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制取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石油制取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关于石油制取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32 反 应 条 件 对 液 相 收 率 的 影 响 。 反 应 条 件 对 液 相 收 率 影 .
在 自制 的磺 化 瓶 中先 加 入 9 — 9 % 。浓 硫 酸 到 刻 度 线 “ 2 , 5 8 l ” 再 加 人 要 分 析 的氧 化 产 物 到 刻 度 线 “ 7 , 认 为 加 入 分 析 样 品 为 1” 则
21 产 物 的 分 离方 法 。收 集 的 氧 化 产 物 由 水 相 和 油 相 组 成 。 . 将 产 物 静 置 , 层 , 分 液 漏 斗 分 液 。水 相 为 原 料 水 , 溶 解 有 部 分 用 并 分小 分 子 量 的氧 化 物 质 , 去 水 相 , 下 油 相 作 分 析 或 送 去 皂 化 。 弃 留
实验 母 o l d! 尔比 砖0 /c摩 承地 平 均反应 沮震 ℃ + c摩 H 试验 指标 } 寰捐收 率
l 2


、,
烃氧化物含量( , 积) % 体 =

步 冷 凝 。不 凝气 经 湿 式 流 量 计 计 量 后 放 空 。具 体 过 程 省 略 。
2 产 物 的 分 析 方 法
; 因素水平 氧烃摩尔比 水烃摩尔比 反应温度/ ℃
l 水平 2 水平 3 水平 1 3 ., - 7 i8 . 23 . 1 . 95 2. 95 3. 95 3o 0 30 3 3 ∞
表 l 各 因 素 水 平
汽 相 氧 化 时 , 料 加 热 到 3 0 左 右 和 足 量 水 蒸 气 一 起 进 入 油 原 0℃ 水 混 合 器 内 , 分 混 合 汽 化 后 进 人 无 催 化 剂 的常 压 反 应 器 , 入 蒸 充 加 汽 量 远 远 大 于 原 料 油 和 空 气 量 , 于 原 料 油 充 分 的汽 化 , 利 于 控 便 有 制 反 应 温 度 。 反应 温 度 过 高 时 则 从 两 个 氮 气 人 口处 通 人 氮 气 急 冷 。反应 物从 反应 器 顶 部 出 来 , 冷 凝 器 冷 凝 后 收 集 。冷 井 作 进 经

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

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
raN/m)。石油羧酸盐复配体系的室内天 然岩心中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 石油羧酸盐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合成工 艺简单,与进121产品相比可节约成本 30%以上。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液相 氧化工艺还未完全成熟,合成产品 收率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碱、聚 合物的配伍性还有待改善。
【垒j墨丛蕉墼垒竺
加快表面活性剂的国产化步伐。我国三 采研究人员陆续合成出一类结构与国外
ORS类似的产品——重烷基苯磺酸盐
以上。并于2001年5月在大庆采油四厂 杏二中油区进行了强碱/烷基苯磺酸盐,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驱现场试 验,初步结果表明,烷基苯磺酸盐的降水
增油效果良好。
l墨l丕渔整堕垒竺
与原油能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产品。而 石蜡基原油中的芳烃含量少。石油磺酸 盐生产中副产品高达60%以上。生产成 本高.在经济方面及副产品的处理方面
经过国内中国石油勘探院、大庆油 田、北京化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的联 合攻关,烷基苯磺酸盐的研究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吨级产品能与大庆不同采油
0RS一41就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混
化度;(2)易被粘土表面吸附,即吸附损
厂的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hnN/m),
合物.研究表明。这两种表面活性剂性能
耗大;(3)由于原料组成复杂,不同批次
司生产的表面活性剂有两大系列:’I稻
系列(主要用于单独的表面活性剂驱)和 PETROSTEP EOR系列:STEPAN公司生 产的B系列:OCT公司生产的ORS系
列。其中B系列的B一100和ORS系列
的0RS-4l都曾用到大庆油田的三元复 合驱现场试验当中。
国外的产品基本上都属于磺酸盐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下面主要介绍石油 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羧酸盐、天 然羧酸盐等类型的驱油表面活性剂。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摘 要 : 以苯二胺 、 顺丁烯二酸 酐、 溴代烷和氢 氧化钠为原 料, 通过开环 、 卤代和中和反应 得到羧酸盐双 子表面活性剂 . 产物
结构经 F I 、 N 表征为目标产物. T R 。 MR H
关 键 词 : 双子表面活性剂 ;羧酸盐;合成 ;表征
中图 分 类 号 :T 43 Q 2
3 6. 7
2 结 构 表 征
21 中间体 a .
中 间体 a F I( B) 谱 分 析 结 果: 00 0 的 TRK r 光 3 8. 6
c 、 2 . m m~ 3058 c 为 芳 环 上 的 C H伸 缩 振 动 : 3 — 1 一 与烯 烃 的不饱 和 C H伸 缩振 动 ,706 m。 羰基 ~ l 0. c 为 9 的 伸 缩 振 动 , 656 m一 1543 m 15 11 l 2.8c 、 5.4c 一、 1. 4 c 为芳 环 的 骨 架 振 动 ( ) 4 .3c 芳 环 上 的 m 1 , 90 m 为 , 8
作者简介 :邢凤 兰(9 9 ) 黑龙江密 山人, 15 一, 女, 教授, 主要从事精细化学 品合成及性能研究
5 期
邢凤 兰 , : 等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 的合成 与表征
1 9
a86 碳 酸钾 、5mLD 、0mL乙醇 , 热 至 6 . 1 MF 3 加 O℃
H NMR光 谱 结 果  ̄( 0MHz MS — 1 . ( H 0 , O d) 30 s 4 D : 5,
收 稿 日期 :2 1— 9 O 0 10 一 8 基 金 项 目 :黑 龙 江 省 教 育 厅 2 1 年 度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项 目(2 15 9 01 15 18 1
颈磨 口烧 瓶 中, 次加 人 nJ 丁烯 二 酸酐)n苯 二 依 ( l  ̄ :( 胺 )2 1催 化 剂 (7 = :、 4 %的 三氟 化 硼 乙 醚).%( 原 料 02 对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摘要: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的油气钻井、开采及储运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程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由于国内一些大型油气藏已到开采后期,油田采收率较低,利用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采收率。

