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游生物学概述

合集下载

海大浮游生物总结讲解

海大浮游生物总结讲解

海洋浮游植物: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海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海洋浮游植物(Marine phytoplankton):海洋中营浮游生活,很弱或无游动能力的微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海洋的食物生产者(初级生产者)。

海洋初级生产力:单位面积浮游植物固定有机物的能力(300-400mg C/m2·d)。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海洋中很弱或无游动能力的微小生物,包括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动物的食物基础。

海洋浮游藻类概述1、细胞壁藻类大多数种类都有细胞壁,少数种类没有细胞壁而有周质体。

有些具有囊壳。

硅藻门:由两个U形节片套合而成,主要由硅质组成,外层二氧化硅,内层为果胶质。

甲藻门:由许多小板片拼合组成。

2、细胞核3、色素:叶绿素(chlorophyll)、胡萝卜素(carotene)、叶黄素(lutein)和藻胆素(phycobelin)除蓝藻和原绿藻外,色素均位于色素体内。

4、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一种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

可以作为分类依据。

5、贮存物质绿藻:甲藻:淀粉硅藻:脂肪金藻:白糖素蓝藻:蓝藻淀粉裸藻:副淀粉6、与运动有关:鞭毛:除蓝藻和红藻外,各门藻生殖期动孢子、配子具鞭毛或营养细胞具鞭毛。

眼点:运动藻体上常有一个。

桔红色,球形、椭球形,多位于细胞前端侧面,具有感光作用。

伸缩泡:调节细胞中水分。

在细胞一端或两端。

7、周质体——周质体是藻体细胞质表层特化成的一层坚韧有弹性的构造,藻体形态较稳定。

8、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9、繁殖:藻类繁殖方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此外,还有绿藻门接合藻纲的接合生殖。

10、微微型浮游生物:0.2um~2.0um 需要荧光染色微型浮游生物: 2.0um~20um小型浮游生物:20um~200um大型浮游生物:200um以上11、藻类与人类的关系:饵料,药用与食用,水污染的指示生物一、硅藻门特征:主要特征(1-3)1、细胞壁:外层硅质,内层果胶质,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点纹、线纹、孔纹、肋纹),无色透明。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一、浮游生物(Plankton)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一、营养方式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自养性浮游生物——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µm,浮游病毒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µ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µ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µ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颚类,被囊类,鱼卵和鱼仔6、大型浮游生物(Marcoplankton ):2~20mm ,较大水母,糠虾,端足类,磷虾,海樽,鱼类幼体7、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 ):20~200mm ,大型水母,被囊类(火体虫、纽鳃樽) 生物学意义:三、生活史中浮游阶段长短 1、永生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 )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水母体、幼虫、季节性/兼性浮游生物3、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营浮游生活,大多数为底栖生物如:四、生活环境1、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 ):盐度<52、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盐度>163、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 ):盐度5~16五、分布1、水平分布:①沿岸性(近海)浮游生物:盐度较低②远洋性(远海)浮游生物:盐度较高③泛栖性浮游生物:适应盐度范围较宽2、垂直分布:①上层浮游生物:0~100m :漂浮生物(neuston ):0~5cm ,受风影响大,生活在海液界面上 ②中层浮游生物:100~400m③下层浮游生物:>400m :深海浮游生物(>600m )、极深海洋浮游生物(km 级)3、地理分布:北极、北方、温带、热带、南极浮游生物4、季节分布:春夏秋冬、终年、偶现六、来源1、自生浮游生物2、外来浮游生物第四节 海洋浮游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1、经济海产和养殖动物的饵料2、浮游生物渔业(人类食物)3、海流、水团指示生物4、研究海洋地质史和勘探石油(钙质、硅质壳)5、海洋污染的生物性指标(对污染物有富集作用)二、有害1、产生赤潮——甲藻、夜光虫、中缢虫2、破坏渔业资源、养殖敌害第五节浮游生物研究历史与重要研究理论二、浮游生物几个重要研究领域1)微型生物环或微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营养物质更新快、能量转换效率高、与有机碎屑关系密切微生物环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大2)能学研究浮游动物摄食率、呼吸率等研究3)桡足类的培养研究浮游动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鱼虾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天然饵料,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宽幅饵料目前的好饵料:卤虫、轮虫,但高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桡足类高4)桡足类滞育卵的研究<桡足类、卤虫、轮虫都可产生滞育卵>环境不适时,产滞育卵沉到海底保存时间很久,环境适宜再孵化5)种群遗传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种群遗传、揭示种群动态变化机制6)种群动态及模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解释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规律第一章原生动物第一节基本形态一、细胞质外质 ectoplasm :透明,均匀,少颗粒,滞性大内质 endoplasm :色泽暗,多颗粒,滞性小(易流动)二、细胞核泡状核 Vesicular nucleus :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小核)致密核 Massive nucleus :染色质多,分布均匀(大核)如:草履虫 大核(肾形)、小核(球形)——双态核有些有多个核,一般只有一个核。

