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边见:边是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 见,有所偏蔽,各落一边,或执常或执断。 执常的知见:以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 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 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不受因果报应, 则作恶何畏?

(3)邪见:不正的知见。无善恶的因果,毁 谤圣贤,不行善事。 (4)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身见、边见、 邪见”;取是取著或者妄执不舍,执以为实。
3.认知心理学与佛教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罗许博 士 Eleanor Rosch 与嘉措喇嘛开展 “认 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
4.人本主义与佛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 心理学崛起。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他引用佛教“正受”、 “开悟”的概念诠释自我实现者的境界,认为自 我实现的境界是一种生命体验,令人心醉神迷, 几乎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地步。马斯洛经 常用佛教的“涅槃”境界来描述这种生命体验。 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对佛教禅学有着浓厚 的兴趣与精深的研究,他极力推崇佛教“慈悲为 怀”、“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宗教情怀,他认 为勇于为他人牺牲奉献的生命理念有助于医治西 方社会的病态。
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继续阐扬潜意识理论, 他吸收东方佛教思想,进一步将人的精神 领域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三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 储存着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无意 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 荣格的这些理论与佛教所说的“七识、八 识”十分相近。{佛教《八识规矩颂》 (距今1000年前),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名, 对潜意识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 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 来,无涵养心,而怨天尤人。所以华严经云: “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 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 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 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 理之事。
一、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的对话
佛教传入中国后,根据对教义,经典及仪 轨的不同解释定义而形成的十个大形宗派。 其中,尤以中国文化背景为主的禅宗,最 具特色。近代佛教传入西方,在西方社会 即兴起禅宗热。加之多方面因素,引起一 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对佛教的关注,进而融 合佛教的诸多理论思想,与心理学互为阐 发。
《印度哲学》 1959年 亨瑞许.齐麦 Heinrich Zimmer著
开篇:“我们西方人……非常极端地要去 瞭解外在世界。……我们曾登陆月球。研 究自己生理的外在世界,并瞭解人类的细 胞结构。然而,对於心智的内在世界之探 索,西方人只能说才刚刚起步而已。…… 而在东方早就有方法可以开始进行身心方 面的实验研究:坐下来,不要说话,注意 你的心,将它集中在一点,它跑开时拉它 回来,如此一再重复。

4.缘起法
随着十几年来,国学热正在全国以及世界 兴起。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人们越来越 认识到国学在人走向成功、智慧,以及企 业管理中的极为重要意义。百家讲坛说论 语、释庄子、议诸子百家,开辟了国人百 姓认识自己伟大祖先的先躯。国学大师的 纷纷出现,传播东方智慧的各种培训,以 及整个社会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认可和定位, 正如雨后春笋。 中华民族正在觉醒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 融合与互补已经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 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足鼎立,儒、 道对身心的研究自三皇五帝既有开端,流 传至今,可以说广博精微。 佛教自印度传来,由于其体系的严谨、实 证的次第分明,立刻广为盛行。 鉴于时间关系,本课仅介绍佛教的一些基 本思想及心理研究,以期与西方心理学做 简单比较。
一、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对话 二、佛教对西方心理学各学派的影响 三、佛教心理学概述 四、佛教心理学的实践运用 五、东西方心理学彼此的契合 附录:佛教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览
宇宙学、量子力学、认知科学都与佛教心 理学展开对话。当代一流的科学家也与佛 教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对话。最早的如爱因 斯坦、汤因比、普朗克等,还有荣格、史 蒂文森、塔克尔等。当代有很多科学家也 在修证佛法,如美国的神经学家奥斯丁, 认知科学家瓦雷拉,把大量佛教思想引入 到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中。还有深层生态 学领域,很多学者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二、佛教对西方心理学各学派的影响
1.早期机能主义与佛教(威廉· 詹姆斯) 2.精神分析与佛教(弗洛伊德,荣格) 3.认知心理学与佛教(Rosch ) 4.人本主义与佛教(马斯洛) 5.超自我主义与佛教(弗兰克)
1.早期机能主义与佛教
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 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 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 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 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 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 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开一切 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
2.精神分析与佛教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 始人,也是西方学术史上首位重视人类潜 意识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发现,媲美牛 顿与哥白尼在科学上的成就。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 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 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 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东西方心理学比较浅谈
西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西方心理学(psychology)一 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che(灵魂)和 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 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 东方心理学以东方佛教心理学、中国道家、 儒家为主,内容详尽、精微,对人的身心 变化研究,不但有理论,而且有身体力行 的实验证实。
当代研究佛教的心理学家
黛安娜.艾克博士 Diana L. Eck, Ph.D 哈佛大学比较宗教与印度研究教授霍华.葛纳博 士 Howard E. Gardner, Ph.D哈佛大学教 育学教授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罗许博士 Eleanor Rosch 丹尼尔.寇曼博士 Daniel Goleman, Ph.D 纽约时报特约撰述 罗伯.索曼博士 Robert A. F. Thurman, Ph.D 哥伦比亚大学印藏佛学研究杰桑.卡帕讲座教授