高分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既能提高波及系数,又能提高洗油效率,是很好的驱油助剂。

目前不少油田在开采低渗透油藏以及页岩油气藏,压裂液助剂的开发研究是现在及将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石油工程;应用;研究表面活性劑是一类分子由极性的亲水部分和非极性的亲油部分组成的,少量存在即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

它们广泛用于日常生活[1,2],以及石油工程。

例如,在油气钻井工作中可以用作钻井液的杀菌剂、缓蚀剂、起泡剂、消泡剂、解卡剂、乳化剂等;在油气开采作业中可以用作黏土稳定剂、驱油剂、清防蜡、酸压助剂(可用于乳化酸、泡沫酸,成胶和破胶、助排剂等);在油气田地面工程中可以用作减阻剂、破乳剂、杀菌剂、絮凝剂等,于浩洋等[3-6]对其在油田中的主要应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过归纳。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油藏已到开发后期,原油采收率较低,可以采用化学驱进行驱油。

例如,大庆油田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为大庆油田的增产和稳产作出了巨大贡献[7]。

对低孔低渗的油气藏如目前国内外热门的页岩油/气藏的开采则多用压裂工艺,其中关键的化学剂常用到表面活性剂[8-11]。

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起活性作用的亲水基团来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及特种类型(包括含氟和含硅、Gemini、Bola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活性剂。

现根据其类型对其在石油工程尤其是在低孔低渗油气藏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供我国页岩油/气藏开采技术的研究人员作参考。

1普通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1.1阴离子型在水中起活性作用的部分为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混合溶液中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含量的测定

混合溶液中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 17 卷第 3 期
吴一慧 , 黄宏度 , 王尤富等 : 混合溶液中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含量的测定 表 3 无机盐干扰实验 *
283
Na2 SO 4 浓度 / mg L - 1 1 000 2 3 5 7 000 000 000 500
滴定量/ mL 溴甲酚绿法 9. 24 9. 21 9. 24 9. 24 9. 25 9. 24 9. 25 TB+ MB 法 6. 18 6. 18 6. 20 6. 23 6. 23 6. 24 6. 26
1
方法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 , 复配体系中石油羧酸盐和石油
X 收稿日期 : 2000202 2 01; 修改日期 : 2000207 231。
作者简介 : 吴一慧 ( 1966- ) , 女 , 1988 年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学 士 , 江汉石油 学院石油 工程系讲 师 , 现为华 中理工大 学化学系 硕 士研究生 , 通讯地址 : 430074 湖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
NaCl 浓度 / mg L 1 000 2 000 3 000 6 000 9 000 10 000 30 000 60 000
1
滴定量 / mL 溴甲酚绿法 9. 22 9. 22 9. 23 9. 30 9. 35 9. 40 9. 50 10. 20 T B+ M B 法 6. 18 6. 18 6. 20 6. 24 6. 26 6. 30 6. 35 6. 40
( 1. 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 , 湖北 武汉 430074; 2. 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 , 湖北 荆州 434102)
X
摘要 : 利用石油羧酸盐与磺酸盐在不同酸碱性条件下不同 的存在形式 , 研究 并建立了石 油羧酸盐2 磺 酸盐复配体 系 中两 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方法 , 即分步滴定的方法 。 用溴甲酚 绿碱性分相滴定法测定 体系中表 面活性剂的 总 含量 , 用百里酚蓝2 次甲基蓝酸性分相滴定法测定体系中磺 酸盐的含量 , 从总含 量中扣除磺 酸盐的含 量即为羧酸 盐 的含 量 。该方 法操作简便 、 快速 、 可靠性强 , 已成功运用于室内驱油实验研究 。 体系中无机 盐和聚合 物的存在对 测 定结果影响不大 。 关键词 : 石油羧酸盐 ; 磺酸盐 ; 混合表面活性剂 ; 定量测定 ; 驱油用表 面活性剂 中图分类号 : TE39: O656. 3: O647. 2 文献标识码 : A