浮游植物概述.

浮游植物概述.

藻类的生活周期
• 生活史:某种生物整个发育阶段中,有一个或几 个同形或不同形的个体前后相连续,形成一个有 规律的循环。
• • • • 生活史中仅营养繁殖,无有性生殖和减数分裂。 生活史中仅一个单倍体的藻体,有性或无性繁殖。 生活史中仅一个双倍体的藻体,只行有性繁殖 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有两三个藻体。
色素
• 各门藻类几乎各具特殊的色素。色素成 分的组成极为复杂,可分为4大类,即 叶绿素(chlorophyll)、胡萝卜素 (carotene)、叶黄素(lutein)和藻 胆素(phycobelin)。各门藻类因所含 色素不同,因此藻体呈现的颜色也不同, 如绿藻门为鲜绿色、金藻门呈金黄色、 蓝藻门多为蓝绿色等。
裸藻
囊壳
• 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 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 色甚至棕红色。囊壳形状一般并不与原生质体一 致,囊壳的内壁并不紧贴在原生质体的表面,中 间有较大的空隙,其中有水充塞,因此原生质体 在囊壳中常可自由伸展和收缩,或向四周作螺旋 绕转。
三、体制
• • • • • • • • 单细胞类型 群体类型 链状体类型 丝状体类型 异丝体类型 管状体类型 膜状体类型 假薄壁组织类型
与运动有关的胞器
• 鞭毛:除蓝藻和红藻外,各门藻生殖期动孢子、配 子具鞭毛或营养细胞具鞭毛。 • 眼点:运动藻体上常有一个。桔红色,球形、椭球 形,多位于细胞前端侧面,具有感光作用。 • 伸缩泡:调节细胞中水分。在细胞一端或两端。
周质体
• 周质体——周质体是藻体细胞质表层特化成 的一层坚韧有弹性的构造,藻体形态较稳定。 周质体表面平滑或具纵走条纹或具螺旋绕转 的隆起,或附有硅质或钙质小板,有的硅质 板上还有刺。 • 有的藻无周质体,体全裸露,细胞可变形。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壳面形状壳面形状壳面形状壳面面面花花花纹纹纹排排纵沟及运动能力纵沟及运动能力纵沟及运动能力色素体色素体色素体分布分布分布圆形圆形圆形多角形多角形多角形辐射对称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没纵沟不能运没纵沟不能运没纵沟不能运动动海水多海水多海水多左右右右对对对称称羽纹状排列羽纹状排列羽纹状排列沟能运动沟能运动沟能运动淡水多淡水多淡水多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其它海洋浮游植物其它海洋浮游植物其它海洋浮游植物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甲藻门甲藻门甲藻门pyrrophyta?pyrrophyta?pyrrophyta?二细胞形态特征二细胞形态特征二细胞形态特征一体制和细胞形态
(二)、羽纹硅藻纲(Pennatae):
1.无壳缝目
2.单壳缝目
3.双壳缝目
4.管壳缝目
1.无壳缝目Araphidiales: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常见属:
①星杆藻属Asterionella:细胞棒状,两端异形,细胞借助粗的一端相连成螺旋状或星形群体。无纵沟,拟纵沟不明显。
②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壳环面针形,两端形状不同,
板式:横裂甲藻亚纲。
上甲:顶孔板(p),顶板(’),沟前板(’’),前间插板(a)
下甲:沟后板(’’’),底板(’’’’),后间插板(p)。
横沟:3个板片。G1 G2 G3
纵沟:6个板片,左前板la,右前板ra,左鞭毛孔板lf,右鞭毛孔板rf,连接板co,后围板po。
壳面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花纹一般作辐射状排列。
断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及扁形等。
无纵沟,不能行动。色素体一般小而多。
生殖方式:间接分裂、小孢子、休眠孢子、复大孢子是直接产生。
大多营浮游生活,大部分是海产,淡水少。
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

