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课程总体介绍 先修课程: 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经济学 考核方式: 总分100分,其中:出勤和课堂参与30分,课程 论文70分 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2
参考书目
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美]N.斯梅尔瑟: 《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 3、[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美]T.帕森斯,N.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年 5、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003年(研究生教材) 6、[美]A.斯廷施凯姆:《比较经济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7、汪和建:《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高等教育版社2006 8、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 9、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德]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德]M.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 12、[瑞典]理查德· 斯威德伯格 著 周长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宋承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三)作为生产第四要素的组织
马歇尔指出,保证工业组织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使 每个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并供以最好的机械和 其他工具。在对手工技能有很大需要的低级工作中, 劳动的专业化能大大提高效率,但在高级工作上则不 尽然。马歇尔在研究企业管理时,考察了‚私人合伙 企业‛、‚股份公司组织‛、‚国有企业‛和‚合作 社‛等经济组织形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 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Aspers,1999)。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一)偏好的产生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 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活动产生偏好。 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 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实际上,若限 定在经济活动方面,马歇尔所说的活动是 生产(production)或者供给(supply)的 另一种说法,需求则只是消费 (consumption)和需要(demand)的代 名词而已。这样,马歇尔就将生产和消费 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 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 一般思维方法上。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 消费是极其相关的,这种观点是对李嘉图 强调生产重要性的批判。
偏好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 他商品的心里愿望强度。
例:(消费者在某个时间内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排 序。)
假设有两个商品——闲暇和收入。闲暇可 以带来直接效用,收入可以通过购买商 品带来间接效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 替代。
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 品的不同组合的轨迹。
“劳动-闲暇‛分析中的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 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 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榕树社会学在线: http://rongsol.com/bbs/index.asp?action=frameon
美国社会学杂志
http://www.journals. uchicago.edu/AJS/hom e.html 美国社会学协会: http://www.asanet.or g/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对话
在熊彼特(1883-1950)和韦伯(1864-1920)时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有了一次对话,他们分别使 用‚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之名, 熊彼特使用‚经济社会学‛旨在说明经济分析 的‚基础学科‛——经济史、统计学与统计方 法、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学,他所认为的‚经 济社会学‛与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类似;
网络资源
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社会学视野网: http://www.sociologyol.org/ 人大社会学视野论坛
http://www.sociologyol.org/bbs/
韦伯使用‚社会经济学‛,因为19世纪末,英 美等国‚政治经济学‛被‚经济学‛取代,而 德国更多的使用‚社会经济学‛一词,韦伯是 大力推广者,因此才有这一门分支。 熊彼特和韦伯完成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第一次 对话。在此阶段,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的格局,用熊彼特的话说,‚无论经济学 家或社会学家,他们走不多远就会互相踩着脚 跟‛。
在美国,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与物理学 一样是科学,只有制度学派等少数经济学家认 为它属于社会科学;但在中国情况相反,认为 经济学和物理学是同一类型学科的人决不会占 多数,中国高校一般也是把经济学划入社会科 学。
孔德想把社会学建立成‚科学之掌门‛,但经 济学家寸土必争,19世纪末之后,社会学家只 得忍痛割让出大部分经济学问题,以此为代价 ,换取了在大学中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一席 之地,斯威德伯格说:‚一度雄心勃勃要综合 所有知识的社会学,现在成了‘打杂的科学’ ,只能处理一些五花八门的题目:如婚姻、离 异和怪僻行为‛,这确实让社会学家有些哭笑 不得。
源自文库
①土地,又称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 矿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狭义的土地则是 指土地本身; ②劳动,它是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 总和; ③资本,亦称资本货物(或资本品),它是指 人类所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 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 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 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 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
炫耀性消费(凡勃伦商品)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
不完全是它满足自己的使用价值(个体 方面或原子化的),而是希望通过这样 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 (社会性特征或非原子化动机)。
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
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 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 天价年夜饭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
二、约瑟夫· 熊彼特 三、卡尔· 波兰尼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有学者认为“经济社会学”术语最早始于1879 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 S. Jevons)在其 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中第一次使用(斯威德伯格, 2005)。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 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Emile Durkheim)于1896 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朱国宏, 2005)。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 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1868年,为了研究康德哲学去了德国,同年回 国,任剑桥大学道德学讲师。1875年因研究保 护政策而远渡美国。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和 哲学、经济学界人士的往来,他的兴趣由物理 学转向哲学和经济学。1877—1882年,马歇尔 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兼任学 院主任。1883年马歇尔担任牛津大学经济学讲 师,1885年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08年 退休后,继续在剑桥从事研究和写作。其主要 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
二、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 1950),原籍奥地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生于奥地 利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随后 两年游学伦敦。1909—1918年在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和塔拉 兹大学任教。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银行总经理。1925— 1932年间曾应邀任日本客座教授,并在德国的波恩大学担任教 授。1932年迁居美国。他不仅是著名的经济理论家,而且还是 经济计量学家。他是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的创立人之一、第五任 会长(1937—1941),1948年‚美国经济协会‛会长。
