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艾灸临床全面总结及应用汇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作用
五、局部刺激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 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 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 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 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 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 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 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 进药物的吸收。
艾灸分类
(2)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 部位上涂以少量大蒜汁,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 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 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 可换炷。按前法再灸,可灸7~9壮。灸毕,在施 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 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故称瘢痕灸。临床 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 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 同意及合作。
艾灸临床全面总结及应用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名医别录》
艾灸产生于远古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 一。从原始人发明火就出现了灸法的使用,在人 类文明进程及医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 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 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 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 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正》 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 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
艾灸的作用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二、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
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 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 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 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 证。
艾灸的作用
三、扶阳固脱
艾灸的作用
七、防病保健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
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 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 一,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 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 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 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 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
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 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 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凡大病危疾, 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 阴寒,回阳救脱。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 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 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 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艾灸分类
一、艾炷灸
直接灸:
(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 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 以增加粘附性。然后将艾炷放上,从上端点燃, 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 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 红晕为度。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不留瘢痕, 故名。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 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艾灸的作用
一 、温经散寒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 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 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 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灸法正 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 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 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 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 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源自文库
艾灸分类
间接灸: (1)隔姜灸(Moxibustion on Ginger):用鲜
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薄片, 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 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 般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 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 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多 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 外感表证等。
艾灸的作用
六、扶正祛邪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
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 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 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西医证实,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 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 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 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
艾灸的作用
四、升阳举陷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 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 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 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李东垣还认 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 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 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 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 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 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使机体功能 恢复正常。
艾灸治病的原理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 《孟子》
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 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 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 用。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正是这种温 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 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 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 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 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 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