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

知识创造
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marine planktology)是研究海洋中的
浮游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个方面。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中,不能自主移动的微小生物。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藻类和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是海洋食物链的起点。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幼虫,包括浮游
甲壳类、浮游动物、浮游虾、浮游鱼等,它们在海洋中起
着捕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浮游动物、调节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等重要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浮游生物的分类、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方面。

通过对浮
游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监
测海洋环境的变化,评估海洋生物资源的状况,预测海洋
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海洋浮游生物学 (2)

海洋浮游生物学 (2)

摘要:微型原甲藻有一系列的生态生理适应机制,使得它能应对不同环境条件,光照和温度是决定其生长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微型原甲藻能依靠NO3-, NH4+或尿素这几种氮形式生存,不同形式氮的相对比例和生长温度表现为决定微型原甲藻吸收特定形式氮含量的重要因素,细胞内的氮库对增加潜在竞争优势有一定作用,与氮有关的酶也有相关研究。

微型原甲藻不仅能吸收无机磷也能利用有机磷。

微型原甲藻在低光条件下仍能维持充足的氮和碳吸收量的能力与它对光质光强的适应和混合营养倾向有关。

混合营养被认为是微型原甲藻在无机营养物或光照不够满足其碳、氮需求时的一种补充氮、碳、磷的机制,现在有证据证明有机质,包括腐殖质,能刺激微型原甲藻的生长。

5 生态生理学5.1 生长速率与硅藻相比,甲藻具有若干生态生理学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甲藻对营养素的低亲和力、相当高的营养多样性(混合营养)以及运动性。

这些生态生理学特征在其繁殖规律和动态方面很重要,而且可能直接影响生长率和竞争力。

微型原甲藻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的生长率的大幅度变化范围。

最低的生长率是在一次培养实验中实现的,在这个实验中微型原甲藻在中低等的光线下生长。

有趣的是,最高的生长速率在高光的培养条件和自然光线高温的条件下都能实现。

Antia et al. (1990) 发现生长速率测试方法也影响到测量的生长率;在3/4的微型原甲藻实验中,细胞周期分析比直接计数能测得更高的生长率。

在表4中3个高生长率的研究都使用直接计数方法,高生长率和高光条件的关系似乎很明确了。

再者,中低光条件下培养实验可能严重地低估了微型原甲藻的生长潜能。

尽管培养实验表明,微型原甲藻的光合作用对不同光强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弹性(Faust et al.,1982; Harding et al., 1983, 1989; Coats and Harding, 1988; Fan and Glibert, 2005)。

高生长率和高光的关联表明微型原甲藻喜爱相对长时间的较高光强。

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海洋生态环境学 第3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生态环境学  第3章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叉状角藻
海洋原甲藻
微小原甲藻
长崎裸甲藻
三角角藻
多纹漆沟藻
3)浮游动物的主要类别
① 原生动物 protist
•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具有或无明确亲缘关系的单细胞“低等动 物”的泛称或集合名词。从系统发生上讲,是一个非单起源 的混合体。
•原生动物的共同特征:它们是单细胞或由其形成的简单无明 确细胞分化的群体。
物质 能量
浮游动物的生态作用:
1. 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 其他动物利用。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来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它动物资源群 体的生物量。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生物生产中起到“蜂腰控 制作用”
2. 有些浮游生物(如毛虾、海蜇)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3. 有的可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
都是海洋生活的小型动物。除了锄虫属(Spadella)为底栖生
活之外,其余全部为浮游生活。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广、数量大, 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种是表层浮游生物
(epiplankton),一般在透光层(200m之内);有些种属 中层浮游生物(mesoplankton),约在200—1000m深度之 内。也有的种为底栖浮游生物(bathyplankton),约在
•细胞具有硅质外壳,较大(2-200um,个别可达 1000um),单个细胞或成链状; •往往分布于高纬度和温带地区及沿岸和上升流区; •死亡后沉入海底形成硅质软泥; •无性繁殖和复大孢子; •某些硅藻可形成休眠孢子。
复大孢子:当硅藻达到某个临界最小体积时,通常形成一个缺少硅质骨骼并仅含有 一半遗传物质的细胞来进行一次有性繁殖,这样的细胞融合成一个配子体并膨大产 生一个复大孢子。

