考生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大学招生取消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我国高校入学制度进入推荐入学时期,就在1972年,招收了13.3万工农兵入学,因为把路线觉悟放在招生条件首位,所以入学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阶段,1977~1990年代初,历史命题曾经再度考察知识的再现,仍然

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

重点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侧重点。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史命题再度考察知识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以识记为主,反映出高考命题尚未走出徘徊,“两个凡是”“左”倾错误还在继续。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虽然这一时期恢复双百方针,思想解放,科教发展,但是历史高考命题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1978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一版)》(下文简称《1978年大纲》),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的首个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树立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按规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的高考历史科命题指导思想表现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1986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下文简称《1986年大纲》),把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为:“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1978年大纲》相比,《1986年大纲》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肃清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流毒,二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提出,“历史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阶段试卷仍以填空、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为主,借鉴国外标准化考试经验,历史学科在题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命制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图识图、列举、搭配、材料解析等新题型,试题形式更加丰富,能力考查也更全面。在1985年单项选择题开始成为固定题型。除了选择题,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题型是材料解析题。1989年,历史学科首先创设史料分析题,即现在的材料解析题,注重在试题中引用原始史料,着重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甄别和对历史情境的思考,是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重要突破。1990年,历史学科就能力考查问题单独向国家教

委提案,要求历史学科进一步考查学科能力,摆脱简单的死记硬背式考查方法。此后,材料解析题不断使用新材料,突出历史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基础的传统和特色,要求考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问题。材料题的最佳形式是材料与设问相结合,即问题源于材料但又不拘泥于材料,能够有效纠正“死记硬背”的弊端。材料解析题用于高考历史科后,每年题量基本保持在3道左右,考生作答不仅要仔细辨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还要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史论结合的阐述论证,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题海战术”式的应试倾向。

恢复高考,统一命题,注重人才的选拔,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但是历史命题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还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科学命题,要既重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由于前三个阶段我们年轻教师都没有经历过,都是听一些老教师提起的。那时的高考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比较容易,主要就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对于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并没有体现。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对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阶段,1990年代~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

1991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出版了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能力要求、题型、题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此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历史学科命题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关于能力考查要求,考试说明罗列了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10项学科能力要素,包括:(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成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3)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4)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5)比较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6)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7)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8)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