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创新发展
X u m u s h o u y i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水平、生活的丰富程度,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都有非常迅速的发展,动物食品、动物食物的质量、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与我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动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对于动物品种的新要求,就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现代的生物技术包含的内容有很多,这对动物育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动物品种的创新,以及动物生长和检验新技术的一个重要方法,动物育种技术创新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而且,也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生物产业方面发展的实际水平。
如果想在生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概述及技术创新的意义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概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目标就是进行农业动物遗传改良,向基础研究及应用不断的延伸,而这也是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科技问题,把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从群体、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深入研究农业动物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与形成机理。
猪、牛、羊、淡水鱼等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2、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创新的意义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进行转型,以往传统的动物育种方式造成大量饲料粮食的浪费,资源没有被高效的利用,这时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以及饲料的来源,进而发现更好的物品及方式。
动物品种改良对动物食品需求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会在这个领域当中不断的进行优化,直接关系到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质量等诸多方面。
从产量上来看,尽管我国的肉类总产量和禽蛋总产量都已经位居世界之首,奶产量也排在了世界第三的位置,可是,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与这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动物食品来源相对缺乏,动物品种的创新会使动物食品的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增加。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杂交
第一节 杂交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利用 第三节 杂交育种
第九章 杂 交
第一节 杂交的概念和作用
杂交: 遗传学中一般把两个基因型不同的 纯合子之间的交配叫做杂交。在畜牧生 产中,杂交是指不同种群(种、品种、 品系或品群)之间的公母畜交配。
第九章 杂 交
杂交的遗传效应 1、群体杂合体频率增加、非加性效
3、杂交优势的利用 (1)亲本的选优提纯 (2)杂交组合的选择 (3)杂交工作的组织
第九章 杂 交
二、配合力测定与杂种优势的度量 1、配合力测定: 是指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
杂交优势的程度。 (1)一般配合力:一个种群与其它各种群杂 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由加性基因所形成。 (2)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种群之间杂交所 能获得的超过一般配合力杂种优势。由非加性 基因所形成。
3、育成杂交 用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品种 进行杂交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育成杂交。
第九章 杂 交
二、杂交育种的步骤
1、杂交创新阶段 2、自繁定型阶段 3、扩群提高阶段
第九章 杂 交
A与B两个种群的特殊配合力
= F1(AB)- ½[F1(A)+ F1(B)]
2、杂种优势的度量
H = (F1平均 – P平均)/P平均 x 100%
第九章 杂 交
三、提高杂交优势的措施
1、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 2、选定最佳杂交组合 3、建立专门化品系和杂交繁育体系
是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照育 种目标分化选择培育,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 突出优点,在完整繁育体系内占据不同层次的 指定位置,承担专门的任务。分父系和母系。
个专门化品系由两个以上品种杂交育成, 通常也称合成系。由于这些品系各自按 某些性状的特定方向育成,相互间无亲 缘关系,从而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三系配套(鸡)与四系配套杂交效果比较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一、背景介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农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于改良畜禽的品种、提高产量、增加养殖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该专业致力于研究动物的遗传原理和繁殖技术,以实现对畜禽品种的选择、育种和繁殖的科学管理和控制。
二、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2.1 遗传育种的概念和目标•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优良遗传基因和合理组配,提高畜禽品种的遗传性状,达到改良品种、提高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的目的。
•遗传育种的目标包括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等。
2.2 遗传育种的方法与技术•选择育种:通过对目标性状的辨别和评价,选取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交配繁殖。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基因型的优势互补效应,通过杂交组合产生优良后代。
•基因工程育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直接改变动物的遗传构造,以获得所需的特定性状。
三、生殖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3.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将优良种公畜禽收集精液经过净化和保存处理后,通过人工方法将精液定点定量地引入母体内,从而实现人为选择母源和父源的配对方式。
•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畜禽种群的质量和数量,节省资源,减少人工管理的工作量。
3.2 体外受精技术•体外受精技术是将精子和卵子从体内取出,在体外进行受精和培养,然后再将受精卵重新移植到合适的母体内发育。
•体外受精技术可以实现对单个母源的多次受精,提高受精率和繁殖效益。
3.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CRISPR/Cas9系统等工具,直接对动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饰,以增强或抑制某些特定遗传性状。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果,并为育种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性与挑战4.1 重要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可以提高畜禽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动物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