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对水体环境影响
水质指示
生态平衡
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可以反映 水体的营养状况、污染程度等,作为 水质态平衡和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物质循环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排泄和死亡等过 程,参与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如碳、 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成果回顾
海洋浮游动物分类体系完善
本次研究对海洋浮游动物进行了系统分类,明确了各类群 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关键类群特征描述
针对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一些关键类群,如桡足类、磷虾类 等,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描述,揭 示了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PART 04
海洋浮游动物生态作用及 影响
在食物链中地位和作用
初级生产者
某些浮游动物,如浮游植物和细 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 成生产有机物,成为食物链的起
点。
中间消费者
浮游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中间环 节,连接初级生产者和更高级别
的消费者,如小鱼、虾等。
能量传递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和被捕食,将 能量从低营养级传递到高营养级
XX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 和特征
汇报人:XX
2024-01-14
XX
目录
• 海洋浮游动物概述 • 海洋浮游动物主要类群 • 各类群形态特征与鉴别方法 • 海洋浮游动物生态作用及影响 • 海洋浮游动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海洋浮游动物概述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
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海洋浮游动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前提。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海洋浮游生物学(3)

海洋浮游生物学(3)

海洋浮游生物学(3)世界海洋中的硅藻大约一亿年前,海洋硅藻的地位显著提升,现如今它生成的大量有机物,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

它们生活在一个生长必需物稀少且不断被回收共享的环境,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气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这些至关重要的生物将如何应对如今变化迅速的海洋环境?这对环境健康十分重要,目前人们正通过对其基因的研究来解密。

地球上约1/5的光合作用都是通过名为硅藻的微观真核浮游藻类产生的。

这些光合主力在世界各地的水域都被发现,只要有充足的光照和营养盐。

硅藻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diatomos,意为“切成两半”,指的是它们特有的由二氧化硅形成的两部分细胞壁(见图一)。

海洋硅藻每年产生的有机碳相当于陆地上所有热带雨林产生的有机碳的总和。

但与由树木产生的有机碳不同的是,由硅藻产生的有机碳作为海洋食物网的基础,被迅速消耗。

在沿海地区,硅藻有力地支撑了我们的渔业,而在开阔海区,绝大部分硅藻产生的有机物迅速下沉,成为深海生物的食物。

而下沉的一小部分有机物并没有被消耗,它们沉积在海底,为石油储备量做出了贡献。

鉴于硅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增加铁含量来育肥大片海域从而使硅藻大量繁殖,以此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这项备受争议的计划已经制定。

通过对世界性硅藻海链藻34兆可用的包括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基因的DNA 序列的研究,关于硅藻对全球的影响有了新的见解机制。

全基因组序列的第二个模型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27Mb)也很快完成了研究,并且目前极地种圆柱拟脆杆藻(80mb)和沿海种多列拟菱形藻(300mb)也完成了初步测序。

测序项目迄今为止更有趣的结果之一是认识到将硅藻与进化上不同的植物和动物谱系区分开的基因和代谢途径的独特组合。

硅藻中封装了巨大的多样性,例如T. pseudonana 和P. tricornutum之间约相差9000万年,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和相差5500万年的动物和鱼类完全不同。

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研究热点:
甲壳素的开发应用前景:
甲壳素中的主要成分几丁质与几丁聚醣是由天然 物质所制取的生物高分子,与天物体细胞有良好 的生物兼容性(biocompatibility),不具毒性 且可以被生物体分解,具有生物活性,因此广泛 地应用在医药食品等方面。 甲壳素的主要应用方向有: 机能食品 医药用品 食品加工
甲壳动物包括许多终生浮游 的种类,也包括暂时 性、阶段性浮游的种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 动物。
• 它们的数量很大,是 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 产力的最主要组成者之一。浮游甲壳动物 是许多经 济渔、虾类及须鲸类的主要摄食 对象。 • 少数种类,如毛虾是直接的渔捞对象。
第一节 概述
一、一般形态 (一)外部形态 1、身体的分节和分段 2、外骨骼 3、附肢 (二)内部构造
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浮游甲壳动物
※ 甲壳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 枝角类的基本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 桡足类的外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 桡足类三个目的分类特征;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浮游甲壳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中水生浮游的
一个重要类群 堵南山, 1987. 甲壳动物学(上册).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堵南山, 1993. 甲壳动物学(下册).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第二节 枝角类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一、基本形态 浮 游 身体可分为头部和躯部。壳瓣(背甲)透明, 甲 壳 呈介壳状,只覆盖躯部。尾叉呈爪状,躯肢4-6对, 动 物 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一)外部形态(图126) 1、外形 身体左右侧扁,成体不分节,可分为头部和躯 部,其分界线为颈沟(cervical notch)。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概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概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大纲2020版-尤凯