醇(酚)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和应用

醇(酚)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和应用

醇(酚)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和应用
李运玲
【期刊名称】《表面活性剂工业》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醇(酚)醚羧酸盐是一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性能优越,应用范围广,在国内尚无工业化生产。

本文介绍了此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和应用,为工业洗涤、化妆品、纺织、石油输送和三次采油、印染、皮革、化纤等行业提供了一表面活性剂新品种。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李运玲
【作者单位】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3.11
【相关文献】
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的合成及其泡沫性能研究 [J], 王君;陈大钧;吴文刚;熊颖;刘超
2.新型多功能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醚羧酸盐合成性能及应用 [J], 常致成
3.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J], 杨明;蒋惠亮;顾信鸽;张娟
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J], 黄燕萍
5.生物质腰果酚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J], 章瑶;戴志成;陈洪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采出液破乳剂

含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采出液破乳剂
入 1 0m 5 L的 模 拟采 出液 样 ,并 分 别 加 入 选 取 的 两
种 破 乳 剂 , 模 拟 游 离 水 脱 除 器 的 处 理 温 度 为
0。 C 9 4 P 6 、F 9 和新研 制 的 F W3 0 ,采 用 4 C,采用静置分层 的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 和 P 0 、S 1 9 D 6 D 3) 静置分 层 的方 法 ,使用 分光 光度计 和 离心 机检 测 出 离心 机检 测 出静置 不 同时 间 的污水 含油量 和 原油 含
了新型游离水脱除设备及其适合的工艺条件 ,满足 了羧 酸盐 复合 驱采 出液 游离 水脱 除 的需 要 。在 处理
温 度 不 低 于 3 C,新 研 制 的 F W30 乳 剂 加 入 7。 D 3破 浓度 1 / 上 ,停 留时 间不 低 于 1 n 0mg L以 5mi的条 件 下 ,采 出液经 处 理后 原油 含: 水率小 于 2%,污水含 0
酸盐采出液处理具有一定难度 ,普通 的破乳剂很难 中进 一步 优 选 破乳 剂 种类 ,降低 破乳 剂 使 用 浓度 , 达 到要 求 ,需 要研 制有 针对 性 的采 出液处 理用 破乳 优 化参数 。 . 剂 。经 过 室 内实 验 和 现 场 试 验 ,研 制 了新 型破 乳 表 1 破 乳 剂 室 内筛 选 实 验 结 果
第 3 卷 第 7 (0 20 )( 1 期 2 1 .7 试验 研 究 )
含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采出液破乳剂
窦建 芝 潍坊 学院 教育
摘 要 :为解 决 国产 羧 酸 盐复合 驱 采 出液 处理 问题 ,经过 室 内实验 和 现 场试 验 ,研 制 了新 型
破 乳 剂 。模 拟 实验 结 果表 明 :采 出液 处理 效 果 与破 乳 剂 的类 型有 很 大关 系,经 F W 30 乳 剂 D 3破 处理后 的 污水含 油量和 原 油含 水 率 均较 低 。在 现 场试 验 过程 中需进 一 步 筛选破 乳 剂 ,以确 定合 理 的处 理设 备 、工 艺流程 及 参数 。为评 价 新 型 游 离水脱 除设备 对 复 合驱 采 出液 油水 分 离的适 应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进展

羧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进展

2 : X : - F O C H 2 C H 2 十 0 一
图 1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
F i g . 1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f o r mu l a o f c a r b o x y l a t e g e mi n i s u r f a c t a n t
Abs t r ac t : Ca r b o x y l a t e Ge mi ni s u r f a ct a n t s h a v e a t t r a c t e d c o n s i d er a bl e i nt e r e s t be c a u s e o f t h e i r u ni qu e p hy s i —
关键词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 ; G e m i n i 表面活性剂 ; 合成
中图 分 类 号 : T Q 4 2 3 文献标识码 : A
Z HAN G S h u a n g Pr o g r e s s i n t h e s y n t h e s i s o f c a r b o x y l a t e g e mi n i s u r f a c t a n t s
乙二 醇二 缩水 甘 油 醚 , 与脂 肪 醇 聚氧 乙烯醚 发 生 开 环 反应 , 然 后 羟基 羧 甲基 化 制备 出具 有 阴 一非 离 子
张 爽
( 大庆炼化公司 质量检验与环保监测中心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41 1 )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羧酸盐双子表 面活性剂 因其具有独特 的物理化 学性 能及 易生物降解等特性而广受 国内外 学者
关注 。本文主要对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链 、 亲水基及联接基团的键合方式进行 了概述 。

表面活性剂的实践与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实践与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实践与应用摘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闭在油藏岩石孔隙中,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即粘滞力和毛细管力。

如使用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便减少了使残余油移动时油珠变形所带来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研究实验应用一、前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闭在油藏岩石孔隙中,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即粘滞力和毛细管力。

如使用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便减少了使残余油移动时油珠变形所带来的阻力,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为此提出对活性剂选择的标准:(1)低界面张力;(2)低吸附量;(3)良好的配伍性;(4)价廉,本文根据此标准优先选用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1.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研究1.1木素磺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b-100体系界面性质的研究单一木素磺酸盐的碱体系,与大庆原油不能产生低界面张力。

但是,木素磺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b-100混合,确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