•通过遗传育种,还可以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和抗病能力强的动物品种,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就业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就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动物的繁殖、遗传、育种等方面。
对于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来说,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将能够在动物繁殖和育种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并且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专业是培养动物繁殖和育种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体系,它涉及到动物遗传学、生殖生物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系统学习和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动物繁殖和育种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可以在多个领域就业。
首先,他们可以在农业领域从事动物繁殖和育种工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动物繁殖和育种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可以在农业科研院所、畜牧兽医部门等单位从事动物繁殖和育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也可以在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领域就业。
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领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可以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推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还可以在动物科研机构、动物疾病防控机构、动物产品质量监管部门等单位就业。
在这些单位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可以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动物科研、疾病防控和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服务。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还可以选择从事教育和科普工作。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他们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更多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人才,推动动物繁殖和育种事业的发展。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具备广泛的就业领域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可以在农业、动物保护、动物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第一批在国内本专业领域被批准设有博士点的国家重点学科,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项目建设学科。
本学科设有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子及生化遗传实验室、计算机室、细胞遗传实验室、果蝇与赤拟谷稻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
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人民币约1000万元,其中包括dna自动测序仪、显微操作仪、脉冲场电泳系统、图像分析系统、工作站计算机等大中型设备。
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低温生物学实验室、显微操作实验室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显微操作仪系统、pcr仪、自动冷冻仪、荧光显微镜、腹腔内窥镜、体视镜、co2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低温离心机、超低温离心机、milli-q超纯水仪等大型进口仪器设备。
具备从事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和生化遗传学、家畜繁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
可承担所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畜禽育种的理论与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本系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副教授10人。
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者4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2人,在国内二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7人。
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973”、“863”、“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4100余万元。
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共15项、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项。
培养博士45人,硕士50人。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7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
摘要: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概述
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详解
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前景与应用领域
四、总结
正文: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概述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一门研究动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旨在通过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手段,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性能,满足我国畜牧业发展需求。
本专业涵盖了动物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培养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详解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专业代码分别为:本科阶段为090501,研究生阶段为095133。
其中,090501为本科阶段的专业代码,对应的是动物科学专业;095133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代码,对应的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程专业。
这两个专业代码均属于农林牧渔大类,体现了本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前景与应用领域
1.畜牧业生产: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