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
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一种价值理 论。萨伊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 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共协同创造的。 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要素在创造 效用的过程中,各自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分别 创造并获得了工资、利息、地租三项收入,作 为对自身耗费的补偿。
马歇尔生产四要素说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二)行为理论
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 讨论了产生这一行为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传统经济学理论假定人是功利主义的和原子化的,也 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 马歇尔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 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二、约瑟夫·熊彼特
(二)企业家与创新
企业家的功能是熊彼特的发展理论中的关键要素。 他将其界定为革新——促成生产(和劳动)诸因 素的新结合,当这种结合与信贷联系在一起时, 它便打破了经济生活循环流动的静态均衡,把经 济生活提高到新的水平。企业家改变了供应条件, 以新的方式把现存资源结合在一起,因而建立了 新的生产特色。
二、约瑟夫·熊彼特
在《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 中对经济社会学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所谓 ‚经济社会学‛,即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如政府机构、 财产继承、私营企业、习惯性行为或‚理性‛行为的 描述和解释——或称解释性的描述;所谓‚经济学‛, 即对经济组织的解释性描述,这种经济组织存在于任 何给定的制度之中,如市场组织(熊彼特,2001)。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
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 (企业家才能)。
这是他的一个独创。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
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 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 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 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 利润来决定。
二、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经济 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论述以及对企业家及其创新的 研究上。
(一)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熊彼特强调经济学和社会学是相互联系的。在20 世纪20年代,经济学是极力排斥社会学的,但此 时熊彼特则主张经济学家应该欢迎社会学的发展, 其理由是,在经济理论中‚一些主要的问题‛用 纯经济学的方法是不足以解决的。那种认为经济 学处理经济现象,而社会学处理除经济现象以外 的其他人类活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
社会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小故事
索洛曾说,因为经济学比社会学更‚硬‛,所 以经济学家看不起社会学家,但经济学家会感 觉比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都低一头,因为他们 更‚硬‛一些。在数学开始影响其它学科的过 程中,自然科学中物理学家最先接受了数学, 社会科学中,则是社会学家最先明确提出要接 受数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家则逐渐完全接受了 数学,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回避经济学是否社会 科学这个问题,而认为经济学是所谓的‚硬科 学‛。
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内容提示】
目前,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社 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Zafirovski,1999)。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学的发 展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互动的结果。本章将回顾经济学家对经济 现象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以及社会学家对社会现象的经济因素分 析,以说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同 等重要的贡献;并且,将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互动的角度考察经 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经济社会学》
课程总体介绍 先修课程: 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经济学 考核方式: 总分100分,其中:出勤和课堂参与30分,课程 论文70分 教材: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2
参考书目
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美]N.斯梅尔瑟: 《经济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 3、[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美]T.帕森斯,N.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年 5、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003年(研究生教材) 6、[美]A.斯廷施凯姆:《比较经济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7、汪和建:《现代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高等教育版社2006 8、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5 9、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德]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德]M.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年 12、[瑞典]理查德· 斯威德伯格 著 周长城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宋承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三)作为生产第四要素的组织
马歇尔指出,保证工业组织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是,使 每个受雇者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并供以最好的机械和 其他工具。在对手工技能有很大需要的低级工作中, 劳动的专业化能大大提高效率,但在高级工作上则不 尽然。马歇尔在研究企业管理时,考察了‚私人合伙 企业‛、‚股份公司组织‛、‚国有企业‛和‚合作 社‛等经济组织形式,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弊端。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 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Aspers,1999)。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一)偏好的产生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 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活动产生偏好。 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 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实际上,若限 定在经济活动方面,马歇尔所说的活动是 生产(production)或者供给(supply)的 另一种说法,需求则只是消费 (consumption)和需要(demand)的代 名词而已。这样,马歇尔就将生产和消费 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 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 一般思维方法上。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 消费是极其相关的,这种观点是对李嘉图 强调生产重要性的批判。
偏好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 他商品的心里愿望强度。
例:(消费者在某个时间内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排 序。)
假设有两个商品——闲暇和收入。闲暇可 以带来直接效用,收入可以通过购买商 品带来间接效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 替代。
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 品的不同组合的轨迹。
“劳动-闲暇‛分析中的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 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 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榕树社会学在线: http://rongsol.com/bbs/index.asp?action=frameon
美国社会学杂志
http://www.journals. uchicago.edu/AJS/hom e.html 美国社会学协会: http://www.asanet.or g/
第一节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对话
在熊彼特(1883-1950)和韦伯(1864-1920)时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有了一次对话,他们分别使 用‚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之名, 熊彼特使用‚经济社会学‛旨在说明经济分析 的‚基础学科‛——经济史、统计学与统计方 法、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学,他所认为的‚经 济社会学‛与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类似;