可以看出,ls-na(j)/b-100混合活性剂,比单一烷基苯磺酸盐体系的界面张力低,形成低张力的活性剂范围宽。

驱油试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木素磺酸盐/b-100混合活性剂的驱油效率比单一b-100体系列好。

由于木素来源广,价格低,因此使用复配体系驱油可以获得优于烷基苯磺酸盐的经济效益。

1.2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发酵液与磺酸盐b-100复配体系界面性质的研究与木素磺酸盐一样,单一的鼠李糖脂发酵液的碱体系与大庆原油不能产生低张力,但生物表面活性剂与b-100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在b-100中加入少量的鼠李糖脂发酵液后,其界面张力比单一b-100降低半个数量级,且超低界面张力区加宽。

另外,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发酵液可以降低b-100吸附损失量,所以在设计矿场试验时,可以降低b-100的用量,且室内驱油实验也表明其驱油效率也可以到达20%(ooip)。

新型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新型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第 1 卷 第 9期 2 1 年 3月 1 01 17 — 1 1 (0 1 9 23 —4 6 1 85 2 1 ) —00 0
科Hale Waihona Puke 学技术与



Vo.11 No 9 M a 201 1 . L 1
S in e T c n l g n gn e i g ce c e h o o y a d En i e rn
了 比较 。
1 实验部分
1 1 试 剂与 仪器 .
G m n 表面 活性剂 的研究 。 目前 , e n 表 面活 性 e ii G mi i
剂 的合 成及 应 用 性 能研 究 正 成 为 国 内外 表 面 和 胶 体化 学领 域 的热 点 , 中研 究 多 集 中 于 阳离 子 型 其
2 1 Si eh E gf 0 1 e T e. nn .
化 工技 术
新 型 羧 酸 盐 Ge n 表 面 活 性 剂 的 mii 合 成 及 表 面 活 性
李 杰 佟 威 陈巧 梅 吴 文祥
( 东北 石 油 大 学 化 学 化 工学 院 , 石油 工程 学 院 , 庆 13 1 ) 大 6 3 8
于传 统表 面活 性剂 与 高分 子 表 面活 性 剂 之 间 , 的 它
出现填补 了两者 之 间 的空 白 , 被誉 为新 一 代 的 表 面 活性 剂 [ 。 。17 年 , u tn等 人 首次 合 成 了季 铵 1 ] 9 1 B no _ 盐 型 G mi 表 面活 性 剂 , 将 其 用 作 相 转 移 催 化 e n i 并 剂 [ 。19 4 9 1年 , ne【 合成 了 以刚 性基 团联接 两 3 Me gr 5 个离 子头基 的双 烷烃 链 表 面 活性 剂 , 将其 命 名 为 并 G m n 表 面 活 性 剂 ( 文 学 上 , 为 双 子 星 座 ) e ii 天 意 。

提高原油采收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概述

提高原油采收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概述
C1H3 6 3 OH
C O H H

如郑 利强 等 以乙二 胺 、 氯化 乙酸和 二氯 亚
砜等合 成 了羧酸盐 型阴离子 双子表 面活性剂 。
一 一 一 一 一 —
至超低 的新 型表 面 活 性 剂很 有 必 要 。近 年来 , 国 内外相关 研究 表 明 , 子 ( e n) 面活 性 剂 因 双 G mii表 其 独特 分子结 构 和 优异 性 能 , 该领 域 的开 发应 在 用 具有极 大 的潜 力 。本 文从 提 高原油 采收 率的需 求 与应用 出发 , 双子 表 面 活 性 剂 的合 成 技术 及 对
容易 , 合 成 品种 较 多 , 中 以季 铵 盐 型产 品最 故 其
多 , 占 2 34 。 目前 已用 于 驱 油 性 能研 究 的 约 /【 】 阳离子 双 子表面 活性剂 多属 于此类 。 2 1 1 以二叔胺 作联接 基连 接两长 链 溴代烷 . . 如王 兰等 丙 酮 、 ¨以 甲醛 、 乙胺 和 溴 代 烷 二
20 0 9年 1 2月
方文超等 . 提高原油采 收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 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概述
3 7
提 高原 油 采 收 率用 双 子 表 面 活性 剂 的 合 成 及 性 能 研 究 概 述
方文超 唐善法 刘 霜 靳青青
(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 荆州 4 4 2 ) 3 0 3 摘 要 综述 了提高原 油采 收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技 术 , 及其 在三次采油 中表现 出的 双子表面活性 剂 提高原油采收率 合成技术 性能

3 8








第 l 第 l O卷 2期
ADVANCES I F NE r N I PErROCHEM I CAL S

三硅氧烷羧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三硅氧烷羧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三硅氧烷羧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余增;陈洪龄【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24(25)2【摘要】采用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TSO)和丙烯酸乙酯(EA)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和酯水解反应,合成一种新型三硅氧烷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七甲基三硅氧烷丙酸钠(TSO-SP)。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产物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消抑泡性能、乳化性能、接触角和热稳定性能。