的新品种,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2.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动物生物制品,如疫苗、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为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持。
3.农业科研和教育: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的科研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4.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畜牧业政策制定、技术推广等工作。
四、总结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的学科,毕业生在畜牧业、生物技术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农业、畜牧业和动物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主要研究动物的遗传特性,采用科学的育种和繁殖方法提高家畜的经济价值,改善其品种和产生更好的牲畜,以满足社会对畜牧业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该专业的研究与应用,为动物的养殖与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 遗传学的作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遗传学,它是研究动物基因、遗传信息以及遗传形态和功能的科学。
通过对动物基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家畜的遗传规律,为育种和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可以改变家畜的遗传特性,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育种和繁殖的方法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在育种和繁殖方面有很多方法,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搭配选择等。
科学的育种和繁殖方法可以改善家畜的品种,提高其生产效益、繁殖力和抵抗力等。
例如,通过选育出高产、高肉、高乳量的牲畜,可以大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3. 利用多样性进行研究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也重视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多样性是指动物种群内的基因变异、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变化。
利用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家畜的遗传特性,推动育种和繁殖的发展。
例如,研究饲养环境、饲料成分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维护家畜的多样性,实现家畜品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育种和繁殖的质量管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也重视育种和繁殖的质量管理,这包括动物的健康状况、遗传特性、品种、繁殖速度和生产效益等。
通过质量管理,可以确保育种和繁殖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加强育种和繁殖的监督和检测,可以确保家畜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其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畜牧业和动物科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致力于提高家畜的经济价值,改善其品种和产生更好的牲畜。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科学的育种和繁殖方法、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育种和繁殖质量管理,可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畜牧业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硕士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动物遗传育种学方向(2)动物繁殖学方向三、培养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1~2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硕士生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3学分,培养环节学分7学分(实践教育2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交流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
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硕士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外语六级者可免修免考硕士研究生外语,成绩按六级成绩登记,并取得相应学分。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选择原理
人工选择
–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家养 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为人类 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差异
第二节 育种学上的性状概念
质量性状
– qualitative trait
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 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其遗传 规律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
如:角的有无、花的颜色、血型等。
数量性状
– quantitative trait 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无明显区别,不能直接加
若:S=1,则q1=1;经过一代选择,群体固定(条件:外 显率为100%) S=0,则q1=q,此时群体处于自然平衡状态
结论:隐性基因的选择比较容易实现。
例:100头的牛群,有角81头,无角19头
其中:有角81头(隐性纯合子qq) ;无角19头 (显性纯合子QQ、杂合子Qq)
则:有角隐性基因q的频率为:q= R = 0.81=0.9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 的进程,增强人工选择的效果。
2、当选择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 的制约或影响。此时,要获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 就必须加强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来克服自然选择的 作用。
– 高产对家畜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往往是有害的,故应加强 对高产品种的营养条件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
以描述,只能用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
特点:
– A、是可以度量的性状; – B、呈连续性变异; – C、其表现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 D、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系统。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选种
第6 章 选 种
2、生长发育的测定方法 生产中常用定期称重和测量体尺来衡量
动物生长发育的情况。称重和测量体尺一般应 同时进行,称量的时间和次数则因畜种和用途 不同而异。
第6 章 选 种
二、动物的外形、体质和生产力
第6 章 选 种
一、质量性状的选择 2、对显性基因选择 选显淘隐 (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个体
qn (n代基因频率)= q0/1+nq0 淘汰速度较慢,永远淘汰不尽 (2)、利用测交法淘汰杂合体 用已知基因型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被测异性 交配,根据后代表现来判断被测个体基因型
