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2. 城市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3. 城市化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表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4. 集聚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两种表现形态: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彼此分享外部经济,促进良性竞争和新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节省顾客选购成本异类企业的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节省运输、仓储费用;克服由于单一产品下的市场不稳定所造成的经济波动5. 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适度的生产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学:在某个临界点之前,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有平均总成本逐渐降低的趋势;该临界点便是企业的最佳规模点。
6. 优位经济效益优位经济效益是指由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
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7. 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企业从外部的经济行为中获益而无需为其支付代价。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内涵①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②城市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有机体③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发展的中心2.城市基本功能:①载体功能: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当载体功能超越它的承受能力,载体的服务效能受破坏,称为超载状态或超负荷状态②经济功能:任何城市都有,是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经济功能包括生产,金融,分配,交通,消费,信息,科技,商业功能等)③社会功能:人是社会成员,是城市主体(社会实体,如机关,都以城市为依托)④特殊功能: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与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历史条件相关。
⑤城市的主要功能⑥城市的辅助功能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3.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①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城市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和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基础是耕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以及生产和流通分离的三次社会大分工)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③城市的产生是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4.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概念,性质和区别集聚经济:指企业应在地域上的集中,深化社会分工,增强了企业联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给企业带来了成本节约(称外部经济),也为区域带来了资源节约性质:①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一组可代替概念②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5.什么是地方化经济,促使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地方化经济:某一产业内的企业向同一地区集中,产业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产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是地方化经济地方化经济形成原因:①共享中间投入品:产生条件是运输成本高,单个企业难以生产中间投入品规模经济等②共享劳动力储备:特点是企业员工换工作频率较高③知识溢出:企业员工交流新产品,新生产技术的想法6.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区别城市化经济: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向前向后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做出贡献①是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单单是某一行业的规模②是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7.城市化得内涵是什么①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乡村人口大批进入城市)②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③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④城市化是一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亦城乡一体化过程)⑤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8 什么是城市化水平,怎么测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识别指标。
城市经济学-复习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一、选择、填空1.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表达,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2.城市人口是指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3.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3.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它在数量上等于一年中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4.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应因素: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制度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劳资关系〕。
5.土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存在的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和使用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征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产出的递减性;相关p142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达为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两种形式。
〔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滞后城市化: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8.用就业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聚度。
〔衡量城市规模:人口、经济、用地〕9.外部经济:经济体内部效率提高,但其本身无需支付代价,而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
P51〔2)10.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周围的地区和其他城镇发挥主导作用,在城镇体系12.地域分工理论由提出。
13.城镇体系〔城市〕的类型: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带状形。
14.传统经济学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产业五大部门。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的基本概念;
2、现代城市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3、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内涵及区别;
4、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与巨型城市区
域的内涵与特征;
5、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
6、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7、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理论;
8、产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律;
9、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
10、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
11、城市地租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
12、国内外城市住宅供给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13、低碳城市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14、城市交通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模式;
以上仅仅是对城市经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要能够运用上述部分理论分析与解释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经济学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各4-5题,论述题两题,分析应用题两题。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如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和研究城市经济现象对于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实质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重要产业和大量人口就会向城市集中,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城市的这种特性,使得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城市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居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城市经济对其腹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经济本身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必须依靠城市这样一个载体来实现。
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空间上的集合和重要纽带。
这种集合和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门经济协调发展的外部条件。
城市经济除了以上3个方面的作用外,它还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1.宏观城市经济学-- 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其他部分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主要代表是戈达尔的《城市地区经济学》。
2.英国的巴顿为代表的学派:主张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城市问题。
在巴顿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当前城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的土地利用、合理的城市规模、劳动力市场、环境污染、交通运输、住宅、城市财政等。
日本的学者把城市中的问题划分为:城市行政问题、城市财政问题、城市空间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灾害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上下水问题等16大类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包含经济方面的问题,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 ? 积极作用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土地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
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
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⑦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 消极作用①政府干预系统的内在缺陷。
低效率,城市规划自我调节机制缓慢而迟疑,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规划管理部门仅仅是一种引导和协调,最终的开发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②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干预也很难完全杜绝为了城市的某些政治目的或短期效益,超越法律的那些违背规划的城市建设行为,已是经济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常例。
③不确定因素较多。
由于客观因素多变,人为干预难以驾御全部经济过程,尤其是国际资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市场调节机制更难以凭常规来操纵。
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干预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正常发挥。
? 城市土地经济指导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带动其他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公共建设经济:指导城市公共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硬件;城市生态经济: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管理经济: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运行环境保障。