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7.94×10^(-3)mol/L,最低表面张力为26.18 mN/m;2 g/L的TSO-SP溶液的起泡量为2 mL,5 min内稳泡率为25%,TSO-SP对3种起泡液的消抑泡性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烷基糖苷-0814(APG-0814);TSO-SP对玉米油的乳化效果要远优于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350 Pa·s)和环己烷;1 g/L的TSO-SP溶液可以润湿固体石蜡表面,平衡接触角为72°;TSO-SP的热解温度为33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总页数】6页(P48-53)【作者】余增;陈洪龄【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相关文献】1.磷酸酯型聚醚改性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三硅氧烷羧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3.磷酸酯型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4.季铵盐聚氧乙烯醚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界面性能5.双子型聚氧乙烯醚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一、概述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大,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化学物质,能够在油水界面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种类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已经形成了包括磺酸盐类、羧酸盐类、非离子型等多种类型在内的完整体系。

这些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还降低了开采成本,为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温高盐油藏、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等特殊油藏的开采条件对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也要求表面活性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环保要求。

未来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将更加注重高性能、环保型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以满足石油工业对高效、环保开采技术的迫切需求。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石油工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开采中的重要作用在石油开采领域,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学剂,其分子结构既包含亲水基团又包含疏水基团,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在油水界面产生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

通过注入表面活性剂,油层中的原油与水的界面张力被大幅度降低,从而增强了原油的流动性,使原本难以流动的石油变得易于开采。

表面活性剂还能够提升地层内部的润滑性,减少石油在流动过程中因摩擦力而滞留在孔洞中的现象。

这种润滑性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石油的顺畅流动,还能够减少开采过程中的机械阻力,提高开采效率。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具有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抗电解质、温和、易生物降解。 与阴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进行复配 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进行复配。 这是一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不具备的特 点。

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洗液、温和型 化妆品等个人保护用品和工业清洗、石 油工业等领域。
国内外研究情况
催化氧化法


定义: 采用空气直接氧化或用铬酸、硝酸,贵金属钯为主 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形成的复合催化剂,对脂肪醇醚类进行 催化氧化的方法。 合成原理: 在贵金属复合催化剂存在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 端羟甲基被氧化为羧基然后再与碱发生反应得到羧酸盐。
合成方法
将定量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水放入压 力釜中,搅拌均匀后加入已活化过的贵 金属催化剂, 用氮气置换3 次后,通入氧气并保持 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数小 时。反应结束后,通过抽滤回收催化剂, 滤液即为产品。

表2-MAE9C-Na和AE9C-Na的性能比较

备注:醇醚羧酸盐AE9C-Na是利用传统的所述方法自制, 并按MAE9C-Na使用方法进行提纯。
展望

羧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性能 特殊、用量少和无毒等优点,是技术含 量高、附加值大的一类产品。 虽然目前国内外的市场规模不大,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类表面活 性剂的开发与应用将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第二步:十二烷基甘油醚羧酸盐的合成
在四口烧瓶中加入十二烷基甘油醚和氯乙酸钠, 环
己烷,油浴搅拌加热到100 ℃,同时缓慢滴加质量 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结束后继续搅拌 反应6 h,中和,再用无水乙醇洗涤,过滤除去未反 应的氯乙酸钠和生成的氯化钠,减压蒸馏除去乙醇, 得到淡黄色粘稠膏状物。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用某些有害物质,如短链氯化石蜡等。
废物处理和排放标准
02
提高废物处理和排放标准,要求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废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或回收利用。
绿色标签和认证
03
鼓励和支持羧酸盐表面活性剂产品获得绿色标签和认证,以证
明其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不同种类的羧酸盐原料可以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如表面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另一 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表面活性剂的阳 离子部分。常用的醇类原料包括高级 醇、多元醇等。
醇类原料的种类和链长对表面活性剂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有影响,如 表面张力、溶解性等。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引言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料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 •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引言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亲水性和亲油 性基团的化合物,能够降低溶液的表 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易于润湿和乳化 。
详细描述
该方法中纤维素是常用的原料,通过与羧甲基化试剂如氯乙酸、醋酸等进行反应,生成具有良好表面 活性的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羧甲基纤维素法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分散性的羧酸盐表面活性剂, 在纺织、印染、造纸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03
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料
羧酸盐原料
01
羧酸盐原料是羧酸盐表面活性剂 的主要组成部分,提供表面活性 剂的阴离子部分。常用的羧酸盐 原料包括脂肪酸、油脂酸等。
常用的表面张力测试方法有悬液滴法、Wilhelmy板法等,这 些方法能够提供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性能表现。