第6 章 选 种
(2)、利用测交法淘汰杂合体 第一、被测公畜与隐性重合体母畜交配 第二、被测公畜与已知杂合体母畜交配
=0.1(p1-p)h12+0.2(p2-p)h22+0.3(p3-p)h32+0.4(p4-p)h42 h2依据大小不同而排序(p110页)
第6 章 选 种
3、相对育种值 就是相对于个体所在的群体平均水平而言。
RBV = A/P平均
5号公牛: RBV = 5933/5500*100%=107.87%
第6 章 选 种
六、估计育种值选择 A = bAP(P-P平均)+ P平均 回归系数bAP在不同的资料情况下为不同的
加权遗传力(P107 表6-4) 2、多项资料估计育种值
把同一性状的各种资料(本身、亲代、同 胞、后裔)综合起来估计育种值叫复合育种 值。
A=0.1A1+0.2A2+0.3A3+0.4A4
(1)母女对比法 (2)公牛指数法 F = 2D – M (3)不同后代间比较 (4)同期同龄女儿比较法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介绍_概述及解释说明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介绍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动物的遗传背景、繁殖行为和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利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优化动物品种的基因组成,提高育种效果,并保证种群的健康和遗传多样性。
同时,该学科也提供了关于动物繁殖管理和实践经验的知识,帮助养殖业者更好地管理和提升动物繁殖效率。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解和分析:首先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进行概述,明确其定义、意义以及在动物养殖中的作用;然后介绍动物遗传育种技术,包括选配技术以及基因编辑和检测技术在改良品种方面的应用前景;接着阐述了动物繁殖管理与实践经验,包括繁殖环境控制方法、配种计划的合理设计以及干预手段等;最后进行结论总结,并展望未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介绍和解释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概念、意义和作用,使读者对该领域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二是提供关于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繁殖管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详细介绍,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并为动物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文章整体结构、概述所涉及内容以及文章撰写目的。
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概述2.1 遗传育种的定义与意义动物遗传育种是一门利用遗传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选择优良个体繁殖后代,以改善动物产出性能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通过选取具有优秀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行育种,可以提高家畜和禽类的生产力、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遗传育种的意义在于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动物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
将遗传改良应用到繁殖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动物的耐受力、抵抗力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性状。
优良的基因组合可使得繁殖后代具有更好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疾病抵抗力等。
2.2 动物繁殖的重要性和作用动物繁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并不断进行良好配偶选择,在众多后代中筛选并保留最优秀的个体,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家畜和禽类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本科专业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本科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如何利用遗传学原理来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经济动物的生产性能和适应力。
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有利的遗传特征来培育出更理想的动物品种。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选种是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仔细观察和测定动物个体的遗传性状,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作为繁殖对象,以便将这些优良特征遗传给后代。
例如,养殖户在选择猪的时候,会考察母猪的繁殖性能、背膘厚度、生长速度等特征,选择具有较好遗传基础的猪进行繁殖。
此外,遗传育种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来增加遗传变异。
通过选择两个有差异的亲本进行交配,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遗传变异。
这样可以增加选择的空间和机会,以寻找更好的个体进行后续繁殖工作。
在动物遗传育种的过程中,重要的还有基因组选择。
基因组选择是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动物的基因组,并筛选出具有有利遗传变异的个体进行繁殖。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选择有利基因,提高育种效果。
繁殖是动物遗传育种不可或缺的步骤。
在动物繁殖中,不仅要注重选择繁殖对象,还要注意繁殖方式。
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包括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等。
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殖特点和生活习性选择适合的繁殖方式。
此外,科学的动物繁殖还需要注意种群管理。
种群管理是指在实施动物繁殖过程中,保持种群数量适度、质量良好,避免基因流失和遗传退化。
养殖户需要根据养殖目的和资源条件,合理制定种群策略,定期进行动物的更新和淘汰,以保证种群的健康发展。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应性强、产出高、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为动物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有利于保护动物遗传资源、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将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相结合,利用先进的遗传改良技术来培育出更优质的动物品种。
科学家们还将继续探索基因组选择、遗传工程等新方法,为农业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是一门研究动物遗传变异、育种改良以及繁殖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了动物多样性的维护、良种的培育和繁殖管理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动物遗传育种以及繁殖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动物遗传育种是通过选择、交配和繁殖等手段,引导和加速有利性状的遗传遗传得以传递和积累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引入优良的个体,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功能特征,来提高种群的适应性和产出。
这样的育种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动物体型、肉质、繁殖性能等,进而实现对品种的改良。