第三章城市经济规模?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它是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2、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或者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的过程。
3、聚集经济:由于城市集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4、区位: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可被观察和度量的。
5、土地租金: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了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费用。
6、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消费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等子系统。
7、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环境。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答: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
其内容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
2、简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带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
3、简述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答: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规模效益;二是技术外部性,即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三是交易成本降低,即通过距离的缩短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降低交易成本;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即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
4、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答: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优化配置原则,即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二是节约利用原则,即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三是功能分区原则,即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及答案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一、城市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1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城市经济学要研究两大类相互作用的内容;一类是将城市作为点,研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其产生和发晨的规律,研究如何使点不断增加,点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建立点与点之间合理的经济社会联系,即城市化和城镇体系问题;—类是将城市作为面,研究其中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尽可能地提供完备公共服务,弥补市场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2中国城市经济学框架与西方传统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框架的差别及原因(1)差别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宏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化的理论与方法;微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蛆织与发展。
西方大部分城市经济学教科书的框架都以微观层面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为主,对于城市化及城市体系问题涉及得比较少.(2)原因: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于1976年学框架来源于西方当时城市发展的实践需要。
中国面临城市问题和西方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西方国家城市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化问题,西方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的篇幅在增加。
西方城市经济学很少涉及城市化的原因:西方城市经济学产生与西方城市化之后,城市化已经不是问题,而城市内部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才成为他们的研究重点。
比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住宅乃至于城市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等等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1 城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伯·汤普森(WilburThomson)撰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著作2 产生原因许多城市问题是综合性的,并且根源于经济的或者是社会的原因,仅仅依艘于自然科学,依赖于城市规划,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供求均衡:均衡——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内生力量的互动达成了均势。
供求均衡:在某一价格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城市经济结构: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
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简答题1.城市化基本形式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点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总学时:48 学分:3绪论经济学定义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
它不但研究个别决策人如何权衡各种两难冲突,并且研究不同个人的决策之间如何交互作用产生某种全社会的两难冲突;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些社会上的两难冲突又如何由某种制度权衡折中,产生个别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局面。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发展与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经济问题。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1.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3.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8.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城市一、城市定义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城市定义可以综述为: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经济学重点整理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带。
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
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4.城市增长极理论:①在城市经济中,增长势头往往会集中某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中,这些部门会形成资金、技术、人才的高度集中②城市往往会成为区域发展中的增长极,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5.城市成为增长极所具备的条件:①有一定具有创新能力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群或企业家群体;②城市经济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应;③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现代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①从生产角度分析,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②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③城市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
3、城市的特征:密集性高效性中心性多元性系统性4、城市发展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5、城市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融会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其中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主要的城市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社会经济决策的依据。
6、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①宏观城市经济部分:a.城市化的普遍规律b.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道路 c.中心城市、城镇体系与区域 d.城市经济结构②微观城市经济部分:a.城市人口经济b.城市土地经济 c.城市住宅经济d.城市基础设施经济e.城市环境经济f.城市财政与金融7、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改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持续大规模改变的过程,表现为:a.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b.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 c.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e.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 f.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得到扩散和推广。
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原因:城市化进程的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它能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要满足生产配套性服务需求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增加这一类需求,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由此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最全复习资料
一、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实现机制从经济学角度上说,城市化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高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越来越多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部分国民从事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将建立新秩序,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化实现机制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要素之一是农业剩余。
从理论上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来源中,境外资源、资本流入的几种方式中,有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现实意义,有的对工业化资本的筹措固然有益,但都不可能也替代不了国内的资源调动。
另一来源国内资源调动中的四种途径,无论用何种方式调动国内剩余资源,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剩余发生联系,实质上都在于调动农业剩余。
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和财产剥夺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
人口增长的来源一是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农村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三是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
自然增长可增加人口绝对规模,但城市人口比重难以提高。
行政区域的扩大只能在一定时期扩大表面人口,只有城市人口拉力机子作用下的想成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城市经济学总复习
7、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普遍偏高,请问房地产价格偏高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结合你所学的城市经济学知识,试分析房地产价格偏高的原 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房地产价格偏高的表现: (1)各大城市房价收入比偏高; (2)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极不相适应; (3)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住房消费偏高; 房地产价格偏高的原因: (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真实需求; (2)部分人的投资、投机行为; (3)恶意炒作(中介及团队的炒房行为); (4)城市土地增值过快。 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 (2)利用经济杠杆; (3)规范交易市场; (4)调控土地供应、加大经济适用住房的投放力度。
6、结合你所学的城市经济学知识,试论述作为一名城市规划 人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市用地?