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大纲2020版-尤凯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基础,在海洋生态过程中起到了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生物作用。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海洋浮游生物所包含的各主要生物类群,这些类群涵盖超微型浮游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和浮游后生动物。

除介绍形态及系统分类之外,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各主要浮游生物类群的生理生态特征和生态作用,以及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探讨浮游生物的研究应用。

另外,本课程还对浮游生物的培养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类群、基础理论和研究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与海洋浮游生物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海洋牧场开发、环境管理与保护、环境生态修复、赤潮灾害预警与减灾等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专业基础。

As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Marine Ecosystem, marine plankton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crucial role in marine ecological processes.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various common marine plankton categories, which include femtoplankton, picoplankton, phytoplankton, protozooplankton and metozooplankton.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1 -above-mentioned plankton categories will be highlighted, the applied researches based on plankton in the field of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in this course. Moreover, the cours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ulture methods and applied value of marine plankton. This course could supply students the all-round knowledge on marine plankton that covers its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which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technological works, these works that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marine plankton involv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Enhancement of fishery resources, Marine ranch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and Early warning and reduction of red tide disaster etc.2.设计思路: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基础,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甲藻概述

甲藻概述

• 横沟鞭毛为茸鞭 型:由成排的细长毛构 成,呈带状,环绕于横沟内做波状运动, 使细胞旋转。 • 纵沟鞭毛为尾鞭 型:表面光滑不具鞭毛, 呈线状,从纵沟伸向体后,做鞭状运动, 使细胞前进,因此甲藻的运动 为旋转式 前进。
第二节 甲藻的生殖
• 甲藻最普遍的生殖方式是细胞分裂。纵 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的翅甲藻, 以纵分裂生 殖;横裂甲藻亚纲的其他种 类为横分裂生殖,如多甲藻属,或斜分 裂生殖,如角藻属。
• 有 些种类产生动孢子或不动孢子。 • 夜光藻等具有同配生殖,三角角藻等具 有异配生殖现象。
第三节 甲藻的分类
• 甲藻门仅一纲,甲藻纲。根据细胞壁组 成和鞭毛着生位置,分为两个亚纲: 横裂甲藻亚纲Dinokontae 纵裂中藻亚纲Desmokntae。
纵裂甲藻亚纲与横裂甲藻亚纲形态特征比较
细胞壁 鞭毛 纵裂甲藻亚 由左右两个壳瓣组成 位于细胞前 纲 端 具有由许多小板构成 位于纵沟与 横裂甲藻亚 的外壳,壳面有1条 横沟的相交 纵沟和1条横沟,横 点附近 纲 沟将细胞分为上壳和 下壳
上下甲和纵横沟的板片组成如下: (1)上甲板片:
顶孔板:位于顶端,中间有一明显的孔,以P表示。
顶板:围绕顶孔板的板片,以“′”或Ap表示。
沟前板:位于上锥部横沟上面的板片,以“″”或P表示。
前间插板:顶板与沟前板之间的板片
(2)下甲板片包括 : 沟后板:位于横沟下面的板片。以“″′’表示
底板:下锥部末端的板片,以“″″’表示。
赤潮毒素
• •
300种赤潮种中约有70种能产生毒素 赤潮毒素(Biotoxin)是由藻类产生的一类生物 活性物质的总称 ,其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浮游植 物(也有人认为是附着或共生的海洋细菌),由 于人们开始时不了解毒素的真正来源,往往根据 引起人们中毒的海洋生物称它们为贝毒或鱼毒而 不是赤潮毒素。 根据对人类的中度症状和机理差异可将赤潮毒素 分为以下五种: 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腹泻性贝毒DSP(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记忆缺失性贝毒ASP(Amnesia Shellfish Poisoning) 神经性贝毒NSP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西加鱼毒CFP(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浮游与底栖_论文-自然科学论文