佛法:(佛教心理学) 佛法,探索宇宙人生生命的道理,不但懂理 论,还要以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求证,如何解 脱烦恼,获得大自在。它同科学一样,有基 本的理论,懂了理论还要身心去求证,这是 “佛法”。也是我们所要介绍的佛教心理学。

2.佛教心理学的分类(一)
┌根本佛教的心理学 ├部派佛教的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断代分期┼菩萨乘(大乘)佛教的心理学 ├金刚乘佛教的心理学 └现代佛教心理学
东方佛教心理学有精确的现象学模型
丹尼尔.寇曼博士 Daniel Goleman, Ph.D 纽约时报特约撰述: 当我到了亚洲,真正开始去考察东方的思想 体系时,我惊异地发现,在每一伟大的宗教传统 中,都孕育了一种心理系统,那是该宗教最秘密 的部分。而在我研究过的系统中,我觉得东方佛 教的心理学是最精妙的。它有精确的现象学模型, 以及心理状态与认知和意识过程的详细分析。
三、佛教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偏向西方式的治疗 方法。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是心灵的智 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从这个意义 上说,可以称为东方心理学。
佛法、佛教、佛学 2. 佛教心理学的分类 3. 修学佛法的目的 4. 缘起法 5. 三法印 6. 十八界 7. 八识 8. 心、意、识
2.佛教心理学的分类(二)
┌分析派的心理学 ├说有派的心理学 ├说假派的心理学 ├观行派心理学 ├方等系的心理学 ├唯识派的心理学 ├中观派的心理学 佛教各家心理学┼天台系的心理学 ├华严系的心理学 ├禅宗系的心理学 ├金刚乘系心理学 ├南传佛教的心理学 └待定
佛法在中国演变为十大宗派

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法相宗、律 宗、三论宗、净土宗、俱舍宗、成实宗
汤因比
普朗克
荣格
史蒂文森
英国历史学家阿尔诺德一汤因比这样说: “二十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也许是佛 教到达西方。
早在西方心理学诞生两千年以前,佛教心 理学便详尽描述了直到现代精神分析派心 理学方才关注的深层心灵世界,研究了现 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着力论 述的超自我实现、超个人问题,探讨了现 代心理学界不久前才列入议题的禅定、气 功、瑜伽、神通异能等超心理现象。
3.修学佛法的目的

佛法修行的目的: 解脱成佛。
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玄妙,简言之,就是代表着心 灵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每解除一种,心 灵就能从这种烦恼制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所谓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像考职称、 获大奖那样,有职称可考,有奖项可获。因为成佛 的内涵不是其他,而是生命的彻底觉醒,是慈悲和 智慧的圆满成就,这一切都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5.超自我主义与佛教
晚近由人本心理学派分化出来的“超越自我心理 学”,融和佛教教义与西方心理学,扩大传统心 理学的范围,被誉为“充满现代智慧气息的心理 学派”。超越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十 分重视生命意义与死亡归处的探索,他认为人类 可以透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 的意义。又进一步提到人类在面临痛苦或死亡时, 若能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外在环境,将会体验到 生活更深刻的意义,活出毅力与尊严来,弗兰克 因此创立“意义治疗法”。意义治疗法可以说是 从佛教“万法唯心”的教义引伸发展出来的。


是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 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 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 苦恼。


是怀疑不信。对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 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而滋生邪 见,造出是非恶业。
不正见
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种不正 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1)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 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 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是无常败 坏之物,由无知而执之为永恒不变,即是身 见。


烦恼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 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在佛教心理学中包含 的范围要大得多。包括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财、色、 名、食、睡)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 对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 肯教导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若贪之 不得,心内痛苦,所以称为烦恼。


(5)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的行为; 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毒等嗜好。持戒和 守禁,本来是好的,可是妄自执著不正的戒 禁,就成不正见。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 持牛戒,或持狗戒,学牛食草,学狗食粪, 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 以为可以证得圣果,所以称为戒禁取见。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 惑。如闻正法,即能顿断,因为易断之故, 称为五利使。 那么如何获得正见呢,首先要学习正确的理 论。这里简单介绍一些佛教心理学的理论: 缘起法、三法印、十八界、八识等。
1.
1.佛教、佛学、佛法
佛教: 属于宗教,同世界上天主教、基督教、回教, 以及中国的道教、儒教一样,是一个宗教。 宗教是人的思想意识和情绪,有个假设的寄 托,就是宗教。

佛学: 佛学所包含的,有宗教、哲学、科学等,可 以说浩如烟海,单《乾隆版大藏经》就有 1669部,7168卷5600多万字。凭现在人的年 龄、精神与大环境,可能十年、几十年甚至 一生也看不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