网络资源
中国社会学网: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社会学视野网: http://www.sociologyol.org/ 人大社会学视野论坛
http://www.sociologyol.org/bbs/
韦伯使用‚社会经济学‛,因为19世纪末,英 美等国‚政治经济学‛被‚经济学‛取代,而 德国更多的使用‚社会经济学‛一词,韦伯是 大力推广者,因此才有这一门分支。 熊彼特和韦伯完成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第一次 对话。在此阶段,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 我‛的格局,用熊彼特的话说,‚无论经济学 家或社会学家,他们走不多远就会互相踩着脚 跟‛。
在美国,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与物理学 一样是科学,只有制度学派等少数经济学家认 为它属于社会科学;但在中国情况相反,认为 经济学和物理学是同一类型学科的人决不会占 多数,中国高校一般也是把经济学划入社会科 学。
孔德想把社会学建立成‚科学之掌门‛,但经 济学家寸土必争,19世纪末之后,社会学家只 得忍痛割让出大部分经济学问题,以此为代价 ,换取了在大学中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一席 之地,斯威德伯格说:‚一度雄心勃勃要综合 所有知识的社会学,现在成了‘打杂的科学’ ,只能处理一些五花八门的题目:如婚姻、离 异和怪僻行为‛,这确实让社会学家有些哭笑 不得。
源自文库
①土地,又称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 矿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狭义的土地则是 指土地本身; ②劳动,它是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 总和; ③资本,亦称资本货物(或资本品),它是指 人类所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 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 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 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 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
炫耀性消费(凡勃伦商品)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
不完全是它满足自己的使用价值(个体 方面或原子化的),而是希望通过这样 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 (社会性特征或非原子化动机)。
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
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 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 天价年夜饭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一、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
二、约瑟夫· 熊彼特 三、卡尔· 波兰尼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有学者认为“经济社会学”术语最早始于1879 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 S. Jevons)在其 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中第一次使用(斯威德伯格, 2005)。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 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Emile Durkheim)于1896 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朱国宏, 2005)。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 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1868年,为了研究康德哲学去了德国,同年回 国,任剑桥大学道德学讲师。1875年因研究保 护政策而远渡美国。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和 哲学、经济学界人士的往来,他的兴趣由物理 学转向哲学和经济学。1877—1882年,马歇尔 任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兼任学 院主任。1883年马歇尔担任牛津大学经济学讲 师,1885年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08年 退休后,继续在剑桥从事研究和写作。其主要 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
二、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 1950),原籍奥地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生于奥地 利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随后 两年游学伦敦。1909—1918年在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和塔拉 兹大学任教。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银行总经理。1925— 1932年间曾应邀任日本客座教授,并在德国的波恩大学担任教 授。1932年迁居美国。他不仅是著名的经济理论家,而且还是 经济计量学家。他是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的创立人之一、第五任 会长(1937—1941),1948年‚美国经济协会‛会长。
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
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一种价值理 论。萨伊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 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共协同创造的。 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要素在创造 效用的过程中,各自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分别 创造并获得了工资、利息、地租三项收入,作 为对自身耗费的补偿。
马歇尔生产四要素说
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二)行为理论
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 讨论了产生这一行为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传统经济学理论假定人是功利主义的和原子化的,也 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 马歇尔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 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二、约瑟夫·熊彼特
(二)企业家与创新
企业家的功能是熊彼特的发展理论中的关键要素。 他将其界定为革新——促成生产(和劳动)诸因 素的新结合,当这种结合与信贷联系在一起时, 它便打破了经济生活循环流动的静态均衡,把经 济生活提高到新的水平。企业家改变了供应条件, 以新的方式把现存资源结合在一起,因而建立了 新的生产特色。
二、约瑟夫·熊彼特
在《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 中对经济社会学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所谓 ‚经济社会学‛,即对与经济相关的制度如政府机构、 财产继承、私营企业、习惯性行为或‚理性‛行为的 描述和解释——或称解释性的描述;所谓‚经济学‛, 即对经济组织的解释性描述,这种经济组织存在于任 何给定的制度之中,如市场组织(熊彼特,2001)。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
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 (企业家才能)。
这是他的一个独创。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
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 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 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 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 利润来决定。
二、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经济 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论述以及对企业家及其创新的 研究上。
(一)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熊彼特强调经济学和社会学是相互联系的。在20 世纪20年代,经济学是极力排斥社会学的,但此 时熊彼特则主张经济学家应该欢迎社会学的发展, 其理由是,在经济理论中‚一些主要的问题‛用 纯经济学的方法是不足以解决的。那种认为经济 学处理经济现象,而社会学处理除经济现象以外 的其他人类活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
社会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小故事
索洛曾说,因为经济学比社会学更‚硬‛,所 以经济学家看不起社会学家,但经济学家会感 觉比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都低一头,因为他们 更‚硬‛一些。在数学开始影响其它学科的过 程中,自然科学中物理学家最先接受了数学, 社会科学中,则是社会学家最先明确提出要接 受数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家则逐渐完全接受了 数学,尽管许多经济学家回避经济学是否社会 科学这个问题,而认为经济学是所谓的‚硬科 学‛。
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内容提示】
目前,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经济社 会学已经成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Zafirovski,1999)。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学的发 展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互动的结果。本章将回顾经济学家对经济 现象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以及社会学家对社会现象的经济因素分 析,以说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同 等重要的贡献;并且,将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互动的角度考察经 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