通过遗传育种,我们可以选育出更高产、更强健、更适应性强的品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并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繁殖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起着关键作用。
繁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繁殖难题,提高繁殖效率,实现科学、规模化的繁殖管理。
例如,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将种公动物精子直接注入种母动物体内的技术,可以突破物理隔离、避免传染疾病传播,并提高繁殖效率。
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将优良品种的胚胎移植到不同的母体中,实现种群的扩增和资源的转移。
克隆技术则可以通过复制某一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产生一系列完全相同的后代。
这些繁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繁殖效率,还可以保存珍稀物种、改良抗病性和遗传品质等。
然而,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中必须注意的是,与伦理学、动物福利等问题相结合。
在遗传育种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伦理原则,保障动物的福利和生存权益。
科学家和从业者应该尽量减少动物试验或者替代方法以避免动物伦理问题。
此外,繁殖技术的应用也需要在伦理框架内进行,确保对动物进行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保护和改良动物品种、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遗传学和繁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动物种群的遗传变异,创造出更好的品种,提高繁殖效率,同时还需要关注伦理和动物福利的问题,使得科学与伦理相结合,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福利做出积极的贡献。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是以现代遗传学和生殖生物
学为基础,以提高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水平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主要涉及到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技术及应用、动物繁殖生物学、动物繁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遗传育种理论与应用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动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探索各种遗传育种策略和模型,以提高动物品种的遗传水平和生产性能。
同时,还可研究动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演化和遗传基础等相关问题。
2. 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动物生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探索动物生殖机制、生殖调控和生殖健康等问题。
同时,还可研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和质量控制等相关问题。
3. 动物繁殖技术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动物的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精液冷冻、胚胎移植、基因编辑技术等。
同时,还可研究动物生殖健康和生殖器官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等相关问题。
4.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动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包括动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评价、遗传资源的分类和保护、遗传资源的利
用等。
同时,还可研究动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等相关问题。
总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研究方向是一个涵盖广泛、有着前沿性和实用性的领域,对于提高动物生产力、保护动物遗传资源以及推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考研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畜牧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
本专业主要运用现代动物育种原理、方法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育种、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动物胚胎工程、特种经济动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以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为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即针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养殖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与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农业动物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和形成机理,种质资源生物学评价,畜禽、淡水养殖动物繁殖育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培育畜禽和淡水养殖动物新品系(种)。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猪、牛、羊、家禽和淡水鱼类等。
二、就业前景1.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领域的技术快速增强,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研究出各种更加优良的技术方法和品种。
想要占据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及时创新技术,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
基于此,当前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方向的预测也越来越多,大体上都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社会经济水平、生活的丰富度、科学研究能力等的发展十分迅速,食品和食物质量、人们的健康状况提升等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秩序稳定,这些使人们对我国动植物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当前我国动物品种的高要求,要积极的抓住机遇,进行创新。
现代生物技术包含很多内容,动物育种方面受其很大的影响。
动物育种和繁殖是动物生长、品种创新、新技术检验的重要途径,动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强的操作性,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代表了一个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经济的职能。
生物领域的商业潜力十分巨大,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有一席之地,那么技术就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未来将会有更大规模和更先进的生物种类发掘技术将会应用于动物育种领域,技术发展主要的特点有: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分析、搜集、归档和应用的生物分子和生物细胞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将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是动物中最易区别的性状。有 性生殖的动物群体中,包括人类,雌雄 性别之比大都是1:1,这是一个典型的 一对基因杂合体测交后代的比例,说明 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是和染色体及染 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前面已提到,在染 色体组型中有一对特殊的性染色体,它 是动物性别决定的基础。
