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写成的,根据当时给学生开的课程《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整理而成。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虽然距离当代社会已有七十余年,当代中国的制度和经济早已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层面上来看,我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比如当代依旧存在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家庭关系上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以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团体“家族”,还有制度设置与实际运行上的“名实分离”等等。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在接下来的十四篇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分析。
前三篇总体上阐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及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不必要和不普及。
第四篇差序格局到第十二篇血缘与地缘,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很多特点都由此生发。
最后两篇谈到传统乡土社会发生的变迁造成了名实分离。
一、乡土本色:
生活所需来自土地,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从土里刨生活。一生的重要时刻都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神的敬畏:社祭(在一些地方保存完好,客家)。农村很多的土地庙。“拜天地”。
养成了民众安土重迁、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出外读书,远离家乡,他们感觉非常重要的事情。挑选吉日出门;隆重送行;担心水土不服,提前准备家乡的“土”。(济源土馍馍)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简单固定,熟悉。即使重名你也能分得清清楚楚,突然闯入一个外人,立刻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比如我们研究者,他们会纳闷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目的?全村人都是按照辈分称呼的。但是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大,分工详细,社会复杂,每天见到很多陌生面孔,那就记不住就需要通讯录,名片。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自古以来中国基层乡村人口就是依附这特定的一片土地成长的,“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
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层上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种社会特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比如,中国人思想的保守和封闭,人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公共道德。对于公共空间、公家资产缺乏爱护、随意浪费。公务员被称为国考也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安逸稳定生活(铁饭碗),规避一切风险的传统观念。因为走上了公务员队伍就意味着安稳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其实能够得到晋升的还是少数,人们普遍追求考公务员除了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其根源还是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变迁非常缓慢的社会,人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其一生的轨迹,生活中任何遇到的问题都是长辈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长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种社会的生活是安稳的,人们习惯了这种安稳的生活,显然当代的中国人还没有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依旧在寻求安稳的生活。
二、三、文字下乡
文字下乡普及缓慢是因为乡村社会是一个变迁缓慢的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并不会遇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状况,所以文字没有使用的必要性,“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在城市社会则不同,文字既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婆婆没上过学,认识很有限的字,自己的名字还是后来进城工作后学会的。现在在城市生活,和亲戚朋友交流的渠道改变了。不能够经常见面。所以要借助于手机,通过文字联系。生活圈子窄了,带孩子、看电视、手机成为打发时间的方式,这些往往都要借助文字。
当然当今社会总体来说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随着传媒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不认字的人已经非常少,现在的交流媒介在改变着人们使用文字的情况。
四、差序格局
在社会结构方面,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是“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在此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这种社会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重要的,再往外推就是乡里邻居以及朋友。而家的大小是可以伸缩的,圈子的大小也是可以伸缩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所动用的
圈子也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社会其实还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找“自家人”,找同乡等等,总之都是先攀上关系再办事。实在拉不上关系就请到饭桌上吃饭喝酒,一吃一喝感情就出来,就算是朋友了,就算是“自己人”了,以后办事就方便了。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
因为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的都以自己作为中心”。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人的家里都装修漂亮,私人空间。但是公共区域的卫生不敢恭维,虽然现在已经改善了很多。攀上关系以后,我们已经是自己人了,所以你帮我谋利益便是合情合理的了,这是乡土中国的逻辑,但是这种思维逻辑在当代社会里依然顽固地扎根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团体格局”,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在同一个团体中,每个人与这个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在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那一根根并排平行束在一起的柴枝一样,平等而简明。
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道德是“克己复礼”,不是依靠外在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依靠自己内在的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种“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评判标准也是由差序的人伦而决定的。“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中国人对于外人犯下的错要追究到底,严惩不贷。而自己亲人犯下的错则可以原谅。比如对于贪污,很多人可谓痛骂贪官污吏,可是如果自己的亲人贪污,被看做能干有本事。可见中国人的道德价值标准也是具有“差序格局”的。
五、家族
乡土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一方面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在当代社会,依旧可以看到这个影子,最明显的是家族式的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层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外人永远只是打工的。
“中国的家是个绵延性的事业组织,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夫妇关系不是第一位的,妻子如衣服。夫妇感情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