对于土地资源的配置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市场调节,根据土地 价值规律来分配土地;行政调节,通过政府力量来分配土地;技术 调节,结合城市规划来分配土地。 作为技术调节的城市规划来说,可以科学预测城市的发展,并合理 地分配城市的用地,使城市空间结构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 境效益并重,即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 城市规划人员在规划时一方面要防止忽视土地价值规律,片面强调 城市空间形态与用地结构中的技术因素,追求图面效果和美学目标, 使规划流于华而不实的做法;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分依赖市场需求, 单纯追求土地收益而使城市公众利益与长远利益受损的做法。 中国城市要走向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全 盘否定西方的先进规划理念,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时 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节地型的现代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满足适度规模 (2)优化土地配置 (3)强化集中功能 (4)提高产出效率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城市经济的内涵: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投入产出的高效性;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社会结构的系统性和多样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R.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和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经济动因:比较经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7、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两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洼地效应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①发展速度的变化: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化总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②产业结构的变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相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城市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2、城市经济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3、集中系数: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4、当斯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
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不管投入多大的人力财力,结果必然导致交通拥堵5、就业: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6、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7、乘数效应:基础部门规模所增长带来的城市经济整体规模的增长的倍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
8、城市政策:一系列影响城市发展政策的集合,有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旨在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制度,法规,计划,和大型活动的总和9、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增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二是原有的劳动者失去了旧工作、尚未找到新工作。
10、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增长中供给基础的主要部分。
(城市物质形式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11、城市经济规模: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12、城市经济功能:指一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功能14、溢出效应:属于一种外部效应,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
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地域分工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13.城镇体系(城市)的类型: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带状形。
14.传统经济学将国民经济分为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业产业、交通通信产业、商业与饮食服务业
产业五大部门。
15.技术商品的流通方式: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转让、技术的服务、技术的咨询、技术的入股经营。P117(2)
有好处。P80
4.土地的权属:即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土地制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和生
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徒弟的权属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的使用权及土地的其他权利。P148
5.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即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
根据产品性质划分: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
2.基础设施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基础设施、中观层次—城市性基础设施、微观层
3.次—小区性或单位性基础设施。P216
4.住宅市场的特点:地区性、分散性、多元性、反复性。P200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
投资项目规模结构。
24.影响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最终产品价格、生产投资量、其他要素价格、生产技术水平。P133
25.住宅市场的性质:可替代性很低、市场门槛高、信息不对称。P199
26.城市人口特征: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城市人口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
27.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途径:选好支柱产业、改善投资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向规律化。
29.土地的自然特性:存在的永恒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P145
30.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人根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
享有使用的权利,也叫使用经营权。P150
31.土地有偿使用相关税费: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其他规费。P163
城市经济学-复习
————————————————————————————————作者:
————————————————————————————————日期:
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选择、填空
1.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2.城市人口是指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3.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作用: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
16.人口文化素质衡量的标准:教育类指标、科技类指标、文化类指标。P130(2)
17.投资行为:投资主体在一定的投资动机的驱使下为达到既定目标作出的具体投资活动。
18.城市对外交通建设顺序。
19.宏观城市经济包括: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道路、中心城市城镇体系与
区域、城市经济结构。P25(2)
32.住宅需求的分类:住宅投资、住宅消费、业主自用。P190
33.基础设施的构成:
根据外延范围进行划分:狭义的基础设施(经济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广义的基础设施(除以上外还包括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部门)
※根据运营功能划分: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信息系统、环境保护系统、放在系统。
(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政策、劳资关系)。
5.土地的自然特征包括存在的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和使用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征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产出的递减性;
相关p142
6.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
市化两种形式。(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
脱节)不是由工业化所推动的,而是由大量失去土地的乡村移民和人口高度失业所造成的;(滞后城市
化: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
农化,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7.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28.流动人口的构成
流动人口的性质构成:常驻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过往人口;
流动人口的目的构成:经济型、社会型;
流动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
流动人口的流向构成:向心流、梯度流、反差流、跨洋流;
流动人口的特点:①以经济导向为主、逐渐高层化②流动范围集中、局部组织化③流动季节性强、流
8.用就业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来反映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聚度。(衡量城市规模:人口、经济、用地)
9.外部经济:经济体内部效率提高,但其本身无需支付代价,而由其外部的经济行为所产生。P51(2)
10.核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对周围的地区和其他城镇发挥主导作用,在城镇体系
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
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P79
2.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
的基本“骨骼系统”。P90
3.比较成本论:在资本、劳动力不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的前提下,各国或地区应该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
成本上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这样通过贸易进行交换,都能节省劳动和成本,从而各
拉动。
3.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它在数量上等于一年中
的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
4.影响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因素: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
别构成)劳动力素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制度因素
20.城市生产力结构的组成:城市00
21.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住户收入因素、住宅价格因素、人口与家庭因素。P191(2)
22.影响住宅供给的因素:住宅价格因素、要素投入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策法规因素。P194(2)、
23.城市投资结构:投资主体结构、投资项目性质结构、投资来源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用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