AaBB AaBb aaBB aaBb
❖ ab aabb
AaBb
Aabb
aaBb
❖ 两个双重杂合的个体婚配,其子代的表型分离 比为A-B- :A-bb:aaB-:aabb = 9:3:3:1。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规律概括:
1、遗传性状由相应的等位基因所控制。等位 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本, 一个来自母本。
❖ 四、连锁互换定律
人类的染色体是23对,而基因数目 大约有3万个左右,这都说明基因的数目 大大超过了染色体的数目。因此,每个 染色体上必然带有许多基因,显然凡位 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将不能进行独 立分配,它们必然随着这条染色体作为 一个共同的行动单位而传递,从而表现 了另一种遗传现象,即连锁遗传。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 综上所述,四个遗传规律分别讨论一对和两 对及两对以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对于一对基 因而言,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 律;如果位于性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定 律;对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而言,如果它 们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遵循连锁互换定律; 如果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RR圆形 分离形成配子
X
X
配子 圆形 圆形
r r皱形
配子 圆形 皱形
一对性状: 3:1规律 自由组合形成合子(胚胎)
动物科学考研两方向
动物科学考研两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一、专业解析(一)学科简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物育种、繁殖、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动物解剖及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畜禽良种选育及繁殖理论和技术、饲料生产与经营及畜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培养目标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01)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功能(02)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数量遗传与(03)发育生物学与家禽遗传育种(04)动物生殖生理与生物技术(05)动物育种与环境工程(四)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14)数学(农)/(315)化学(农)(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二、推荐院校: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四、课程设置(以为例)主要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英语)、分子遗传学、现代群体遗传学、动物生殖生理学、现代动物育种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动物生化遗传学实验、数量遗传学、动物繁殖新技术、动物遗传育种新进展、研究班讨论五、就业去向1、毕业生可到大学任教;2、可到动物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机关就任公务员;3、到科研单位从事研究工作;4、到畜牧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遗传育种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品种: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等)的家畜或家禽。
2.培育品种:是指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育成的品种。
3.重叠作用:指有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个体内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显性基因,其性状即可表现出来,只有当这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性状才不被表现,而这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显性时,其性状的表现与只有一个显性时是一样的。
4.系水力:也叫保水力,其测定方法为(肉样总水分-压后损失水分)/肉样总水分所得的百分比。
5.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polygenes)所决定,性状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是连续分布。
6.遗传力:群体中各数量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
7.重复力:同一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间的相关程度。
8.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细胞质中的某些调节因子能使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染色质化。
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这样就使得雌、雄动物之间虽然X染色体的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这个过程就称为剂量补偿。
9.基因组印迹:也称亲本印迹(parent imprinting),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基因组的化学修饰(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而使基因或DNA片段被标识的过程。
10.表观遗传: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信息的现象。
11.联会: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
12.纯合子:成对基因相同者。
13.限性性状:某个性别才表现的性状。
14.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过程。
15.单体-2n-I,(abcd)(abc)。
16.发育: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质变过程。
17.后裔测定:以后代的表现为基础的选种方法。
18.异质选配:以表型不同为基础的选配。
19.专门化品系:按照选育性状可分的原则而建立的各具一组优良性状的品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分娩
分娩发动学说
胎儿发动分娩机理 母体发动分娩机理
繁殖学
母体妊娠后至分娩前的各 种激素的调节与变化
雌激素、孕激素、松弛素、前 列腺素、催产素等。
人工授精
繁殖学
以人工的方法,采集雄性 动物的精液,再将处理后 的精液输入到雌性动物生 殖道的特定部位,以代替 雌、雄动物自然交配而繁 殖后代的一种技术。
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 有亲本一半的染色体。
有丝分裂:
形成体细胞的过程, 与亲本染色体数目不 变。Fra bibliotek遗传学
等位基因: 占据同源染色体相应位点的基因的两种或更 多形式中的一个。
显性表达: 基因对中相对于另一个基因表达的基因。
基因表达
表达: 基因决定的特 定形状的表现。
遗传学
遗传学
遗传学
遗传学: 是关于DNA 如何编码生命的生化反 应过程的学科。 — 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
胚胎移植
繁殖学
体内、体外生产的哺乳动 物早期胚胎移植到同种的、 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 生殖道内,使之继续发育 成正常个体的生物技术。
Thank You !
谢谢大家!