以山苍籽核仁油为原料合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以山苍籽核仁油为原料合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即温 和 、易 生物 降解 和 多功 能性 ,强调使 用安全 、 生态 保护 和提 高效 率 等¨ 。 以山苍籽核仁 油为原料合成 的直链烷基 J
表面活性剂是利用天然再 生生物资源加工 生产 的一种 绿色表 面活性 剂。 它具有 无毒 或低毒 、 刺激性低、 易于 生物降解等 良好
的环保特性 ,使其在洗涤、化妆 品、食 品、医药等领 域的应用 日益广泛 。
常规催化 剂脱水 ,如 Z O,硅胶和v l 3 ,副产物相对较多 ,产 品色泽较差 ;十二腈常压沸点为 2 02 n -2 等 A0 8  ̄左右 ,加上氨气 (
气提作 用,有 大量带料现象( 尤其是中间产物酰胺较 多) 。
() 2由月桂酸与氨作 用或与尿素 反应 脱水制得 。因该方法未采 用催化剂 ,故反应温 度较高 ,副产物较 多, 总收率偏低 ,同
收 稿 日期 :2 1 一O —2 01 9 0
基金项 目:永州市科技计划项 目 ( 永科 发[ 1—1;湖南省科技计 划项 目( 1N 30) 2 1 ) 0 6 2 0 K 07;湖南科 技学院科学研究项 目 0
(0 KY A0 3; 1X T 0 ) 湖南科技学 院大学 生研究性 学 习和创新 性计划项 目 (0 1 1 。 2 1- ) 4
桂 酸)含 量最高 ,约 占脂肪酸总量 的 4 ̄ 0 06%,其次是 C0 和脂 肪酸 ( l饱 癸酸) ,约 占 1- 2 0 1%。不饱 和脂 肪酸中 c2 占 1约
脂肪酸总量的 8 9 - % 。山苍籽核仁 油经 过皂化和酸化处理后 ,可得到粗 混合脂肪酸 ( 得率为 8 -1 。混合脂肪酸先通 99 %)
2 山苍籽 核仁 油 制十 二腈
十二腈又 名月桂腈 ,是一种新型香料 ,可替代月桂醛等 。十二睛加氢还原 可得 十二胺。高级脂肪胺是合成 阳离子表面活 性剂 的原 料 。就现有的技术而言 ,以山苍子核仁 油为原料 生产十二腈 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 IJ J: 6 () 1以山苍子 核仁 油为原料 ,在常压 和 l0 9  ̄ 8  ̄2 0C下通氨鼓泡反应催 化脱水 , 一步法得 十二腈 。此法工艺路线较短、 设备 腐蚀 较轻 、不受脂肪酸来源限制 ; 但不足之处也十分 明显 :产品纯度 不高 ,成 品常含结 晶体 ,总 收率较低 ;采用一些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
5;E5(9F# G( HG(F IFJ4$9*FDG95K#
第0卷第+期
据报道, 该表面活性剂以克拉玛依炼油厂稠油减 二线馏分油和独炼厂 ! 油减二、 减三、 减四线脱
"
期间又研究出液相氧化法并进行了中试生产。将 复配比 该石油羧酸钠与美国 $4# , 1+ 进行复配, %: + 时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 , % .( / .数量级, 产品稳定性好, 抗稀释性和与碱的配伍性大大改 善。 !"#"! 天然羧酸盐 天然羧酸盐就是将油脂下脚料水解、 改性和
〔-:〕
.( / .,
超低界面张力碱含量 !80’ 2 +8-’ , 活性剂含量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8!&’ 2 !8%&’ , 北京化工大学采用抚顺洗化厂生产的烷基 苯, 蒸 馏 切 割 出 9+1 2 9+7 馏 分 作 原 料, 用 #$% 磺 化、 再用乙醇水溶液萃取除去未磺化 ()$* 中和, 物及无机盐, 制得的烷基苯磺酸盐产品能使大庆 原油与矿化水之间的界面张力降到 +! 产品抗稀释性较好。 !"# !"#"$ 羧酸盐 石油羧酸盐 参 石油羧酸盐由石油馏分经高温氧化后, 再经 皂化、 萃取分离制得。 3! 年代初期, 黄宏度 照美国宾州大学的作法, 开展由烷烃气相氧化法 直接制备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石油羧酸盐。该法 包括减二线馏分气相氧化与碱溶液皂化两个阶 段。单程收率为 0!’ 左右。由于气相氧化法合 万方数据无法生产出稳定的产品, 成工艺难以控制, “九五”
石油开采过程分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和三次 采油。一次、 二次采油均为物理方法采油, 通常可 三次采油通过强化采油 采出 (#) * %#) 的原油, 措施, 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到 +#) * +’) 。化学 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方法, 而表面活性剂驱在化 学驱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面活性剂无论是作为主 剂还是作为助剂驱油, 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均起 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早在 $# 世纪 $# 年代末 (# 年代初的专利申请中, 德格鲁特 ( ,- ./001) 就曾提 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目前, 用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正成为增加全球 能源供应的一种方法。 ! 国外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概述 国外三次采油用的表面活性剂工业化产品主

石油羧酸盐的制备研究的开题报告

石油羧酸盐的制备研究的开题报告

石油羧酸盐的制备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石油羧酸盐的制备研究一、研究背景石油羧酸盐作为一类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勘探、冶金、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具有良好的分散、乳化、润湿、降低表面张力等特性,可用作油田采油中的驱油剂、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反应媒介等。

目前,石油羧酸盐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常温下的氧化碳氢化合物法、微波法、高压法等多种方法。

各种方法效率、成本、品质等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开发一种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的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通过改进已有方法或开发新的制备技术,实现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的制备。

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生产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石油羧酸盐的工业化应用,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文献综述:对常用的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指导思路。

2.实验设计:根据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制定可行的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设计实验流程和条件。

3.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制备条件、参数、适宜的原料比例等,为最终石油羧酸盐的生产提供参考。