浮游与底栖_论文-自然科学论文

浮游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海洋中,一般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运动能力微弱或没有运动能力,全受水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海洋生物的总称。

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物学过程(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称为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本身就是海洋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海洋浮游生物学实质上是一门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浮游植物:是一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体,能吸收光能、把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性的浮游生物,它们和底栖藻类一起,构成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

浮游动物:异养性浮游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而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属于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

检索表:是分类鉴定生物标本的必要工具,它是将各种生物的性状分离分档,构成简短扼要的表格。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密度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red tide)。

1、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意义。

1.是海洋的基础生产: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有机碳,是海洋的主要有机物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所摄食,这样初级生产就转换成次级生产。

海洋浮游生物是经济海产动物(包括须鲸类、鱼类、虾类等)的天然基础饵料,特别是经济鱼类的一切幼鱼和中、上层鱼类(如鲱鱼、鲐鱼、蓝圆鱼参、沙丁鱼、鲚鱼等)的主要摄食对象。

因此,海洋浮游生物既是水域生产力的基础,又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2.海洋捕捞对象:有些海洋浮游动物(如钵水母类的海蜇、甲壳类的毛虾、磷虾等)可作为人类食品。

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捕捞对象。

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渔业——海洋浮游生物渔业。

3.可作为水团和海流的指标:由于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它的生存环境,在世界各海区者比较广泛地进行了指标种的研究,来判断一般用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不能完全识别的海流或水团,这有助于水文学的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2020版-尤凯

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2020版-尤凯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配套实验课,是一门对实操要求很高的实验课程,在海洋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训练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可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有关浮游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特别是对于各类常见的浮游生物类群,本课程提供了涉及前处理、显微操作和实验观察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实操训练。

As the supporting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Marine Planktology, this course that has a extremely high requirement for experimental operation skill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curricula system of the majors related to marine biology.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supply students the targeted training on fundamental plankton experimental skills. Especially, on various common plankton groups, this course provides the highl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n operation skills which covers the handling process of pretreatment, micromanip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plankton samples .2.设计思路:海洋浮游生物学以实验观察为学科基础,配套其实验课程是该学科教学的必然要- 3 -求,因此与其理论课类似,海洋浮游生物学实验历来在海洋资源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简介
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 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理和生态的科 学,属于海洋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介绍现代海洋浮 游生物的基本知识,反映海洋浮游生物学 与渔业科学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海洋浮 游生物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掌握基本的 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续专 业课程打下基础。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 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 的关系。
第三节 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
一、按营养方式分
1、浮游植物
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 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浮游植物一般分布 于海洋的真光层。
课程要求
1、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2、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思考题。 3、认真对待实验课,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 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绪论
内容包括: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基本概念 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 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 经济意义 海洋浮游生物学发展简史