化是引起各种生殖活动的物质基础。
繁殖学
雌性动物生殖
卵泡的发生与发育过程 解释卵泡波的募集、选择、
优势化、排卵或闭锁的调 节机理。 发情周期的划分及特点
繁殖学
雄性动物生殖
精子发生周期 丘脑-垂体-睾丸轴对雄 性的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调 控作用。 、 繁殖学
受精
配子的运行
○ 精子与卵子排出后,在母畜生殖道内的同步运行 规律和调节机制。
受精
○ 受精前后发生的生物物理、生理生化和免疫学反 应。
输卵管环境对受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育种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品种: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等)的家畜或家禽。
2.培育品种:是指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育成的品种。
3.重叠作用:指有两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是相同的,个体内只要有任何一对基因中的一个显性基因,其性状即可表现出来,只有当这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性状才不被表现,而这两对基因同时存在显性时,其性状的表现与只有一个显性时是一样的。
4.系水力:也叫保水力,其测定方法为(肉样总水分-压后损失水分)/肉样总水分所得的百分比。
5.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polygenes)所决定,性状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是连续分布。
6.遗传力:群体中各数量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程度。
7.重复力:同一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值间的相关程度。
8.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细胞质中的某些调节因子能使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染色质化。
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这样就使得雌、雄动物之间虽然X染色体的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这个过程就称为剂量补偿。
9.基因组印迹:也称亲本印迹(parent imprinting),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基因组的化学修饰(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而使基因或DNA片段被标识的过程。
10.表观遗传: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来传递非DNA序列信息的现象。
11.联会: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
12.纯合子:成对基因相同者。
13.限性性状:某个性别才表现的性状。
14.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过程。
15.单体-2n-I,(abcd)(abc)。
16.发育: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质变过程。
17.后裔测定:以后代的表现为基础的选种方法。
18.异质选配:以表型不同为基础的选配。
19.专门化品系:按照选育性状可分的原则而建立的各具一组优良性状的品系。
20.选择强度:标准化的选择差。
21.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
22.杂合子:成对基因不相同者。
23.从性性状:在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或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的一类性状。
24.倒位: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了180‘颠倒。
25.遗传力:群体中某一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值方差的比例。
26.生长中心:生长速度最后达到高峰的部位。
27.系谱测定:根据祖先的记录来评定种畜种用价值的方法。
28.轮回杂交:两个或两个以上种群杂交所获杂种母畜轮流与亲本品种公畜交配,获得商品杂种的方法。
29.育种值:基因的加性效应。
20、群系:根据群体继代选育法而建立的品系。
30.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31.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位置,但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
32.测交:n代与隐性亲本的交配。
33.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34.重复率(力):同一性状不同次生产周期所能重复的程度。
35.性染色体,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的染色体。
36.性能测定:根据个体表型值的高低予以选留的选种方法。
37.同质选配:以表型相似为基础的选配38.单系:以一头优秀系祖为基础建立的品系。
39.纯种繁育,在本种群范围内,通过选种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条件等措施,以提高种群性能的一种方法。
40.基因频率:在一个群体中某一基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例。
41.基因突变,染色体上—定位点的化学变化。
33、遗传相关:两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
42.选择反应:由于选择而在下一代产生的遗传反应。
43.一股配合力:一个种群与其他各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
44.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超过一股配合力的杂种优势。
45.家系选择:根据家系均值的高低进行的选择。
46.家系内选择:从每个家系中选留表型值高的个体47.翻译:似信使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48.上位作用:一个位点上的某一对基因抑制另一位点上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49.回交:n代与亲本个体的交配。
50.基因交换,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片段交换的现象。
51.伴性基因:位于x或2染色体上非同源部分的基因。
52.料肉比:肥育期饲料消耗量与肥育期的总增重之比。
53.屠宰率:胴体重(猪:去头,蹄,内脏;牛、羊:另要去皮) 占屠宰前空复重的比率。
54.累积生长:一定时期肉的累积增重。
55.生长:以细胞增大和细胞分裂为基础的量变过程。
56.易位:两对非同源染色体间某区段的转移57.缺体,有一种同源染色体成员全部缺失的生物(2n-2,(abc,abc))。
58.绝对生长:一定时间内的绝对增长量。
59.致死基因,导致母畜怀孕期间胚胎中途夭折或出生时死亡的有害基因。
60.基因型频率型一个群体中某千性状的各种摹因型的比率。
61.遗传漂变:在小群体中,由于机误而造成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
62.同型交配:同基因型的交配63.数量性状:遗传上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64.质量性状: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65.多因一效:多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66.选择差:留种畜某一性状均值与群体均值之差。
67.杂种优势:杂种在生产性能,生长势,繁殖力,饲料报酬等方面优于其68.近交:血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69.基因型:一个性状或一个个体的基因组成。
70.杂交:完全或不完全的异型交配。
71.表现型: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72.互补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显性基因相互作用而决定为另一性状的作用。