5.性能评估:对制备出的石油羧酸盐进行品质评估,包括表面活性、分散性、乳化性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

评估结果将用于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1.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探究等方法,总结出一种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的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并明确其操作步骤和优势。

2.制备出高品质的石油羧酸盐样品,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分散性、乳化性等特性。

3.提出石油羧酸盐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案,为其后续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石油羧酸盐制备方法、相关理论、产品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研究方向和指导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流 程 简 介
汽 相 氧 化 时 , 料 加 热 到 3 0C左 右 和 足 量 水 蒸 气 一 起 原 0"
进 入 油 水 混 合 器 内 , 分 混 合 汽 化 后 进 人 无 催 化 剂 的 常 压 充 反 应 器 , 入蒸 汽 量 远 远 大 于 原 料 油 和 空 气 量 , 于 原 料 油 加 便 充 分 的 汽 化 , 利 于 控 制 反 应 温 度 。 反 应 温 度 过 高 时 则 从 有 两 个 氮 气 入 口 处 通 入 氮 气 急 冷 。反 应 物 从 反 应 器 顶 部 出 来 , 冷 凝 器 冷 凝 后 收 集 。 冷 井 作 进 一 步 冷 凝 。不 凝 气 经 经 湿 式 流 量 计 计 量 后 放 空 。具 体 过 程 省 略 。
烃 氧 化物 含 量 ( , 积 ) 体 一

×10 0
采 用 前 文 所 述 两 相 滴 定 法 测 定 氧 化 产 物 酸 值 。 实 验 中
使 用 的 氢 氧 化 钾 — — 乙 酸 溶 液 为 同 学 已 标 定 的 , 测 定 中 故 略去 了酸值标 定 。
式 中 V一 油 小 。 另 外 , 据 正交 分 析 数 据 可 以 得 知 , 应 温 度 升 根 反
高 或 增 大 水 烃 摩 尔 比对 提 高 柴 油 馏 分 油 汽 相 氧 化 的 液 相 收 率 有 利 ; 烃 摩 尔 比较 低 时 液 相 收率 较 高 。 水
3 3 反 应 条 件 对 氧 化 产 物 酸 值 的 影 响 .
2 产 物 的 分 析 方 法
2 1 产 物 的分 离 方 法 . 收集的氧化 产物 由水相 和 油 相组 成 。将 产物 静 置 , 分 层 , 分 液 漏 斗 分 液 。水 相 为 原 料 水 , 溶 解 有 部 分 小 分 子 用 并
摩 尔 比
l 2 3 4 1 1 3 (. ) 1 1 3 (. ) 2 1 8 (. ) 3 2 3 (. )
l. 95 30 0
2水 平
3水 平
18 .
23 .
2 . 95
3 . 95
30 3
30 5
3 7 — 7
参 考 文 献
[ ]李 克 华 , 明 奎 , 宏 度 , 任 芳 等 . 庆 减 二 线 油 汽 相 氧 化 产 物 1 赵 黄 王 大
的 组 成 分 析 [] 江 汉石 油 学 院 学报 ,0 1 J. 20.