郑重:中国海洋生物学家。1911年10月19日生于江 苏省吴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 1938年赴英进修,194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英国阿伯 丁大学、牛津大学任教。1947年回国,历任厦门大学 海洋系和生物系教授、主任。他致力于海洋浮游生物 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海洋浮游甲壳类,特别是对 桡足类、樱虾类和枝角类的研究,为中国近海渔业资 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创建和发展 作出了贡献。他还对海洋污损生物的生态、海洋鱼类 的食性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系进行了研究,促进了 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新技术和新方 法的运用,使海洋生物学获得飞跃的发展。一 方面,卫星、遥感、计算机、流式细胞、数码 成像、图像识别等技术促进了海洋浮游生物学 的宏观进展,使之成为海洋环境研究和生态系 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电子显微 技术、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学科的 发展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微观进展。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第五节 海洋浮游生物学发展简史
1828年,G. V. Thompson在爱尔兰的科克海滨用浮游生 物网采集浮游生物; 1845年,J. Muller在德国赫耳果兰岛用浮游生物网采集 浮游生物,并做分类研究;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2、浮游动物
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 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 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 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1940’s-70’s taxonomy morphology field ecology 1958-1960 survey general biology ������ 1980’sexperimental ecology molecular ecolog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5 History & Prospects
3、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许多海洋生物的幼体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三、海洋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
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 律的科学。
第二节 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内容 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浮游生物学的内容
浮游生物学包括形态、分类、生理、生化和生态等内容。 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浮游生物学可分为两个分支。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1872-1876年,英国皇家学会组织“挑战者”号(Challenger) 开展环球调查,航行7万海里,采集大量生物标本和海水、沉 积物样品,发表50本专著,其中有几本是专述海洋浮游生物的; 1887年,浮游生物学家 V. Hensen 提出“Plankton”这一名 词,并首先采用定量方法研究浮游生物的分布; 1889年,德国“国家号”调查船赴北大西洋专门采集浮游 生物,出版了《浮游生物远征队的结果》(Ergebnisse der Plankton Expedition)。
三、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的长短分 1、永久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 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3、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四、按水平分布分 1、沿岸性浮游生物(neritic plankton) 2、远洋性浮游生物(oceanic/pelagic plankton) 五、按垂直分布分 1、上层浮游生物(epiplankton):0-100米 2、中层浮游生物(mesoplankton):100-400米 3、下层浮游生物(hypoplankton):400米以下
二、按个体大小分 1、海洋浮游生物
类别 大小 (μm) 种类组成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超微型(Pico-plankton)
微型(Nanno-plankton) 小型(Micro-pபைடு நூலகம்ankton)
<2
2- 20 20- 200
细菌、金藻
微型硅藻、甲藻、金藻、绿藻、黄藻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
本章重点:
※ 浮游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 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 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浮游生物(Plankton)
什么是水生生物?有哪些类型?
• 什么是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 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二、浮游生物的特点
1、多数个体很小
2、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第四节 经济意义
一、有利方面 1、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 2、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 3、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 4、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 5、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 6、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 7、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 8、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 二、不利方面 1、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 2、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 3、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 4、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绪 论
海洋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 形态分类为研究核心。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在此阶段 加强了海洋调查活动,浮游生物学朝着生物海洋 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和海洋生物学 (Marine Biology)两个方向发展。
海洋浮游生物学概述
主要教材:
1、Zheng Zhong, Li Shaojing, Xu Zhenzu 1989 《MARINE PLANKTOLOGY》 China Ocean Press & Springer Verlag 2、郑重,李少菁,许振祖 1984《海洋浮游生物 学》海洋出版社 3、郑重,李少菁,许振祖 1992《海洋浮游生物 学》台湾水产出版社(繁体字版) 1996《海洋浮游生物学》台湾水产出版社(修订再 版) 4、金德祥 1991《海洋硅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Track of HMS Challenger 1872 - 1876
• 20世纪50-60年代,相继开展了国际印度洋调 查和国际黑潮联合调查。 • 20世纪70年代,美洲开展“受控生态系统污染 实验”(Controlled Ecosystem Pollution Experiment--CEPEX),以了解污染物质 对海洋生物的长期影响,揭示生态系统的动态 过程。 • 1971年,Corner & Davies发表了《作为海洋 的氮、磷循环的一个因素的浮游生物》的综述 性论文,评述了海洋浮游生物在营养物质循环 中的作用。
中型(Meso-plankton)
大型(Macro-plankton) 巨型(Mega-plankton)
200- 2000
> 10000
小型水母、桡足类、枝角类、介型类
大型水母、大型甲壳类、大型被囊类
2000- 10000 水母、大型桡足类、磷虾、樱虾、被囊类
2、浮游动物
类别 小型浮游动物 小的中型浮游动物 大的中型浮游动物 大型浮游动物 大小 < 200 微米 200 微米- 10 毫米 1- 20 毫米 2- 10 厘米
主要参考书: 中文 [1].郑重 1986《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文集》 厦门大 学出版社 [2].郑重,曹文清 1987《海洋枝角类生物学》 厦门 大学出版社 [3].郑重,李少菁,连光山 1992《海洋桡足类生物 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6].李松,方金钏 1990《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幼体》 海洋出版社 [7].金德祥等 1965《中国海洋浮游硅藻学》上海科 技出版社 [8].程兆第,高亚辉,刘师成 1993《福建沿岸微型 硅藻》 海洋出版社 [9].程兆第,高亚辉,迪克曼 1996《硅藻彩色图集》 海洋出版社 [10].郑重,张松踪,李松 等 1965《中国海洋浮游 桡足类》上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1].郑重,李松,李少菁 等 1982《中国海洋浮游 桡足类》中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2].周秋麟 译 1992《世界海洋浮游动物分布比较 图集》 海洋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