73.引种:把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或品系引进当地直接推广或作为育种材料的一项工作。
74.风土驯化:家畜适应新环境的复杂过程。
75.经济早熟性:在一定饲养管理条件下家畜早期达到某一体重的能力。
76.世代间隔:上一代与下一代的时间间隔。
77.同胞选择:根据同胞的成绩来评定个体的种用价值的方法。
78.近交系:采用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建立的品系。
79.亲缘选配:考虑交配双方亲缘关系远近的一种选配。
80.近交衰退:由于近交使后代的许多性状性能较前有所减弱。
81.顶交:近交系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
82.三元杂交:先两个种群杂交,产生的杂种母畜再与第三种群公畜杂交,以生产经济用畜群。
83.双杂交:先用四个种群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两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经济用畜群。
84.退化:品种的特性发生了不利的遗传变化。
85.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
86.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达尔文把有利变异的保存和不利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
87.人工选择(artifical selection):通过人工方法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88.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法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个体,这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89.选择:体现在个体对后代的贡献不同。
当具有特殊的基因型或表型的生物与其它基因型生物竞争表现出优势时,选择就出现了。
90.数量性状:从外观上不易区分其差异,需要度量,由多基因决定,变异分布呈正态分布。
91.品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是畜牧学的分类单位。
92.亲缘选配: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选配。
93.家畜育种学:是以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分子遗传学等为基础,研究家养农业动物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94.驯养: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从自然界中猎捕回来野生动物,加以驯服而成;是人类无意识的行为。
95.驯化:经过人类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饲养、选择与育种,动物的体型发生巨大变化,完全失去其野性,生活习性发生根本改变,对人类有很大依赖性。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
96.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97.种:是一个独立的交配系统。
98.品种(breed):家畜品种是家畜物种在长期的人工干预下发生内部分化,形成表型一致并具有稳定遗传的生态、生理特征,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要求的群体。
99.品系(line,strain):在品种内部,一些有突出优点的并能稳定遗传的亲缘个体所形成的类群称为品系。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100.遗传:子代基本上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101.变异:子代与亲代、子代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完全一样的现象。
102.同源染色体:在大小、形态、着丝粒的位置、染色粒的排列等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103.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
104.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105.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统称。
106.表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7.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108.突变:染色体上某一个基因位点内发生了化学结构的变化。
109.基因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基因占其等位基因总数的相对比率。
110.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间的比率。
111.近交:6代以内双方具有共同祖先的公母畜交配。
近交衰退:由于近交,家畜的繁殖性能、生理活动以及与适应性有关的各性状,都较近交前有所削弱的现象。
112.品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异质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栽培或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类的农业生产资料。
113.品系:一群具有突出优点,并能将这些突出优点相对稳定地遗传下来的种畜群。
114.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群体中,任何个体与所有异性个体都有相同的交配机会,即任何与异性个体的结合都是随机的。
115.群体有效含量:在近交增量的效果上群体实际头数所相当的理想群体的头数。
116.杂交:不同种群之间的公母畜的交配。
117.杂交优势:杂种后代(子一代)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诸方面的表现优于亲本纯繁个体的现象。
118.配合力: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杂种优势的程度。
二、选择填空1、根据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分布,可将生命有机体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高等动物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结构,其结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2、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主要包括染色丝、次缢痕、染色体基质、着丝粒、随体。
3、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所组成。
4、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5、细胞分裂的方式可分为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两种。
6、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有丝分裂期,其中有丝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7、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交换规律。
8、变异的类型大致可划分为遗传的变异和表现型的变异。
9、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到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10、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整倍体的变异和非整倍体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