氧 烃 摩 尔 比
l3 J
水 烃 摩 尔 比 反应 温 度过 / ℃
N O. 13, O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y dr ui s T a eId s n r
21 0 0年 第 1 3期
石 油 制 取 羧 酸 盐 表 面活 性 剂研 究
童 有 鹏
( 江 大 学化 学 与 环 境 工程 学 院 , 北 荆 州 4 4 2 ) 长 湖 3 0 5
‘一 1,
由试 验 结 果 可 以 直 接 看 出 , 3号 试 验 液 相 收 率 最 高 , 为 9 . 其 次 是 2号 、 试 验 。从 极 差 大 小 可 以 得 知 反 应 温 76 4号 度 对 液 相 收 率 影 响 是 主 要 的 , 烃 摩 尔 比 次 之 , 烃 摩 尔 比 氧 水
小得 知 , 烃 摩 尔 比对 烃 氧 化 物 含 量 影 响 最 大 , 度 次 之 。水 氧 温 烃摩 尔 比影 响 最小 。从 正交 分 析 数 据 也可 以看 出 , 烃 摩 尔 比 氧 增 大 , 化 率 增 大 ; 烃 摩 尔 比和 反 应 温度 适 中时转 化 率较 高 。 转 水
22.) ( 9 5 33.) ( 9 5 22.) ( 9 5
平 均 反 应 试 验 指 标 酸 值 。
温 度
1 3 0 (1)
2 3 0 (3 ) 3 3 5 (4 ) l 3 4 (0 )
mg KOH/ g
58 .
6O . 1 . 50 15 .
实 验 条 件 ( 空 气 、 等 ) 过 对 管 线 压 降 进 行 核 算 后 如 水 通 确定合 理的参数范 围( 核算 部分 见 附 录 1 。参 考文 献 [ ] ) 3, 用正交试 验法对 0 / 2 HC摩 尔 比 , O/ H2 HC摩 尔 比 , 应 温 反 度 三 个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考 察 , 确 定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和 挑 选 最 以 佳反应条 件。 实 验 中 固 定 原 料 油 流 量 为 2 0 / , 控 制 O2 HC摩 1 mlh 则 / 尔 比 , 0 HC摩 尔 比相 当 于 控 制 空 气 进 料 流 量 和 水 的 进 H2 / 料 流 量 , 以实 验 中 直 接 使 用 空 气 流 量 , 流 量 和 反 应 温 度 所 水 三 个 因素 。各 因 素 水 平 列 于 表 1 。
3 2 反 应 条 件 对 液 相 收 率 的 影 响 .
反 应 条 件 对 液 相 收 率 影 响 的 正 交 分 析 数 据 见 表 2 。
表 2 反 应 条 件 对 液 相 收 率 影 响 的 正 交 分 析 数 据
实 验 号 Oz HC / Hz HC O/ 平 均反 应 试 验 批 标 液
摘 要 : 目前 , 次 采 油研 究 特 别 是 其 中的 表 面 活 性 剂 和 微 生 物 采 油 得 到 人 们 的 普 遍 重 视 , 表 面 活 性 剂 驱 则 显 示 出 三 而
明显的优越性 。
关键词 : 次采 油 ; 油; 源 三 石 能 中图分类号 :B T 文献标识码 : , A
所 用 氢 氧 化 钾 — — 乙 酸 溶 液 浓 度 为 0 0 1 N, 定 氧 . 44 测 先 分 别 测 量 出 原 料 油 和 氧 化 产 物 的 体 积 , 度 , 可 用 密 即 化 产 物 酸 值 结 果 列 于 表 7 反 应 条 件 对 氧 化 产 物 酸 值 影 响 。 下 式 算 出液 相 收 率 : 液 相 收 率 一 p p V V/O O 正 交 分 析 数 据 列 于 表 3 。 式 中 p p一 氧 化 产 物 和原 料 油 样 密 度 ,/ ,O g ml 表 3 各次 反应 的 氧 化产 物 的 酸 值 测 定 结 果 V, 一 氧 化 产 物 和 原料 油 样 体 积 , VO ml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0 1— 3 7O 1 7 —1 8 2 1) 30 7 一l 根 据 因 素 水 平 表 , 算 出 停 留 时 间 。 测 定 各 样 品 的 烃 计 氧 化 物 含 量 从 试 验 结 果 可 以 直 接 看 出 , 试 验 所 得 氧 化 产 3号 物 中烃 氧 化 物 含 量 最 高 (0 ) 1 2号 试 验 次 之 。 由极 差 大 6 , 、
试 验 号

2 3 4
3 结 果 分 析
3 1 反 应 条 件 对 烃 氧 化 产 物 含 ■ 的 影 响 .
02 HC /
摩 尔 比
1 1 3 (.)
1 1 3 (.) l 1 3 (. ) 2 I 8 (. )
Hz HC O/
摩 尔 比
1 1. ) ( 9 5
表 1 各 因素 水 平
因 素 水 平
1水 平
从实验 结 果 可 以直 接 看 出 , 3号 试 验 所 得 产 物 酸 值 最 大 , 1 . mg 为 5 0 KOH/ , 次 是 2号 试 验 。 由 极 差 大 小 比 较 g其 得 知 , 烃 摩 尔 比是 影 响 产 物 酸 值 的 主 要 因 素 , 次 是 水 烃 氧 其 摩 尔 比 , 次 是 反 应 温 度 。 另 外 。 从 正 交 分 析 数 据 可 以 的 再 出 , 大 氧 烃 摩 尔 比 , 低 水 烃 摩 尔 比 和 降 低 反 应 温 度 对 提 增 降 高氧化产物 酸值有 利 。
采 用 硫 酸 溶 解 度 法 分 析 测 定 。 改 法 能 方 便 准 确 地 测 定 液 体 产 物 中 极 性 物 ( 氧 化 物 质 、 烃 和 芳 烃 ) 含 量 , 用 如 烯 的 可 于 测 定 烃 氧 化 产 物 中 氧化 物 含 量 。 分 析 测 定 方 法 如 下 . 。 在 自制 的 磺 化 瓶 中先 加 入 9 — 9 。 浓 硫 酸 到 刻 度 线 5 8 “ 2 , 加 入 要 分 析 的 氧 化 产 物 到 刻 度 线 “ 7 , 认 为 加 入 l” 再 1” 则 分析样 品为 5 。盖好 磺 化瓶 瓶 塞 以防 止挥 发 组 分 散失 。 ml 振 摇 约 5 钟后 静 置 2 小 时 。液 内液 体 分成 上 下两 层 , 层为 分 4 上 不溶 于酸 的油 相 。读 取油 相 体 积 ( 1, 出烃 氧 化物 含 量 。 r )算 n
摩 尔 比
11.) ( 9 5 22.) ( 9 5 11.) ( 9 5 Z2.) ( 9 5
温 度 ℃
1 3 0 (1 ) 2 3 0 (3 ) 3 3 0 (5 ) 3 3 2 (5 )
相 收宰 %
4. 46 8. 87 9. 76 9. 34
量 的氧化物质 , 去水相 , 弃 留下 油 相 作 分 析 或 送 去 皂 化 。 2 2 烃 氧 化 含 量 分 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