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明天要远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目”。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会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运用不同形式朗读小诗,感受其中的趣味,萌发对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
2.会写4个生字。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运用不同形式朗读小诗,感受其中的趣味,萌发对文字的热爱.
教学方法:以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想像法以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释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师:同学们,明天老师要带大家外出游一天。明天就能去郊游了,你们的心情怎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这种兴奋、激动心情的小诗《明天要远足》。
3.“远足”是什么意思?
4.学生说一说心情。
5.齐读课题。
6.“远足”就是出远门旅行。
二、自主识字。(用时: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自由识字、组词。
4.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5.全班交流,逐个点名交流自己记得快的字的方法。
6.课件展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
(1)开火车认读,认识偏旁“目”。
(2)小组竞赛读。
(3)全班齐读。 1.听教师范读,圈画出生字。
7.自由、正确地朗读课文。
8.自由识字,口头组词。
9.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0.逐个点名交流识字。
11.多种方法朗读课文。
12.找一找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拼音打上“√”。
(1)天黑了,我睡不着(zháo zhe)。
(2)那(lànà)地方的海(hǎi měi),真的像老师(sīshī)说的,有那么多种颜色吗?
(3)到底什(shén sén)么时候才(cái chái)天亮呢?
三、朗读课文,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老师领读课文,巩固识字。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畅。
3.全班流利地朗读课文。
4.跟着教师读。
5.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全班齐读课文。 2.拼字游戏,我能行。
例:目+ 垂= 睡
(氵)+(每)=()
()+()=(吗)
()+()=()
()+()=(什)
四、检测识字,总结全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展示字、词,检测识字情况。
睡不着大海老师天亮
什么地方真正同学
2.这节课你有哪些学习收获?
1).认读字词。
2).谈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检测认字。(课件展示)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学生认读。
2.齐读课文。
3.认读下面的字词。
那么睡着吗大海
真的老师什么天亮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3分钟)
1.全班分成了3个大组,每组朗读一节小诗。
2.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比较有趣,说说你的理由。
3.诗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远足了,他为什么睡不着?
4.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练习说一说。
5.多种方式读诗歌,直到能背诵。 1.每组朗读诗歌。
2.交流诗中觉得有趣的地方及理由。
3.生答:因为他一会儿想那个地方的海,一会儿想那个地方的云。
4.学生练习说。
5.熟读成诵。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练习说话,深入感悟。(用时:8分钟)
1.课件展示,学生练习说话。
我和()去了(),玩了(),心情()。
2.小组读,全班读,背诵。
1)学生练习完整地表述句子。
2)练习背诵。
3)试着写一写。
翻过来,
哎——
睡不着。
那地方的_______,
真的像______说的,
那么__________吗?
四、书写生字,练习巩固。(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才、明、同、学”,认字并组词。
2.全班交流4个生字的笔顺及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3.让学生认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1.认字并组词。
4.交流笔顺及注意点。
5.认真书写生字。
6.书写练习: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布置作业。
3.谈学习收获。
4.学生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